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4911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docx

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岳麓版必修2

单元小结与测评

一、大国崛起——

时期

发展历程

15至

16世

纪新

航路

开辟

新航路开辟——西、葡崛起

(1)根本原因: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2)过程:

达·伽马开辟了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的航路;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3)影响:

①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②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之间的贸易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17至

18世

纪早

期殖

民扩

张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荷、英崛起

(1)荷兰:

①特点: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

②结果:

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英国:

①过程:

17世纪,进行商业战争,打败对手;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②方式:

殖民战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盗劫掠;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黑奴贸易

二、狂飙时代——

时期

发展历程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②资金:

殖民掠夺等资本原始积累

③技术: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④市场:

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2)成就:

①纺织机器: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动力机器:

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③交通工具:

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

(3)影响:

①生产力:

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

②生产方式:

确立了工厂制

③阶级结构:

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④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2)成就:

①电力的应用:

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同时,电动机也被制造出来

②新交通工具:

汽车和飞机相继问世

③石油化工:

提炼多种化学合成材料

(3)影响:

①生产力:

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②生产方式:

出现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③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欧风美雨——

时期

发展历程

19世纪

中期

自然经济解体

(1)背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拉开了列强侵华的序幕,大批洋纱开始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2)内容:

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3)影响: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19世纪60~90年代

1.洋务运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2)内容:

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

(3)影响:

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瓦解了本国的封建经济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1)背景:

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2)内容:

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近代工业,出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影响:

中国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9世纪末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背景: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允许民间设厂;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新式企业;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内容:

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民间资本总额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的3年间增加了一倍多,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担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20世纪20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1)原因:

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概况: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以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帝国主义在一战后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遭受沉重打击,很快萧条下去

20世纪20~30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原因: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2)概况:

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增加;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各行业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20世纪40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的日益萎缩

(1)原因: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许多企业毁于战争中

(2)概况:

抗战时期,遭受日本侵略者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遭受美国商品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陷入绝境

四、碰撞交融——

(一)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时期

历史背景

表现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

辛亥革命前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落后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近现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发展

时期

发展历程

19世纪

60~90

年代 

交通业的起步

(1)轮船运输: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立轮船招商局

(2)铁路交通: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淞沪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20世纪

初及民

国时期

交通业的发展

(1)轮船运输:

民国以后,逐渐发展,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

(2)铁路交通:

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3)公路交通:

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民国时期,发展缓慢

(4)航空运输: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新中国

成立后

现代化交通业的出现

(1)轮船运输:

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萎缩

(2)公路交通:

发展较快,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3)铁路交通:

铁路建设加快,建成宝成、兰新铁路;改进机车,火车由蒸汽机车发展到今天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速度越来越快

(4)航空运输:

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三)近现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时期

发展历程

19世纪中后期

大众传媒的出现

报刊业:

维新运动时期,形成国人办报的高潮

20世纪初

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

《民报》《新青年》《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电影业:

《定军山》是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渔光曲》是中国首次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逐渐走向成熟

新中国

成立后

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发展

(1)报刊业: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与其他类型报刊并存,种类多,内容丰富;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2)电影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题材主要是工农和革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业: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边远地区和农村广大群众收看电视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6世纪以后,我们能够在许多遥远的地区发现欧洲文化,并且西欧语言和基督教的形式被其他居民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

”这一现象开始于(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

选B 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各地联系加强,文艺复兴运动发生在14~17世纪欧洲,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没有直接导致材料反映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发生在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打破世界各地孤立、分散、隔绝状态,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均与材料时间不符。

2.下表为葡萄牙首都里斯本1501~1550年物价变化的情况。

带来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代

物价指数

1501~1510

76.26

1511~1520

74.90

1521~1530

100

1531~1540

121.49

1541~1550

155.10

A.商业革命B.殖民扩张与掠夺

C.价格革命D.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

选C 结合材料中的表格可以看出物价飞涨,因此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故C项正确。

3.早在1624年,英国议会就已经颁布《垄断法》,为新产品的第一个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提供不超过14年的独占保护,垄断法终止了王权在创造专利上的特权。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B.使英国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C.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最终确立

D.使科技转换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解析:

选A 题干中英国颁布《垄断法》,保护专利,因此终止了王权在创造专利上的特权,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故A项正确。

4.罗荣渠指出:

“生产单位规模大,技术和投资量增大,使银行和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

世界经济在19世纪后期出现爆炸性的大增长。

”导致材料中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D.工业革命

解析:

选D 题干的材料中体现了生产力的大发展,结合时间“19世纪后期”,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相符,故D项正确。

5.有人说:

“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

”这反映出(  )

A.科学理论对实际发明具有推动意义

B.科学发明与社会需要联系紧密

C.科学技术需结合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D.发明蒸汽机的实际意义不是很大

解析:

选B 应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此题。

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的需求刺激生产的发明,故选B项。

6.我们习惯上称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开辟的时代分别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技术革新的开始领域不同

B.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同

C.动力机器的发展阶段不同

D.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意义不同

解析:

选C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主要的动力机器为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主要的动力为电,故C项正确。

7.1890年美国第一部反托拉斯法规定:

任何契约、以托拉斯形式或其它形式的联合、共谋,用来限制州际间或与外国之间的贸易或商业,是非法的。

这一法规表明美国(  )

A.私人垄断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B.政府在维护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托拉斯始终是依靠垄断价格获得暴利

D.是世界上最早干预经济的国家

解析:

选B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和垄断组织,托拉斯是垄断组织的一种,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推动的作用,也有不利的一面,就是对自由主义经济有负作用,故A项错误;题中的反托拉斯法就是反垄断法,就是对自由主义经济的保护,故B项正确;法规表明了美国政府的态度,与托拉斯获取暴利不是一个意思,故C项错误;美国是最早干预经济的国家,但与题意不相符合,故D项错误。

8.下列两幅图片最能形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工厂制度的形成B.世界市场的出现

C.垄断组织的形成D.殖民体系的扩张

解析:

选C 题中两幅图片的寓意分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大鱼吃小鱼和列强对世界的瓜分,这两种现象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阶段表现尤为突出,工厂制度的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市场最早出现于新航路开辟之后,垄断是自由竞争加剧的结果,殖民体系的扩张开始于新航路开辟之后,垄断又加剧竞争并导致了列强对世界的瓜分,故C项正确。

9.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著作中记载:

“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即买办)一言,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

”对该现象解读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之前难以出现

B.买办阶层在社会中活跃

C.上海已经对外开埠通商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繁荣

解析:

选D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上海还没有成为通商口岸,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通事”在中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沪地”“中外贸易”表明当时的上海已经是通商口岸,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通事”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后来大都发展为官僚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选D项。

10.1876年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参观该年世博会机器院时,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竟无一物于此”。

造成中国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

A.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突出

B.中国政府关于世博会信息不通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刚刚起步

D.中国腐朽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选D 中国近代处于落后的局面,其根源因素应为中国腐朽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故D项正确。

11.李鸿章说:

“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根据这一原则创立的企业是(  )

A.发昌机器厂B.大生纱厂

C.保兴面粉厂D.轮船招商局

解析:

选D 根据材料可知,此类企业应该为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企业,发昌机器厂、大生纱厂、保兴面粉厂都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故D项正确。

12.有人题打油诗反映清末民初社会上的婚礼仪式:

“某市结婚不论谱,大个喇叭小个鼓。

半新半旧分不清,好像北京耍老鼠。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婚礼仪式文明新潮

C.传统文明受到冲击D.社会习俗全盘西化

解析:

选C “半新半旧分不清”体现新旧并存,即旧的传统婚俗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世界近代史上,以中英为代表的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成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互关联、渗透的一个缩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

……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他所需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材料二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向清政府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遭到拒绝……并带来了大批科学仪器作为礼物,希望以此引起清朝的重视。

但清政府却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就一概视为“奇巧淫技”,并认为“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

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

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

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对外贸易状况。

(6分)

(2)结合英国的国情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背景。

马嘎尔尼的遭遇映射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

(8分)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上述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

(6分)

解析:

(1)问,从欧洲与非洲和美洲的三角贸易以及欧洲在三角贸易中所处的地位方面分析,再结合欧洲与亚洲贸易状况概括总结即可。

(2)问,注意材料所提供的时间信息,从该时间信息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英国出使中国的背景;从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并结合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分析总结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

第(3)问,“变化”从材料三的最后一句话中即可概括;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当时的英国处于工业文明,中国处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战胜农业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

(1)状况:

欧洲与非洲、美洲之间的三角贸易比较繁荣,欧洲居于主导地位;欧洲在与亚洲的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欧洲大量白银流入亚洲。

(2)背景:

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着工业革命兴起,对外需要广阔的市场和原料。

现状:

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抵制外来贸易。

(3)变化:

西方国家以武力打开中国门户,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问题:

工业文明战胜农业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开埠前,“女子庄洁自好,无登山、入庙等事,井臼之馀,刺绣旨蓄,靡不精好。

至于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日以万计,以织助耕”。

材料二 有人抱怨:

“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民国《川沙县志》卷14“风俗”)

材料三 《1892年至1902年海关报告》称:

“在毗邻厂区的农村,村民衣着和一般外表有了显著改善。

这些村民在走向进步的历程中,已从贫困和不足的状态逐渐改变为中等程度的舒适和富裕状态,特别是妇女和少女更是如此”。

一个女子曾说:

“假如我们能够自营生计,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呢?

我们不是能享受完全的自由呀。

”另一女子说:

“现在男子们不能骄傲了,因为我们能够谋生,不再似从前的妇女般依赖男子了。

“因为工厂方面不需要缠足的女子,所以女子缠足的陋习也渐次革除了”。

材料四 她们对于家务好发议论,与村中的男子很自由地谈话,穿时髦衣服,发型与其他村姑不同。

她们每天与其他工人及城市中工业生活接触,耳濡目染,自会发生思想的变化,结果有些女子不再完全听命于家长。

农村的精神生活也较前活跃,“社会新闻与笑谈,均由工厂女工带回家中,否则各种消息实无法传至农村社会的”。

——以上材料摘自《租界与上海城郊农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上海开埠前女性的地位如何?

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女性进厂做工的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女性进厂做工的影响。

(10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庄洁自好”“无登山、入庙等事”“井臼之馀,刺绣旨蓄”“农暇之时,所出布日以万计”总结;第二小问,主要从经济、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几个方面考虑。

(2)问,结合材料可知,女工放弃传统的农村生活,到上海等经济开放之地进工厂,可从时代背景和个人意向两大方面考虑。

第(3)问,从材料二中看出风俗的变化和安土重迁观念的减弱;材料三第一段看出妇女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有了巨大改观,第二段看出女性的独立自由和婚姻自主意识增强,第三段看出缠足等陋习逐渐革除;材料四看出女性独立精神增强和在农村传播了新思想,此外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女性进工厂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也带动了消费能力的提高。

答案:

(1)地位:

遵循礼教;不轻易外出,做家务和纺织。

原因:

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闭塞守旧的传统观念及生活习俗。

(2)原因: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机器工业兴起,中外近代企业增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市文化的吸引;谋求更好的生路。

(3)影响:

冲击了闭塞守旧的生活方式和传统风俗;“安土重迁”观念减弱,商品经济意识增强;扩大了商品消费者队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给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妇女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明显改观;独立自由和婚姻自主意识增强;缠足等陋习逐渐革除;在农村传播新思想。

(答出其中五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