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
《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复习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概论复习题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文学四要素:
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2、滋味说:
钟嵘《诗品》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
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
钟嵘是
中国古代文论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要做
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
“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
3、古希腊的模仿说:
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世界的联系,一直都是各
种文学理论依据,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表现出了不同的形态。
在古代,
古希腊传统强调人对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描绘、模仿。
4、文学本体论:
英美新批评代表人物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
文学
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
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
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
义”“含混”“语境”“反讽”(韩颖玉腹肌反语)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
素。
5、(文学发展的)循环说:
加拿大原型批评作家弗莱以“循环”作为
文学发展的动因。
他认为大到天体运行轨迹,小到原子内部的电子绕
核运动,从客体的四季炎凉更替,到主体的血液循环与呼吸运动,都
遵循着循环规律。
他把文学史上的作品类型按照时代分为四类:
喜剧、
传奇、悲剧和讽刺文学,周而复始,这同一年四季的更替相似。
春天,
春光明媚,希望在即,对应为喜剧;夏天,色彩斑斓,气象万千,对
应为传奇;秋天,草木摇落、萧瑟苍凉,对应为悲剧;冬天,寒气沉
沉,了无生气,对应于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
既到冬天,春天也
不远,下一轮的循环又该开始了。
6、艺术起源的劳动说: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
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劳动说也是苏联和中国文
艺理论界最基本的观点。
把劳动作为文学发展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
方面的原因: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
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的审
美能力。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如协调动作、提高效率,分散注
意力、减轻疲劳等。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的主要内容。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
7、话语蕴藉:
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表明文学作为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进一步看,文学活
动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
藉属性。
8、含蓄与含混: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
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
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9、艺术发现:
是作者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
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
事情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10、艺术构思:
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
动机的驱使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
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
程。
11、灵感:
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灵感是创造性思
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
索的思考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
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
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从思维角度说,灵感大体上是作
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以至达到寝食俱忘
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之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
12、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重要概念,指作家通过对文学语言
的扭曲,使其与日常语言产生变异,从而延长阅读的时间,增加阅读
的难度,使读者产生新奇的艺术感受。
陌生化的目的不是创造新奇“视
象”,而是把人从凡庸的日常生活的“机械化”中解放出来,因此,
将事物予以陌生化的呈现,目的是有意增加读者艺术感受的难度,并
使之留驻于其中。
在他看来,这是艺术的主要功能,也是人类之所以
还需要艺术的原因。
13、诗:
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
反映生活和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
诗的基本特征是:
凝练性、跳跃性、
音乐性。
14、文学散文:
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
抒情散文、叙述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体裁广泛、结
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体裁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15、三一律:
西方提出,要求动作、情节、时间空间的整一。
16、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接受浪漫主义的主观性、神秘性,但反对浪
漫主义的夸饰的、显露的情感表达方式。
象征主义在表达方式上注重
暗示。
17、文学形象:
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语言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
而在头脑中换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18、典型环境: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
中显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性格。
19、文学意境:
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
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
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20、“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
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
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二、简答题
一、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1)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
2)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
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来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
向的发展。
3)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
东西。
但是“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唯一的因素,影响文
学发展的除了经济基础以外,还有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
宗教等观点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它们甚至会
对文学发展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经济因素不是影响社会各方面发展的
唯一决定性因素,它只是在最终的意义上可以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源性
的、最基本的因素来解释。
4)文学活动是在诸种的“合力”下发展形成的。
二、文学功利性与无功利性之间的关系。
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
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力意图。
无功利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
还是读者在创造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
接得到现实利益。
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
中。
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些功利。
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
功利性的手段。
三、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具有哪些特殊性?
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文学艺术和科学认识所反
映的社会生活首先在于:
前者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后者是某一方面
或某一层次的社会生活。
所谓整体性的生活,是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
面,也不局限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的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
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文学艺术反映的生活就具有这
样的整体性。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
造美,要激发人们的美感,就必须努力发现、反映那些具有审美价值
的生活,而对那些不具有审美价值甚至与美对立的事物,则必须进行
审美提炼和转化,使之在进入艺术作品之后具有审丑价值。
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众所周知,没有客体,
人就什么感觉也没有;而没有人对客体的感觉,客体就不能现实地成
为人所占有的客体。
同样当某种生活不与作家发生关系,作家没去体
验它,即感受、体味、思索它,并与之发生情感交流时,它就不会成
为作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
四、说明“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论家和创造者”。
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可分为物质实践、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相
应地,人在这三种活动方式中也分别扮演着物质实践的主体、认识主
体和价值判断的主体着三种角色。
文学活动属于价值判断活动,属于
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
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
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
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机制的艺术世界。
五、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顿悟。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结凝合,体现着深层次
的心理内容。
3)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的一种独特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
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
内心体验的契合。
4)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看到的成
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直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六、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
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
使之成为
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因受到某种压抑而
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
无意识作为一种心理能力,实在
作家没有明显察觉到的情况下,暗中对意念的整合、形象的构思、情
节的发展、主题的开掘、意境的渲染、情调的烘托等,一句话,对各
种心理材料的排列、组合中发生作用。
首先,无意识不是一种异在力量,它与意识共存于统一文学创作过程
中。
既有“主从之分”又“相互补充”。
其次,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
所遵循的主导线索可能是意识提供的。
最后,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
意识指引。
由此可见,意识在艺术构思中虽其主要作用,但无意识在艺术构思中
也承担大量工作。
不承认意识的主导作用,将走向艺术构思的不可知
论;而不承认无意识地深层加工作用,又可能将艺术构思简单化。
七、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的关系。
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
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
识和感悟。
无意,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
运用到对象上去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
生活本身是同一体的,也不是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的。
1)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
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生活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
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
文学创造正是在既有理智
体察又有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
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艾青的《礁石》,小诗以拟
人的手法对“礁石”不畏凶险、坚定乐观的硬汉子性格的赞美,凝聚
着丰富的社会人生哲理及情感体验,揭示事物本质和表现生活的内
蕴,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的价值品味。
曹禺的《雷雨》让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发生在两个场合
(周家客厅与鲁家住宅)及一昼夜之内,冲突又那么集中而强烈,并
非现实生活的常态,然而正是这种假定性情境,使它成为了20世纪
20年代初期中国都市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的真实缩影。
可见,假
定性情境是艺术真实呈现的基本方式,是文学反映生活本质这一求
“真”价值取向存在的普遍形态。
2)艺术生活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
性和诗意性。
作为人类的知识体系,科学是把自己的研究对象当做独
立于主体意识之外的纯客体来把握的,它的方向和目标是致力于认知
的客观性。
文学创造则不然,它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社
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此带有浓厚的主体性和主观性。
王
焕之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无视哥白尼学说。
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真实还在于它的诗艺性。
文学讲究诗意,立白的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之一),诗人的出发点不是
让读者相信白发真的有三千丈,而是表现其真实的愁怨之情。
八、文学类型的划分及其不同类型的基本特征。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
(1)再现性
(2)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
(1)表现性
(2)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
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语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1)
暗示性:
是象征型文学寄语意蕴的方式,指词语寄语某种超出本义的
涵义。
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
“象征”具有超越
形象自身的寓意性,文学意象的作用主要在于启示人们透过意象表层
去体味和领悟更深远的意蕴。
象征文学则偏于以间接地方式去暗示客
观规律和主观感受。
(2)朦胧性:
象征文学的间接表现的暗示方式,使它具有一定的朦
胧性。
象征文学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的空间,借助一些概括性虚
拟性很强的来表达,要求读者积极地思考、探寻丰富的“象外之象”、
“象外之意”、“言外之意”。
象征文学暗示某种深远、普通的哲理、
意蕴和主观情思,在文学意象的塑造中,对客体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使其成为变形化、拟人化的假定性意象。
这种意象已经超越了其自身
的具体、个别的现实属性,不确指生活的某一真实事物,而是概括性、
虚拟性很强的事物。
浪漫主义文学:
(特征)回归自然,表现自我,追求理想,想象奇特,
手法夸张。
现实主义文学:
(特征)真实再现,注重细节,典型化,隐蔽的情感。
象征主义文学:
(特征)接受浪漫主义的主观性、神秘性,但反对浪
漫主义的夸张的、显露的的情感表现方式。
象征主义在表达方式上注
重暗示
九、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
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特征,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的
流变。
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
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
它不重视外在的
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
实。
现代主义作家不重视现实的整体性,而是强调它的碎裂,把微观世界
绝对化,认为文学的任务就是描述人的心理要素,把文学归结为自我
的表现。
现代主义文学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变形。
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
虚幻性和假定性。
十、小说的基本特征。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事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描写人物是小说
的显著特点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人物是小说
的原动力”。
“我们看一部小说中对人物性格的揭示,这也就是构成小
说的魅力和教育意义的因素。
”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的发
展历史。
小说一般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可以更广泛全面地描写多方
面的社会生活,反映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中刻画人物性格。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
重要手段。
小说中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时
代、社会和自然的环境。
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受特定环境制
约的。
只有充分地描写环境,才可能具体、真实地揭示出人物活动和
矛盾冲突的现实根据。
十一、剧本的基本特征。
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受舞台表现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
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
舞台表演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
三个小时。
舞台场景相对固定,不能随时换景。
戏剧的时空是狭小的、
不自由的。
为了使舞台这块小天地尽量多的容纳社会生活繁复广阔的
内容,剧作家必须把生活写得高度浓缩、凝练,用较短的篇幅、较少
的人物、较简省的场景、较单纯的事件,将生活内容概括地、浓缩地
再现在舞台上。
2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已经成
为一条公认的定理。
剧本要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是由戏剧艺术的时
空特征决定的。
如果没有尖锐剧烈的矛盾冲突,舞台上必然会出现“冷
场”,不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注意力。
因此,集中地表现现实生活的矛
盾冲突是戏剧文学的基本特点。
3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台词)是
用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台词的动作性,即人物言语
要以矛盾冲突为基础,并能促进事件、冲突的发展。
戏剧矛盾冲突有
产生到激变,就是由一系列的戏剧动作来推动的。
各个戏剧动作由人
物的形体活动和言语活动来体现的,其中对话、独白是更重要的。
十二、中国古代的言意之辨。
古人很早就提出“言不尽意”这一命题。
言意矛盾指的是语言表述与
意义传达之间的不对等现象。
“意丰”与“言寡”的矛盾。
十三、英加登文学文本四层面理论包含哪几方面?
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
面;
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
义组织,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
第三个层面是多重图式化面貌,是有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情的大略图
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读者去具体化;
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十四、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的划分。
1.言语层:
指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①内指性。
文学言语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不必尽合生活逻辑。
②心理蕴含性。
文学言语中渗透着作家丰富的心理体验。
③阻拒性。
文学言语强调将人们熟悉的“自动化”语言加工成“陌生
化”语言,这种语言会对读者的接受产生一种阻挠与拒斥,从而引起
读者的特别关注。
2.形象层
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③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④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意蕴层:
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是文本的纵深层次。
①历史内容层真
②哲学意味层善
③审美意蕴层美
十五、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1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
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文学形象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就具有了确
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
2一方面,文学形象必须具备一些确定的因素。
而很多作品中不确定
因素有很多,它可以让读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补充和创造。
这种效果可以造成文学形象的朦胧的神韵。
另一方面,文学形象不确
定性留给读者的想象余地,更能使读者在想象和再创造中获得愉悦,
从而使文学形象更富于魅力。
在这一点上,其他艺术形象(音乐除外)
则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十六、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谈典型问题。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写道: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
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您的
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
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
恩格斯的这个思想是与马克
思和恩格斯一贯主张的“对现实环境的真实描写”的思想是一致的。
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
环境。
它包括由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
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
境。
所谓“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现实关
系的真实情况,二是时代的脉动和动向。
这种“总情势”往往不是直
接的、公开呈现的,而是一种隐匿的、潜伏的客观存在,只有社会矛
盾激化的阶段才会明朗。
因此作家能否抓住它而且如实地表现出来,
才最见其功力。
它直接牵涉一位作家的思想水平和洞察生活能力。
十七、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十八、文学意境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十九、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的内涵。
二十、文学言语心理蕴含性。
(1)内容较多,请大家务必按照上述内容认真复习。
(2)鉴于是统
一阅卷,答案最好以教材的表述为准。
(3)学校监考严格,切勿有侥
幸心理。
(3)题型有:
填空<1*10>、名词解释<4*5>、简答<6*5>、论
述<1*10>、作品评论<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