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5783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盘锦市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辽宁省盘锦市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辽宁省盘锦市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辽宁省盘锦市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辽宁省盘锦市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盘锦市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辽宁省盘锦市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盘锦市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盘锦市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辽宁省盘锦市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考试时间:

100分钟卷面总分: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

(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济南(jǐ)黄晕(hūn)抖擞(sǒu)澄清(chéng)

B.着落(zhuó)应和(yìng)粗犷(guǎng)看护妇(kān)

C.狭窄(zhǎi)贮蓄(zhù)池畦(qí)彩棱镜(líng)

D.莅临(lì)窠巢(gē)高邈(miǎo)冷冽(li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词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A“晕”读yùn,C“棱”读léng,D“窠”读kē,答案为B。

考点: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干燥嘹亮绿茵茵咄咄逼人

B.烘托健壮戴斗笠干净利落

C.瓢泼响晴画了妆蓬勃生机

D.崭新朗润软绵绵呼朋引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C“响”为“晌”,“画”为“化”。

考点: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对于卡通漫画,她早已意兴阑珊,没有兴趣了。

B.崂山,东高而悬崖傍海,西缓而丘陵起伏,雄奇宏伟,巧夺天工。

C.全家人对于他选择大学专业的意见,大相径庭,基本一致。

D.下午大课间,七年级学生站在操场上,队列整齐,鳞次栉比。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判断成语使用是否恰当,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可使用排除法,B“巧夺天工”指大自然的创造超过了人的创造,不符合句意;C“大相径庭”根本不同,与“基本一致”矛盾;D“鳞次栉比”形容楼房很多排列整齐,不能形容人群,答案为A。

考点:

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必须提高认真读书的习惯。

B.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C.谁能否认袁隆平对中国农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呢?

D.随着“红海滩”的美名远扬,使盘锦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答案】C

考点:

辨析或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2分)

一位诗人曾说: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滴水珠里有浪花的影子,一个眼神里有思念的影子;,;一块岩石里有群山的影子,一声细语里有关爱的影子。

的确,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

【答案】示例一:

一片绿叶里有春天的影子,一个微笑里有鼓励的影子。

示例二:

一朵白云里有天空的影子,一次抚摸里有信任的影子。

【解析】

试题分析:

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本题要根据例句中两个语的“大小“关系如“水珠”与“浪花”拟写句子,注意与前后句的连贯性。

考点: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综合性学习。

(2分)

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汉字遭遇书写危机不再是危言耸听。

键盘录入、网络语言流行等都使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现象开始发生在各个年龄段的人身上。

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答案】汉字遭遇书写危机。

【解析】

试题分析:

本文段很短,阅读即可找到主要的语句“汉字遭遇书写危机不再是危言耸听”,以此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7.走进名著。

(3分)

下面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作者是清代的吴承恩。

B.《西游记》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及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取经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主体,讲述师徒四人战胜妖魔、历经磨难、终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C.《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本领高强,机智勇敢,嫉恶如仇,桀骜不驯,爱憎分明,敢于挑战权威。

他是西天取经的主要执行者和领头人。

D.《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途径火焰山时,铁扇公主最初由于恼恨孙悟空与她的丈夫牛魔王相斗,所以不肯把芭蕉扇借给孙悟空。

【答案】B

考点:

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能力层级为识记A。

8.古诗文填空。

(15分)

(1)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2),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3),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

(4)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7)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9),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10)《天净沙·秋思》中,抒发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的句子是:

,。

(11)《观沧海》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观赏全景的句子是:

,。

(12)《次北固山下》中,体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的句子是:

,。

【答案】

(1)风正一帆悬

(2)峨眉山月半轮秋(3)东临碣石(4)闻道龙标过五溪(5)岐王宅里寻常见(6)归雁洛阳边(7)随君直到夜郎西(8)枯藤老树昏鸦(9)秋风萧瑟(10)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1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解析】

试题分析:

默写诗文句子,易写错字,一是由于记忆不清,二是好望文生义,所以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本题中易错字有:

悬、峨、轮、碣、溪、岐、雁、郎、藤、鸦、萧瑟、涯、澹、竦、峙、残,要根据语境仔细判断,注意书写,不要笔误。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阅读:

(40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

(10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郑谷

在袁州,齐己

携所为诗往谒

焉。

有《早梅》诗曰: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谷笑谓曰:

“‘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

”齐己矍然

,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

自是士林

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注释】①郑谷:

唐代诗人。

②齐己:

唐代侍僧。

因:

于是,就。

谒:

拜见。

矍然:

吃惊的样子。

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

不由得整理法衣跪地,恭恭敬敬地向他叩头行礼。

士林:

这里指读书人。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谷笑谓曰(4)不若‘一枝’则佳

10.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11.甲文中的谢道韫和乙文中的郑谷有哪些相似之处?

(2分)

【答案】

9.(共4分,每空1分)

(1)骤:

(2)差:

大体(3)谓:

说(对……说)(4)若:

如(及,比得上)

10.(共4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无误,意对即可。

(1)不如(1分)(把它)比作柳絮乘风飘起(1分)。

(2)从此(1分)以后,读书人就把郑谷当作(1分)齐己的“一字师”。

11.(共2分)共同点:

细心,有才华

【解析】

9

试题分析: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差”“谓”与今义不同,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

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

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

“若”“因”“自是”“死”“以”“为”。

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

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

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首先要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

考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选文(16分)

母爱的颜色

方益松

刚搬到这个小区时,我经常看到一个五岁左右的男孩,目光呆滞,说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

听说男孩刚生下来时很健康,两岁时不幸生了一场大病,从此成了痴呆儿。

父亲嫌弃他,离开了家。

从此男孩只好和妈妈相依为命。

男孩的妈妈我见过,三十岁不到,鱼尾纹却早早地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

白天,她要去街道打扫马路,就把儿子交给热心的邻居,让他们帮着照看。

小区里每个人都很同情男孩,常常给他一些吃的或者衣服。

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们总是会逗男孩玩:

“妈妈好吗?

”男孩先是一个劲傻笑,然后口齿不清地说:

“妈妈是绿色的!

”每次这样逗他玩,他都会说妈妈是绿色的。

听的次数多了,我感觉这不是男孩随口乱答的。

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

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

我一直很好奇。

直到有一日,区里发放救济品,我和街道的领导一起来到男孩家。

一进门,我惊呆了:

室内许多地方,甚至连电器的开关,都被涂上了红、绿两种颜色。

比如,饮水机和浴室里的热水器调节阀,热水的那一端被涂成红色,而冷水的一端则涂成绿色;冰箱里,熟食那一格涂成绿色,不能吃的那一格涂成红色;家中的接线板和低矮的线路,甚至连电源总闸、菜刀柄以及家中一切不可触碰的物体也都涂成了红色,其他安全的、可以触碰的物体则涂成了绿色。

看到我们不解的神色,孩子的妈妈对我们说,儿子智力低下,分辨能力又不强,所以常常不是被开水烫伤手臂,就被刀具割伤手指。

后来,自己就试着让儿子远离红色,接受绿色为保护色。

“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绿色呢?

”我们继续问。

“我在想,即使将来真的有一天,儿子走失了,再也回不来,他也不会因为闯红灯而被汽车撞伤。

最起码,我会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我的儿子还在,还好好地活着。

”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妈妈声音有些哽咽。

好好活着,不期待儿子长成参天大树,但最起码让儿子的生命之树充满绿色,不会枯萎。

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儿子最起码的要求。

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

我也终于知道,小男孩为什么总是说妈妈是绿色的了。

原来,在小男孩的心目中,绿色代表着安全,同时,也代表着妈妈的无限关爱。

而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妈妈更是煞费苦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智力低下的儿子能够懂得远离和逃避伤害。

母爱,本无所谓颜色。

但正是因为天下每一个母亲盼望儿女健康成长的拳拳爱心,以及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孩子撑起的那一片广阔的蓝天,才让母爱有了自己的颜色。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分)

13.第

(1)段画线处属于哪种记叙的顺序?

有什么作用?

(4分)

听说男孩刚生下来时很健康,两岁时不幸生了一场大病,从此成了痴呆儿。

父亲嫌弃他,离开了家。

从此男孩只好和妈妈相依为命

14.请分析第

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分)

15.通读选文,说说文章标题的作用。

(2分)

16.结合全文,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

(3分)

【答案】

12.(共3分)一位妈妈为使智力低下的儿子安全地生活(1分),把家中很多地方都涂上了红绿两种颜色(1分),以此让儿子懂得远离伤害(1分)。

(意对即可)

13.(共4分)插叙(1分),交代了男孩生病的原因以及家庭的变故(1分),为后文她独自养儿的艰难(1分)和为家里的物品涂颜色做铺垫(1分)。

(意对即可)

14.(共4分)点题(1分),结束全文(1分),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表现了全天下母亲对孩子的爱(1分),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1分)。

(意对即可)

15.(共2分)点明中心,揭示主题,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1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1分)(意对即可)

16.(3分)母亲是一个细心、智慧、爱孩子、坚强、勤劳的人。

(3点即可,意对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

记叙的顺序有四种: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根据所叙情节发生先后的安排来判断。

本题所示文段是插叙,可从推动情节和丰富人物形象等方面作答。

考点:

分析记叙的顺序。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

写人叙事的文章,结尾段的议论抒情的文字可以从结构与内容的收束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表达作者情感等方面来解答。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

叙事文章的标题一般来说有充当线索、点明主要情节、突出主题的作用。

标题有独特之处的,可以从吸引读者、设置悬念。

本题要分析“母爱”一词,说明其突出中心的作用即可。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及人物的言行描写具体举例,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

考点:

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阅读下面选文(14分)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淘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地竞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

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

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

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

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

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

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

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

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硕天立地的人活了。

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

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

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

看久了,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睢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

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竞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

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

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

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

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

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成阳,就是盛唐的长安。

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

秦赢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

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

为尼罗河

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注】

路德维希:

德国著名传记作家。

尼罗河:

世界第一大河,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17.第

段写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有什么用意?

(2分)

18.请品析选文第

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分)

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

19.请赏析选文第(6)段画线的句子(4分)

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

20.如何理解第

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3分)

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21.读完选文,你内心一定有所触动,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2分)

【答案】

17.(2分)用九寨沟和太湖的水来衬托黄河的水(与黄河的水形成对比,突出黄河水的特点)(1分);引出下文对壶口黄河的描写(1分)。

(意对即可)

18.(3分)本义指奋勇向前,不顾生命(1分),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具体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壶口的黄河水流快、气势大的特点(1分),表现了作者对壶口黄河的赞美(1分)。

19.(4分)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壶口黄河的浪涛声大、与众不同的特点(1分),表现了作者对它的赞美(1分)。

(意对即可)

20.(3分)黄河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1分),黄河激流澎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1分),中国人要自己为黄河作传(1分)。

21.(2分)感触(1分),结合实际(1分)。

(意对即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要求学生从衬托的角度分析,然后引出自己的话题。

黄河水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

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

本句是描写景物的语句,点明词语表述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从表现壶口的黄河水的特点和表达作者的情感来分析品析句子。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

本题与上一题都是属于赏析语句类题。

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

本句是描写景物的语句,点明词语表述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从表现壶口的黄河水的特点和表达作者的情感来分析品析句子。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本句是文章的结尾,抒情散文结尾语句的作用一般都是表达作者情感,突出文章主旨的,根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这两方面来分析理解。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

试题分析:

阅读本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了解“黄河”历史文化方面的意义,可从其表现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点来谈感想。

考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作文:

(50分)

22.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若选

(一):

请审清题目,然后作文。

若选

(二):

请自拟文题,然后作文。

(一)题目:

身边的风景也动人

(二)家,是早出晚归的住所,是日夜思念的故乡,是精神栖息的殿堂……请以“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恰当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3)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酌情奖励2分)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容易显露个人信息的地名。

【答案】例文:

身边的风景也动人

如果有人问你,最动人的风景在哪儿,你会怎么回答?

是童话世界九寨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还是白雪皑皑的天山雪峰?

哦,不,我想说的是:

最动人的风景就在身边。

那天清晨,天蒙蒙亮,空旷的马路上散着几件破烂不堪的衣服,不时有人骑着自行车经过,滚动的车轮在衣服上留下两道弯弯的黑印,远处传来“沙沙”声,接着出现了那醒目的橘黄色,是清洁工,拿着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天渐渐亮了,路上的行人也多了,突然,一辆摩托车奔驰而来,把路旁的垃圾桶撞翻了,车主扬长而去,被撞翻的垃圾桶瘫倒在地上,五颜六色的废弃物零零散散撒了一地,桶盖也由于巨大的冲击力从桶里飞了出来,满地的垃圾散发着阵阵恶臭。

过往的人群却无动于衷,一脸漠然地从它们身边绕行而去,只留下绿色的垃圾桶孤伶伶地躺在一边。

清洁工骑着清洁车来了,看到眼前的景象,清洁工低声咒骂了一句也走了。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老奶奶骑着三轮车摇摇晃晃地过来了。

她颤巍巍地停下车,步履艰难地走到垃圾旁边,慢慢吞吞地蹲下身扶起垃圾桶,再躬身捡起一块块残缺的果皮、一个个肮脏的塑料袋……慢慢地把它们送进垃圾桶。

就这样来来回回,老奶奶终于坚持不住,一手扶着车,一手摸着车座支撑着坐在了车旁,只见她大口地喘着气,一手扶着胸口不停地轻拍,一手伸到背后去敲早已酸疼的腰。

等到好一些时,老奶奶又勉强扶着车继续去捡地上的垃圾,苍老的身影在朝霞中微微颤抖。

路人见了这情景,都纷纷停下来,默默地帮助老奶奶一起捡。

一个小姑娘跑过来把老奶奶扶到车上,轻轻说道:

“奶奶,您歇一歇吧,来,我给您捶捶背!

”说着用稚嫩的小手在老人佝偻的背上慢慢捶起来。

老奶奶笑着说:

“不累不累,谢谢你啦!

”说罢,从怀里掏出一张手帕,慢慢擦着头上的汗珠。

  

路人、老奶奶、小女孩,这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

一张张纯朴的脸,足可以与世上最美的风景相媲美了。

家,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的字眼。

而自从有了“家”这个词,也就有了相应的漂泊,漂泊的终点却是找到自己心灵的乐土——回家。

 

遭遇离骚的屈原,在放逐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那个家?

?

郢都。

所以无论多少苦难,他都可以戴着高冠,佩着长剑,行吟着自己的“九歌”。

而一旦郢都被攻陷,国破家亡之时,他便知道这个世界已没有他的家了,他去了另外一个更遥远的地方,那里就是他的家。

 

也难怪人说,“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想想有多少人经历这样的时刻: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李白再飘逸,也会“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知道“家书抵万金”;辛弃疾“半夜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后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也只是对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怀念……封建时代的文人们或许是因为前途,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里,斜阳古道下,但当他们看到城市里的万家灯火与大江上的零星渔光,或者看到芜山野岭的数缕轻烟,又怎么能不忆起美好的家,涌出万般感慨呢?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即使在平和安详的年代,对家的依恋也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