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课件5.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2997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作人课件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周作人课件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周作人课件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周作人课件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周作人课件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作人课件5.docx

《周作人课件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作人课件5.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作人课件5.docx

周作人课件5

第四讲思想战士、“青年领袖”的周作人(1918—1924—1927)(下)

课堂要点

4、艺术与宗教——《圣书与中国文学》收《艺术与生活》

5、积极认同、介入“新村”(人的生活)的理想——周作人一生当中最为乐观、积极的表现。

6、周作人更直接的“战士话语”

 

4、艺术与宗教——《圣书与中国文学》收《艺术与生活》

A、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宗教境界,其核心是神人合一、物我无间,以及人人之间的相互感染直至彼此合一。

“基督教的福音书内说的很明白,‘使他们合二为一;正如你父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使他们也在我们里面。

’(《约翰福音》第十八章二十七节)这可以说是文学与宗教的共通点的所在。

B、基督教与现代文学上的人道主义。

周作人尤其关注基督教博大的人道主义之“爱”。

他甚至在《旧约》中寻找这种博大之“爱”。

他特地引用下面的话:

“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

评价说:

“推广到全人类,而且更表明神的拥抱一切的慈悲。

这神是以色列及异邦人的同一的创造者,他的慈惠在一切所造者之上。

”又在《新约》里寻找着“爱”: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

’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

”周作人评价说:

“这是何等博大的精神!

近代文艺上人道主义思想的源泉,一半便在这里,我们要想理解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爱的福音之文学,不得不从这源泉上来注意考察。

C、《圣书》与中国的白话文学——国语文学。

“欧洲《圣书》的译本助成各国国语的统一与发展,这动因是宗教的,也是无意的”。

那么,《圣书》的翻译会有助于现代中国“文学的国语”的形成:

“我记得从前有人反对新文学,说这些文章并不能算新,因为都是从《马太福音》出来的;当时觉得他的话很是可笑,现在想起来佩服他的先觉:

《马太福音》的确是中国最早的欧化的文学的国语,我又豫计他与中国新文学的前途有极大的关系。

5、积极认同、介入“新村”(人的生活)的理想——周作人一生当中最为乐观、积极的表现。

参阅文章《日本的新村》、《新村的理想与实际》、《访日本新村记》等收《艺术与生活》。

“近年日本的新村运动,是世界上一件很可注意的事。

从来梦想Utopia(乌托邦)的人虽然不少,但未尝着手实行,有些经营过的,也因种种关系不久就消灭了。

俄国Tolstoj的躬耕,是实行泛劳动主义了;但他专重‘手的工作’;又提倡极端的利他,抹煞了对于自己的责任:

所以不能说是十分圆满。

新村运动,却更进一步,主张泛劳动,提倡协力的共同生活,一方面也尽各人对于个人自己的义务;赞美协力,又赞美个性;发展共同的精神,又发展自由的精神。

实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理想,真正普遍的人生的福音。

武者小路实笃等人在1910年的寂寞——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寂寞,到1919年前后的发生影响,“造成一种新思潮。

新村的计画,便是这理想的一种实现。

对于“新村”的理想生活,周作人引用武者小路实笃的话说:

“我们生在现世,总感觉不安;觉得照现在情形不会长久支持下去。

现在世间不公平不合理的事真多,因此不能实行人的生活的人,也便极多。

“非人的生活,便是说不能顾得健康自由寿命的生活。

因为想得衣食住,苦了一生的生活。

明知要成肺病,为求食计,不得不劳动;已经成了肺病,为求食计,还不能不劳动;听人家的指挥,从早晨直做到晚,没有自己的余暇。

……这等人,我们不能说他们所过的是人的生活。

“新时代应该来了。

无论迟早,世界的革命,总要发生”,“对于这将来的时代,不先预备,必然要起革命,惧怕革命的人。

除了努力使人渐渐实行人的生活以外,别无方法”。

“我望平和的合理的又自然的,生出这新秩序。

血腥的事,能避去时,最好是避去。

周作人于此则大有共鸣,有所谓“小河”的忧郁——一种古老的忧惧。

《小河》——中国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正式成立。

一条小河,稳稳的向前流动。

经过的地方,两岸全是乌黑的土,

生满了红的花,碧的叶,黄的果实。

一个农夫背了锄来,

在小河中筑起一道堰。

下流干了,上流的水被堰拦着

下来不得,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水只得在堰前乱转。

水要保住他的生命,总须流动,便只在堰前乱转。

堰下的土,逐渐淘去,成了深潭。

水也不怨这堰,——便只是想流动,想同从前一样,稳稳的向前流动。

一日农夫又来,土堰外筑起一道石堰。

土堰塌了,水冲着坚固的石堰。

还只是乱转

堰外田里的稻,听着水声,皱眉说道,

——“我是一株稻,

是一株可怜的小草,

我喜欢水来润泽我,

却怕他在我身上流过。

小河的水是我的好朋友,

他曾经稳稳的流过我面前,

我对他点头,他向我微笑。

我愿他能够放出了石堰,

仍然稳稳的流着,向我们微笑,

曲曲折折的尽量向前流着,

经过的两面地方,都变成一片锦绣。

他本是我的好朋友,

只怕他如今不认识我了

他在地底里呻吟,

听去虽然微细,却又如何可怕!

这不像我朋友平日的声音,

被轻风搀着走上沙滩来时,

快活的声音。

我只怕他这回出来的时候,

不认识从前的朋友了,——

便在我身上大踏步过去。

我所以正在这里忧虑。

田边的桑树,也摇头说,——

“我生的高,能望见那小河,——他是我的好朋友,他送清水给我喝,

使我能生肥绿的叶,紫红的桑葚。

他从前清澈的颜色,现在变成了青黑,

又是终年挣扎,脸上添出了许多痉挛的皱纹。

他只是向下钻,

早没有功夫对了我的点头微笑,

堰下的潭,深过了我的根了。

我生在小河旁边,

夏天晒不枯我的枝条,

冬天冻不坏我的根。

如今只怕我的好朋友,

将我带到沙滩上,

拌着他卷来的水草。

我可怜我的好朋友,

但实在也为自己着急。

田里的草和虾蟆(ma),听了两个的话,

也都叹气,各有他们的心事。

水只在堰前乱转,

坚固的石堰,还是一毫不动摇。

筑堰的人,不知到那里去了。

1919年2月作,刊《新青年》,编入《过去的生命》。

 

《小河》的结构“要素”:

小河—堰

稻、桑树、草和虾蟆

……

古老的、原始的忧患

而周作人在《小河》中表达的忧惧是他向往新村式理想生活的根本精神动因。

6、周作人更直接的“战士话语”

在我们将要进行细读的《祖先崇拜》、《国粹与欧化》、《不讨好的思想革命》、《前门遇马队记》、《碰伤》等文章中,周作人更直接地对中国的陈腐思想意识或者暴虐现实现象进行讽刺、批判,这是他更实际的“战士言行”。

他批判的对象大致可分为:

A、中国人思想意识中的蒙昧、迷信、野蛮气息。

B、中国人思想意识中的专横暴虐逻辑

C、中国现实生活中的蒙昧、暴虐行径,尤其是统治者当局所表现出的蒙昧、野蛮和暴虐。

参阅细读部分(第四讲、第五讲)

 

二、“战士”周作人的彷徨、退潮(约1921—1927)

(参考书籍《雨天的书》、《永日集》、《苦雨斋序跋文》)

课堂要点

1、周作人的彷徨

2、“文化战士”的退却“征兆”

1、周作人的彷徨

钱理群在其《周作人传》中把1921年周作人的一场病看作周作人对自己过去的精神生命进行反思,从而开始一种新的不同的人生方式的契机。

钱理群注意到了1921年周作人留下的这类倾向并不相同的诗句:

“我的梦太多了。

/外面敲门的声音,恰将我从梦中叫醒了。

/你这冷酷的声音,/叫我去黑夜里游行么?

/啊,曙光在哪里呢/我的力量太少了,/我怕要在黑夜里发狂了呢”。

“北风在空中呜呜的叫,马路旁发芽的杨柳,当着风不住的动摇:

/这猛烈的北风,也正是将来春天的先兆”。

这一年周作人还说过这样的话:

“我近来的思想动摇与混乱,可谓‘至其极’了”。

他还有一首诗就叫作《歧路》:

荒野上许多足迹

指示着前人走过的道路,

有向东的,有向西的,

也有一直向南去的。

这许多道路究竟到一同的去处么?

我相信是这样的。

而我不能决定向那一条路去,

只是睁了眼望着,站在歧路的中间。

我爱耶稣,

但我也爱摩西。

耶稣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来由他打!

摩西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吾师乎!

吾师乎!

你们的言语怎样的确实呵!

我如果有力量,我必然跟耶稣背十字架去了,

我如果有较小的力量,我也跟摩西做士师去了。

但是懦弱的人

你能做什么事呢?

看来,周作人真的在思考着人生的可走之路。

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矛盾、犹豫和软弱,没有决断:

“托尔斯泰的无我爱与尼采的超人,共产主义与善种学,耶佛孔老的教训与科学的例证,我都一样的喜欢尊重,却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造成一种可以行的大路。

我只将这各种思想,凌乱的堆在头里,真是乡间的杂货衣料店了”。

这种状态中的周作人显然对自己是不满意的,他在西山碧云寺听着和尚敲钟,竟然认为自己生活得没有信仰连一个真正的和尚也不如,说那些和尚的钟声“仿佛在催促我们无所信仰、无所归依的人,拣定一条道路精进向前”。

这样的彷徨肯定意味着要开始一种与其“五四”时期不同的路向,否则就没有必要彷徨了。

2、“文化战士”的退却“征兆”

1922年,“文化战士”周作人的“新”(其实也可能是周作人在无意识中压抑的本相之一)路向也有所“暴露”。

这一年八道湾周家迎来了一位独特的客人俄罗斯盲诗人、世界语传播者爱罗先珂。

爱罗先珂的世界语传播由热闹而至冷落。

这位敏感的诗人整天哀叹着;“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式的寂寞呀!

“一人哀叹,两人共鸣,八道湾成了‘寂寞中国’的集中感悟地。

周作人说:

“我们所缺乏的,的确是心情上的润泽,然而不是他这敏感的不幸诗人也不能这样明显地感着,因为我们自己已经如仙人掌似的习惯于干枯了。

”(《泻泽集·爱罗先珂君之二》)。

鲁迅也说:

“是的,沙漠在这里”,“没有花,没有诗,没有光,没有热。

没有艺术,而且没有趣味,而且至于没有好奇心。

”“沉重的沙……”

但是,感受着同样的寂寞,周氏兄弟各自作出的反应却是并不一样的。

鲁迅有其“反抗的歌”,要用自我生命的“反抗”(“绝望的反抗”)来超越这“沙漠式的枯寂”。

说自己要“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因此换来“灵魂的荒凉和粗糙”也在所不惜。

周作人有什么?

在爱罗先珂离开北京之前,他就写了一篇《玩具》的文章,提倡鉴赏家的生活态度:

“超越功利问题,只凭了趣味的判断,寻求享乐”,“在这博大的沙漠式的中国”,“仙人掌似的外粗厉而内腴润的生活是我们唯一的路,即使近于现在为世诟病的隐逸”。

这里的“隐逸”二字把周作人不久之后就日益沉潜其中的生存状态提前曝露了出来。

周作人真的要在根本上起变化了。

这一变化对于周作人本人,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结构,对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道路都有着意味深长的意味,但这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的。

但是,在我们的课程上,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园地旧序》、《艺术与生活序一》、《艺术与生活序二》、《苦雨斋小书序》、《苦茶随笔小引》等文章的细读更清楚地看清周作人“彷徨——退潮”的真实心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