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升级版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docx
《完整升级版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升级版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升级版语文版初一上册教案全套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1、忆读书
冰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采用座谈的形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方法:
教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1.教师启发学生:
试着说出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的名字。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通过课件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3.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冰心的作品及学生互相交流有关冰心的作品。
三、导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表达、节奏、停顿、划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查字典或在小组内商讨解决。
3.学生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
(培养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大的信息量。
)
四、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和学生讨论、指正。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交流回答。
参考问题:
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是什么意思?
(前者说刘关张在桃园结拜;后者说三人在剿灭黄巾军起义中首次立功)
2).“分久必合”的意思是什么?
(这是指三国鼎立几十年后,魏国最终统一了三国。
)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采用自由抢答问题的形式,也可以小组为单位,优胜组给予表扬。
问题设计如下:
1)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2)读书有什么好处?
(提示:
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呢?
)
3)全文哪些句段是写“多读书”的?
(见文中批注)
4)全文哪些句段是写“读好书”的?
(见文中批注)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后明确: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读书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
3.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思考,探究:
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如果让你给课文分层次,怎样分比较好?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指名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议论。
注意:
学生对分段的出发点不一,分法也不一,只要理由充分,思路正确,教师应该予以肯定。
教师的分法供学生参考。
(见板书设计)
五、小结本节课,教育学生:
本节课我们主要初步了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谈读书》的一些观点,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比较观照自己的读书情况,认真体会读书的好处。
作业:
1.课后“字词积累部分”,解释,并抄写三遍。
2.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给冰心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简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采用座谈的形式,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指导学生制订自己的读书计划。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方法:
教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师生座谈:
教师由冰心的话引入交流座谈会。
1.教师启发提问:
冰心认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学生交流发言,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意在复习昨天内容)。
2.教师启发提问:
读书对我们有哪些好处呢?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发言,谈读书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读书的好处。
3.教师启发提问:
冰心奶奶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有许多好处,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读书的好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读书?
请各位同学自由发言。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交流,小组交流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二、整体把握全文主旨,深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写作特点。
1.教师由学生刚才的交流进行总结,导入提问: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明确:
作者以自己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告诉我们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读书与我们的成长有许多好处,要认真读书。
2.教师就本文的语言启发提问:
关于读书,家长、老师平时也多次教导我们,你认为冰心的说法和家长、老师的说法,哪一个你更好接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揣摩、品味本文的语言。
(完成练习三,见课文批注)
归纳:
冰心的语言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服别人,语言简洁亲切,如话家常,把道理寓于生动的叙述中,使人容易接受。
三、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思考、探究:
1.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2.就你个人的体会而言,你认为读书有什么好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发言。
各大组派代表或自由发言。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如何选择书,怎样读书?
四、教师引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
教师启发提问:
我们学习了冰心奶奶的读书心得,各位同学也交流了自己的体会,大家能不能结合自己的情况,制订一个本学期的读书计划呢?
学生分析自己读书现状,制订读书计划(当堂写出,200字以内)。
教师指名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计划。
五、课文阅读训练(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一)教师针对课文难点启发提问:
.你对课文提到的以下作家有所了解吗?
请你按照题意,起来给大家讲一讲。
1.读作品,写作者:
《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红楼梦》《茶花女》
2.看作者称呼,写出作者、时代,并各举出一篇作品:
柳柳州李长吉李易安岳武穆
(二)阅读课文下列片段,回答有关问题(课件展示)
“我自从回认字后不到几年……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P2-3
1.第一段中,“不是……而是……”突出表现了什么?
2.“我”为什么常常“含泪”上床?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意义。
(1)我只好带这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三)填空组词(或成语):
人情故然无味津津有一知解兴亡盛不能自
风雪月气愤填官民反无病呻自作情心动神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六总结本节课内容,教育学生:
我们学习了冰心奶奶的读书心得,各位同学也交流了自己的体会,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与书为友,与名人交游,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
七、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阅读训练部分”的作业。
(交老师)
2.课外作业:
A.将自己本学期的读书计划写在日记本上。
(交家长、老师审阅)
3.课下搜集、摘抄岳飞的《满江红》一词以及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并任选其一背诵。
(早读抽查)
4.完成基础训练部分(组长检查)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美)马克·吐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3.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4.理清本文结构,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5.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启发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
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第一部分(1—5段):
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三件事:
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
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2.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3.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启发学生认识生活、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
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生动的故事情节
热爱生活鲜明的人物性格文学才华
热爱文学辛辣幽默的讽刺
精彩的文学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
请同学们简述作者做的三件事?
学生集体回忆作者做了哪三件事。
二、学生谈个人感受:
教师引导:
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
(要求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地发表看法,体现学生的个性。
)
自由交谈、体现个性,回答老师的提问。
三、整体感知课文的素材详略编排:
1.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细读课文。
2.学生细读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素材的详略编排。
3.教师提问:
在“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
“我”共做了三件事。
作者对这三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
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明确:
详写了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写了如何讽刺了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对这两个事件作者均写明了报道的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
对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作者一笔带过。
由此看,本文叙事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清晰具体,在详略的安排上很得当,这些都值得我们以后写作时参考。
四、课文情节模拟表演
师生共同欣赏文中详写的这两个事件。
学生分两组,分别派代表模拟表演,展示这两个事件的经过。
五、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师:
我们熟悉了本文,并且欣赏了刚才的表演,我们有了更强烈的感受,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
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试举出一二例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如详写了第一件事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拟的标题以及注解。
教师点拨:
马克·吐温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来源于他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
鲁迅说,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
六、课文精彩片段阅读训练:
阅读课文以下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我十三岁时,聪明伶俐。
A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
B那时,我在报上发表了一篇习作,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这件事竟成了我们那地方轰动一时的新闻。
C我当时在一家印刷所当学徒,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
D我的叔父让我也在他的报社干点事。
”
1.“的确,我也为此感到十分骄傲”一句是从原文抽出来的,它应该在处。
2.这句话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3.此处“骄傲”的意思是
(1.C2.在报上发表习作,而且引起轰动。
3.自豪。
)
八、本课总结,联接生活,教育学生。
学生总结本文的内容以及语言风格。
少年时代人最富有创造性,同学们要在生活、学习中善于把握机会
作业:
1.日记练笔:
读完课文,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
你最喜欢他哪一点?
据此写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2.课下搜集一则幽默或讽刺的故事,课下讲给同学们听。
3、山中避雨
丰子恺
教学目标: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3.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4.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
目标1.2.3
难点:
目标4
教法:
“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话题设置:
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
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教师课件展示有关“作者介绍”的图文(教师用书P35页)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
2.思考:
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1):
1.学生边读(边听),边圈点批注,思考问题。
2.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就生字词提出来进行交流,相互帮助解答。
3.老师将有代表性问题写到黑板上,大家一同解决。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
第二段引用的诗句是谁的?
你能背会全诗吗?
4.讨论问题:
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五、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2):
课件展示问题:
在山中避雨的整个过程中,作者以及两个女孩的心境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每一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有关文字,先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
学生按男女生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也可以自愿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总结)。
六、设置情景,深入探究:
师生合作读选定的文段,感悟、体会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听边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作者说:
“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了解。
2.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
这样写与表达“乐以教和”的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最后分别指名学生对刚才的问题做总结陈述(有遗漏的大家共同补充)
七、体验活动:
教师导入:
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
好的音乐尤其如此。
八、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重申文章主题,再引入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九、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字词积累”的词语,并用后三个词语造句。
2.你有没有和作者类似的经历?
如雨中登山、雨中游园……请你试着把当时的情景以及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
板书设计:
山中避雨(丰子恺)
我主题女孩
“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乐——怨天尤人
“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我的感兴,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以——苦闷万状
拉胡琴,体验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教——欢喜和唱
与山村青年依依不舍——和——无比快乐
4、风筝
鲁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感悟、理解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之情。
3.多角度探索文章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重点:
感悟、理解误解、冲突中的手足之情。
教学难点:
多角度探索文章的主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有放风筝的经历吗?
能说说放风筝的感受吗?
(教师点评)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放风筝的快乐。
可是,你知道吗,著名的作家鲁迅一见到北方的冬季天空上有风筝浮动时,是惊异又悲哀。
你知道为什么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风筝》。
(板书:
风筝鲁迅)
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生谈,师补充)
二、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选择你所喜欢的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明白的地方做个标记。
2.交流阅读课文的感受。
3.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疑难问题,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二)深入阅读:
1.汇总学生疑问。
2.依课文段落顺序师生一起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作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师生共同解决好下列问题——
a.为什么在北京冬季放风筝于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板书:
惊异悲哀)
点拨:
联系上文可知,在“我”的记忆里,放风筝是温和的春日,可北京此时是肃杀的严冬,地上还有积雪,所以是“惊异”,联系后文,原来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想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的一幕来。
由此,我们得到的经验是:
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可以通过阅读这句话所在文字的上文,同时联系后文来理解。
b.为什么要极写弟弟的可怜,哥哥的凶暴?
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是因为它已经从探究文章内容上升到探究写法上,而且这个问题颇有难度。
教师点拨——
同学们请思考,解答这个问题,要研读哪一个或几个自然段?
3、4自然段是课文泼墨般至美的文字,抒写得情真意切,是本文的精彩语段。
我们一起来品读它,同时,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你从哪儿能读出弟弟可怜来?
(生谈)
同学们请看课本22页的插图,你能认出哪一个是弟弟吗?
你能用一个四字短语来形容他此时的心情吗?
“喜形于色”,“欢呼雀跃”都可以形容他的心情,弟弟执着地仰头观望,即使“项为之强”也在所不惜。
所以,同学们说,读的时候你应该怎样读?
明确:
陶醉地读,语速较慢。
你能读读吗?
生(读)
你知道此时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
仰望苍穹,似乎连白云也在对他微笑。
可爱又可怜的弟弟慧心发现,要自己用枯竹做风筝。
兄弟二人就有了误解与冲突。
还有哪些地方能读出弟弟的可怜呢?
“我”的凶暴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这一次同学们说应如何读?
你读一读。
对,读出愤怒,语速要快。
(读)
作者说,后来怎样不知道。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近弟弟的心灵深处,想一想当时他做何感想?
(生谈)
引导学生思考,你是根据什么来做的心理揣测?
(后文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
同学们想一想,弟弟那么可怜,哥哥为什么还那么粗暴地对待他?
归纳:
“我”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弯了这么大的圈子,你知道作者极力描写弟弟的可怜与哥哥的凶暴,原因何在吗?
明确:
为了形成对比,进一步表现我的后悔与自责;为了突出主旨→批判作者精神的虐杀与封建思想。
(板书:
对比,突出主旨)
·后来,为什么“我”读了一本书,明白了事理,还称不幸?
归纳:
明白了事理,“我”的良心受到惩罚,所以不幸。
·为什么弟弟忘了,我的心反而沉重着?
归纳:
被虐杀者不抗争,作为精神虐杀者的我永无补过的机会。
其他小组的问题我们课后将之张贴在学习园地的“百家争鸣”栏目里,还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上我们就探究到这里。
三、总结提高:
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什么事理?
(生谈)
归纳:
要敢于自省;误解、冲突中也有亲情;要追求科学思想;明白游戏是正当的。
一篇文章有时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阅读。
(板书:
自省亲情科学游戏多角度)
鲁迅先生用真情与巧思将文章写得如一个五彩缤纷的蝴蝶风筝,充满了灵性与活力。
希望今后大家能反复品读,进一步感悟。
课后,请大家欣赏两篇有关风筝的美文。
5、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的选取材料的写法。
2、学习语言朴素,质朴中见深刻的写作特点。
3、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朱德同志献身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德,增强学生对党,对母亲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材料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导语:
朱德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他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1944年她逝世,朱德同志怀着悲痛心情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回忆录。
二、了解回忆录的特点
三、布置学生自读阅读提示,圈划出回忆录的特点。
四、理解字词
1、要求读准的字:
佃睦豌庚妯娌溺塾衙辍差役
2、要求掌握的词:
五、读课文,理清段落结构
(一)
(1)痛悼母亲逝世引起对母亲一生的回忆。
(二)(2—15)追忆母亲一生的事迹。
(三)(16—17)对母亲的沉痛悼念
巡回指导、阅读,标清层次。
六、布置作业回忆录中共回忆了母亲几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赞美了母亲哪些品德,把握选材特点
教学环节:
一、提问字、词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三、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对革命的支持,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
2、在回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这一方面记叙了母亲哪些具体事情?
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者通过哪几件事说明母亲具有朴素阶级意思,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与支持?
4、当作者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产党后,母亲又是怎样支持的?
作者寄予了什么感情?
四、总结:
课文第二部分追忆了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
指导学生读文。
指导学生找出写母亲煮饭,种田,养蚕,挑水,不打骂孩子,周济穷人等事。
指导学生概括出退佃搬家,送我读书,同情革命,坚持劳动等事。
指导学生概括出
(1)母亲过着俭朴的农妇生活。
(2)作者永远想念母亲。
读文并圈划。
讨论并回答阅读,讨论,概括,回答。
独立总结。
五、作业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选材和布局,学习语言朴素而深刻的特点。
教学环节:
一、检查上节课的内容
边提问边纠正、思考回答
二、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出问题:
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
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决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的升华,由母爱推广到爱劳动人民,决心尽忠革命事业的感情上。
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指派代表回答。
三、概括文章主题:
1、本文围绕哪个特点写母亲的?
2、选了哪些小事?
3、这些小事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什么本质特征?
四、总结写作特点:
1、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语言朴素,简洁,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边指导朗读边帮助学生整理
特征:
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