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比例备课教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5701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比例备课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三单元比例备课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三单元比例备课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三单元比例备课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三单元比例备课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比例备课教材.docx

《第三单元比例备课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比例备课教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比例备课教材.docx

第三单元比例备课教材

增城市中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年月日

课题

第三单元:

比例

课时

11

教学

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和解答有关问题。

3、能够运用比例尺求出实际和图上的距离。

教材

分析

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

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关键: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认真理解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课时划分:

本单元计划时数11课时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课时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3课时

3、比例的运用―――――――――――――4课时

4、整理和复习―――――――――――――2课时

增城市中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作业

设计

教学

后记

增城市中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者:

年月日

课题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材

分析

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难点: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关键:

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

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

16:

4.5:

2.710:

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

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

2.7的比值和10:

6的比值相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

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

1.660:

4015:

10

增城市中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归纳并板书出: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

4和6:

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作业

设计

P36~37

第3~6题。

教学

后记

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增城市中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者:

年月日

课题

解比例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材

分析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具:

小黑板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为什么?

6:

3和8:

4:

和: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出示小黑板)

(1)把未知项设为X。

解:

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X:

320=1:

10

(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增城市中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3、教学例3。

出示例3:

解比例=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

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

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解比例

例3:

解比例=

解:

1.5X=2.5×6

X=15÷1.5

X=10

作业

设计

P37~38第8~11题。

教学

后记

增城市中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者:

年月日

课题

成正比例的量

课时

3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

分析

教学重点: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具:

投影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

(1)出示下表,

填表,思考:

在填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即: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表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3)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增城市中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4、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

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

这个比值是什么?

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巩固提高:

1、P41做一做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例1:

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

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

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

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作业

设计

P43~44练习七第1~5题。

教学

后记

增城市中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者:

年月日

课题

成反比例的量

课时

4

教学

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材

分析

重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

难点:

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具:

小黑板

 

 

 

一、复习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出示小黑板)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

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板书:

x×y=k(一定)

增城市中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三、拓展延伸。

1、想一想:

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成反比例的量

例题3:

速度×时间=路程(一定)=速度=时间

板书:

x×y=k(一定)X和Y成反比例

作业

设计

练习七第6~8题。

教学

后记

增城市中小学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者:

年月日

课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课时

5

教学

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

分析

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

能判断正、反比例。

教具:

小黑板

 

 

 

一、复习:

判断:

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知:

1、出示课题:

2、教学补充例题

小黑板出示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2

5

10

20

分组讨论、交流:

说一说怎样想的,同时填空。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