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组 扎根理论演讲稿.docx
《2组 扎根理论演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组 扎根理论演讲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组扎根理论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叫高洁,今天由我和刘铭来为大家讲解扎根理论,由于时间的仓促,准备的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共同进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性研究的一种方法:
现象学研究,这节课我们学习质性研究的另外一种方法:
扎根理论。
在讲扎根理论之前呢,我们先来看一篇文献《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乳腺癌护理研究中的运用》,用一篇文献引入我们今天的主题。
这篇文献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索中国乳腺癌病人坚强理论模型。
经过研究问题的确立、资料的收集、资料的分析,以25名乳腺癌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和参与式观察法收集资料。
运用开放式登录、关联式登录、核心式登录三级登录的方法(即三级登录,稍后由刘铭为大家讲解),通过不断比较(即持续性比较法稍后为大家讲解),形成关于中国乳腺癌病人坚强的理论模型,为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护理科研和实践中的运用提供参考实例。
以上就是这篇文献的主要内容。
下面来看一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1扎根理论的背景2扎根理论的内涵3扎根理论的特征4研究的基本步骤5实例分析。
前三点问题由我来为大家讲解,后两个问题由我们的小组成员刘铭为大家讲解。
先看一下历史背景:
1扎根理论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60年代的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
2他们在长期的交谈中考察了分析性观念,交换了在该领域所做的分析性观察的初步笔记,构建了关于死亡的过程分析,形成了系统的方法论策略。
3《扎根理论的发现》第一次明确指出了这些策略,提倡在基于数据的研究中发展理论,而不是从已有的理论中演绎可验证性的假设。
历史背景只作为了解内容,让大家对扎根理论的来源有一个了解,不作为重点,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我们知道扎根理论的来源了,那什么是扎根理论呢,下面就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
来看一下什么是扎根?
什么是理论?
什么是扎根理论?
扎根:
研究的分析的结果植根于所收集的资料基础上。
理论:
指将一组已经充分发展了的概念、类别及其关系的陈述,形成一个理论框架,用以解释一些与社会、心理、教育、护理或其它相关的现象。
扎根理论:
是一种构建理论的方法,在自然情景下,利用开放性访谈、文献分析、参与式观察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广泛系统的搜集和经历三层编码的基础上,寻找反映和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概括出理论命题,并回到资料和类似的情景中接受检验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
可能大家还是不太理解扎根理论的概念,那么接着看这篇文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一起生活或工作”“本研究中研究者以1名病房护士的身份参与并观察被访谈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扎根,通过访谈者参与被访谈者的工作、生活来收集资料,最后上升到理论,即扎根理论。
那知道什么是扎根理论了,那扎根理论有什么特点呢?
问题提出、资料收集与分析、样本抽取是同时进行的;研究者在开始研究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的,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强调在其经验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理论。
这里面强调三点:
1问题提出、资料收集与分析、样本抽取是同时进行的,没有先后顺序的,不是先完成哪一个,后进行哪一个,是同时进行2研究者在开始研究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的,不是说脑子里先有个理论,然后去收集资料,而是通过收集资料来提出理论3,即通过收集资料来提出理论。
下面是本章的重点:
扎根理论的基本特征: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2持续性比较法3理论敏感性4理论抽样方法5文献的使用,下面分别为大家讲解。
先看第一个: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从这个题目中我们能看到什么呢?
我们可以知道理论是从资料中产生的,并非凭空臆造的、推理的、想象的,也就是说理论的主要来源不是推理,而是来自实际的资料,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是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
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
理论与资料的吻合使理论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我们还是看这篇文献,资料的来源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一起生活或工作”“本研究中研究者以1名病房护士的身份参与并观察被访谈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通过资料来进一步形成中国乳腺癌病人坚强的理论模型。
下面看第二个:
持续性比较法。
看一下定义,什么是持续性比较法?
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的对比,这种比较贯穿于研究的整个过程,包括研究的所有阶段,层面和部分。
这里面强调比较是贯穿于研究的整个过程,包括资料好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的不断对比。
在讲持续性比较法的分类之前呢,先看两个概念,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分类。
1编码:
就是将观察笔记、访问稿等资料逐字、逐句、逐段进行分解并加以标签,即将个别的时间或现象赋予一个概念性的范畴。
2类属:
将意义相同或相近的编码归为一类。
可能大家还是不太明白,接着看这篇文献中提到的:
例如从被访谈者Q的资料中得到“活下去为他人”,被访谈者Q说的这句话就是一个编码,我们可以归为编码1;从被访谈者U的资料中得到“活下去为自己”,被访谈者U说的这句话我们可以归为编码2。
而不管他们活下去的目的是为他人也好,为自己也好,都是为了活下去,而这两个编码我们可以归为一类“活下去”,而“活下去”即为类属。
明白这两个概念了,我们接下来就要看持续性比较法的分类。
第一种分类是按比较的对象分类,可以分为四种a编码与编码的比较b类属与多个编码的比较c类属与类属的比较d外部比较(轶事比较)。
首先,从被访谈者口中的到的资料,我们归为编码,得到的这些编码我们要一一的进行对比,对比归为一类,上升为类属,即类属再和资料中呈现的编码进行比较,使这个正在形成中的类属达到饱和。
再通过类属与类属的比较,进行意义上的归类,进一步形成核心类属,同时也说明类属与类属之间,类属与核心类属之间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进而形成初步的理论模型。
再通过自己在其他地方看到或听说的类似情况,将这些情况与本研究生成的编码、类属或初步理论进行比较。
可能大家又要问了怎么理解在其他地方看到或听说的类似情况,请大家还是看这篇文献中的例子【在构建坚强理论的过程中,研究者将初步形成的理论与Craft坚强理论比较,意识到“忍耐力”作为Craft坚强理论的核心类属,在本理论框架中是否同样存在呢?
于是在收集资料时,进一步寻找被访谈者相关特质,发现忍耐力也是本研究被访谈者所具有的,并将其归入“自我控制”类属下】。
Craft坚强理论并非本研究中的乳腺癌患者坚强理论,而是其他的即外部的,而Craft坚强理论中提到的“忍耐力”是否也适用于乳腺癌患者坚强理论呢,所以我们就要进行对比,也就是外部比较。
再看第二种比较方法a与最初分析的几例资料中产生的编码或类属进行的比较b与最初几份资料产生的假说进行比较c与相关研究的理论和相似类属间的比较。
首先,我们要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编码、类属,然后将后续的资料与前面的资料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点。
其次,在没有假设的情况下通过观察或深度访谈收集资料,分析最初的几份资料,呈现类属和类属间的关系,设定暂定假说。
在后续收集资料过程中,不断地分析并与暂定假说进行比较,验证或修订假说,也可能再呈现新的假说,而这也是扎根理论的另一个特点。
最后,将原始资料产生的类属、
核心类属和相关假设与相关研究的理论、相似类属进行比较,生成新的理论。
第三个:
理论敏感性。
首先我们要知道理论包括哪几个方面,此处的“理论”指的是三方面:
a研究者自己的固有理论b前人的理论c本研究资料中呈现的理论
敏感性指:
a研究者的洞察态度b分析资料含义的能力c理解能力和判断正误的能力
知道了理论包括的三方面,敏感性指的是什么,那么我们再看看什么是理论敏感性呢?
理论敏感性指研究者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对资料保持理论的警觉,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
那我们为什么要提高理论敏感性呢也是理论敏感性的目的是什么呢?
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收集资料,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因此,要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性。
那么理论敏感性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a自身掌握相关研究文献的程度b专业经验和个人经验c自身的研究水平
说到理论敏感性呢,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单老师,通过这段时间听单老师的课,明显的感觉到单老师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教授,归纳总结能力让人敬佩,具有很强的理论敏感性,是我们这些初学者所不能及的,所以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理论敏感性。
第四个:
理论抽样方法。
那什么是理论抽样呢?
指正在形成中的概念、范畴或理论指导着研究者下一步要采集什么资料,从哪里采集等,即根据研究中发展理论的情况,有目的的收集资料。
以刚才所讲的文献为例,该研究中首先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研究者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住院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以“医学应对问卷”为筛选工具,选择其中最具代表的访谈对象17名。
由于通过目的性抽样选择的访谈对象均为术后初期,为填补理论中患病时间较长以及复发转移病人的体验,研究者又进行了理论性抽样,即在乳腺癌病人康复组织会员中寻找术后1年以上的病人加入访谈,共选取8名。
该研究首先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以术后初期的住院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但为了填补理论中患病时间较长以及复发转移病人的体验,研究者又进行了理论性抽样,选取术后1年以上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即理论抽样。
我们虽然进行了理论抽样,但做多少理论抽样就可以了呢,接下来就是我们要讲的理论饱和。
那什么是理论饱和呢?
在开始研究时,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选择了相应的研究对象,但在研究过程中,随着分析资料的深入,又出现新的概念时,还需要选择以该问题为中心的对象进行研究,一直到理论没有新的发现为止。
即理论饱和。
我们再把这个概念分开解析,也是理论饱和的标准:
a关于某一个范畴,再也没有新的或有关的资料出现b资料里的范畴已发展得十分丰厚,在典范上的各部分都能紧密的连结,有过程和变异性c范畴间的关系都能妥当的建立,并且验证属实
再通过这篇文献中的例子,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理论饱和。
“分析到此,不再有新的类属出现,且已形成的类属足以解释整个坚强的理论模型,研究者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图,并意识到资料已经达到了饱和,于是停止了资料的收集。
”首先没有新的东西出现了,而且已有的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不再需要资料了,这时候就达到了理论饱和。
第五个:
文献的使用
谈到文献呢,都知道使用文献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为资料分析提供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地使用前人的理论。
否则,前人的思想可能束缚我们的思路,那文献什么时候使用合适呢?
有两种观点:
1、大部分扎根理论研究者强调在研究中期进行文献探讨,不主张在研究前或研究刚刚开始时就进行文献探讨。
2、部分扎根理论研究者认为在研究开始前或开始时进行文献查询,可以更好的掌握目前相关研究的现状。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研究者提出了“悬置”个人“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
那什么是悬置呢?
通俗来讲就是中立,也就是说中立个人的观点。
我们用文献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悬置”。
“在之前的文献中,被访谈者提到自己面对伤口持久未愈痛苦、彷徨,甚至出现轻生的想法,这种思想和行为的表现与研究者以前对坚强特征的定义是相悖的,此时研究者暂时将自己的判断悬置,根据被访谈者的描述努力使自己进入被访谈者当时的情景,理解她的感受。
同时在自己的笔记中做好记录,即被访谈者曾因伤口持久未愈出现过彷徨和绝望,她是如何度过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影响因素?
”因为研究者了解到被访谈者现在的想法和之前的坚强特征是相悖的,所以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就要暂时将自己的判断悬置(中立),来根据被访谈者的描述使自己进入到被访谈者当时的情景中去,理解被访谈者当时的感受。
这个就是悬置。
那悬着有哪些方法呢?
上节课单老师给我们讲过了,我们现在复习一下。
1没必要访谈前看大量文献2预访谈做充分的准备3提高兴趣4在转录的过程中一定要如实转录5反复阅读大量的访谈资料。
那什么又是研究界的“定见”呢?
通俗一点就是研究界固有的理论或框架。
也就是说我们在分析资料时切记将资料套入已有的框架或理论中进行分析。
这节课讲了扎根理论的背景、内涵、特征,背景作为一个了解内容,重点是扎根理论的内涵及其扎根理论的五个特征。
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谢谢大家!
讨论:
1扎根理论和现象学研究的异同
扎根理论研究的目的:
产生某一有关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发生、发展的理论。
现象学研究的目的:
理解某一特殊生活经历的含义。
两种研究方法提炼主题的思维方式不同。
2抽样方式的顺序:
目的抽样、滚雪球抽样、理论抽样
3提前设置的问题会不会无限量的增多?
不会无限制增加。
①通过预访谈提炼访谈提纲
②多次演练预访谈反复分析
③有缺陷和专家组商量及时调整
④资料收集饱和后再进行1-2例的开放式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