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3958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6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docx

《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docx

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

毕业论文

题目:

北京庙会民俗文化研究

 

姓 名:

范芳芳

学 号:

021310015

学院:

应用文理学院

专业:

历史学(文博旅游)

指导教师:

佟洵

协助指导教师:

2006年4月25日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毕业论文任务书

题目:

北京庙会民俗文化研究

系别:

历史系 

专业:

历史学(文博旅游)

班级:

2002级

学号:

021310015

姓名:

范芳芳

同组人:

指导教师:

佟洵 教师职称:

教授

协助指导/联系教师:

教师职称:

2005年10月10日

一、主要内容

论文题目:

北京庙会民俗文化研究

庙会是一种集宗教、集市、娱乐为一体的民众民俗性活动,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已有近千余年的历史。

北京百姓一辈子没出过京城的大有人在,没有逛过庙会的却屈指可数。

自明清以来北京庙会日益繁盛,至今仍然是京城民俗文化的一种主要形式。

该文主要从北京民俗庙会兴起的社会原因;北京民俗庙会的类型;当代北京民俗庙会的持续发展的社会原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重点研究的问题

重点探讨明清时期北京民俗庙会兴起、发展的社会原因,以及当代北京庙会民俗文化持续发展的历史原因,同时对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做出较为透彻的分析。

 

三、主要要求

1、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研究,了解学术成果与研究动态。

2、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大纲,提出主要论点,构思框架。

3、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初稿、并反复修改论文。

4、按时、按规定填写毕业论文手册。

5、翻译5000字英文资料。

6、写出2000字答辩提纲,完成答辩。

 

四、主要参考资料

1、[清]周家楣、谬荃孙等:

光绪朝顺天府志、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2、习五一:

北京庙会民俗、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0。

3、[清]于敏中等:

日下旧闻考、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4、[清]张廷玉等:

明史.北京:

中华书局,1974。

5、[清]潘荣陛:

帝京岁时记胜、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6、[明]刘侗、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7、王秉成:

从经济方面分析北京的庙会、东亚经济周刊、1942年2月。

 

五、进度计划

1、2005年9月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2、2005年10月提交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提纲。

3、2006年1月写出毕业论文初稿。

4、2006年2月写出毕业论文二稿,并且继续修改。

5、2006年3月写出毕业论文定稿,论文要齐、清、定。

6、2006年5月写出毕业论文答辩稿。

 

指 导 教 师:

    (签字)

系主任:

    (签字)

 

摘要

庙会是一种集宗教、集市、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

北京民俗庙会有着千余年的历史,明朝时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发展高峰。

明朝统治者对佛教、道教采取了较宽松的政策,从而兴起了广建寺庙之风,这为北京民俗庙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交换的需求不断扩大,单纯的集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融祈福与娱乐为一体的庙会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清代北京民俗庙会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京城人口的增加得到了继续的发展,逐渐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渐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

北京民俗庙会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在当代的北京,新春佳节仍有像白云观这样传统的北京民俗庙会的举办,但今天的庙会却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本文以庙会为切入点,对于明清北京民俗庙会兴起、发展的社会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希望对北京民俗庙会的研究和发展以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所贡献。

关键词北京庙会民俗文化

Abstract

TemplefairsinBeijinghaveaverylonghistory,andsawaboomespeciallyduringtheMingandQingdynastiesTemplefairsinBeijinghaveaverylonghistory,andsawaboomespeciallyduringtheMingandQingdynasties.ThegovernmenttookincentivepolicytoBuddhismandTaoism.ThereforealotoftempleestablishedwhichprovidedagoodchancetotheTemplefairsofBeijing.Withthefeudaleconomydeveloping,tradedemandenlarged.Markethasnotbeenavailableforpeople.Templefairswhichincludedbeneficiateandamusementadaptedthesocialdemandsandblossomed.TheTemplefairsofQingDynastyweredevelopingwithcapitalismeconomicalrudimentandthepopulationofBeijing.Templefairswasbecameapartofdailylife.

KeyWords:

BeijingFolkloreTemplefairsCulture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引  言………………………………………………………………………………1

1.北京民俗庙会兴起的社会原因初探………………………………………2

1.1明朝北京民俗庙会兴起的社会原因……………………………………………2

1.1.1明朝寺庙的广泛兴建……………………………………………………3

1.1.2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3

1.2.清朝北京民俗庙会兴起的社会原因……………………………………………4

1.2.1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

1.2.2北京地区人口的增长…………………………………………5

2.北京民俗庙会的类型……………………………………………………6

2.1求福祈平安型庙会………………………………………………………………6

2.2贸易市集型庙会…………………………………………………………………6

2.3娱乐踏青型庙会…………………………………………………………………7

2.4行业祭祖型庙会………………………………………………………………8

3.当代北京民俗庙会的持续发展的社会原因………………………9

3.1当代北京民俗庙会的发展…………………………………………………9

3.2当代北京民俗庙会的特征………………………………………………10

3.2.1庙会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举办……………………………………………10

3.2.1庙会以放松身心和娱乐为主………………………………………………11

结论……………………………………………………………………………12

致谢……………………………………………………………………………13

注释……………………………………………………………………………14

参考文献………………………………………………………………………………………………16

 

引言

今年2月北京新京报曾报道了“北京八大庙会游客逾400万盈利均创历史新高”这篇文章,可以说逛北京庙会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庙会上游客们可以看到如武术、戏曲等精彩的表演,也可以品尝到灌肠、茶汤等各种风味小吃,并且在热热闹闹的人群中体会到节日的气息,逛庙会逐渐成为了春节一个特有的娱乐活动。

北京的庙会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以寺庙为依托,融艺术、游乐、商贸等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有着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朝代的更替并没有影响庙会的延续,庙会采用了集市的形式,这使它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形式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明清时期北京民俗庙会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庙会经过变革后,又红红火火的“开张”了,当代的北京民俗庙会即继承了传统庙会商贸、娱乐的内容,又融入了当代新的娱乐项目,北京民俗庙会继续发展着。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仅表现在那巍峨的故宫中,更多的、更具有代表的是体现在这些市井乡间的风俗习惯中,庙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民俗学家把北京的民俗庙会看作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性活动,它既有宗教信仰在里面,又有世俗信仰,它既是娱乐的场所,又是集市的地点,庙会不但是古代文明的遗留,也是一种现代习俗的表现。

“民俗”一词在《史记》中曾出现过,但它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却是从西方引进的。

19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首先提出了“民俗学”这个名词。

1914年英国学者C•班尼在《民俗学概论》中对“民俗学”下了这样的定义:

“民俗学是一个概括的名词,其内容包括传袭的信仰、习惯、故事、歌谣、俚语等,流行于文化较低的民族或保留于文明民族中的无学问阶级里的东西”。

民俗,“是长期相沿成俗的社会风尚,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民俗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

民俗文化可以分为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民俗;满足人们社会交际的社会民俗;满足人们心理的精神习俗等,庙会就是一种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

庙会是一种以宗教为最初目的,并以寺庙为依托,借助各种民间节日和宗教节庆,后来又逐渐融合了娱乐及集市功能,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体。

-1-

1.北京民俗庙会兴起的社会原因初探

北京庙会的起源应始于辽代,据《辽史•禅俗志》记载“三月三日为上已,国俗刻木为兔,分朋走马射之,先中者胜,负朋下马,列跪进酒,胜朋马上饮之”,这就是辽的“上已”春游。

元代定都北京后,蒙古统治者尊崇藏传佛教,忽必烈就曾尊封藏传佛教名曾八思巴为帝师,藏传佛教在元大都迅速传播,兴建了著名的护国寺著名的寺庙,元代佛教兴盛超越的前代,以寺庙为依托的北京民俗庙会也得到了发展,“大约自元代起,庙会形成定期集会规模”,到了明代,庙会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

表一

引自曹正:

《北京庙会考》民鸣月刊,1937年9月

年代

庙数(个)

庙名

白塔寺

土地庙、白云观

护国寺、东岳庙、九天宫、十八狱、都城隍庙

二十三

花市火神庙、隆福寺、吕祖阁、吕祖观、吕祖祠、南药王庙、东药王庙、北药王庙、关帝庙、财神庙、江南城隍庙、蟠桃宫、卧佛寺、善果寺、灶君庙、大钟寺、铁塔寺、妙峰山、东顶、南顶、西顶、北顶、中顶

雍和宫、太阳宫、黄寺、黑寺

民国

海王村公园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庙会的发展趋势,辽代只有白塔寺一处、金代增加了土地庙与白云观、元代又新增五个,到了明代庙会的数量一下增加了二十三个,比辽、金、元三代的总和还多出数倍,而庙会的规模也是出现了“亘二里许……无不悉具”的场面。

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必定有着其社会原因,而庙会这种民俗的形成也不例外,下文主要论述明清北京民俗庙会发展的社会原因。

1.1明朝北京民俗庙会发展的社会原因

明朝北京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明朝统治者对佛教、道教采取了积极的宗教政策,兴起了广建寺院之风,这为庙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外,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无论在农业生产还是手工业生产方面都有了进步。

北京民俗庙会在明朝时期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

1.1.1明朝寺庙的广泛兴建

明代北京的庙会繁盛一时,这与明朝统治者对佛教、道教所采取的宗教政策是离不开的。

明朝乃汉族建立起来的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统治者利用宗教来缓解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矛盾。

“明朝廷对佛教、道教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设立善事院管理佛教,设立道录司,管理道教”。

明代帝王中除世宗崇尚道教外,其余全部信奉佛教,有明一代,佛教及佛教寺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自太祖建立明朝,到宪宗成化年间,仅百余年的时间,“京城内外敕赐寺观已至六百三十九所”。

皇戚、宦官们大都“不惜金钱,慷慨好施,以此掩饰平日的为非作歹,希图来世有美满生活”。

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都城梵宇,盛自辽、金。

迄于明代,营造愈侈,昔杨衔之,记洛阳伽蓝,谓寺数最多,不可偏写,今之所录,止大伽蓝,”,可以说明代北京的宗教寺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如仅在北京城西当时宛平县所属的五十里地区内,就有575所寺院,全城内外的寺、庵、宫、观、祠共有千余所”。

据《明史•礼志》记载:

“京师所祭者就庙,真武庙,永乐十三年建,祀北极佑圣真君。

正德二年改为灵明佑官,在海子桥之东,祭日同南京。

东岳泰山庙,在朝阳门外,祭以三月二十八日。

都城隍庙,祭以五月十一日。

汉寿亭侯关公庙,永乐间建,成化十三又奉敕建庙宛平县之东,祭以五月三十日,皆大常寺官祭”。

除了这些官祭的寺庙外,还有众多民间祭祀的寺庙与宫观,如万寿寺、卧佛寺、火神庙、南药王庙、五顶、妙峰山、蟠桃宫、灶君庙、极乐林、花神、窑神等等。

但对于封建迷信影响较深的中国人来说,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庙宇的存在,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国庙、家庙,有人聚居的地方就可以找到寺庙的痕迹,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可以找到皇家敕建之庙宇,在乡村可以看到募建的公庙。

可以说京城内外遍布寺庙,众多的寺院为北京地区庙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1.1.2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代自朱棣迁都北京后,北京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逐渐成为了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北京作为统治中心的所在地,成为了最大的消费城市。

明初北京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与发展,“地理大发现后的全球经济带动了晚明的进出口贸易,源源不断的有白银流入中国,加上商品的外销,使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和繁荣以及漕运的畅通,北京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快的步伐。

明代手工业发展和繁荣了起来,这即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手工业者大量涌进庙会市场,这表现为庙会中商业功能的不断增强,参加庙会的商贩也越来越多,交易的种类也不断增加,“省直之商旅,夷蛮闽之珍异,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

从而使庙会的经济功能不断的得到强化和提

-3-

高,同时庙会的规模也超过了前代。

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弃农从商的人也逐渐增多,这使得商人的队伍不断扩大。

庙会便为众多的商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商品交换的场所,因为“佛教寺院大多位于城市中适中的位置,并且地势较宽敞,交通便利”,这使得寺庙成为了庙会举办地点的首选之地。

从庙会的分布上,也能看出其在明代商品交换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一般来说,游乐型庙会大都处于风景优美、景色宜人的郊区,并且大都在春暖花开的春季举行,并且以香火和游乐为主;而城内的庙会则较多的是商业性质为主的,宗教性质较少,并且其季节限制不多,一般都是定期举行,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商品集散的中心,为了方便,“各大庙市的开市时间一般不同时集中在同一天,而是呈现出均匀分布的情况”。

明代北京作为京师,北京城也在逐步扩大,而其原有的商业中心大都分布在东单、西单、前门这个三角地带,达官贵人一般居住于此。

而另一些平民,因为大都是中下阶级,所以其购买力非常薄弱,而他们一般受到的教育也不深,知识水平较低,庙会即可以借助宗教来手段吸引大量平民参加,又可以满足其购买廉价货品的需要。

“庙会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也可以看作是城市内小手工业者和农村手工业者缺乏良好和适当的出售其手工业制品的市场”。

京师几大市场多集中在内城,并且多是出售较精致的产品,而随着京师的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各地也出现了购买生活用品的需要,遍布京师各地佛教、道教庙会就满足了这种需要。

在庙会上出售的手工艺制品并不是十分细致的观赏品,而大多是较粗糙的实用品,符合了广大平民的要求,于是庙会便成为了广大民众购买商品的重要市场。

1.2清朝北京民俗庙会发展的社会原因

1.2.1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清时期,商业和商业资本“一马当先”地向前发展,无论是商业的发展规模、商人的活动范围,还是商业资本的积累,都超过以往任何朝代”。

-4-

“讨论封建社会内资本主义萌芽,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二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出现”。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清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清朝商品流通的范围和规模均有很大发展,流通格局也有很大的变化。

清代随着海禁的开放,沿海、沿江贸易都有大规模的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清代国家版图的扩大和边贸的发展,新疆、蒙古与内地的贸易也有大规模的发展,京城成为了一个来自四面八方的大的贸易集中之地,使得庙会上出现了各种珍奇异宝,并且吸引了不少外地人、甚至外国人的参加,庙会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废除手工业者的匠籍身份,是清初统治者为提高手工业生产而实行的一项重大改革,顺治二年五月,清政府下令’除豁免直省匠籍,免征京师匠作,前明之例民以籍分……至是除之’”,从而减轻了对手工业者的束缚,增加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出现的可能。

随着小手工业者的增多,在庙会上出售其制作的商品的商贩也越来越多,“灯花百货,珠石罗绮,古今异物,贵贱杂沓”,各种各样的商品在庙会上都有出售,当时的北京民俗庙一片热闹的景象,根据《都门纪略》记载:

“如大栅栏、珠宝市、西河沿……,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令人目迷五色,至酒楼饭馆,张灯列烛,夜夜元宵,非他处所及也”。

1.2.2北京地区人口的增长

中国的人口在历史上是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的,北京作为清代的国都,人口的增加更是明显。

“元泰定1324年,大都城市约有21万户,90余万人”;“万历六年(1578年)北京地区共计37.5万户,185万人,其中北京城市17.9万户,85万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北京地区共45.2万户,245.8万人,其中北京城21.8万户,108万人”,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北京城市人口增加的速度,和城市人口增幅之大。

另外,北京城从明末开始修建外城,城市规模有了扩大,在人口众多和城市规模较大的京城如果只有一个或两个交易和者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场所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在人口集中居住的城区和郊区人们需要很方便的就能够买到日常生活用品,以寺庙、宫观为活动场地的北京庙会就满足了其要求,因为在京师寺庙众多,可以说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寺庙的痕迹,清朝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在明代发展的基础上又修复旧寺、兴建新寺,寺庙总数超过了明代。

清代时,在全国基本上形成了全国、地区、集市三个层面的市场,北京的庙会可以说是在这三层市场中最基层的即集市层面最重要形式之一,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以及偏远的郊区,庙会都起着集市的作用,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购买物品的需要。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寺庙、宫观的兴建,在清朝新增加的庙会有雍和宫庙会、太阳宫庙会,黄寺庙会等。

-5-

明清时期的北京,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都为庙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统治者的推崇也为庙会的发展的直接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北京民俗庙会在明清时期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高峰期。

2.北京民俗庙会的类型

庙会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因其时间、地域的不同其分类方法也不一致,有的学者按其举办的时间分为定期举办的庙会和临时举办的庙会,有的学者按其性质划分为宗教型庙会和商贸型庙会,本文按照庙会中其中心内容的不同把把北京民俗庙会划分为以下四类:

2.1求福祈祷型庙会

求福祈祷型庙会是以宗教祭祀活动为中心内容的庙会,“这种庙会是每逢祭日由庙中的主持开庙,让信仰佛教、道教的信徒烧香敬神,此种描绘以宗教议事为庙会中心,游春、娱乐、商业活动均不过是附属行为”。

烧香拜佛成为此类庙会的中心活动。

属于此类型的汉传佛教庙会的有:

“法源寺、报国寺、大钟寺、善果寺、万寿寺、潭柘寺、碧云寺、铁塔寺;属藏传佛教的有隆福寺、护国寺、雍和宫、黄寺、黑寺;属道教的有,白云观、东岳庙、蟠桃宫、正阳门关帝庙、厂甸吕祖祠、太阳宫、东药王庙、娘娘庙、九天宫”。

信徒到庙会中主要是为了求福与祈祷,如到财神庙中求得能财源滚滚,到药王庙中祈求能健康长寿,到娘娘庙中求得能有子孙后代等等。

从这些举办庙会的寺庙道观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道教宫观举办的庙会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广大平民中占有重要地位。

道教有着庞大的神仙体系,人们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无不涉及,可以说天上的神仙也同人间一样,各司其职,掌管发财的财神、求嗣的碧霞元君、祈雨的雷公、消灾的瘟神等等都有着特定的神职人员,道教诸神满足了百姓求福、祈祷的愿望,在京城香火很盛。

“在京城举办的60多个庙会中,娘娘庙庙会就有10多个”,娘娘庙是求福祈祷型庙会的代表之一,著名的娘娘庙庙会有“五顶”娘娘庙庙会、妙峰山庙会、丫髻山庙会等,每逢四月初八碧霞元君诞辰娘娘庙中香客众多,许多妇女都来祈祷希望自己能有个健康的小男孩。

2.2贸易集市型庙会

这种庙会在庙宇中设定期集市,交易百物,所以有称为“庙市”。

“交易于市者,北方谓之赶集,又谓赶会,京师则谓之赶庙”,可见在北京这些庙会就等同于集市,这些庙会就是我们所说的贸易集市型庙会。

此类庙会以商贸活动为中心,庙会大都在庙宇极其周边举行,属于此类型的庙会主要有隆福寺、白塔寺、护国寺、土地庙、火神庙等,这些被称做为京城五大庙市。

《旧都文物略》“庙市俗称庙会,旧京庙宇栉比,设市者居其半数”,“明代北平城最繁盛的庙会为灯、庙二市会”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贸易即时类庙会都占有重要地位。

-6-

这种类型的庙会大多是定期开放的,日期是根据贸易需要而定,一般规定每月开市几天,月月如此,除大雨等恶劣天气外,都准时举办。

这样的庙会虽然是在寺庙中进行,但“游人甚多,绝不礼佛”。

旧时的北京几乎天天都有庙会,“至每月逢三在土地庙,逢四在花市。

逢七八在护国寺,逢九十在隆福寺,每逢初一、十五在药王庙,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在火神庙、厂甸、曹老公观,五月在都城隍庙,三月初一至十五日在蟠桃攻,正月十八、九日在白云观,四月初一日在西鼎,五月初一日在南鼎,春秋二季掩路会忠佑寺。

清明、七月半、十月初一日在南城隍庙,正月十五、二十三日在黄寺、黑寺、曰庙市。

”等。

在这些庙会中属都城隍庙庙会最著名了。

都城隍庙庙会,它是北京最早的,也是最热闹的庙会之一。

城隍神最显赫的时期就是明代了。

洪武二年,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北京城内有两县,各有城隍庙。

都城隍庙历史最悠久。

都城隍庙位于复兴门内的成方街路北,始建于元至元四年,“庙建自永乐初;正统中重修。

洪武初,神有封号,日鉴察习民城隍显佑公,今称都都城隍庙之神,岁春秋,祀于有司二门列十三省城隍,冠笏立侍。

”都城隍庙庙会是明代最大的庙会,据《帝京景物略》记载:

“城隍庙市,月朔、望,廿五日,东弼教坊,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图籍令日古今,彝鼎之曰商周,氍之曰秦汉,书画之曰唐宋,珠宝象玉珍错绫段缎之曰滇粤闽楚吴越者,集市族族,行而观者云,贸迁者三,渴乎庙者一。

”庙会上聚集了各种珍奇异宝,也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商客。

清代仍保留有城隍庙,“初四、十四,廿四等日于东城隍之北有集,谓之内市,不及庙中之多也。

每岁正月十一至十八日正,则在东华门外,旖旎极东,陈设十余里,谓之灯市,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