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讲义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 精品.docx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讲义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讲义模块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 精品.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讲义模块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精品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宏观·理清时序]
时序要清
线索要明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
夏商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和秦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阶段。
阶段一:
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阶段二:
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
线索一:
君主专制:
秦始皇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后来明清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线索二:
中央集权:
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权分三司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线索三:
选官制度:
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理知识体系]
[背史论术语]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
(5)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知能强化课Ⅰ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准备—夏商周政治制度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夏朝: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2.商朝:
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二、周朝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1)概念:
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
商朝已有分封。
在周朝时期,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情况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
(2)目的:
面对商人遗族威胁,藩屏周室所需,以拱卫周王室,使权力分配由商向周转移,即天下归周。
(3)分封对象:
①首先是王族,这是分封的主体,受封之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如鲁、晋、卫、燕等,这使得封国宗亲化,以实现“选建明德(王室亲族),以藩屏周”。
②其次是功臣,这一方面显示王的恩德,另一方面用姻亲拉拢功臣以巩固统治。
例如姜尚,“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③第三类分封对象是“友邦冢君”与古帝王后代。
如宋国,其有自己的族属和部众,在其原统治地区的族群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对其分封并与之联姻,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族众的融合和对其进行统治,也有利于“天下共主”局面的形成。
(4)分封制的特点:
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纵向联系
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5)诸侯权力和义务:
诸侯享有在封国内世袭统治、对下属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
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6)发展演变:
溯源
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
史料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分封制
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国争霸;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不断发动兼并战争
废除
秦朝建立后废分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遗存
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仅为皇权体现,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7)积极作用:
①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
分封制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
西周封国内居住着几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即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军队、殷遗民、专业技工等,他们同住在一个城市内,谓之“国人”。
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其首领及封君与国人相互通婚。
还有一些土著居住在郊野,成为“野人”,他们往往是东部古老的族群。
在封国之内还有其他的不同族群。
他们构成一个多元的复杂社会,推动了文化大融合。
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8)局限(瓦解的原因):
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史学者说]
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
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还贯穿在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中,小到衣食住行(出行车马、朝服、房屋排列、食器种类等),大到国家祭祀、丧葬习俗、礼仪等。
——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1)概念:
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中国古代按照父系血缘关系亲疏,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区别亲疏,分配政治权力,规定等级秩序,维护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制度。
(2)目的:
协调家族内部关系,加强统治秩序,解决周人贵族内部权力继承问题,即天下归宗。
(3)核心内容:
嫡长子(宗子)继承制。
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立嫡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
嫡长子与众子的关系具有双重性,即具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君臣关系。
(4)特点:
主要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
(5)影响:
政治影响
宗法制与政权机构密切结合,制定了贵族之间的组织关系,也确定了政治上的等级隶属关系
婚姻礼仪
宗法制使一妻多妾制成为宗周社会婚姻的基本形态,并使聘娶婚成为婚姻的合法程序。
宗法制婚姻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使婚姻政治化
姓氏方面
姓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和族权为象征的,是带有阶级等级的宗法制的反映
信仰、观念
宗法制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促使中国文化成为伦理型文化。
(6)宗法制度的瓦解:
①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王室内部,周幽王废储君嫡长子而改立庶子,导致西周灭亡;东周王室的继承之争,造成王室尊严扫地,天子地位低落。
二是诸侯国内部,大夫专政,互相兼并;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②人才的流动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为图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尚贤思想流行,传统的世卿世禄制被打破,出现许多布衣卿相,如管仲、苏秦、吕不韦等。
各国盛行养士之风,用人唯才,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
③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有计划打压奴隶贵族(如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等)、以定额的俸禄代替土地分封,分封阶层向编户齐民转变等,都在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
[史学者说]
关于宗法制的史家评价
范文澜:
“西周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
”
许倬云:
“周代封建社会的上层,君统与宗统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合一。
”(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一致)
王国维: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立贤之利过于立嫡……而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籍,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事由天定,易使人服气,不起纷争;嫡长子优先继承利于社会稳定)
张荫麟:
“周代社会组织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基础。
”
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
(1)概念:
礼乐制度是西周典制的重要内容,是以“乐”从“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
它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与宗法制、分封制一起,构成西周的社会制度。
其范围很广,涉及社会习俗和国家关系、军队征伐、典章制度等。
(2)影响:
①积极作用:
首先,尊崇人文的精神形成,如《礼记》曰“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其次,崇德尚群的社会美德形成,崇德即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尚群即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再次,社会价值观秉承中和之道,不走极端;最后,整体思维形成,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等思想上。
②消极作用:
形成了尊卑等级观念及任人唯亲、重男轻女等社会陋俗。
4.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内涵
(1)权力分配:
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2)权力继承:
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3)权力认同:
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4)宗法制是内核,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二者互为表里,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工具。
一、血缘宗亲影响下的中国早期政治体制
1.中国古代“家天下”观点的由来
(1)中国古代“家天下”的观念由来已久,“天下为家”可以追溯到夏朝,与之相对的是“公天下”的原始社会。
(2)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使“家天下”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3)春秋战国以后,宗法分封制崩溃,儒家高举仁政的大旗,将“家天下”作为君主实行仁政的重要内容,士大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家国同构,视国为家,“家天下”的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
(1)含义: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缘—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2)评价:
①由于古代中国经济中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
②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
“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
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3.宗法制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
(1)积极影响:
①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体现为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延续和家国同构。
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③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
(2)负面影响:
从政治上讲
导致了专制社会和专制思想的形成,人们的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普遍缺乏
从经济上讲
导致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扼杀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建设
从文化上讲
导致了中华民族重传统轻变革、重伦理轻科学,缺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思想上表现为守旧、保守
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权力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
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聚焦主题
(一)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
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 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
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
解析:
选A 从材料所述现象可知,弓鱼国宗族墓地的墓葬规模呈现等级制,联系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分析,这是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的体现,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所述的等级并不是阶级矛盾,故可排除B项;墓葬规模的大小反映的是等级而不是贫富悬殊,故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故排除D项。
2.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分封制逐渐瓦解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C.周王成为“天下共主”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
解析:
选A 材料体现了鲁君朝贡“天下共主”周王的次数远远低于齐国、晋国,说明了春秋时期周王衰微,诸侯强大,反映了奴隶社会的分封制走向瓦解,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鲁君朝贡的信息,诸侯之间的联系只是表面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周天子权威的衰落和诸侯称霸的情况,B项错误。
由上述分析可知,周王室已经衰微,C项错误。
周王一直都没有实现高度集权,D项错误。
[思维升华] 运用时空观念解决历史问题
第一,以时间概念作为解题的“突破口”。
审题时首先要注意提取材料的时间概念,并联系时代特征,这是理解题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的前提。
可以直接排除不符合时间概念的选项,也可以直接突破背景、原因类非选择题的思路限制。
第二,用空间概念开拓解题的思路。
审题时的空间地理概念也非常重要,考生要在头脑中构建与史实相联系的历史地图,发现历史事物在空间上的联系,往往这样做就可以开拓新的思路。
在备考中对一些常见的历史地理术语要结合地图搞清楚,如中国传统的关中(今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平原)、中原(今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关内、关外(明清以前多以函谷关为界区分关内与关外,明清时主要指山海关内外)、江南(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江东(以安徽境内长江为界的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等。
如上面两题,若把控了有关分封制的几个关键时限节点——源于商、施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则答案手到擒来。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3.学者曾小华认为,“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
”对“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
A.宗法原则下的分封制 B.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D.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王权制
解析:
选D 这一时期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但在政治制度上还带有原始社会的种种痕迹,国王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如西周时期在分封制下,诸侯只要服从周王调遣,定期朝贡,就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大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周王的权力,故选D项。
A项错误,分封制只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是内外服制度;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并未建立君主专制;C项错误,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只是材料信息的一个方面。
4.学者冯天瑜说:
“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解析:
选D A项与材料“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矛盾,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在周灭商以后实行的,故C项错误;根据“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故D项正确。
[思维升华] 立足历史解释解决历史概念型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的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此类试题经常出现的限定词语是“内容”“标志”“性质”“特点”“准确理解”等。
由于此类题多考查历史教材上的隐性知识,所以在做题时多采用逻辑推理法,即结合相关的规律性认识或结论来判断某个选项是否符合题意。
如对分封制的理解,需辨明以下误区:
(1)西周虽然实现了“天下共主”,但并未能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在所属封国内有着很大的独立性,享有对封国内土地、人口等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这也为后世地缘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分封制是权力分配制度,而宗法制是权力继承制度。
三、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5.(2018·遂宁三诊)钱穆曾撰文指出:
“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
”他旨在说明( )
A.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B.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C.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有积极意义
D.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选C 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的“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项符合题意。
“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
6.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解析:
选C 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
答案为C项。
[思维升华]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其价值引领的作用毋庸置疑,有价值引领就必然有价值取向。
在素养立意的新课标全国卷历史命题中,充分挖掘分封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是高考的趋势所在,在本讲中,分封制对后世影响是其最好的体现(第5、6题):
(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许、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四、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
[史料一]
[思考] 指出史料一图示中同姓与异姓封国在数量与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什么明显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
[教你读史] 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奭、姜尚、微子等人的身份,总结分封的对象;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分布特点。
[提示] 特点:
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
统治策略:
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
[史料二]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思考] 根据史料二,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
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你读史] 史料中第一句话体现了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说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拥有较大的权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提示] 意图: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影响:
形成了二元体制。
[思维升华]
西周分封示意图蕴含了丰富的信息:
血缘标准及分封主体、对异姓诸侯既拉拢又防范的态势(最明显的是对殷商后代封国宋国的“半包围”之势)、同姓不婚等。
深度挖掘示意图中的隐含信息,有助于同学们在备考复习中扫除知识盲点。
聚焦主题
(二) 血缘关系维系下的宗法制
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
1.商(朝)人对神灵崇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祖先祭祀上。
立于宗庙的先王神主,称之为“示”。
“示”有大小之别,类似于周族的大小“宗”。
大小“示”的祭祀规格与仪式有所不同,成为区别血缘亲疏的标记,维护着等级秩序……从兄弟之间到父子之间的权力世袭继承,逐步成为国家权力运作的核心。
材料主要表明了商朝( )
A.已经有了规范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
B.宗法制度出现并运用到权力继承上
C.重视血缘传承及基于血缘亲疏的权力运作
D.形成了浓厚的“家国同构”治国理念
解析:
选C 重视血缘关系是早期政治制度共同的特点,材料中的“示”把等级秩序与血缘亲疏联系起来,形成了商朝的权力运作原则,故C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不符合题意;宗法制度形成是在西周,故B项错误;“家国同构”是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结果,故D项错误。
2.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查的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
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占总数的42%。
此现象说明( )
A.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宗法制度日趋衰落D.官僚政治已经成熟
解析:
选C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此时期为加强诸侯王的权力,各国先后不同程度地实行了以才授官,从而使依据血缘关系授官的世官制日渐瓦解,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宗法制度的衰落,C项正确。
王公人员主政者的相对减少,并不能说明王公数量大幅减少,A项错误;以才授官的实行加强了诸侯王的权力,B项错误;官僚政治在战国时期逐步形成,D项中“已经成熟”说法错误。
[思维升华] 厘清血缘政治、宗法制、官僚政治的来龙去脉
(1)宗法制形成于西周时期,是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权力继承制度。
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种依血缘亲疏来传承权力的运作机制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确立。
(2)夏商周政治中已经初步具备官僚制度的早期发展模式,尽管它们与后代官僚制度差异明显,但商周政治体制的若干制度因素,其实已经开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先声。
春秋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开始形成,当然这个形成的过程在各个诸侯国的进程是不一致的。
特别是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家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统治,扫除旧贵族势力的羁绊,进行激烈的兼并战争,都加强了国家机器,初步形成了以王为首的封建官僚政治。
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使早期官僚制度渐渐脱离了贵族政治的羁绊。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3.《周礼》载:
“以本俗六安万民:
一曰美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
“族犹类也。
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
”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
A.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解析:
选A 材料中“同宗者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