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5126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8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合集

第5单元

14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故事内容。

3.情感与价值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搜集孔子的生平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学习《学弈》

一、整体感知,感悟读法

1.师: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

“学弈”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句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研读探究,理解文意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那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还是诵读。

下面

我们再读课文,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师:

这篇课文讲了一位老师教两名学生下棋的故事。

文中哪一句话介绍了这位老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3.结合译文了解句意,找出停顿,练习朗读。

结合译文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善:

     诲:

      援:

4.文中没有提到学生的名字,我们来给他们起个名字。

(1)一人为“专心致志者”,这个称呼合适吗?

理由呢?

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理解句意,找出停顿并练习朗读。

问:

还可以怎么称呼这个人?

(2)另一个人起什么名字?

(按照刚才的方法来学习)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5.这两个人的名字如果送给你,你喜欢哪个名字?

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文中的结果是怎样的?

找出相关句子理解并朗读。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6.他们俩都跟弈秋学习,结果却不同,是他们的智力不一样吗?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学习结果?

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一谈。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

是的,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师: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

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作业

复述故事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

文言文二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

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

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我们是怎样学习《学弈》的?

回忆学习《学弈》的方法,总结归纳。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古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孔子东游:

   问其故:

   此不为:

   日中时近也:

如车盖:

    多知乎:

   日始出:

   两小儿辩日:

2.哪位同学能说说全文的意思?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果觉得他哪些地方说得不恰当,可以指出来。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同学们看我们提出的几个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小儿辩何事?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太阳是早晨的时候离人近,还是在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2.他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可以看出他们俩的观点(截然相反)。

3.两个小孩是如何辩论的呢?

他们分别有什么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4.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5.同样是在观察太阳,两个小孩说的也都是事实,为什么他们得出的结论却截然不同呢?

(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一个是从视觉的角度,一个是从触觉的角度。

6.这时候孔子来了,两个孩子都想请老夫子下个结论,可结果如何?

(孔子不能决也。

7.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8.这个问题两小儿答不出,孔子也答不出,难怪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9.在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

为什么?

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六、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七、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板书设计】

学弈

             弈秋(善弈)

             对比

          学习态度不同

学习结果不一样

          两小儿辩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设计上,漫谈接触文言文的体会,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采用创设情境法,精美的竹简文言文、诗情画意的古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提高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不足之处] 不必采取对译法。

有效的方法是,学生反复读懂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如有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贯通全文。

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句,做到准确断句。

下次一定多注意教师范读。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写“溅、蕊”等生字,正确书写“诞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

启发的语句。

3.情感与价值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初读课文,查找生字

(板书课题)出声自读课文,自己动手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

二、学习重点词语,提出疑难问题

司空见惯:

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见微知著:

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锲而不舍: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三、检查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划分课文层次,掌握课文结构

文章可以划分几个层次?

是用什么结构来论述的?

三个层次,总—分—总。

全文写了哪几件事情?

这几件事情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三件事情。

(了解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件事情。

注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的作用:

过渡和递进。

四、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2.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六、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七、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2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

“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

“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

“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

这里的“?

”“!

”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波义耳发现的“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微”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2)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波义耳问了些什么问题。

  (3)再读第3自然段,交流波义耳的研究结果。

  (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波义耳

紫罗兰遇

盐酸变红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

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3.学习第二个事例。

(1)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2)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3)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1)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2)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第1、2自然段。

读第1、2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

这里的“?

”“!

”各指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第6~7自然段。

(1)自读第6~7自然段。

(2)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第7自然段第一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四、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观点:

团结就是力量。

师:

请学生谈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

2.学生自由谈。

(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事例的搜集,可以来自于书籍、网络、经历……在描述时,要紧扣所要说明的观点,做到描述严谨、重点突出。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

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设计很新颖,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语言很精练。

我主要运用了表格,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对学生汇报的波义耳的例子进行了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真理的,从而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对学生汇报的第二个事例,则进行了“扶”,让其依据表格的要求来完成,允许小组合作,在汇报的时候,及时地加以指导,自读结论和问题来加深印象;对第三个事例,则完全放手给学生,仅将正确的表格内容说清即可。

至此,不再局限于课文中的事例,而是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事例,教师也恰到好处地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鲁班发明了云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等。

众多科学家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不足之处] 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还是有很多遗憾:

学生是学习主体,课上我应该尽量将自主权交给学生,应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我一向强调语文课要加强感情朗读和感悟,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来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16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注意“蟀”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情感与价值

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

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①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②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③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④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三、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

(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地总结,注意“添”字的读音和写法。

4.重点生词解释:

和谐:

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

(声音)清楚悦耳。

钵:

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注意下列生字的音节。

琴弦(xián) 清脆(cuì) 立即(jí) 玻璃(li) 蝉(chán)

5.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书写。

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要加强生字的书写。

四、再读课文,自由交流,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二、默读课文,回忆旧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三、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一)指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

在作者看来,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在这一自然段中有一处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分号用来分类,分号前是大自然发出的声音;分号后是在生活里的声音。

(二)品读第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秒针走动的声音。

4.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1)“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2)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3)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5.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一直好奇手表为什么能发出声音。

作者的童真和他坚持不懈地想知道真相的心理。

6.“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作者为什么又不说了?

(因为作者慢慢长大了,懂得了表为什么可以发出声音。

  7.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声情并茂。

8.指名分角色朗读。

9.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四、《表里的生物》是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

文中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

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五、拓展与运用

1.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小的时候类似作者这样的经历。

2.全班交流。

3.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完成小练笔。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表里有生物(推测)

证实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

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得多、提问多,而学生接受少、吸收少的问题。

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

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不足之处] 学习第1自然段中的并列句式时,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容易领会,因此没有对学生加以引导,致使部分学生对并列句式根本不理解,从而对教学效果略有影响。

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制有待提高。

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学习。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准字音,理解“憎恶”“鄙夷不屑”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合理展开想象的重要。

3.情感与价值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喜欢上科技。

【教学重点】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喜欢上科技。

【教学难点】

了解展开合理想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有关科技的知识。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读通顺。

3.指名朗读,说说文章大意。

4.指生说大意,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二、深入了解,探究文章

1.第1个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时间,能让学生们直接了解到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章说一说玛琪那时候的学习方式和现在的学习方式有什么不同。

(1)现在:

文字都印在纸上,静止不动的。

(2)玛琪那时候:

文字在荧光屏上,可以滚动的。

3.理解“憎恶”:

憎恨,厌恶。

“鄙夷不屑”:

轻视;看不起。

4.从玛琪鄙夷不屑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什么?

(玛琪不太喜欢学校)

5.结合文章说一说,玛琪的老师和现在的老师有什么不同?

可小组讨论。

6.派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或老师指导。

(1)机器老师:

程式化教学,不会因材施教,在家里教学。

(2)老师(人):

会根据每个孩子心智的情况来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固定的教室上课。

7.通过托米的讲解,玛琪对学习的态度有变化吗?

(对学习感兴趣了)

8.在机器人老师上课的时候,玛琪在干吗?

(想象在学校上学的情景,孩子们是多么欢乐)

9.相机教学,玛琪那个时代之前可能就是我们现在,在科技发达之后的孩子们,都向往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们畅所欲言。

10.教师总结:

科技的发展可以给人类带来便捷,同时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所以我们既要发展科学技术,也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三、探讨交流

1.文中的两种学习方式,你喜欢哪一个?

说出相应的理由。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四、拓展迁移

推荐同学们多读有关科技的文章,激发学生们对科技的热爱。

五、布置作业

1.想象如果你生活在玛琪失望的那个年代,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2.完成小练笔。

【板书设计】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通过对比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能让孩子们以读促悟,通过对对比的写作手法详细的说明,让孩子们了解了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们自读自悟。

整堂课的效果是好的。

[不足之处] 有些问题教师的指导不够及时和恰当,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们的意见,通过适当指导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理解。

对于问题的设置有点死板,应多换几种提问题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住老师,精神集中,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

口语交际:

辩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认识辩论,积极参与辩论,通过开辩论会认识到遇到问题时可以展开辩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丰富认识。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围绕主题选择、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辩论应有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