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 岳麓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613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 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 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 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 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 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 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 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 岳麓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 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考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岳麓版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考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岳麓版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经济上:

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日益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

③军事上:

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④思想文化上:

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国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2)具体原因

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措施

(1)政治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②建立什伍组织,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③建立县制,地方长官由国君任免。

④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2)经济

①废井田、开阡陌,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

(3)文化: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4)习俗: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3.影响

(1)积极作用

①政治上: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

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③军事上:

奖励军功,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下一步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

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刑。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社会矛盾

①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②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

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2.内容

领域

表现

经济方面

实行均田制:

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政治方面

推行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

社会风俗

易服装;改汉姓;讲汉语,与汉人通婚;行汉制

3.作用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繁荣景象。

(2)加快了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3)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4)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社会危机

①政治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庆历新政失败后,统治危机更加严峻。

②财政危机:

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

③民族矛盾:

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内容

领域

内容

作用

经济

青苗法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募役法

减轻了农民的服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农田水利法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方田均税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市易法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所增加

保甲法

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军费开支

将兵法

加强了军事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改革科举制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大量实用人才

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使学校成为为变法制造舆论、培育人才的地方

3.结局

(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阻挠和破坏。

(2)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了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4.作用

(1)积贫局面的改变: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2)积弱局面的改善:

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农奴制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阻碍了工业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主张实行立宪君主制。

(4)亚历山大二世亲自主持和推动了改革。

2.内容

(1)农民无条件地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2)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

3.评价

(1)进步性

①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②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局限性:

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前提下进行的。

4.影响

(1)经济近代化

①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俄国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

①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

②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3)思想近代化:

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开始传入俄国。

五、明治维新

1.历史背景

(1)幕府统治出现危机

①政治:

天皇没有实权,幕府掌管国政,等级制度森严。

②经济: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③文化:

洋学兴起,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为日本学习西方准备了条件。

④阶级:

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对幕府不满。

⑤外交: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

(2)国际:

民族危机出现。

1853年起,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2.基本内容

(1)政治

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宣布“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分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

③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近代天皇制。

(2)经济

①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③派使节团出访欧洲,进行考察。

④扶植私人企业,大力推进殖产兴业政策。

⑤注意培养人才,成为推进日本工业化的重要科技力量。

(3)文化:

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推行文明开化。

3.历史影响

(1)积极作用:

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②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④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道路。

⑤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局限性

①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②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深重灾难。

③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六、戊戌变法

1.背景

(1)政治: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最高亢的呼声。

(2)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

(4)思想:

维新思想兴起,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张。

2.过程

(1)开始: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共同领导“公车上书”,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

(2)发展:

维新派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传变法,得到爱国知识分子、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和光绪皇帝的支持。

(3)高潮——百日维新

①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②主要内容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方面

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文化

教育

方面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

方面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

(4)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法,“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3.评价

(1)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意义

①政治上: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②思想上: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③社会生活: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典例1 (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解析】 第

(1)问提取材料信息“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等概括回答。

(2)问可以从对皇室地位、政治秩序、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影响的角度回答直接与间接作用。

【答案】 

(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典例2 (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

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

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

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

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

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

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清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