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5183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docx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9课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docx

第9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第9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内容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基本史实。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主要内容,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

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重要历史人物、刊物、地名为话题,通过阅读史料,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内容及影响的分析,学会从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提高探究问题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启蒙运动,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感受他们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探求真理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策略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两个方面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由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反对封建思想的文化运动,运动中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是对封建主义的猛烈进攻,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本课内容史料丰富,建议教师在教学时进行适当补充,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学了两个阶级的救亡爱国运动,分别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那么地主阶级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个是抵抗派,另外一个是洋务派。

而资产阶级可以进行分派别,维新运动是维新派发起的,那么除了维新派外,资产阶级还有其他派别么?

还有革命派和激进派,那么这节课先来学习激进派的爱国运动,同学们知道哪些是属于激进派么?

为什么叫他们激进派呢?

好的,接下来我们学校新文化运动内容。

讲授新课

一、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材料1:

政治上:

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政治黑暗。

材料一:

民国初建,百姓起初欢呼雀跃,许多人家的门口上都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对联。

旋即,军阀混战,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对联遂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材料2:

经济上:

一战期间,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材料3:

思想上: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和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4: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2.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从1916年起,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率先在中国高举起“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勉励青年要崇尚自由、进步和科学。

《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新青年”的六条准则: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

3.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民主和科学

★(会考题)陈独秀指出:

“若一方面承认共和政体,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理论上实在是不通,事实上实在是做不到。

”为此,他致力于

A.创建同盟会

B.大力批判儒家道德

C.宣扬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

D.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4.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

安徽怀宁(今属安徽安庆市)人。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陈独秀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1915年自日本回国后创办的《青年杂志》(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1921年7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4.新文化阵地的守护者--—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

浙江绍兴人。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主张革新北大。

一是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二是聘请了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使北大由封建官僚的摇篮变为新文化运动的基地。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于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大,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

合作探究: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在当时有何意义?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鼓励了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德先生:

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

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

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要科学的看待人生的态度。

赛先生:

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即不盲从,不武断,对待什么事物,都不能凭空捏造,对待什么思想,都不随意相信,可以讲是怀疑一切,而应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

材料呈现:

“我们认定现在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合作探究: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

20世纪中国社会存在两大问题:

其一是制度落后,即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危害,如阻碍社会进步、箝制思想、造成中国的落伍等。

所以要“民主”,唯有民主才能实现社会解放、思想解放,社会进步。

另一个问题:

科学技术不发达,迷信思想盛行。

历代封建统治者大搞封建迷信,给广大人民带上封建的精神枷锁,进行精神奴役。

目的是企图农民放弃对封建制度的“斗争”,甘愿为其所统治。

因此需要科学,唯有科学才能扫除迷信,才能确立真正信仰。

而唯有摆脱迷信,才能追求民主。

提倡科学,实际上也是提倡民主。

因此,“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可以讲切中时弊,深入人心。

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很快就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成为继民主共和以后,另一深入人心的主流思潮。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新道德:

是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旧道德:

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口号:

打倒孔家店。

材料呈现:

我翻阅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

合作探究: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做法?

对象:

孔子和儒家学说。

原因是: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变本加厉地尊孔复古。

提出“打倒孔家店”,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

这种做法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对待孔子及儒家思想,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著名学者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先锋。

1918年起,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白话文小说,有力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

胡适(1891一1962):

安徽绩溪人。

1910年留学美国,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材料一(旧文学)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材料二:

(新文学)

“天哪,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

除非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震震,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了一起,我才敢同你断绝!

思考:

这种变化有什么意义呢?

使得文学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有利于现实语言与文字、文学更好的统一,有利于普通群众的接受,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普及!

更有利于民主和科学的传播。

7.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材料四:

 

进步性:

①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背景

图片1:

新文化运动

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创造了条件。

图片2:

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给正在苦寻救国之道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

图片3:

五四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急需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2.表现

(1)发表了大量介绍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李大钊(1889—1927):

河北乐亭人。

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该文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称其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该文的发表,不但表明李大钊完成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在北京,1920年3月,由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在上海,陈独秀等于1920年5月发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在海外,一些受过五四运动深刻影响的先进分子也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使北京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组织。

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

1920年10月,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负责人。

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春,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赵世炎、陈公培等在旅欧的中国勤工俭学学生和华工中,创建了统一的共产主义组织——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又称旅欧共产主义小组。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

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扫盲与启蒙同步的作用。

例如:

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共产党小组”成立后,李大钊派邓中夏、张太雷、张国焘、杨人杞四人,到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革命知识和科学文化的教育,领导工人群众为维护自身权益,向反动统治者展开英勇的斗争……

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

《劳动界》——1920年8月创刊于上海,周刊,陈独秀主编,用通俗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这是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人刊物。

《劳动者》——广东共产主义小组主办。

《劳动音》——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主办。

3.影响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后小结

少年中国学会:

新文化运动期间出现了众多社团,少年中国学会是最重要的一个,也是人数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

1918年7月1日,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七人发起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

该会的最初宗旨是“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说,发展社会实业,转移末世风气”,以创造适合于20世纪思潮的“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学会集中了五四时期全国的优秀青年,他们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合作探究:

结合视频与所学知识,谈一谈新文化运动对你有哪些启发。

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吸收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

延伸阅读建议

宋镜明等:

《党的重要历史人物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欧阳哲生:

《新文化的传统:

五四人物与思想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陈万雄: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三联书店,1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