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汇总9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4319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9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9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9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9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9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9篇.docx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案汇总9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9篇.docx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9篇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9篇

小学数学教案篇1

一、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内容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并学会了乘法竖式的写法,这些都为学习本课内容作了知识上的铺垫。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以后学习乘、除法的基础,也是本单元中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为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作好算理和方法上的准备,再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笔算。

一位数乘几十是一位数乘两位数中最容易的,也是最基础的。

教材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能很清楚地显示出求3个20是多少?

引起学生对乘法的回忆。

列出算式203后,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又能让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算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算法,使采用连加或形象计算的学生学会比较抽象地思考,从而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在试一试中,继续口算8头大象能运多少根,把一位数乘几十的积扩展到几百几十,再次引导学生利用表内乘法联想一位数乘几十的积。

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教学也充分依靠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

教材先安排学生自己想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介绍笔算方法,这样安排,便于学生由口算方法联想到要把乘数分别与被乘数每位上的数相乘,然后相加,这就有利于学生理解笔算的方法。

接着,教材简化了竖式笔算的中间过程,得出笔算的竖式的一般写法,使学生明确一位数乘两位数乘的顺序和每一步积的定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2、初步学会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一位数乘几十的口算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三、设计思路: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感悟算法。

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通过教学内容引起学生主动地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本节课中,通过创设森林王国的情境,先引出一系列实际问题,然后依靠森林王国的情境图来启发学生思考多种算法,并通过讨论交流,结合情境图懂得算理,从而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感悟算法。

2、重视笔算与口算相结合,在掌握口算的基础上理解笔算。

笔算乘法的算理与口算乘法是相通的。

本节课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先引导学生掌握口算乘法,让学生讲清思考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口算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笔算乘法为什么要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一个数各位上的数,这样就揭示了笔算与口算的联系,促进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理解了笔算乘法的过程与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景导入,提出问题

今天让我们到森林王国去游玩,高兴吗?

好,我们出发吧!

(出示课件1:

笛)森林王国到了,森林里真美,有茂密的大树,野花遍地开放,小动物们在森林里高兴地玩耍。

瞧,大象在干什么呢?

(有3头大象在运木头)每头大象运了多少根木头?

大象把运来的木头是怎么放的?

(每头大象运了20根木头,每10根堆一堆)

小猴在干什么?

(有2只小猴在采桃子)每只猴子采了多少个桃子?

(每只猴子采了14个桃子)14个桃子怎么放的?

(先10个一筐,放了2筐,再4个一筐,也放了2筐)

小朋友们,我们怎么玩呢?

老师提议,我们一起来做看物编乘法算式的游戏,

好吗?

1、学生看图自编乘法算式,小组交流,再派代表汇报。

2、学生交流:

(1)你们编的哪些算式自己会口算的?

(2)203=这道算式怎样算呢?

142呢?

(3)我们已学过哪些乘法呢?

会算的同学将自己的计算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不会算的同学再想想,看能不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把这些题算出来。

由有趣的编题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更主要的是富有童趣的画面,有利于学生探索不同方法,帮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感悟算法。

(二)分组讨论,寻找方法

一)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组内推荐一人向大家汇报。

教师巡回了解学习情况并参与学习比较困难的小组讨论、指导。

二)学生汇报交流:

1、汇报口算203这道题的口算思路。

(可能会出现)

方法一:

20+20+20=60

方法二:

3个2堆是6堆,6堆木头就是60根。

方法三:

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就是60。

方法四:

因为23=6,所以203=60。

2、引导发现

(1)你喜欢哪种方法?

我们现在来想一想,照这样算,8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呢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再小组交流,最后选出比较简单的方法汇报,汇报时,要求相同做法不重复说。

(3)那么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时,用哪一种方法比较简单呢?

(4)归纳小结:

口算时,只要想几乘几等于几,那么,几个十乘几就等于几个十。

这里注意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经验探索新的计算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念,倾听同伴的解法,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间的数学交流,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巩固: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出示卡片,学生口算。

4、汇报142的计算方法:

(可能会出现以下口算方法)

方法一:

14+14=28

方法二:

210=20,24=8,20+8=28

帮助学生看图理解:

这就是把14分成几和几?

先算几个10?

(2个10)再算几个4?

(2个4)合起来是多少?

(28)

笔算乘法的算理与口算乘法是相通的。

这里着重帮助学生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意义及其结果所表示的数,以便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理解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及方法。

这一计算过程我们也可以用竖式来表示。

怎样列竖式计算呢?

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第82页的中间,看看白菜老师是怎样用竖式来计算的。

5、学生看书自学。

五、师生交流:

(1)要先写出横式,再列竖式算得数。

(板书:

142=)

(2)列竖式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和什么?

谁和谁对齐?

然后用尺画上横线,边说明边列出竖式。

(3)想一想刚才口算142是分几步算的?

引导学生明白为了计算方便,笔算要用2先乘4,再乘10,然后相加。

先算2乘个位上4得多少?

再算2乘多少?

为什么这里的1是10?

得多少?

20的2写在哪一位上?

0呢?

最后要怎样算?

小学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

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条形统计图

(一)教案

教师:

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

(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

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

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

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

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

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

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

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6—48页的“相遇问题”,是在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情节、数量关系比以前学的内容复杂。

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抓住题目中主要的数量关系,联系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在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对“速度”、“相遇时间”、“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

通过可逆性改编、变化题目中情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及综合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突破对一些概念的理解。

如“速度和”、“相向”、“相遇”、“同时”等。

可以通过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情节,并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准备题的作用,运用旧知识迁移,学会新知识。

过去学习过一个物体走完一段路的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它的特点是由两个物体同走一段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二、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使学生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四、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

复习铺垫法直观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启发讲解法练习巩固法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教具准备:

计算机及辅助软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1.口答:

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600千米,从甲地飞往乙地用了4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师:

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回答?

能把其它几个关系式也说出来吗?

看来大家对过去的行程问题学得很不错,为自己鼓鼓掌,也对各位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的老师表示欢迎!

这一道题用几个速度和走完全程?

小结:

相遇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第一种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第二种是又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板书:

速度和某相遇时间=总路程)

四、拓思创新

1.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相距3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骑摩托车的速度是800米/分,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

经过几分钟两个邮递员相遇?

这道题与刚才研究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多少米?

3.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乙每分行50米,甲每分行多少米?

这两道题是怎样求一方速度的呢?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和

速度和一方速度=另一方速度

4.小红和小刚同时从两家出发,小红每分钟走38米,小刚每分钟走45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100米,小红和小刚家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中的两人相遇了吗?

5.甲乙两人同时从M地相背而行,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50米,5分后他们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

你觉得还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做吗?

(这是运动的双方方向上发生了变化,可数量关系并没有改变,因此,解题方法完全相同。

像这样运动双方某一方面发生变化的譬如时间有先后的变化等等以后我们在研究。

五、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又获得了哪些知识?

师: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两个人走路呀、骑车呀这类问题,它还能不能研究其他问题呢?

还可能研究哪些问题呢?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老师想在下一节课中得到你们的答案。

小学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4.通过自学讨论,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自学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师:

“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

生1:

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2:

果汁比牛奶少1杯。

生3: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生4: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师:

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生:

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比较。

师:

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生:

牛奶的杯数和果汁的杯数比较。

2、师述:

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对两种量进行比较。

(板书:

比)

3、师:

那么这节课你想学习比的哪些知识呢?

(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二、自学探究新知

1.探究比的概念

教师指着板书问:

2÷3求的是什么?

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

生:

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是果汁和牛奶的比。

师:

对!

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

(板书:

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学生齐读。

师:

照这样,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

生:

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板书:

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师:

都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较,为什么一个是2比3,而另一个却是3比2呢?

生:

因为2比3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而3比2是牛奶和果汁的比。

师:

对,研究两个数量的比较,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是不能颠倒的。

出示试一试。

师:

1:

8表示什么意思?

生:

1和8表示洗洁液1份,水8份。

师:

怎样表示容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生:

先求出体积再比较。

课件出示:

走一段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了15分钟,小伟用了20分钟。

让学生填表。

师:

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

900:

15表示什么?

900:

20又表示什么?

师:

说说900米和15分钟的意义。

生:

900米和15分钟分别是小军走的路程和时间。

师:

那么小军的速度又可以说成哪两个量的比?

生:

小军的速度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师:

什么叫比?

(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1:

除法叫比。

生2:

两个数相除叫比。

师:

两个数相除,以前叫除法,今天就叫做比。

多了一种叫法,你觉得“比”字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字比较妥当?

生1:

加上“又可以”。

生2:

加上“又”字。

师: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想一想这个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着重号,学生齐读比的概念。

2.自学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等知识。

师: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8~69页。

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画出来,自学完后同桌互相说说“我自学到了什么”。

(学生同桌相互说完后,集体汇报探究。

生:

我学会了比的写法。

(老师指着2比3,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2∶3。

师:

2、3中的符号“∶”是什么呀?

生:

这是比号。

(板书:

比号)

师:

写比号时,上下两个小圆点要对齐放在中间。

(让学生同桌互相看看比号写得是否正确,并接着汇报。

生:

我知道了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师(指着2∶3)问:

前项后项各是几呀?

(学生答后接着汇报。

生:

我知道了比的读法。

(教师指着2∶3,指名学生试读2比3,然后学生齐读2比3。

师:

我们已经知道比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想一想,你还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篇5

教学思路: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标或者自定的目标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经历分类和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但是专门让孩子被动的认知让整个课堂很枯燥,孩子也没有兴趣。

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采用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小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丽的大海边》,一环接一环,让孩子在新奇的时候就结束,意犹为尽,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孩子在玩中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后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习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基本素材。

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么栏目中比较远近宽窄,达到宽展巩固的目的。

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校处于城市,教室里设有多媒体,利用课件让学生投入这个学习活动中。

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生活场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分类不是太难。

小学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数的组成,拍手游戏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

3名同学在一起,桌子上有3只纸鹤,1名同学把1只纸鹤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只纸鹤放在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

3名同学中走掉1名同学,3只纸鹤拿走1只纸鹤就是从3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

(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2.学习减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

从3里面去掉一个,用减法计算就要从3里面减去l个,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去掉1是多少?

用数字几表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2。

(4)教师进一步说明:

从3里面减去l个,用减法计算。

(板书:

减法)

(5)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2来表示的减法事例。

4.看图,体验减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5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减法算式表示,请学生表述减法含义。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

(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

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减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5-15-25-35-4(5-55-0)

你们是怎么想出得数?

看图摆一摆数出来的、用数的组成想5可以分成1和几……

2.独立完成26页做一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6题,学生边摆边口述。

进一步加强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学会了什么?

有了那些体验?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

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32-63某618÷947-1037+528÷74某647-254÷9

2、计算。

24+8-63某6÷947-21+528÷7某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

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某3=1212+7=19

4某3+7=197+(4某3)=197+4某3=19

引导学生明白:

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某3+77+4某3

(4)提问: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某3)和算式7+4某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