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文章写好高考作文.docx
《三篇文章写好高考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篇文章写好高考作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篇文章写好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最后冲刺精华
国家玮著
说明:
资料分三套,第一部分是记叙文(适合50分左右或以上以及擅长此类文体)的
写法;第二部分是议论文,适合中等左右学生得45分以上使用,是之前发表过的“三篇文
章写好高考作文”。
第三部分是考前大家可以参阅的最新材料,以及可以选择性背诵一点的
文学例子。
请大家下载使用,这样对眼睛好。
第一部分:
考前记叙类文章
(适合50分以上或擅长记叙文的考生)
一原理
我是如何学习写作的
国家玮
(本文已经编入省级中学教材)
说到如何学习写作,还真有很多东西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提到写作,我脑海中马
上就浮现出两句终生难忘的话来。
一句是学者孔庆东先生说的,“爱生命是写作的核心内容
之一”;另一句是作家霍达说的,写作“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
我就是在慢慢品味着这两
句的过程中渐渐悟到了写作的真谛,并由此走上文学研究道路的。
杜甫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你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旧体诗和散文俱佳的郁
达夫,他就是在大学四年里读了千余本中外文学名著的。
像很多热爱文学的人一样,我的写
作兴趣也是在阅读中不断被唤醒的;与很多人不同的是,我坚信书和人一样,也有着品行的
高下之别。
北京大学的曹文轩教授对此曾有过非常形象的描述:
“人有人品,书有书品。
”
我真正开始耐心读中国四大名著是在大学以后,我很庆幸在中小学最初与文学接触的时候我
没有盲目从众读这些书。
虽然古典名著锻造出最为瑰丽璀璨的汉语表达,但是它们传递给读
者的却并非人世的爱与善。
文学的出发点是爱,是对人的普遍之爱,因此在我接触文学作品
之前,总是非常细心地甄别它们是否破坏了我对美对善对爱的追求,如果是的话,那即使有
再好的写作技巧我都不愿意读上一页这样的文字。
我是读着冰心的《繁星》、《春水》、沈
从文的《长河》、汪曾祺的《受戒》、泰戈尔的《飞鸟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一步步开始激起了对文学的无限热爱的。
事实上,作为文学家托尔斯
泰、雨果与后来的普鲁斯特、卡夫卡同样优秀,不同的是,前者给了我们更多对善良、美好、
爱的期待;后者则使我们对整个世界变得悲观。
孔庆东说:
“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
交流的原始则是因为爱”。
我想,正是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我对书籍的仔细甄别,才使爱的
种子渐渐在心中发芽。
我开始用善意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开始感到活在这个世
界上的温暖,开始想到感谢;由此,自然而然的拿起笔来描绘这一切被我感受到的美好。
我
至今还记得我第一次参加作文比赛,当时的命题是“二十年后的我”。
当别的同学纷纷表达
他们想要当老板、当市长、做人类灵魂工程师、做科学家的时候,我却充满感情的写道:
“也
许,二十年后我只是每天清晨起得最早的一名清扫工。
在所有人都沉睡在梦中的时候,用快
乐的心情为每个人扫清清晨每一粒掩盖了大家幸福的灰尘”。
因为我有晨练的习惯,每天早
晨都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出去锻炼身体;而每次又一定能碰到那位清洁工阿姨。
我虽然没有和
她做过交谈,但总是愿意走进她并稍作停留,看看她脸上淡淡的微笑。
这个细节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从她淡淡的微笑,我读到了幸福的滋味。
我于是注意她清扫街道的每一个姿势,
这些都成了我后来作文中的最好材料。
那次作文比赛,我获得了全省第一名,评审老师在密
密麻麻的评语最后写道:
“要保护这颗善良纯洁的童心”。
这就是当你用爱的眼光去看世界
时,你笔下产生的变化。
有一段时间,我也为作文技巧的问题发愁,读了很多关于技巧的书籍。
后来,我渐渐发
现越来越多的所谓技巧只会让人的创造力慢慢枯萎。
写作是需要有对文字的敏感度的,而这
种对文字的迷恋永远来自那使你冲动的灵感。
那一刻,按照作家莫言的描述,会让你在哪怕
是寒冬腊月的露风棚子里也会写得手抽筋的。
这种强烈的组织文字的能力和表达的欲望背后
究竟存在着哪种动力?
那时,我读到一篇美国记者写的小文章,名字叫WritingFofMyself。
(《为自己而写作》)作者讲述自己是如何因那些枯燥无味的写作技巧而对语文生厌,最后
又是如何走上创作之路的。
在他高中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寒假,老师布置了几篇作文,其中一
篇命题是《使我难忘的一件事》。
这个高中生看到这个题目,脑中立刻浮现出一家人团团围
坐第一次吃意大利面时的有趣情景。
一种写作的欲望突然控制了他,但他突然又意识到,如
果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写出文章来,一定与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作文技巧相悖。
然而,创作的热
情又是那么强烈的攫住了他的心,他决定写把这件难忘的回忆记下来,只为自己而写,另外
在随便糊弄一篇符合规定的八股文交给老师。
但他写完了记述全家人第一次吃意大利面的漂
亮文章时,已经深夜了,没有时间再完成一篇八股文作业了,便索性在第二天忐忑不安的交
上了这篇文章。
没想到,这篇文章不仅感染了他的老师,也成为范围在全班朗读,赢得了同
学们的赞许。
我由此渐渐悟到,真正的技巧是永远学不来的,用之不竭的是我们生活中那一
件又一件刻骨铭心的故事。
他们首先感动了自己,同时也必定感动他人。
我们对于这些感动
自己的经历一定会充满了将他们书写下来的欲望,当我们抱着这个最单纯的想法——为自己而写作——去开始创作的时候,各种所谓的技巧已经内化于我们的笔下。
这也正是女作
家霍达所说的“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
从动脑学会甄别书的品位高低开始,珍视生命中的真、善、美,用心去观察并记录它
们;从摒弃一切所谓的技巧开始,真正睁开眼面对活生生的生活,把那些感动自己的故事
用充满了爱的笔触一一记下,这正是我从一个最初的文学爱好者走到今天成为一个文学研究
者的探求写作真谛之路。
二举例(请考生详细看文章中用方括号标出的注释,它具体指导大家如何行文)
蜡烛[a1]——献给母亲生日
作者国家玮
太阳最好/但是它下沉了/拧开电灯/工作照常进行/我们还以为从此驱走夜/暗暗感谢我
们的文明/可是突然/黑暗击败一切/美好的世界从此消失灭踪/但我点起小小的蜡烛/把我的
室内又照得通明/继续工作也毫不气馁/对太阳加倍地憧憬/次日睁开眼/白日更辉煌/小小的
烛台还摆在桌上/我细看它/不但耗尽了油/而且残留的泪挂在两旁/这是我才想起/原来一夜
间/有许多阵风都要它抵挡/于是我感激地把它拿开/默念这可敬的小小坟场
——穆旦《停电之后》(1976)[a2]
我长久地不能忘记穆旦的这首诗,正如我长久地不能忘记在一个冰霜爬满玻璃窗的严冬
之夜,我用快要燃到指尖的火柴点亮一根修长而洁白的蜡烛。
[a3]冬,火气尽消的季节。
一如走进人生之冬的穆旦,用一杯酒浇灌了自己的心田,平静而安详。
不再纯情,不再玄学,不再机智,这是诗的老年。
青年的诗淋漓着无名的火气;中年的诗承受着哲思的碾压;老年
的诗,一如严冬,眼见着窗外的酷烈,却也仍静静点燃一枚烛火。
严冬过得久了,似乎东北人的性格深处都有了些许静穆。
一如年少时,我记忆中的松花
江水,在吉林乌拉穿城而过,总难见到一处险流;悠然而静谧地抚摸着人们的脸颊,再悠然
而静谧地走开,唱着一支辽远的歌。
严冬中停电,现在想来,竟然成了触摸童年最真实的依
凭。
那时的蜡烛,似乎是三角或是五角钱一大包,每包大致要整齐地排成上下两排,每排放
上五只;外面用非常结实的厚牛皮纸裹紧,沉甸甸的。
记忆中的蜡烛只有白色和红色两种,
因着是蜡做成的吧,都透着一种说不出的迷人的暗淡的光泽。
手摸蜡烛总是那般细腻,让人
上瘾似的,摸过了蜡烛的手便厚重了许多,拿起别的东西来似乎总感到轻便了。
[a4]母亲
总担心我把蜡烛当成一种玩具,故意把它们藏在屋顶水管最上面的隐蔽位置;不过,每当停
电之后,我总是不用告诉就能极迅速地架起一只长木板凳,迅捷地由凳而踏住窗台,踮起脚
尖,裹下那么两三只来把玩。
烛光很快就亮了。
我总把烛芯努力地挑起来,让烛光更旺些,
然后走到被霜雪紧紧贴住的窗口,用烛焰烤化出一个拇指大小的图案,[a5]在整个玻璃窗
上,只有这一小块玻璃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
从这里望出去,隐约是昏黄的路灯光和街上偶
然闯入我视线的行人。
整个冬天,我和母亲最常吃的是白菜和萝卜豆腐汤。
东北的孩子们往
往与白菜有极深的感情,入秋之后家家户户都会把买来的白菜堆成一座座小山,满城飘着白
菜的脆生生的鲜味,一口气吸进嘴里仿佛要仔细咀嚼再三才肯吞咽似的。
孩子们躲在白菜堆
后捉迷藏,兴味十足。
到冬天,白菜堆都进了地窖里,要吃的时候,总要点着蜡下到地窖中
才能拿出几颗,不可谓不珍贵。
至于萝卜豆腐汤,则是几乎每到冬季的晚上五点半天完全黑
下来之后,都会传出一股鲜味的。
母亲与我围坐桌前,刚吃上没几口,这时便往往会停电;
只得攀上凳子窗台取下一只修长的蜡烛点亮。
蜡烛燃烧总有一种奇怪的味道,混合进白菜萝
卜里,日子长了,仿佛是一味作料,尝不到反而别扭起来。
吃饭时,我总愿在桌前烛光下放一本被汤汤水水早已弄脏了的故事书,里面有一则关于古代盐是如何比金子还贵的故事,读
到兴起,往往直奔厨房把家里的盐罐拿出来,看着吃,或是不时添些进萝卜汤里,吃起饭来
更有滋味了。
很小的时候特别馋肉,但似乎懂事的早,大概十几岁的时候便整天跟母亲说不
喜欢吃,以至当母亲下了很大决心给我买来些瘦肉的时候,我总假装看到肉恶心的样子,久
而久之,真的很少吃肉了,见到了也真反胃。
在母亲一个月只能挣三百块钱的那些日子里,
油似乎也是弥足珍贵的东西,一盘炒菜快要吃完时,我和母亲总是争着添进些饭去,用饭把
里面的油吸净,最后还要再舔舔盘子,才感到满足似的。
[a6]舔盘子,成了日后只有母亲
和我才懂的私人语汇。
[a7]那时候的日子苦得仿佛窗外的严冬,但生活总如同我用蜡烛燃
开的那一阕小小的被霜雪覆盖的窗[a8],透过拇指般大小的窗望见的路灯,哪怕昏黄,却
如斯温暖。
母亲有一副好嗓子,长得也十分端庄,只是个子矮。
她总能把语文课本上的那些文章念
出味道来。
我稍大一些,她便乐此不疲地给我报名参加种种朗诵比赛。
一个又一个严冬之夜,
我枕在母亲的身旁,听她教我诵读“春之歌”。
那柄长长的已有些吃力地发出淡光的管灯总
会不时嗡嗡作响。
能有母亲陪伴的日子总令我欢喜。
很多时候,她回来得很晚。
那时候,她
在一家餐馆刷碗。
那是东北大兴烧烤的年代,带着油污的錾子、铁板、小锅先被泡在两个大
的水池里浸泡,之后很快要用铁抹布用力刷洗才能彻底干净。
母亲的四周围了一圈的洗碗池,
服务生准时十分钟一次送来带着浸透肺腑的烧烤味的餐具。
母亲很少有时间休息。
记忆中挥
之不去的一个雪夜,十一点,母亲仍旧没有回来。
我蹬了拖鞋,穿着棉裤随手披了一件她的
大衣奔向楼外。
满天的星斗静静地看着人间,我看着满天的星斗,雪后的夜其实是如白昼般
明亮的。
[a9]街道上除却路灯,没有一个人,原来饭店与我家的路距离似乎很远,但只有
那天,似乎近了。
我仿佛拥有这条路,从珲春街到北京路,世界仿佛是我的。
进饭店时,所
有人被我吓到了,出家门之前,我手里握了一把菜刀,我疑心母亲遇到了坏人;但很快我发现,母亲仍然在后厨忙着刷她的碗筷。
从家到饭店的这一路,其实早已使我确信至少这段路
不会真有坏人,因为它是属于我的。
是从家到饭店这段路看着我长大的。
在稍稍有了些钱以后,我总是在帮她刷完那些盘子
之后,七八点就能从饭店往家赶了。
我已经渐渐高过母亲,回家的路上,我们总路过一个小
摊。
一家人自己的买卖,因为住在一楼,索性直接在楼门口搭了个小灶台,家用的煤气罐,
家用的锅,在路边炒菜,现炒现卖,路人下班路过排大队,随买随走。
我们去的时候,人已
经少了,不必排队,都是小炒。
母亲要一个锅包肉,一个韭菜炒鱿鱼,都是我爱吃的,炒完
直接装好带走,到家慢慢消受。
[a10]这个时节,我似乎已经上了初中,家里停电的次数也
似乎少了。
广播里渐渐有了调频台,我不必再捧着蜡烛去温暖爬满冰霜的窗,广播里装着一
个世界。
静静的夜,冷冷的冬,我却和母亲守着收音机听“保康评书城”。
锅包肉,很香,
我和母亲相互推说着其实自己不喜欢吃;韭菜炒鱿鱼,很香,我和母亲相互推说着其实自己
不喜欢吃,管灯吃力的作响,而我,已经熟悉了单田芳的声音。
我的同学越长比我越高,母
亲整日抱着广播听如何让孩子长高,她让我尝试各种能长高的方法。
当时有一种极贵的药,
母亲毫不犹豫地给我买了许多,我清楚地知道其实这些东西并不真正管用,长不长高在我看
来似乎也并没有那么重要。
但每天,我都认真地喝完一大碗牦牛壮骨粉,淡淡的中药味道,
淡淡的母亲的味道。
我只恨我从此以后就再也没能长高,我羡慕我曾经买过的那些蜡烛,它
们不仅修长,而且高挑,但它们似乎也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因为越到后来,就越难以盼到
一个停电的日子。
[a11]母亲开始转而看小孩子,仍旧是一个月三百元;我面临高考,很早
从家里走,很晚再回到家里。
仍是严冬,我踏雪而行,裹紧一切可能暴露在外面的身体,只
露出两只眼睛,顶风艰难地骑行到一小时之外的学校;再顶风骑回到自己的家。
早晨五点,
晚上九点,天都是黑的,漫天星斗依旧静静地瞅着人间,街道上人极少,匆匆而过,世界仿
佛仍是我的。
雪下的很厚时,就无法骑动车子了,只能推着跑,恰逢车链子掉了,就更是尴尬;但不能哭,因为眼泪一流出来,就很快结晶了,眼睛睁不开,冻住了。
一次晚上踏着厚
雪往家跑,远远地望见家里那盏不争气的管灯正吃力地发出光来,窗子被霜雪紧紧裹住
[a12],一点也看不到屋子里的情景;但管灯淡淡的光却把在厨房里忙着给我做菜的母亲的
侧影映在了窗子上。
这个矮矮的剪影,仿佛一支燃烧了很久的蜡烛,但仍静静地发出淡淡的
光。
我常常梦见少时独自在严冬看松花江的时节,站在江边,我可以呆上几个小时。
松花江
过吉林城,数九寒天也依然不冻,就那样静静流淌着,一如蜡烛静静地发出淡淡的光燃烧自
己。
在北京的这些年,我和母亲再也无需为生计犯愁了;然而仔细想来,在那些最苦最难的
日子里,又何尝为这些为难过呢?
我总在计算着自己的积蓄与为母亲购置一套房子的距离;
总在算计着自己的学历与母亲期望间的距离;也许我忘记了母亲这支蜡烛燃烧掉的部分与剩
下部分的距离。
母亲是江,是一条松花江;而我已然长久地不在松花江边静静地看江水的流
淌了。
[a13]
明天是母亲五十三岁的生日,我听到她在我身边打鼾的声音,声音很小,静静的。
我关
上了所有的灯,向隔壁的妹妹借了一柄蜡烛,精美的标签上写着“亮心堂烛艺生活馆”,这
蜡烛的造型很别致,块头也极大,不再是我当年用的那种修长而细高的蜡烛了。
想要点燃时,
我竟然发现,整个家里连一根火柴也找不到。
母亲搞不清我要干什么,起床,用煤气炉引燃
一小张报纸,再用报纸帮我燃亮了蜡烛。
烛光依旧淡淡的,静静地燃烧。
[a14]
注释
[a1]任何好文章题目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象征物。
[a2]有题记是好事,但真正写作文没有必要像我这样写这样长。
[a3]第一次出现用蜡烛温暖窗子的场景,文中后面这个场景不断回环几次,给读者印象
深刻,这就是大家做阅读题时候的“构成全文的行文线索”。
[a4]任何作家都清楚,文学是块状的东西,它的好处正在与其微妙。
能够在很细微的事
件中不断摩挲出新的东西来。
这个叫细节描写。
[a5]又是霜雪覆盖的窗。
[a6]你感到的不是惨,而是幸福。
所以你要时刻记住,你的作文是给人以温暖的,不是
教训别人或向别人诉苦的。
[a7]文学的真正要义就是“陌生化”,你提供给别人的意象和场景是属于你个体生命的
体验。
因此,如果你的作文中也能有这样几个“私人语汇”,你的文章一定与众不同。
[a8]还是霜雪覆盖的窗。
[a9]这句话化用了师陀《果园城记》中的一个场景。
[a10]任何人的幸福都来自最平常的生活,比如饮食。
[a11]你在考前能否也回忆几个你和家人之间的善意谎言?
因为爱,所以连药都是幸福
的。
[a12]你算算这个霜雪覆盖的窗子已经出现第几次了。
[a13]你见过有人将母亲比作松花江的么?
又是陌生化。
这种比喻来自作者内心深处,
别人不可能有,你的作文如果也有这样一个意象,一定与众不同。
你应该感到作者此时已经
几乎要流泪了,但他却总是刻意控制自己的情感。
好的文章永远不直接抒发情感,而是一切都用象征物来说,当情感达到高潮时,作者自己是冷静的。
这和相声一样,观众怎么笑,你
不能笑。
文章也是,不能读者还没哭,你先苦了。
那不是作文。
[a14]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也不可避免的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
2010年10月20日夜零时泪写毕
第二部分议论类文章
(适合成绩36至50之间考生,50分以上考生也有必要了解)
原则
一、你心中只有三件事的时候,你需要的是所谓作文“模板”,你生怕你所知道背诵
过的东西考试不考;但当你心中有三十件事的时候,你还需要这些“模板”吗?
二、高考文章不能只背诵司马迁或苏东坡的原因是老师的审美疲劳,更因为你很可能
碰到请就世乒赛中国队屡获金牌或陈光标的行善谈看法。
三、全面了解高考作文的三种命题类型:
时评类、文气类、文化类并掌握写作的根本
——以老道的文笔能力向老师证明你的心智能力成熟才是高分作文的关键。
一、时评类作文三步法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生。
当他自己病危住院经
济困难时,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并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
这件事被
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
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
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款给了一所希望小学。
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
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钱。
问她为什么把春
节的压岁钱全都捐出来,她说:
“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
”问她那是一句
什么话,她说:
“记住别人对自己的资助,学会帮助别人。
”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成文三步
第一步:
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压缩,注意始终要试图设置出一些关键性词汇,让这些词
汇导引你的写作思路。
这些关键词可以来自你的概括,更可以来自材料本身。
平时写作特别
爱偏题的同学,就可以在原文中找出这样的一些关键词句,保证自己万无一失。
切记:
高考
作文放佛是一场舞蹈,但是“带着镣铐跳舞”,因此一定不能再原有材料过度推断。
换句话说,就是无论如何不能从材料中的两个意思你自己往下推出一个新的意思来。
比如,第一条
材料,丛飞很愿意帮助别人;有些人很却忘恩负义;你写以上这两条其中任意一条都可以,
也可以把两条放在一切写做对比突出帮助别人的意义;但就是不能讲这两条放置在一起再往
下推到出“人与人不一样”这样的题目来,这就是看似与材料有关,但却是过度推断了。
迅
速画出本题可以在材料中找出的可写条目并逐个列出,这是第一步:
1、丛飞是帮助别人的典型、华农大小李也是帮助别人的典型
2、有些人没有记住丛飞对自己的帮助
3、大部分人不是这样,被小李捐助的孩子们说出“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
别人”。
第二步:
迅速思考你上面列出的那些可写选项,哪些是大部分人都可能写到的,马上排
除;哪些是根本不好写的,马上排除;留下那个最完美的,展开文章构思立意,这时第二步:
1、丛飞是帮助别人的典型、华农大小李也是帮助别人的典型
单纯写帮助应该是大部分人都考虑到的,但这样就进入大多数人的圈子,文章就容易落
俗,而且通过材料分析,这样写也只强调了帮助别人这一个方面,不够好。
结论:
排除。
2、有些人没有记住丛飞对自己的帮助这个似乎很多人不会写了,但问题是如果单纯以此立意的话,就是一个相对负面的立意,
主要以批判为主,这样的文章不好写。
结论:
排除
3、大部分人不是这样,被小李捐助的孩子们说出“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
别人”。
孩子的话包含两个内容:
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够全面,够深刻。
如
果写这样一个题目,会让你的文章和简单的写“帮助”迅速不同,此时,文章的题目不妨就
是这句话,寓意深刻,感人至深。
不要总是想着出奇、出新,很多时候材料中的原词、原句
稍稍经过包装,就是最好的题目。
第三步:
形成文章的思维导图。
记住一句话,你是在答语文,哪怕是进行时事评论,
也要从语文的角度,而不是政治的、历史的、科学的角度展开你的描写。
语文对时事的评论
只有两个要点:
一个是对过度现代化的反思和静下来的心态,所有人都告诉你成功、进步很
重要的时候,只有语文对你说:
请慢慢走,欣赏两旁的风景;所有人都告诉你知识比思想重
要的时候,语文告诉你一个有着丰富知识的人也许精神世界很平庸——在一个处处鼓吹
“一口气读完中国历史”、“中国人必须知道的100个文学常识”的时代,人们在获取的
并不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和思想世界的完善,而是机械化的知识;人们求快、求效率,连获取
知识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而语文恰恰说,也许随着现代化的过度发展,我们不
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东西;第二,语文看问题的角度永远是真、善、美;但不能做作,
一个被老师教训了许多次的小学生说我要“真善美”,那只是机械的重复;但当一个高三的
学生在见到了世间其实有那么多的不真、不善、不美之后仍然可以高声喊出——我要坚持
自己当年的理想,我仍然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时,这种感情就是动人的,甚至迷人的。
这里
面就有一种私爱和大爱的区分——私爱只爱自己周围的人,有界限;大爱则爱所有的人,无界限,中国人最缺乏的是大爱不是私爱。
用这个两个思路可以写作几乎所有高考作文题目
中的时事评论类文章。
在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一点,就是一定将所有你的思想都紧密联系你
确立好的题目,最好是两三句就以比较好的方式扣一次题,但不能太露骨,不能显得牵强。
说了这么多都没有用,如果我不能像你的数学老师那样给你演示一道题目是怎么操作出来的,
那么你还是不会真正的写作,我的教学方法是一个一个字写出来给你看。
迅速写出思维导图,
也就是你整个文章的构思路径——
第一段——概括两条材料,提出孩子的那句话是你的论点:
“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学会帮助别人”
第二段——指出这句话在今天的重要意义,从过度现代化的角度展开,人们越来越注重
效率、成功,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爱。
第三段——指出这句话的本质是呼唤人们回归大爱。
举出一些充满大爱的例子。
感动中
国的例子一般不建议大家使用,但其中有关大爱的例子,也就是一个人爱自己不熟悉人的例
子一定要用。
不要变成论述大爱,而是不断围绕你的论点“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
助别人”去进行解释。
第四段——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让文章在充满文气的环境中结束,但一定要不断扣住你
的论点——孩子的话。
建议你能记住托翁的这句话。
接下来,现在我模仿高中生的水平写一篇小文章。
你仔细揣摩怎么样去写作一篇好文
章。
“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深深为临终前丛飞的宽容感动;更为那些知恩图报懂得大爱的孩子们欣慰——是的,我
将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孩子的话“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多么可贵的话语啊,特别是在今天,听
起来尤其珍贵。
我们生活在一个过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诚实,现代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
了太多便利。
然而,随着高度现代化、城市化、机械化,一切在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曾几何时变得放佛机器一般。
记得年少时读过卡夫卡的《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