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工程实验指导书.docx
《路基路面工程实验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基路面工程实验指导书.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路基路面工程实验指导书
路基路面工程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学院道路实验室
二○○五年三月
学生实验守则
第一条按教学安排表规定的时间到实验室上实验课,不得迟到、早退、旷课。
第二条实验课前,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以及所需仪器、材料,理解实验方案或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写出预习报告。
第三条进入实验室后,听从安排,遵守纪律,保持室内环境的肃静和整洁,不准随意更换座位、随意搬动或兑换他人的仪器、器材,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
第四条实验前,先检查仪器、用具和材料,如有缺损,应立即报告老师,不许随意动用其它仪器设备,更不许擅自拆卸仪器。
第五条实验装置安装完毕后,必须经指导老师检查同意,学生方能开始实验,特别是使用高、精、稀、贵仪器必须在指导老师现场指导下进行,使用易燃易爆、剧毒物品须在指导老师的监控下进行。
第六条在未了解仪器性能之前切勿动手,必须按照正确方法和正确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要大胆、细心操作、认真观察、真实记录好原始数据。
认真分析,得出结论,按时完成实验。
第七条实验完毕后,应清洗器皿,整理仪器,清点器材,打扫卫生,关闭电、气源及水龙头开关,经指导老师对所用仪器进行验收,并填写实验情况登记,实验数据原始记录纸交指导老师,关好门窗,方可离开实验室。
第八条根据要求,认真独立书写实验报告,并按时交老师批阅。
第九条爱护实验室一切公共财产,节约用水、用电和材料,凡因不守纪律,违章操作,损坏仪器设备或浪费材料者,要照价赔偿,发生重大事故者,要按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第一十条一切实验仪器设备、材料不得带出实验室。
试验一:
挖坑灌砂法测定压实度试验
试验二:
贝克曼梁测定路基路面回弹弯沉试验
试验三:
3米直尺测定路面平整度试验
试验四:
路面抗滑性能试验
4.1手工铺砂法测定路面构造深度试验
4.2摆式仪测定路面抗滑值试验
试验五:
水泥或石灰稳定土中水泥或石灰剂量的测定(EDTA滴定法)
试验六:
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试验
6.1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重型击实试验
6.2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6.3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的间接抗拉强度试验(劈裂试验)
试验一挖坑灌砂法测定压实度试验
1.1基本概念及原理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为了提高路基路面的强度,保证其使用质量,必须对路基路面各结构层进行人工或机械压实。
压实的作用:
⑴可以充分发挥路基土和路面材料的强度;
⑵可以减少路基路面在行车荷载下产生的形变;
⑶可以增加路基和路面材料的不透水性和强度稳定性。
若压实不足,则路面容易产生车辙、裂缝、沉陷及整个路面被剪切破坏,在施工现场用来判断和衡量压实度的程度和效果的压实度试验方法有灌砂法和环刀法。
1.2试验目的
在现场测定基层(或底基层)、路面及路基上的各种材料压实层的密度和压实度。
1.3试验方法及适用范围
⑴采用挖坑灌砂法在现场测定基层(或底基层)、砂石路面及路基上的各种材料压实层的密度和压实度,也适用于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路面的密度和压实度检测,但不适用于填石路堤等有大孔洞或大孔隙材料的压实度检测。
⑵用挖坑灌砂法测定密度和压实度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当集料的最大粒径小于15mm,测定层的厚度不超过150mm时,宜采用φ100mm的小型灌砂筒测试。
②当集料的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15mm,但不大于40mm,测定层的厚度超过150mm,但不超过200mm时,应用φ150mm的大型灌砂筒测试。
1.4仪器设备
⑴灌砂筒:
有大小两种,根据需要采用,形式和主要尺寸见表1.1及图1.1。
当尺寸与表中不一致,但不影响使用时,亦可使用,储砂筒筒底中心有一圆孔,下部装一倒置的圆锥形漏斗,漏斗上端开口,直径与储砂筒的圆孔相同。
漏斗焊接在一块铁板上,铁板中心有一圆孔与漏斗上开口相接,在储砂筒筒底与漏斗顶端铁板之间设有开关,开关为一薄铁板,一端与筒底及漏斗铁板铰接在一起,另一端伸出筒身外,开关铁板上也有一个相同直径的圆孔。
图1.1灌砂筒和标定罐(尺寸单位:
mm)
⑵金属标定灌:
用薄铁板制作的金属罐,上端周围有一罐缘。
⑶基板:
用薄铁板制作的金属方盘,盘的中心有一圆孔。
⑷玻璃板:
边长为500~600mm的方形板。
⑸试样盘:
小筒挖出的试样可用饭盒存放,大筒挖出的试样可用300mm×500mm×40mm的搪瓷盘存放。
⑹天平或台秤:
称量10~15kg,感量不大于1g,用于含水量测定的天平精度,对细粒土、中粒土、粗粒土宜分别为0.01g,0.1g,1.0g。
⑺含水量测定器具:
如铝盒、烘箱等。
⑻量砂:
粒径0.30~0.60mm或0.25~0.50清洁干燥的均匀砂,为20~40kg,使用前须洗净、烘干,并放置足够的时间,使其与空气的湿度达到平衡。
⑼盛砂的容器:
塑料桶等。
⑽其他:
凿子、改锥、铁锤、长把勺、长把小簸箕、毛刷等。
灌砂仪的主要尺寸表表1.1
结构
小型灌砂筒
大型灌砂筒
储砂筒
直径(mm)
容积(cm3)
100
2120
150
4600
流砂孔
直径(mm)
10
15
金属标定罐
内径(mm)
外径(mm)
100
150
150
200
金属方盘基板
边长(mm)
深(mm)
中孔直径(mm)
350
40
100
400
50
150
注:
如集料的最大粒径超过40mm,则应相应地增大灌砂筒和标定的尺寸。
如集料的最大粒径超过60mm,灌砂筒和现场试洞的直径应为200mm。
1.5操作步骤
⑴按现行试验方法对检测对象试样用同种材料进行击实实验,得到最大干密度(
)及最佳含水量。
⑵按本节1.3中第2项的规定选用适宜的灌砂筒。
⑶按下列步骤标定灌砂筒下部圆锥体内砂的质量:
①在灌砂筒筒口高度上,向灌砂筒内装砂至距筒顶15mm左右为止。
称取装入筒内砂的质量m1,准确至1g。
以后每次标定及试验都应该维持装砂高度与质量不变。
②将开关打开,使灌砂筒底的流砂孔、圆锥形漏斗上端开口圆孔及开关铁板中心的圆孔上下对准,让砂自由流出,并使流出砂的体积与工地所挖试坑内的体积相当(或等于标定罐的容积),然后关上开关。
③不晃动储砂筒的砂,轻轻地将灌砂筒移至玻璃板上,将开关打开,让砂流出,直到筒内砂不再下流时,将开关关上,并细心地取走灌砂筒。
④收集并称量流在玻璃板上的砂或称量筒内的砂,准确至1g。
玻璃板上的砂就是填满筒下部圆锥体的砂m2。
⑤重复上述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g/cm3)。
⑷按下列步骤标定量砂的单位质量γs(g/cm3)。
①用水确定标定罐的容积V,准确至1mL。
②在储砂筒中装入质量为m1的砂,并将灌砂筒放在标定罐上,将开关打开,让砂流出。
在整个流砂过程中,不要碰到灌砂筒,直到储砂筒内的砂不再下流时,将开关关闭,取下灌砂筒,称取筒内剩余砂的质量m3,准确至1g。
③按下式计算填满标定罐所需砂的质量ma(g)
ma=m1-m2-m3
式中m——标定罐中砂的质量(g);
m1——装入灌砂筒内的砂的总质量(g);
m2——灌砂筒下部圆锥体内砂的质量(g);
m3——灌砂入标定罐后,筒内剩余砂的质量(g)。
④重复上述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
⑤按下式计算量砂的单位质量
:
式中
——量砂的单位质量(g/cm3);
V——标定罐的体积(cm3)。
⑸试验过程
①在试验地点,选一块平坦表面,并将其清扫干净,其面积不得小于基板面积。
②将基板放在平坦表面上,当表面的粗糙度较大时,则将盛有量砂m5的灌砂筒放在基板中间的圆孔上,将灌砂筒的开关打开,让砂流入基板的中孔内,直到储砂筒内的砂不再下流时关闭开关。
取下灌砂筒,并称量筒内砂的质量m6,准确至1g。
(注:
当需要检测厚度时,应先测量厚度后再进行这一步骤。
)
③取走基板,并将留在试验地点的量砂收回,重新将表面清扫干净。
④将基板放回清扫干净的表面上(尽量放在原处),沿基板中孔凿洞(洞的直径与灌砂筒一致)。
在凿洞过程中,应注意不使凿出的材料丢失,并随时将凿松的材料取出装入塑料袋中,不使水分蒸发。
也可放在大试样盘内,试洞的深度应等于测定层厚度,但不得有下层材料混入,最后将洞内的全部凿松材料取出。
对土基或基层,为防止试样盘内材料的水分蒸发,可分为几次称取材料的质量。
全部取出材料的总质量为mw,准确至1g。
⑤从挖出的全部材料中取出有代表性的样品,放在铝盒或洁净的搪瓷盘中,测定其含水量w(以%计)。
样品的数量如下:
用小灌砂筒测定时,对于细粒土,不少于100g;对于各种中粒土,不少于500g。
用大灌砂筒测定时,对于细粒土,不少于200g;对于各种中粒土,不少于1000g;对于粗粒土或水泥、石灰、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宜将取出的全部材料烘干,且不少于2000g,称其质量md。
准确至1g。
(注:
当为沥青表面处治或沥青贯入式结构类材料时,则省去测定含水量步骤。
)
⑥将基板安装在试坑上,将灌砂筒安放在基板中间(储砂筒内放满砂到要求质量m1),使灌砂筒的下口对准基板的中孔及试洞,打开灌砂筒的开关,让砂流入试坑内,在此期间,应注意勿碰动灌砂筒。
直到储砂筒内的砂不再下流时,关闭开关,仔细取走灌砂筒,并称量筒内剩余砂的质量m4,准确至1g。
⑦如清扫干净的平坦表面的粗糙度不大,可省去②、③的操作。
在试洞挖好后,将灌砂筒直接对准放在试坑上,中间不需要放基板,打开筒开关,让砂流入试坑内,在此期间,应注意勿碰动灌砂筒。
直到储砂筒内的砂不再下流时,关闭开关,仔细取走灌砂筒,并称量剩余砂的质量
,准确至1g。
⑧仔细取出试筒内的量砂,以备下次试验时再用。
若量砂的湿度已发生变化或量砂中混有杂质,则应该重新烘干,过筛,并放置一段时间,使其与空气的湿度达到平衡后再用。
1.6数据整理
⑴按下面各式分别计算填满试坑所用的砂的质量mb(g)
①灌砂时,试坑上放有基板时:
mb=m1-m4-(m5-m6)
②灌砂时,试坑上不放基板时:
式中mb——填满试坑的砂的质量(g);
m1——灌砂前灌砂筒内砂的质量(g);
m2——灌砂筒下部圆锥体内砂的质量(g);
m4,
——灌砂后,灌砂筒内剩余砂的质量(g);
(m5-m6)——灌砂筒下部圆锥体内及基板和粗糙表面间砂的合计质量(g)。
⑵按下式计算试坑材料的湿密度
式中mw——试坑中取出的全部材料的质量(g);
——量砂的单位质量(g/cm3)。
⑶按下式计算试坑材料的干密度
(g/cm3)
式中w——试坑材料的含水量(%)。
⑷当为水泥、石灰、粉煤灰等无机结合材料稳定土的场合,可按下式计算干密度
式中md——试坑中取出的稳定土的烘干质量(g)
⑸按下式计算施工压实度:
式中K——测试地点的施工压实度(%);
——试样的干密度(g/cm3)。
由击实试验得到的试样的最大干密度(g/cm3)
注:
当试坑材料组成与击实试验的材料有较大差异时,可以试坑材料作标准击实,求取实际的最大干密度。
试验二贝克曼梁测定路基路面回弹弯沉试验
2.1基本概念及原理
国内外普遍采用回弹弯沉值来表示路基路面的承载能力,回弹弯沉值越大,承载能力越小,反之越大。
我们通常所说的回弹弯沉值是指标准轴载双轮组轮隙中心处的最大回弹弯沉值。
在路表进行测试,则反映了路基路面综合承载能力。
2.2试验目的
⑴利用弯沉仪量测路面表面在标准试验车双后轮垂直静载作用下,轮隙处的回弹弯沉值,用做评顶路面强度指标。
⑵根据实测所得的土基或整体性结构层路面材料的回弹弯沉值,按照弹性半空间体系理论的垂直位移公式,计算土基或路面材料的回弹弯沉模量。
⑶通过对路面结构分层测定所得的回弹弯沉值,根据弹性层状体系垂直位移理论解,反算路面各结构层的回弹模量。
2.3试验方法及使用范围
本试验将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杠杆式弯沉仪测定轮隙弯沉,适用于测定各类路基路面的回弹弯沉,用以评定其整体承载能力,供路面结构设计使用。
沥青路面的弯沉以路表温度20℃时为准,在其他温度测试时,对厚度大于5cm的沥青路面,弯沉值应予温度修正。
2.4仪器设备
⑴标准车:
双轴、后轴双侧4轮的载重车,其标准轴荷载、轮胎尺寸、轮胎间隙及轮胎气压等主要参数应符合表2.1的要求。
测试车可根据需要按公路等级选择,高速公路、一级及二级公路应采用后轴100KN的BZZ-100标准车;其他等级公路可采用后轴60KN的BZZ-60标准车。
测定弯沉用的标准车参数表2.1
标准轴载等级
BZZ-100
BZZ-60
后轴标准轴载P(KN)
100±1
60±1
一侧双荷载(KN)
50±0.5
30±0.5
轮胎充气压力(MPa)
0.70±0.05
0.50±0.05
单轮传压当量圆直径(cm)
21.30±0.05
19.5±0.05
轮隙宽度
应满足能自由插入弯沉仪测头的测试要求
⑵路面弯沉仪:
由贝克曼梁、百分表及表架组成。
贝克曼梁由铝合金制成,上有水准泡,其前臂(接触路面)与后臂(装百分表)长度比为2:
1。
弯沉仪长度有两种:
一种长3.6m,前后臂分别为2.4m和1.2m;另一种加长的弯沉仪长5.4m,前后臂分别为3.6m和1.8m。
当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上测定时,宜采用长度为5.4m的贝克曼梁弯沉仪,并采用BZZ-100标准车。
弯沉值采用百分表量得,也可用自动记录装置进行测量。
⑶接触式路面温度计:
端部为平头,分度不大于1℃。
⑷其他:
皮尺、口哨、白油漆或粉笔、指挥旗等。
2.5操作步骤
⑴准备工作
①检查并保持测定用标准车的车况及刹车性能良好,轮胎内胎符合规定充气压力。
②向汽车车槽中装载(铁块或集料),并用地磅称量后轴总质量,符合要求的轴重规定。
汽车行驶及测定过程中,轴载不得变化。
③测定轮胎接地面积:
在平整光滑的硬质路面上用千斤顶将汽车后轴顶起,在轮胎下方铺一张新的复写纸,轻轻落下千斤顶,即在方格纸印上轮胎痕迹,用求积仪或数方格的方法测算轮胎接地面积,准确至0.1cm2。
④检查弯沉仪百分表测量灵敏情况。
⑤当在沥青路面上测定时,用路表温度计测定试验时气温及路表温度(一天中气温不断变化,应随时测定),并通过气象台了解前5d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⑥记录沥青路面修建或改建时材料、结构、厚度、施工及养护等情况。
⑵测试步骤
①在测试路段布置测点,其距离随测试需要而定。
测点应在路面行车车道的轮迹带上,并用白油漆或粉笔画上标记。
②将试验车后轮轮隙对准测点后约3~5cm处的位置上。
③将弯沉仪插入汽车后轮之间的缝隙处,与汽车方向一致,梁臂不得碰到轮胎,弯沉仪测头置于测点上(轮隙中心前方3~5m处,)并安装百分表与弯沉仪的测定杆上。
百分表调零,用手指轻轻叩打弯沉仪,检查百分表是否稳定回零。
弯沉仪可以是单侧测定,也可以是双侧同时测定。
④测定者吹哨发令指挥汽车缓缓前进,百分表随路面变形的增加而持续向前转动。
当表针移动到最大值时,迅速读取初读数L1。
汽车仍在继续前进,表针反向回转,待汽车驶出弯沉影响半径(约3m以上)后,吹口哨或挥动指挥红旗,汽车停止。
待表针回转稳定后,再次读取终读数。
汽车前进的速度宜为5km/h左右。
⑶弯沉仪的支点变形修正
①当采用长度为3.6m的弯沉仪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等进行弯沉测定时,有可能引起弯沉仪支座处变形,因此测定时应检查支点处有无变形,此时应用另一台检验用的弯沉仪安装在测定用弯沉仪的后方,其测点架于测定用弯沉仪的支点旁。
当汽车开出时,同时测定两台弯沉仪的弯沉读数,如检测用弯沉仪百分表有读数,即应该记录并进行支点变形修正。
当在同一结构层上测定时,可在不同位置测定5次,求取平均值,以后每次测定时以此作为修正值。
支点变形修正的原理如图2.1所示。
图2.1弯沉仪支点变形修正原理
当采用长度为5.4m的弯沉仪测定时,可不进行支点变形。
2.6数据整理
⑴路面测点的回弹弯沉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LT——在路面温度为T时的回弹弯沉值(0.01mm);
L1——车轮中心临近弯沉仪测头时百分表的最大读数(0.01mm);
L2——汽车驶出弯沉影响半径后百分表的终读数(0.01mm)。
⑵当需要进行弯沉仪支点变形修正时,路面测点的回弹弯沉值按下式计算:
LT=(L1-L2)×2+(L3-L4)×6
式中L1——车轮中心临近弯沉仪测头时测定用弯沉仪的最大读数(0.01mm);
L2——汽车驶出弯沉影响半径后测定用弯沉仪的终读数(0.01mm);
L3——车轮中心临近弯沉仪测头时检验用弯沉仪的最大读数(0.01mm);
L4——汽车驶出弯沉影响半径后检验用弯沉仪的终读数(0.01mm)。
注:
此式适用于测定用弯沉仪支座处有变形,但百分表架处路面已无变形的情况。
⑶沥青面层厚度大于5cm的沥青路面,温度超过(
),回弹弯沉值应进行温度修正,温度修正及回弹弯沉的计算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测定时的沥青层平均温度按下式计算:
T=(T25+Tm+Te)/3
式中:
T25——根据T0由图2.2决定的路表下25mm处的温度(℃);
Tm——根据T0由图2.2决定的沥青层中间深度的温度(℃);图2.2沥青层平均温度的
Te——根据T0由图2.2决定的沥青层底面处的温度(℃)。
图2.2中T0为测定时路表温度与测定前5d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之和(℃),日平均气温为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②采用不同基层的沥青路面弯沉值的温度修正系数K,根据沥青层平均温度T及沥青层厚度,分别由图2.3及图2.4求取。
图2.3路面弯沉温度修正系数曲线图2.4路面弯沉温度修正系数曲线
(适用于粒料基层及沥青稳定基层)(适用于无机结合料稳定的半刚性基层)
③沥青路面回弹弯沉按下式计算:
L20=LT×K
式中K——温度修正系数;
——换算为20℃的沥青路面回弹弯沉值(0.01mm);
LT——测定时沥青面层内平均温度为T时的回弹弯沉值(0.01mm)。
④按下式计算每一个评定路段代表弯沉:
Lr=
+ZaS
式中Lr——个评定路段的代表弯沉(0.01mm);
——个评定路段内经各项修正后的各测点弯沉的平均值(0.01mm);
S—一个评定路段内经各项修正后的全部测点弯沉的标准差(0.01mm);
Za—保证率有关的系数,采用下列数值: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Za=2.0
二级公路Za=1.645
二级以下公路Za=1.5
试验三3米直尺测定路面平整度试验
3.1基本概念及原理
路面平整度是评定路面使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舒适以及车辆行驶能力和营运经济性,并影响着路面使用年限。
3m直尺测定法有单尺测定最大间隙及等距离(1.5m)连续测定两种。
前者常用于施工时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单尺测定要计算出测定段的合格率,等距离连续测试也可用于施工质量检查验收,但要算出标准差,用标准差来表示平整度。
3.2试验目的
测定路面平整度指标一是为了检查控制路面施工质量与验收路面工程;二是根据测定的路面平整度指标以确定养护修理计划。
3.3试验方法及适用范围
⑴本方法规定用3m直尺测定距离路面的最大间隙表示路基路面的平整度,以mm计
⑵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压实成型的路面各层表面的平整度,以评定路面的施工质量及使用质量,也可用于路基表面成型后的施工平整度检测。
3.4仪器设备
⑴3m直尺:
硬木或铝合金钢制,底面平直,长3m。
⑵楔行塞尺:
木或金属制的三角楔行塞尺,有手柄。
塞尺的长度与高度之比不小于10,宽度不大于15mm,边部有高度标记,刻度精确度不小于0.2mm,也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量尺。
⑶其他:
皮尺或钢尺、粉笔等。
3.5操作步骤
⑴准备工作
①按有关规范规定选择测试路段。
②在测试路段路面上选择测试地点:
当为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测需要时,测试地点根据需要确定,可以单杆检测;当为路基路面工程质量检查验收或进行路况评定需要时,应连续测量10尺。
除特殊需要者外,应以行车道一侧车轮轮迹(距车道线80~100cm)带作为连续测定的标准位置。
对旧路已形成车辙的路面,应取车辙中间位置为测定位置,用粉笔在路面上作好标记。
③清扫路面测定位置处的污物。
⑵测定过程
①在施工过程中检测时,按根据需要确定的方向,将3m直尺摆在测试地点的路面上。
②目测3m直尺底面与路面之间的间隙情况,确定间隙为最大的位置。
④施工结束后检测时,按现行《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的规定,每1处连续检测10尺,按上述①~③的步骤记10个最大间隙。
3.1.6数据整理
单杆检测路面的平整度计算,以3m直尺与路面的最大间隙为测定结果,连续测定10尺时,判断每个测定值是否合格,根据要求计算合格百分率,并计算10个最大间隙的平均值。
合格率=(合格尺数/总测尺数)×100%
试验四路面抗滑性能试验
基本概念及原理
路面抗滑性能是指车辆轮胎受到制动时沿表面滑动所产生的力。
通常抗滑性能被看做是路面的表面特性,并用轮胎与路面间的摩阻系数来表示。
表面特性包括路面细构造(通常用石料磨光值PSV表示)和粗构造(用构造深度表示)。
影响抗滑性能的主要因素有路面表面特性、路面潮湿程度和行车速度。
抗滑性能的测试方法有:
构造深度测试法、摆式仪法、横向力系数测试法。
4.1手工铺砂法测定路面构造深度试验
4.1.1实验目的
测定路面表面构造深度,用以评定路面表面的宏观粗糙度、路面表面的排水性能及抗滑性能。
4.1.2试验方法及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沥青路面及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构造深度。
4.1.3仪器设备
⑴人工铺砂仪
圆筒、推平板组成。
①量砂筒:
形状尺寸如图4.1所示,一端是封闭的,容积为(25±0.15)mL,可通过称量砂筒中水的质量以确定其容积V,并调整其高度,使其容积符合规定要求。
带一专门的刮尺将筒口量砂刮平。
②推平板:
形状尺寸如图4.2所示,推平板应为木制或铝制,直径50mm,底面粘一层厚1.5mm的橡胶片,上面有一圆柱把手。
③刮平尺:
可用30cm钢尺代替。
⑵量砂:
足够数量的干燥洁净的匀质砂,粒径0.15~0.3mm。
图4.1量砂筒(单位:
mm)图4.2推平板(单位:
mm)
⑶量尺:
钢板尺、刚卷尺、或采用按公式4.1将直径换算成构造深度作为刻度单位的专用的构造深度尺。
⑷其他:
装有容器(小铲)、扫帚或毛刷、挡风板等。
4.1.4操作步骤
⑴准备工作
①量砂准备:
取洁净的细砂晾干、过筛,取粒径为0.15~0.3mm的砂置于适当的容器中备用。
量砂只能在路面上使用一次,不宜重复使用。
回收砂必须经干燥、过筛处理后方可使用。
②对测试路段按随机取样的方法,决定测点所在横断面位置。
测点应选在行车道的轮迹带上,距路面边缘不应小于1m。
⑵实验过程
①用扫帚或毛刷子将测点附近的路面清扫干净,面积不小于30cm×30cm。
②用小铲装砂向圆筒中注满砂,手提圆筒上方,在硬质路表面上轻轻地叩打3次,使砂密实,补足砂面用钢尺一次刮平(注:
不可直接用量砂筒装砂,以免影响量砂密度的均匀性)。
③将砂倒在路面上,用底面粘有橡胶片的推平板,由里向外重复做摊铺运动,稍稍用力将砂细心地尽可能地向外摊开,使砂添入凹凸不平的空隙中,尽可能将砂摊成圆形,并不得在表面上留有浮动余砂。
注意摊铺时不可用力过大或向外推挤。
④用钢板尺测量所构成圆的两个垂直方向的直径,取其平均值,准确至5mm。
⑤按以上方法,同一处平行测定不少于3次,3个测点均位于轮迹带上,测定间距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