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6081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史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史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史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史学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学史复习资料.docx

《史学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史复习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学史复习资料.docx

史学史复习资料

1,春秋的撰写特色,孔子作《春秋》的贡献及局限性

春秋:

孔子所修《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私人修著的历史著作,也是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孔子以鲁国国史为记事的中心,参考列国国史而修《春秋》。

记事起于鲁饮公元年,止于鲁哀公14年,记事内容主要是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以及一些自然现象。

在表述历史的方法上,严格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加以记载。

《春秋》重视属辞比事,将史事与文辞结合起来,在表述历史上,它是先秦典籍中最早摆脱天、神羁绊的史书,是中国史学上的创举。

贡献:

(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为战国时学术的发展起来积极地推动作用。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初步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事件有系统的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可以看出历史发展的过程。

(3)属辞比事,提出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属辞,原指遣词造句,这里指孔子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孔子借此以表达对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褒贬。

比事,即按时间顺序把史事进行排列,逐年加以叙述排比,有条而不紊。

(4)重人士而不宣扬鬼神。

孔子虽不否认鬼神的存在,但也不去宣扬,虽记载了灾异,但没有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将其与人事关系联系起来。

局限性:

(1)记事过于简单。

每条记事最少1字,一般10字,最多45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无法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2)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依据事实而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为后人的曲笔开了先例。

2,左传的特点

左传,中国最早的比较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是为春秋做注释。

(1)记事相当详细。

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一般能做到首尾完整。

(2)记事范围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思想、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如记有日食、陨石、水旱虫灾等。

(3)善于描写战争。

将军事和政治联系在一起考虑,往往把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看成战争胜负的关键。

(4)开创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

冠有“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者,对所在人物、史事或直接发表意见,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

(5)《左传》还具有可贵的“民本”思想,对民心向背、战争胜负、国家盛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局限性:

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认为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的创造;作者并没有完全摆脱天命、鬼神观念的束缚。

3,先秦史学发展的特点

(1)从史学发展历程看,文字记载由简单的片段逐步形成正式的史书,出现多种历史撰述。

(2)史官的出现和史官制度的产生

(3)从史学发展的趋向看

其一,由“史在官府”,走向“史在私家”

其二,从史学的胚胎、萌芽的发展看

在历史认识上,由重视神的安排到人的活动的认识。

在史学认识上,逐步提出史学的鉴戒功能

在史学成果的表现状态上,出现多种体裁的历史撰述

(4)在史学的编撰体例上,是以编年体为主,多种史书体例的产生。

春秋、左传为编年体,还有记言体、谱牒类、地理类

4,《史记》,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后世史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记载了从黄帝到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年的历史。

共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150篇,52万6千5百字。

虽五种体例各有渊源,但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体系,形成了完备而严密的新史体——纪传体。

本纪记载了历代帝王或在政治上起主导作用的人物的事迹;表,是按时间顺序,用表格的形式来展现历史;书,是以社会制度和自然现象为主,有典章制度的性质;世家记载了世袭贵族王侯和重要人物的事迹;列传记载里不同阶级、不同类型人物的事迹。

《史记》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是24部正史之首。

成就:

(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

(2)在史料收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史料来源:

当时流行的先秦典籍;皇帝收藏的文献档案,有秦遗留的文书档案、汉初时封王、侯的策命盟誓;实地考察、实地采访收集的资料。

在史料的收集和考辨过程中,遵循两个原则:

“考信于六艺”,认为儒经是核实史料可靠性的重要依据;“择其言尤雅者”。

(3)《史记》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史记既是一部信史、实录,还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

司马迁善于抓住关键情节,具体细致的描写人物活动;他还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还善于运用歌谣、谚语、诗歌,穿插在叙述和论赞中,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感。

5,《汉书》的史学成就

(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全袭《史记》,略有变更。

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80余万字,记载了从汉高祖元年到王莽时期的历史。

使一朝一代的历史保存得更加完备;可以总结一个王朝的兴衰,为后世治国者提供借鉴;后世历代正史基本上沿用了汉书的体例,形成了以王侯将相为中心的形式,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欢迎。

(2)扩大了记事范围,保存了大量有用的文献资料

汉书的10志是在史记的8书基础上扩充而来,比8书更加完备、丰富。

创立了《地理志》、《食货志》,《食货志》是研究西汉经济史的重要史料;还在《二十略》基础上创立了《艺文志》,记载了西汉官府藏书的情况,各学派的渊源、盛衰;在一些人物传记中保存了大量有用的文献资料;在《四夷列传》中,将《大宛列传》扩充为《西域传》,记载了西域50多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在《匈奴列传》中补充了大量史料。

6,《三国志》撰写特点

《三国志》:

陈寿,60卷,《魏书》30卷、《吴书》20卷、《蜀书》15卷,记载了从东汉灵帝黄巾起义到西晋灭吴,共60多年的历史。

有本纪、列传,但无表,这是一个缺憾。

(1)以魏为正统,以本纪记魏国君主的行事,记吴、蜀两国事为传,但在三国国君的记述上,都是采用编年体方式,按年月记事,名为传,实为纪。

但曲笔太多,回护太甚。

(2)作者在材料的选取上,相当谨慎。

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引材料,陈寿都能看到,但并未采用。

例如,据考证,不可能发生“空城计”这样的事,陈寿就弃此记载不用。

(3)另一个特点就是,反映了当时魏晋时期品题人物的风气,点出了人物的地位和特点

(4)叙事简约,以致疏漏:

具体内容不详。

7,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原因: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细想、学术风气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学术基础

(2)当时的社会历史变迁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史学发展,直接导致了史家体裁的多样化

(3)当时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为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字的改变,纸的发明

(4)当时的选官制度是世族政治,入仕途径与门第联系,主要是九品官人法,寒门子弟只有在文化上发展。

表现:

(1)史书数量剧增,种类繁多

(2)文献学上,经史分家

(3)出现“史学”一词

(4)在史学的一些门类上,史考、史注、历史撰述、历史评论等勃兴

(5)在史学的一些内容上,地方史志、民族史、家史、谱牒、通史都有重要发展

8,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刘知几,字子玄。

《史通》:

今存20卷,分内、外篇。

内篇39篇,今缺三篇;主要是评论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以及史书编撰上的得失;外篇13篇,记载了历代史官制度的建制沿革以及对一些历史著作的评价。

涉及了史料的收集、鉴别、取舍和史书编撰的对象、体例、态度以及方法等。

(1)第一次系统的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的情况

《史通》首卷就将唐以前的史书分为“六家”,即《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六个流派,并分别观察了其源流,分析其利弊得失;“二体”,评论了纪传体、编年体的长短得失。

《古今正史》、《史官建制》分别系统的叙述了自传说中的《三坟》《五典》到唐所修诸史的历代史书发展的历史,以及历代史官的沿革废置,勾画出了我国古代史学发展的线索。

《本纪》《列传》《世家》等,系统的总结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内容及编撰方法等。

(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

设有《疑古》《惑今》,对《尚书》《春秋》等儒经所记古史提出大胆怀疑

(3)提倡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

刘知几认为史学家的职责就是要忠实的记载史实,不能任意曲笔篡改

(4)提出“史学三长”

才、学、识。

才,即写史的表达能力;学,即拥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识,即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辨别、判断的能力

(5)提出改造旧史的主张

主张删除或改造《艺文志》,不必向上追记历代典籍的存没状况,同时改造《天文志》《五行志》;提倡增设《都邑》《氏族》《方物》和《制册章表书》

总之,《史通》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丰富了我国的史学园地,为后世的历史编撰学产生了不可估计的影响。

9,《通典》的内容、编撰特点、历史地位

内容:

杜佑,字君卿。

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唐玄宗天宝末年,肃、代以后的变革也附载于注中,全书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各门之下又有子目。

特点:

(1)以制度分门立目

(2)以会通贯穿古今(3)以论议指陈得失(4)以《食货志》为卷首,又以《田制》为先,表现作者重视经济(5)创设了选举、并、边防等,打破了旧史中重礼乐、天文、五行的模式(6)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

历史地位:

(1)创立了新的历史编撰体例——典制体。

后来的“三通”、“九通”等各种会要都是在它的影响下编撰的。

(2)对历代典章制度,做了大量探本究源的工作

(3)通过序论,发表精辟的言论。

杜佑发表的政治见解都是针对当时唐代的实际问题的,或对前人的评论加以收集,并加上自己的按语。

(4)提出了一些先进的观点:

认识到经济文化,尤其是农业经济的作用;重人事而非天命;驳斥了军事中的神学观点

10,宋代史学繁荣的表现及原因

表现:

(1)史书数量剧增

(2)史学知识的普及(3)修史制度的完善,修史机构分工细致,各有专司(4)史书体例上的创新与发展:

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纲目体(5)文献学上的发展:

疑古考别之风盛行;金石学产生(6)方志的繁盛与方志学的产生(7)史学范围的扩大

原因:

(1)宋代统治者重视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

(2)重文轻武国策的影响(3)科举事业发达(4)两宋时期始终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5)宋代租佃制度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的改进,促进了经济发展(6)宋代学术讨论风气浓厚、学派频出、学者治学往往兼包经史子集(7)宋代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

11,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的比较

唐书:

都是记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差别

(1)本纪部分:

新书删旧书的十分之七,内容虽简明,但删去了大量有用的史料

(2)列传部分:

删去旧书的60部,但增加了300部,内容显得丰富(3)表:

旧书无表,新书编制的《宰相表》《方镇表》(4)新唐书还新创了《仪卫志》《兵志》《选举制》是以往所没有的。

(5)在史料价值上:

旧书保留原始资料较多,但新书在旧书的某些方面有所增补(6)在编撰体力上:

新书有所创新,文字叙述简明,但作者过于追求简约,以致记载中史实不清,年代含糊;作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将骈文改为散文,有损原意和史料价值。

五代史:

(1)在内容上,新书虽在史实上对旧书有所增补,但删削更多。

(2)在指导思想上,欧阳修刻意模仿《春秋》重书法,讲褒贬,忽略甚至歪曲事实。

他大搞“一字褒贬”,确定某些字的特殊含义,然后用“字”去记述历史,从中表现出褒贬,但褒谁贬谁,就由统治者决定。

(3)在体例上,旧书是一朝一代史,各成体系;新书将五朝的本纪列传综合起来,按时间顺序加以排列;并仿《史记》作“世家”,以记十国之事,改“志”为“考”,按自己的喜好,将人物分类,列入各朝的列传。

总的来说,旧书较好,保存了较多的原始资料,但新书在资料上有所增补,叙述了许多契丹等民族的历史。

12,《通鉴纪事本末》的撰写特点及评价

撰写特点:

(1)史料完全取自《资治通鉴》

(2)完全以记事为中心,来统率史料(3)灵活编排史事,有选择的进行摘编,只考虑事件的完整性(4)关注乱世的历史,如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进行了大量的叙述(5)内容主要是关于政治、军事的(6)特别重视汉族与异族之间的关系(7)撰写中充满了封建正统思想

评价:

(1)创立了新的撰写体例——纪事本末体

(2)在史学眼光上,作者仅局限于政治、军事,忽略了社会经济和典章制度的重要性(3)自为标题,独立成篇,无法考虑到同时期各历史事件间的联系,缺乏对历史的整体性了解(4)史料全来自《资治通鉴》,史料价值不大

13,明代史馆的管理制度

(1)人事制度。

一种松散而临时的制度,入居史馆的史官,分三层。

第一层是以修撰、编修、检讨等法定史官为核心,扩及翰林院所有官员,第二层是与翰林院有关的在京政府机构的官员,第三层是外地官员

(2)供给制度(3)门卫制度(4)纂修制度,即业务管理制度(5)考勤制度(6)奖励制度

14,明代史学特点及评价

特点:

(1)私人修史之风盛行,私史数量庞大

(2)纪传体前朝史编修及时,完成迅速(3)对史学功能的强制和利用(4)理学侵入史学(5)日历和起居注的废除(6)修史机构的缺略(7)纪传体国史的停修(8)实录不实(9)名家名著和体例创新的缺乏(10)当代人修当代史,离史事发生时间近,记事容易详尽,可以深入了解与史事有关的人物的真实情况(11)明代史学在发展中逐渐通俗化

评价:

(1)明代史学虽出现了进步因素,但仍是封建的史学而不是新史学

(2)学术思想的封建性,造成了史家史著价值观点的落后性,视野和方法上都很单一(3)明代史学表现为纲常致用的理念太强,学术风气色彩不浓,晚明的学术风格的变化也主要是形式和治史精神上的,而内容上的选择仍然没有多大变化(4)史学中的旧势力太强,虽出现的启蒙史学思潮,但很难发展为近代史学

15,《元史》存在的问题与质量不高的原因

问题:

(1)未能反映出元朝历史的全貌。

全书详载了了元世祖忽必烈以后的历史,而元世祖以前的历史记载简单;对于当时的东西交通、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宗教传播等,很少涉及

(2)未能充分利用史料(3)编次失当,相互矛盾(4)人名地名汉译多,不统一,由此致误者甚多

原因:

(1)朱元璋应负主要责任

(2)写作班子不合理(3)语言障碍

16,《藏书》,李贽的史学思想

《藏书》:

共68卷,材料主要摘自历代正史和通鉴,载录了自战国到元末的历史人物800名,李贽按自己的观点将其分门别类,各立名目并写有叙论。

从李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反映了李贽的历史观。

他主张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要“一切断以己意”,提出一些新的标准:

(1)承认统一国家者

(2)承认变革富国利民之士(3)敢于打破“忠臣不事二君”论,这个观点主要是从安民养民的角度着眼的,但他承认曾投降契丹做过汉奸的冯道是明显错误的

李贽,号君卿,是明代中叶的卓越思想家,他对程朱理学和伪道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史学思想:

(1)强调经世的治史目的:

为从国家同一角度记录历史提供了方便;有利于表彰历代为推动历史前进作出贡献的“圣主”“贤主”

(2)经史一物和据事直书的精神(3)灵活、求实的史论特色:

“原情论势”的史论态度;强求实效的史评标准;立足“民本”的人物评价

17,明儒学案

黄宗羲,子太冲。

明儒学案共62卷,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料专著。

它将明代214名学者按年代先后顺序,分各个学派组织起来,成立了19个学案。

其编次的顺序是:

每一学案前,有小序一篇,介绍各学派的渊源、宗旨,之后是学者评传,对各人平生经历、著作情况、学术思想、学术传授,作扼要评述,之后是学者本人的著作节录和语录选辑。

黄宗羲不仅为我留下了一部完整的学术史,更重要的的创立了一个新的体例,学案体。

18,乾嘉学派兴起的原因

(1)大多数学者认为,乾嘉汉学的兴起是由于清王朝文化专制主义和文字狱,严重危及士人生命,读书士人只好于纸堆中潜心学问

(2)晚明清初的实学是乾嘉汉学的先驱(3)四库全书馆对考据人才的奖拔(4)科举选士对考据人才的重视

19,顾颉刚的“层类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1)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

西周人认为最股的认识禹,孔子是尧舜,战国时是黄帝、神农,秦时为三皇,汉时就成了盘古,而尧舜禹成了后人

(2)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在《尚书》中成了“齐家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又成了孝子的典范(3)在传说中,我们虽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具体情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最在的情况,我们不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但可以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不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但可以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