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 参考书程裕祯《中国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6041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6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都师范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 参考书程裕祯《中国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首都师范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 参考书程裕祯《中国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首都师范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 参考书程裕祯《中国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首都师范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 参考书程裕祯《中国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首都师范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 参考书程裕祯《中国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首都师范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 参考书程裕祯《中国文.docx

《首都师范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 参考书程裕祯《中国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都师范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 参考书程裕祯《中国文.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首都师范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 参考书程裕祯《中国文.docx

首都师范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真题参考书程裕祯《中国文

1

/28

1首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信息大全、资料集锦

--------育明教育亲情奉献

【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育明教育---专注于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专业课辅导,培养出众多全国高校汉硕研究生,有很多育明的学员在校期间出国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实习,也有毕业后在国外工作的。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标准

2/28

2首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招生人数

60人左右

首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初试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

③354汉语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汉语言学基础知识,汉语应用能力,汉语语言分析等;

④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主要内容包括中外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材料分析写作等。

首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初试核心参考书目

(育明教育小吴老师重磅推荐

1、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黄伯荣、廖序东著:

《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力主编:

《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4、程裕祯著:

《中国文化要略》,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5、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7、孟昭毅,曾艳兵:

《外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首都师范汉硕补充教材:

《现代汉语教学与自学参考》(增订五版黄伯荣、廖序东

《语法讲义》《语法答问》朱德熙商务印书馆

现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竞争趋于白热化阶段:

复试分数线不断上涨,

3/28

3本专业跨专业考研人数大量增加,复试宁缺毋滥,竞争日益激烈。

2015年的汉硕考生们一定要争取一锤定音,一次成功,不要存在二战的心理,更不要有侥幸通过的心态,咱们只能奋力向前。

育明教育将作为最强大的队伍帮助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学子,为同学们保驾护航,助同学们乘风破浪,直挂云帆,2015年金榜题名。

近两年辅导成绩尤为突出,在此,给同学们展示一小部分考入咱们北京院校的学生:

有考入北京语言大学的吴*(历史跨考、于*和孙**(旅游管理跨考:

有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常**(日语跨考、丛**(汉语言文学、纪**(对外汉语专业:

有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的龙**(汉语言文学专业、孟**(新闻跨考、刘*(汉语言文学专业:

有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王*(英语跨考、何*(汉语言文学专业、李**(对外汉语专业:

有考入北京大学的臧*、张**(日语跨考、迟**(汉语言文学专业:

有考入首都师范大学的李**、怀*(汉语言文学、赵**(英语跨考:

有考入中国传媒大学的罗**(汉语言文学、王**、刘*(对外汉语专业等等。

除了北京高校,天津、上海、广州及全国其他省份的高校都有咱们育明教育学员的足迹。

同学们有汉硕考研的问题,可以尽量咨询咱们育明汉硕的负责老师小吴老师(TEL:

183********,153********,老师会非常耐心的给你指导,帮你答疑解惑。

4/284

5/28

5【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十四】

第十四章各类艺术

一、填空

1.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以汉字的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为基础的。

书法艺术从甲骨文就已经开始,但在汉魏时期才真正形成。

汉代以前的金石文字还只是书法艺术的产生阶段,那时的书体是金文和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后的小篆,此时的书法家以李斯为代表,此前有西周晚期的《毛公鼎》、春秋时期的《石鼓文》、秦代的《泰山刻记》。

2.汉代是书法艺术成熟的时期,此时隶书定型,草书、行书、楷书也应运而生,终于形成隶书盛行、诸体皆备的辉煌局面。

隶书在秦代时已经产生,到汉代逐步定型为横扁形的,从起笔到结体,都有一定的规格,到东汉时已经成为官定标准字体。

这一书体的变革,文字史上叫做“隶变”。

这种“隶变”后通行的隶书,即为“汉隶”。

它上承秦隶,又显出汉隶本身点划均匀、舒展自由的特点。

西汉墨迹有山东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孙膑兵法》,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等。

具有代表性的东汉墨迹有《张迁碑》、《雁门太守鲜于璜墓碑》、《礼器碑》、《华山碑》、《苍颉庙碑题记》等。

两汉书法家有蔡邕、曹喜等。

3.魏晋南北朝的书法是承上启下、完成书体演变的阶段,其特点是篆、隶、楷、行、草诸体俱臻完善。

此时的钟繇师承蔡邕、曹喜,又习众家之长,完成了楷书的定型化,其隶书代表作有河南临颍县的《上尊号碑》。

“书圣”王羲之,后世称为“王右军”,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并成为“二王”,代表作是《兰亭序》。

南北朝时的书法,风格多在“二王”的影响之下,书法作品也大都出于无名书法家之手,值得一提的是陈僧智永,写有《千

6/28

6字文》。

北朝的书法则以魏碑最佳,其结构严密,笔力雄厚,代表作有河南省洛阳市的《始平公造像记》、山东省曲阜市的《张猛龙碑》、山东省莱州市的《郑文公碑》。

4.隋唐两代是书法艺术的鼎盛阶段。

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书法被列为“书学”,被定为学校中的学习科目,因而无论是理论和创作都达到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不但书法家辈出,书法理论专著也远胜前代。

唐初的四大书法家是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虞世南是智永的学生,唐太宗之师,其书法笔圆而体方,外柔而内刚,发笔出锋如抽刀断水,传世名作有《孔子庙堂碑》。

欧阳询的书法以楷书为最好,用笔和结构都有严肃的程式,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被推为唐人楷书第一,与其子欧阳通并称“大小欧阳”。

褚遂良书法习王羲之、虞世南,其书法“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代表作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薛稷“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实开后世瘦体之先河,其传世作有《升仙太子传》等。

稍后的唐代大书法家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僧怀素。

李邕的书体介于行楷之间,代表作有《岳麓寺碑》、《云麾将军碑》,风格险峭,笔力舒放。

张旭以草书出名,因其为人及书法如狂如癫,世称“张癫”,代表作是《肚痛贴》。

杜甫《饮中八仙歌》写其“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颜真卿将篆隶笔法用于楷行草书,又把楷书的横划写的细瘦,把点、竖、撇、捺写得肥壮,世称“颜体”,作品有《多宝塔感应碑》、《东方画赞碑》、《元结墓志》、《颜氏家庙碑》。

柳公权与颜真卿并称“颜柳”,他有意避开颜体竖划的肥壮,把横竖划都写得均匀硬瘦,把点划写得如刀切一般,独创“柳体”,世称“颜肥柳瘦”“颜筋柳骨”,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符璘碑》、《神策将军碑》等。

唐僧怀素是继张旭之后的又一唐代草书家,以芭蕉叶代纸练书法,所住寺庙因此叫“绿天庵”,代表作有《自叙贴》,今湖南永州绿天庵旧址仍保留有清代摹刻的怀素《千字文碑》。

5.宋代盛行贴学。

所谓“贴学”,就是辗转翻刻前代名贴,然后又师法于贴。

结果因翻刻走样,难得真谛,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创新。

宋代书法可称道的是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和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

6.元代书法越两宋而直承晋唐。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

他篆隶行草无所不学,学而思变,集晋唐书法大成,成为可与“颜、柳、欧”并称的楷书四大家之一,独占元代书坛,代表作有《仇鍔墓碑铭》、《兰亭十三跋》、《度人经》、《洛神赋》、《妙严寺记》等。

7.明代书法形成所谓“台阁体”,字写得呆板齐整,缺少神气,其间影响较大的书法家主要有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有创新的书法家则有张瑞图、徐渭等人。

晚明四大家指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

8.清代书法中兴,力图摆脱贴学的影响,于是极力提倡“碑学”,并以嘉庆、道光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重贴学,书法不很景气;后期重碑学,注重了继承与革新,突出了个人风格,因而出现了新的局面。

清代著名书法家有郑燮、金农、邓石如、伊秉绶、包世臣、何绍基、吴昌硕、康有为等。

9.楷书四大家指:

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

10.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的乐舞,后来巫术盛行,巫人以舞降神,巫舞逐渐演变为民间歌舞和小调。

古代在每年腊月还举行一种驱鬼逐疫的仪式,叫做“驱傩”或“大傩”。

由四个人头戴面具,身穿熊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这叫“方相”;或由十二人朱发画衣,手执麻鞭,甩动作响,高呼各种专吃恶鬼的神名,这叫“傩舞”,以后逐渐演变为戏曲,就叫“傩戏”。

古代还有一些专门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人,在天子、诸侯设宴时

7/28

7进行一些乐舞滑稽表演,这些人叫作“俳优”、“倡优”。

以上这些乐舞,都可看作是戏曲的起源。

11.秦汉时代,出现了“百戏”,其中包括杂技和歌舞。

秦汉时的“百戏”就是由角力相斗演变来的,汉代又称为“角抵戏”。

为了管理宫廷的歌舞、百戏等排练、演出活动,唐代开始设立“教坊”。

唐玄宗时又在宫廷禁苑里选择了“梨园”作为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场所,通晓音律的唐玄宗亲自教正习歌舞的艺人,这些艺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

因此后世称戏班为“梨园”,称演员为“梨园弟子”,奉唐玄宗为戏曲祖师。

12.在秦汉俳优的基础上,唐代出现了“参军戏”,由参军、苍鶻两个角色作一些滑稽对话和动作,以引人发笑,有时也讽刺朝政和社会现象。

到宋代进一步发展成为“杂剧”,角色也不限二人,一般由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五个角色扮演。

后来,南方杂剧发展演变为“南戏”,北方杂剧则发展演变为“元杂剧”。

明代中叶以后,南戏已成为“传奇”,一直到清乾隆年间,传奇盛行一时,其结构比南戏更完整,曲调也比南戏更丰富,角色分行,表演艺术都接近今天的戏曲。

13.戏曲的剧种主要有昆腔、弋阳腔、青阳腔、高腔等,剧作家有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

今天的昆曲、浙江的绍剧、江西的赣剧等就是从南戏和传奇演变而来。

14.元杂剧流行于元代,角色已有正末、正旦、净等多种,当时以元大都、山西平阳、杭州为演出中心,现存最早的戏剧壁画和金元时代修建的戏台,都保存在山西,说明山西是元杂剧的发源地之一。

15.明中叶以后,元杂剧衰落,陕甘一代的民间曲调与元杂剧结合形成最早的梆子戏秦腔。

16.明末清初,主要唱吹腔、二黄等调;差不多与此同时,南下湖广地区的秦腔,又吸收了安徽传入的二黄,逐渐发展成汉调,主要唱西皮、二黄等调。

从清乾隆五十五年开始,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京演出,汉调、秦腔也入京献艺,于是以徽汉二调为主,吸收昆腔、秦腔唱法,又接受北方方言的影响,创造了新的唱腔,以京韵念白,形成今天的京剧。

17.昆曲被称为“雅部”,昆腔以外的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特别是北方的梆子戏,被称为“花部”。

18.中国戏曲实际上有360种,其中包括了各地演出的秧歌、皮影、木偶等,因为皮影、木

偶也要配有一定的曲调,表演也有一定程式,所以归入戏曲一类。

19.京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表演艺术最成熟的一个剧种,代表了中国戏剧发展的水平。

在表演风格上分成京、海两大流派。

京派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严格讲究艺术规范;海派勇于革新创造,注意吸收新鲜事物。

京剧四大名旦指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京剧四小名旦指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另外还有周信芳(麒麟童、马连良、唐韵笙、张英杰(盖叫天等大艺术家。

20.除京剧外,戏曲中较大的剧种有豫剧(河南梆子、秦腔、川剧、越剧、吕剧、晋剧(山

西梆子、黄梅戏、河北梆子等,其次还有湖南、湖北、广东的花鼓戏,江西等地的采茶戏,西北的道情,华北的秧歌,还有乱弹、高腔、碗碗腔,丰富多彩,各具芬芳。

在唱腔上,有的用高腔(如北方梆子戏、江西高腔戏,有的用低调(如山东柳子戏、河南太平调;有的激越高亢(如秦腔、晋剧、河北梆子,有的婉转抒情(如越剧、沪剧、黄梅戏;在表演上,有的庄重严肃,显示出帝都气派,给人的历史感很强(如京剧、昆曲、晋剧、秦腔,有的轻松活泼,富于民间情趣,给人的现实感较强,如(川剧、花鼓戏;有的擅长古装戏,有的擅长时装戏,等等,都体现了各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人的

8/28

8精神气质的差异。

21.魏晋南北朝时的著名画家有“六朝三杰”,指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

其中顾恺之因画

绝、才绝、痴绝被称为“三绝”,作品有《女史箴图卷》和《洛神赋图卷》,并总结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的绘画理论。

“画龙点睛”是张僧繇的故事,他创造了一种只用彩色而不用墨骨的“没骨法”,以色彩深浅增强立体效果,他在建康的凹凸寺画的图案被称为凹凸花。

22.隋代的展子虔,其作品《游春图卷》采用青绿渲染春天的气氛,表现苍茫的山水烟景,

解决了山水画的空间远近关系问题,使山水画从原来“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幼稚阶段,达到和谐自然的成熟。

23.唐初著名画家有阎毗、阎立德、阎立本父子三人,其中以阎立本成就最高,今存作品有《历代帝王图卷》、《步辇图》等。

其中《历代帝王图卷》画了由汉至隋13个帝王肖像,以人物的面部特征,揭示人物的精神状态。

24.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是唐代中期最杰出的作家,一生主要创作壁画,作品有《地狱变相图》、《送子天王图卷》等,并发展了“线描”,创造了“兰叶描”的线型,丰富了线条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力。

25.吴道子之后有张萱和周昉,都是画贵族生活的能手,在二人的影响下,形成了仕女画这一画科。

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是二人的代表作。

26.唐代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李思训、李道昭父子和王维。

李思训、李道昭喜欢用强烈而又鲜明的色彩,创造了一整套青绿着色的方法,画面金碧辉煌,世称“金碧山水”。

王维的画被称为“水墨山水”,他从抒情的角度描绘山水,把淡泊恬静的诗意展现在画面上,不施色彩,而以墨的浓淡表现山水的神韵。

27.唐代的画马名家有曹霸、韩干,画牛名家有韩洸。

28.五代是花鸟画的成熟阶段。

五代的西蜀画家黄筌、黄居寀父子的花鸟画采用勾线填色的技法,称为“勾勒法”,其画风称为“黄体”,演变为后世的工笔画。

五代的江南画家以徐熙为代表,其花鸟画直接用色彩点染,不用墨笔勾勒,称为“没骨法”,其画风称为“徐体”,演变为后世的写意画。

此时期的著名画家还有荆浩、关同、董源、范宽等。

29.宋代在宫内设立了翰林图画院,以科举考试吸收画家,形成“院体画”,其特点是严密精细,注重法度,作品多供帝王观赏,题材多为山水、花鸟,代表人物有宋徽宗赵佶,其作品有《芙蓉锦鸡图》。

宋代反映社会生活的风俗画中最著名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南宋画院四大家”指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其中马远、夏珪二人创立“水墨苍劲”的画风,善于利用画面的空白,表现画外之意,世称“马一角”、“夏半边”。

宋代的社会风俗画还有李唐《村医图》、李嵩《巴船下峡图》、无名氏的《耕织图》、《归牧图》等。

还有擅长人物画的画家李公麟,其作品有《五马图》、《维摩居士像》、《免胄图》等。

在花鸟画方面,宋代兴起了以梅兰竹菊为题材的“四君子画”。

30.元代画家四大家指倪瓒、黄公望、王蒙、吴镇。

31.明代中期以后画家众多。

文征明、沈周、仇英、唐寅被称为“吴派四大家”,以水墨写意见长。

其后董其昌创支派“华亭派”,陈继儒创支派“苏松派”。

此外,还有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吴伟为代表的“江夏派”等。

明代画家徐渭被称为“大写意”画家,放笔纵横,水墨淋漓,随意挥洒,不拘成法,甚至用泼墨勾染的技法画牡丹。

明末大画家中陈洪绶(老莲擅长人物画,形象夸张变形,高度概括,以表现人物的个性。

32.清代绘画有两种风格,一是仿古习气,二是怪异风格。

前者以“清初六家”为代表,即

9/28

9王时敏、王鉴、王翚(hui、王原祁、吴历、恽格;后者以石涛、八大山人为代表。

继承和后者精神的还有“扬州八怪”李[鱼单]、金农、罗聘、郑燮、闵贞、汪士慎、高翔、黄慎(或有李方膺而无闵贞,他们反对仿古的正统派,主张艺术革新,表现个性,艺术上构图简练,造型突兀,画面奇特,笔法刚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视为“怪”。

33.清代末年在江浙、上海出现了许多有名的画家,如“四任”:

任熊、任薰、任颐、任预和吴昌硕。

四任中的任颐即任伯年,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吴昌硕则把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结合在一起,卓然成一大家。

34.“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西绘画相互影响,中国画进入新的阶段。

此时齐白石承前启后,徐悲鸿中西结合,陈衡恪、黄宾虹各有特色,影响了今天的画坛。

35.中国的绘画理论在先秦两汉时比较简略,魏晋南北朝时形成理论,隋唐五代构成系统,

宋代进一步精深,元以后是继承和发展。

36.中国画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是:

形与神的问题、诗情与画意、心师造化与迁想妙得、六法与四格、南宗与北宗。

其中诗情画意是评画标准,由苏轼最先提出;心师造化与迁想妙得是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六格是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绘画创作与批评的六条标准;四格是唐代提出来的评画标准;南宗与北宗则是在佛教南北禅宗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山水画理论。

37.最早提出形神关系的是唐代顾恺之的“传神论”,但真正将这一见解加以精深发挥的是欧阳修、沈括、苏轼等人。

清代的石涛提出“不似之似”,后来齐白石提出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38.诗情画意是一种评画标准,是宋代的苏轼首先提出的,他评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9.“心师造化”是南朝陈时姚最在《续画品录》里首先提出来的,正确指出了画家与客观事

物之间的关系。

“迁想妙得”是顾恺之首先提出来的。

“六法”则是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来的绘画创作与批评的六条标准,在《古画品录》里提出的,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四格”是唐代提出,宋代完善,指逸格、神格、妙格、能格。

40.被称为“六乐”或“六舞”的是:

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大磬》(即《大

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周的《大武》。

41.春秋战国时的音乐理论专著有公孙尼的《乐记》、荀子的《乐论》等。

汉代设立了专门负责乐舞的机构乐府,并有祭祀用的乐舞《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等。

魏晋南北朝时,民间音乐也出现了南北融合的局面,由于晋室南迁,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南下,与南方的吴歌、西曲结合而形成清商曲。

此时的音乐理论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

42.唐代“十部乐”指:

清商、西凉、龟兹、扶南、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燕乐、高昌,以“燕乐”总称其名。

到唐玄宗时,燕乐的演出改为立部伎和坐部伎两种形式。

唐代著名的《破阵乐》、《霓裳羽衣曲》都曾是燕乐中的乐舞。

唐代重要的音乐著作有:

传为武则天所著的《乐书要录》、崔令钦《教坊记》、南卓《羯鼓录》、段安节《乐府杂录》等,著名歌手和音乐家有:

何满子、康昆仑、段善本、雷海青、李龟年等。

43.宋代词人大都通晓音律,以北宋的姜夔和南宋的张炎为代表,现在仍流传有注明乐谱的姜夔作品。

宋元时期的游艺场所有瓦舍(又叫瓦子、勾栏。

宋代的音乐专著是北宋陈旸的《乐书》200卷,全书包括历代音乐论述,各种乐器、歌舞、杂乐和各种典礼,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音乐著作,反映了我国宋代以前的音乐成就。

10/281044.明代的音乐特色是民歌,这一时期音乐理论的最高成就是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书中详细阐述了十二平均律。

45.中国古代五个音阶的总称是“五声”,又叫“五音”,即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

代音乐的1、2、3、5、6,是在阴阳五行学说影响下产生的音乐形态,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和音阶形式的基础。

常以“五音不全”形容某人不善唱歌。

五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形成。

后来在角徵、羽宫之间各出一个偏音,即现代音乐中的4、7。

这两个音比徵和宫低半个音时,称为变徵、变宫,排成音阶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这两个音比角和羽高半个音时,称为清角、闰,排成音阶为宫、商、角、清角、徵、、羽、闰。

46.中国古代的乐器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类,分别由金、石、土、木、匏、革、丝、竹

八种材料制成,史称“八音”。

从乐器的发展过程看,先有打击乐、吹奏乐,后产生弹弦乐,最后产生拉弦乐。

原始社会的乐器是从劳动工具演化而来,被用来作为祭祀时为歌舞伴奏的器具,那时的乐器都用骨、木、土、石制成,如骨哨、土鼓、陶埙、石磬等。

青铜器出现后,用铜制作乐器,如编钟、编磬等。

竹制乐器如商周时代的竽、笙等。

丝制乐器都为弦乐,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秦汉后大为流行。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音乐还采用了大量外来乐器,经过一番改造和消化,使之成为中国的乐器,如琵琶、胡琴、羯鼓等,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47.楹联又叫对联,春节贴于门上叫春联,是我国的一种独特艺术。

它主要将文学(诗词

和书法结合在一起,有时也将雕刻融合进来,如某些石刻和木刻的楹联。

我国的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山海经》中记载东海度朔山上有大桃木,树上有神荼、郁垒二神人。

一般认为,中国的第一副对联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写“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若说楹联的形成在五代,那么其发展就在宋代,普及和兴盛却在明清两代。

对联讲求工整、对仗、平仄,所显示的是一种整齐对称的形式美和阴阳顿挫的韵律美,写景状物还要有意境美,抒怀吟志还要有哲理美,因此写好一副对联是很不容易的。

对联首先要上下联字数相等,其次是词性要相同。

但也并非绝对如此,有时可酌情变通。

二、名词解释

1.[画论]形与神的问题:

中国画注重气韵和神似,注重表现对象物的神态,书法艺术家所获得的意趣,至于对象物的形态反而在其次。

但并不是说不要形似,因为没有一定的形态,神态也无从表现,所以艺术上常讲“神形兼备”。

这里所说的“神似”,是指艺术创作的主导精神和艺术欣赏的主导趣味。

最早提出形神关系的是顾恺之的“传神论”,但真正把这一见解加以精深发挥的是欧阳修、沈括、苏轼等人。

欧阳修率先提出“古画画意不画形”,并且认为“萧条淡泊”的意境比“飞走迅速”的禽类更难表现。

沈括十分赞同这一观点,还说: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世之观画者,多能指责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

”这正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阐明画贵神韵的道理。

苏轼也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还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气意所到”。

宋代诗人陈与义与苏轼有相同的观点,他在《水墨梅》的诗中说: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苏陈二人俱都强调画的神似。

这些思想对后世的绘画理论和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如元代画家倪瓒主张作画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明代画家徐渭也主张“不求形似求神韵”,而且创“大写意”画法。

清代以后对这一理论阐述有了新的发展,石涛说“名山许游未许画,画比似之山必怪。

变幻莫测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

”所说“不似之似”正是画家所要表现的那种艺术境界。

这一思想被齐白石所

11/28

11继承和发展,他提出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把绘画的真谛说的非常明白。

2.[画论]诗情与画意:

作为一种评画标准,是苏轼首先提出的。

到了后世成为民族艺术的传统特色。

情指情趣,意指意境,都是艺术家们所要表现的人生韵致,是他们与自然相通而又相融的那种精神感受。

作为文学的诗和作为艺术的画,都是艺术家们表现这一感受的依托,所以中国的诗画可以结合。

诗画早期的结合,是画以文学作品为题材,如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即是根据曹植《洛神赋》所创作的。

到了唐代,诗人为画题诗,画家以诗作画,这种情况已屡见不鲜。

这种结合方式在宋代画院科举试题中还可以看出来,如当时的题目“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嫩绿枝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须多”,都是以诗为题让画家作画,以考察画家的构思立意是否巧妙。

诗画结合的另一种形式是王维开创的“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善于在诗中表现画的意境,在画中表现诗的情趣,诗画已经融为一体,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种诗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