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勇散文阅读《寻找翠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2800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勇散文阅读《寻找翠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祝勇散文阅读《寻找翠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祝勇散文阅读《寻找翠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祝勇散文阅读《寻找翠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祝勇散文阅读《寻找翠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祝勇散文阅读《寻找翠翠》.docx

《祝勇散文阅读《寻找翠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勇散文阅读《寻找翠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祝勇散文阅读《寻找翠翠》.docx

祝勇散文阅读《寻找翠翠》

祝勇散文阅读:

《寻找翠翠》

寻找翠翠

祝勇

闲坐于草亭,忽的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

我们碰巧饮着酒。

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

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

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

翠翠很远。

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

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

沈从文说: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用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来完成任务了。

”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

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

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

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

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

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

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

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

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

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翠翠在水边长大,像朵被一阵偶然的风吹落在山间的野花。

她的父亲母亲很久以前死于一场浓烈的爱情,她却懵懂着,不知情为何物。

翠翠在世俗生活的边缘,旺盛的生长着。

她只能透过城里来的人来打量那个她所未知的世界,但沈从文却将她永远隔绝于世俗世界之外,斩断了她们同外部世界可能发生的联系——天保和傩送都拥有“外面的世界”,或许他们中某一个的世界会与翠翠相连,但是天保死了,傩送出走,翠翠仍然守着她的渡口,消磨着她的年华;然而,翠翠们的生命出路在哪里呢?

在纯净的爱情里吗?

爱情像河水一样不可捉摸,像青春一样无常和易逝。

翠翠就这样面对河流、青春和爱情。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

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

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的执著而且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

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做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

“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可知的远方。

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

也许,在某个“明天”,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

但是我们仍不妨做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

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

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

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的女神。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

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

傩送和翠翠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

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土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

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

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

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

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

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

“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

”当然,翠翠也在其中。

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

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

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

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速食,成了一次性消费品。

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

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

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选自散文集《凤凰:

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作者与沈从文一样,都是借翠翠这一文学形象,表达了对“湘西故土的眷恋,对至纯至美的自然、青春、爱情的向往。

文中翠翠的等待,也是作者与沈从文对爱与美的追求与等待。

B.本文文笔优美,充分展示了富于诗情画意的城市风俗画,表现了自然、民风和人性之美,充满了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

C.作者说:

“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

D.文中第二段连用6个“碰巧”,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

“想起翠翠”纯属偶然,但也正因为这一偶然,才触发了作者去“寻找翠翠”。

E.文中写到“过路的女学生”,是为了与翠翠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批评了现代的女学生乃至现代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表现出的慌乱,她们注重外在,流于世俗,失却了纯真。

5.结合原文,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①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的女神。

(2分)

②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2分)

6.本文描述的《边城》内外作者心中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请分别加以简要概括。

(4分)4.CE

A项“湘西”不是本文作者故乡,“翠翠的等待”不是作者的等待;B项不是城市风俗画,描绘“地方色彩”不恰当;D

项“碰巧”不是“寻找翠翠”的原因。

(4分,一个2分)

5.

(1)形象地说明翠翠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形象,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而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人都要完整。

(2分)

(2)“远”是指翠翠在时间、空间上远离我们;“近”是指作者心中装着翠翠,翠翠一直陪伴着我,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2分)

6.《边城》外的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2分)《边城》里的翠翠,美丽单纯、执着、忠贞。

(2分)

凤凰——草鞋下的故乡

祝勇

凤凰是一座建在山谷的斜坡上的小城,地势的差距使得房屋彼此错落,丰富了建筑的空间语言,像一首歌谣,被分成了许多个声部。

那些房屋一律是黑色的檐瓦,沿着山势铺展开,到河边才停顿下来,在白天,那黑色格外刺眼。

我有时觉得那成片的老屋就像一堆不堪一击的骨牌,一阵风就能让它们坍塌,山的斜度加快了它们的脚步,一座小城顷刻间就会顺着山坡滑脱下来。

水边的吊脚楼是这座城的边防兵,它们站立在水里的枯瘦的支柱,不知是否能够担负起整座小城的重量。

这是我在夜里做的一个梦。

不知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

或许,在这喧哗的世界上,凤凰的宁静与美丽,脆弱无助得令人揪心,一见到凤凰,我就发觉自己对它爱得揪心。

凤凰的小巷很多,幽远而神秘,我好像永远搞不清楚哪条小巷通向哪里。

这样,我便有了进入凤凰的几种可能。

会有许多各不相同的过程,跟随在每一个美妙的开端的后面。

像一盘棋,第一个棋子的去向决定了其后所有棋子的运动。

选择的权利在我的手中

,我迟迟不肯轻易决定。

后来我才发觉,在我犹豫的时候,我的脚步已经走在了途中。

我的生活常常是这样。

我明白了自己是多么的“言行不一”。

那时我听见了自己踏响小巷的石板路的声音,有点像啄木鸟的尖喙撞击树干的声音

,竟是那样干净和清脆。

我偶尔同路边的人说话,我的呼吸和我的说话声都是干净的。

小巷的两侧多是木屋,大面积的木板占满了我的视线,我仿佛穿行于封闭的船舱里

,岁月是其中最多的存贷。

在满眼的木头颜色里,时间保留着原初的形貌,鲜嫩得像未被碰触、也从未渗漏的汁液。

在偶尔敞开的花窗里,我看见女人站在朝水的一面漱口

,姿态安详,如古老时间中的一幅插图。

我从木板的缝隙间看到房屋外面河流的反光。

封闭的小巷保守不住水乡的秘密,木板缝隙间的光亮透露了河流的存在。

那些木板房

,一面临街,一面临水,仿佛一条边境,连接两个国度——这面是曲折狭窄的小巷,那面却是宽阔青蓝的江流。

寻一家老屋进去,靠水的一面,有斑驳的花窗,装饰着壮丽的河景

,还有美人靠,迎水悬在半空,倚在上面,还真有点惊心。

但是,如果看到江面上的水鸟,在观察者视线的下方悠闲地盘旋,心情便会顷刻间轻松下来。

人们通常仰望飞鸟,一旦有一天看到鸟儿在眼睛的下方飞翔,感受会大不一样。

凤凰给了我们这样的视角,在凤凰,对许多事物的看法都会发生改变。

我是循着河流的方向,浏览这座小城的。

这就是我所选择的方式。

我是一个真正的偷渡者,不是这里的居民,也没有过境的护照,但是我却能在两个迥异的世界上自如地跨越。

我对历史的钟情使我获得了豁免权。

我向小城的终点走去,心中带着一点悬念。

小巷为我描述了这座古城的故事梗概,而每一间老屋里,都掩藏着无比丰富的细节。

我看到了他们空洞的房间,用了几辈子的家具,样式至少是清代的,还有各种劳动工具。

每一张苍老或者稚嫩的面孔,都令我怦然心动。

快走不动的时候,我到了凤凰的尽头。

没有了吊脚楼,只有青山,面对着河流。

在这里我发现了沈从文的墓,像一个句号,在故事的结尾出现。

由于木构建筑的易于腐坏,有越来越多的新式房屋穿插于古巷间了。

他们是凤凰的“异己分子”,混迹于历史悠久的老式住宅里

,显得形迹可疑。

从临水的一面看,他们的假身份暴露无遗。

远远望去,它们就像蹩脚的后人在古画的破旧部分添补的败笔,令人不能忍受。

莫非现代生活与审美构成了永久的悖论?

我体会到了凤凰的尴尬与两难。

文人们固然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剥夺凤凰人享受现代生活的权利,但是吊脚楼的消逝,将使凤凰不再称其为凤凰了。

失去了历史的凤凰,如同失去了记忆的孩子,谁能保证它在未来的岁月里不会迷路呢?

后来我向吴曦云表达了我的困惑。

这位曾任县委领导的文史专家回答我,他曾设想请政府出钱,买下临水的吊脚楼,作为保护,然后请原住民迁居到城里去。

如果这样,老屋固然可以得以保护,却失掉了生活的“现场”,成了舞台上的布景。

这样做,是为了保住真实,结果却像造假

我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找到熊希龄的故居。

凤凰好像有意要把这个人物掩藏起来

,岁月正在隐去大地上的痕迹。

凤凰出过许多显赫人物——田应诏、熊希龄、陈渠珍、沈从文、黄永玉……哪一个都让世界目瞪口呆,哪一个都可能成为人们从千里万里之外寻找这个群山里的小城的理由。

但是,本地人似乎很少提起这些大人物,仿佛大人物并不能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构成本质的联系,他们于是从不将他们当作不可逾越的山峰来仰望。

这种心态常常与来访者相悖离。

对于那些远道而来的人来说

,凤凰的名人不仅是最早显露在他们视野里的部分,而且几乎是他们对这座小城的全部认识。

毫无疑问,许多人是怀着对名人的好奇心到凤凰来的。

几乎所有试图描述他们奇异人生的文字,都难以满足这份好奇心。

仿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在想象中补充传记的空白部分。

在他们心中,凤凰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老人,每一句话都可能潜伏着悬念与答案。

阅读名人成了他们进入凤凰的一种方式。

他们聚精会神

,不敢丢失任何一个细节。

熊希龄将凤凰的标记贴到了世界的额头。

凤凰虽然闭塞,但它从来不曾中断与主流文化的渊源。

熊希龄就是凤凰的书香传统熏染出的一个才子。

清光绪年间,他中了进士。

选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任湖南时务学堂提调。

次年,他参加维新运动,被革职,后来,他成了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参赞,民国建立后,于1913年出任总理兼财政总长。

他总是及时地出现于历史每一个重要的穴位上,直到1937年病逝于香港。

熊的故居躲在一条窄巷里,没有路标指中,稍不留神就会忽略,像夹在书中的一段不起眼的文字。

我没有错过是因为我是一个有备而来的读者。

展现在我面前的并不是一座雕梁画栋的豪府名宅

,而只是一个破败的寻常院落。

它非但未曾令我生出敬畏之心,反而使我陷入深深的伤感。

屋是老式木屋,差不多所有的构件都已朽烂,仿佛一声咳嗽就能让整座房屋倒下来。

窗棂上照例有漂亮的花格,但时间已将它们篡改成一堆费解的符号。

这样骨架松散的老屋,在凤凰几乎随处可见。

熊希龄的身影早已消失,据我所知,熊的后人也不住在这里。

如果不是门口有“熊希龄故居”的字牌,我简直不敢相信这里同一个书香世家、中华民国国务总理的联系。

一切都将于时间中消失。

这座残存的老屋,实际上就是历史被岁月蒸发之后留下的渣滓,而且,也必将于某一个时刻里化为尘灰。

一个庞大的家族已经不知去向,《辞海》里那条《熊希龄》的辞条也与凤凰人没有多大干系,只有这个姓氏留了下来,像胎记一样嵌进许多凤凰人的皮肤。

跌宕的传奇也被分散到每一个寻常的屋檐下。

凤凰人的血液保持着固有的流速,亘古不变。

在这里我感到了凤凰的叙述角度与人们的阅读的差异。

人们试图从最显贵的位置进入凤凰,

而凤凰则坚持从平民视角展开它的情节。

开始我总是困惑于凤凰人对历史资源的挥霍态度。

死者的遗迹,往往因生者的怠慢而消失殆尽,其中许多名人遗迹,堪称历史的精华段落。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在他们那里恰恰是无足轻重的,尤其在关乎荣誉与地位的方面。

他们更注重常态的生活,注重挖掘日常生活的本义。

凤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像过街楼、老虎窗、山面雨搭、镂空的花窗、石雕的柱础,都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重新切割与分配,表明了他们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对尘世百姓的尊重。

熊希龄的故居被纳入凤凰的主题之下,如同一片树叶,在无边的森林里无法强调它的重要性。

我无法对这样的价值标准进行评价,我只希望凤凰人的历史个性得以庚续,凤凰继续为这些奇异的人群提供相称的居所,与此同时,我更希望,在这个梦想被大面积涂抹的年代里,凤凰人能够珍惜并保护自己生存环境的完整性,

包括凤凰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让这座小城成为中华民族的“故居”之一。

到凤凰的第二天,恰好是农历七月十五,当地的鬼节。

许多人在夜幕降临的时候烧纸符、唱难懂的歌。

屋角巷口便有灵幻的烟雾飘起来,像死者的幽灵一样不安分。

鬼节是凤凰人与过去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

人一茬一茬地死去,日积月累,死人总比活人多。

活人不能脱离群众,

便在鬼节这一天同死者对话。

但他们的魂不会离开凤凰,凤凰的烟火靠他们延续下来,即使在砍头如砍柴的年代也不曾片刻中断。

每一个阴魂都怀揣着许多来不及讲述的往事。

所以那些死去的人,和所有逝去的岁月一样,不该被遗忘。

只要老屋不倒,凤凰的血脉就在,那些死去的人,就还可以在里面继续生活。

我顺着幽灵的指引,走入凤凰的寻常巷陌。

最古老的语言,和最神奥的密码,都蕴含于最平常的表象下。

幽灵的暗语果然得到了证实。

在一条街边的老屋里,我结识了一位老人。

是他门口的“四乐堂”的匾额,吸引我叩开他的家门的。

屋子很暗,然而木板墙上挂着的老人手书的条幅,依然吸引我的目光。

老人给来客看茶,接着取出他的诗集钞本,给我读。

一律的蝇头小楷,秀美端庄,九十多岁的人了,写起字来,手竟丝毫不抖。

老人叫戴君武,生于清末,一辈子没出凤凰,无法猜想他经历过多少恐怖之夜,目睹了凤凰多少血光之灾,他自己也因解放前当过职员,而被打为“现行反革命”,夺去了大半生的自由。

但老人现在耳聪目明,身手敏捷,看上去至少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二十岁。

我说,他被剥夺的时间,上帝都归还给他了。

我感到老人的一生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

他表面上瘦弱无力,实际上却代表了现实中永远无法摧残的部分,像战场被烈马踩不倒的草茎,或者雨夜里永不失明的灯火,柔弱,却带着一股倔强的力量。

老人的屋院边上是“马援祠”。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

祠堂要拆,老人去找县长,说那是历史,是凤凰的一部分。

县长说,开会决定的。

老人说,那就再决定一次吧。

很少有人从马援“死于边野”,“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里嗅出呛人的血腥味,很少有人能从修改过一万次的光洁齐整的史书里摘取几个刺眼的血污。

凤凰人还没来得及把腰板从秋天的田塍里直起来,马援的马队就压到鼻子尖底下了。

便有人看见鲜血从田野里泛滥开来,漂着白色的泡沫,灌溉着庄稼,而且越积越厚,马蹄子陷进去都拔不出来。

汉人用刀剑画出了一条血的边界,这便是他们军事上的边疆。

老人悠悠地讲着,让人听到天黑也不想走。

此后两千年,边界像河中的纤绳一样,游弋着,晃悠着,晃荡过来,又晃荡过去,所到之处,拍起阵阵不平静的水花。

两千年中,杀戮沿着这条边界,断断续续地进行。

然而,在每次杀戮的间隙,或者在他们漂泊迁徙的途中,凤凰苗民充血的喉咙里仍然能够唱出自己的歌,仍然有大批大批的吊脚楼,在急流或者山岩的边缘耸立起来,温暖的日子便从征服者的指缝间漏过,并像鲜笋一样在风中成长。

即使从概率上讲,凤凰也该灭绝许多回了。

但是凤凰没有。

吊脚楼枯瘦的骨骼竟能同时抵挡风雨和枪炮,在任何一个动荡的夜晚,都会给婴孩安排一个杏黄色的梦境。

我从“四乐堂”这类褴褛的老屋里窥视到一种坚忍的力量,一种不朽的魂魄,是它支撑着凤凰走到今天。

凤凰的血脉从来没断过,结实得像藤,往光秃的山岩上爬,往高耸的树干上爬,在山涧中间架起天桥,遇上水冲火烧,还能像蚯蚓一样钻进地下。

这时,我觉得没有必要再为凤凰揪心,毕竟,和历史的泥泞相比,今天的坎坷与困惑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既然凤凰没有死,它就有能力保佑自己,完好地存在下去。

我差点儿把草鞋忘了。

走进凤凰的最好方式,便是脚踏草鞋。

平民化的草鞋,使我与街巷里的石板进行着最为亲密的接触,使我的步伐充满质感。

而且,行走时发出的响动,就像从稻草上踩过时发出的声响一样,绵密、细微,那是我的身体和脚下的城镇进行的认真的对话,声音充满了河流的腥咸味和田野的香气。

草鞋带着我们进入凤凰最真实的部分。

草鞋的年纪和凤凰的年纪一样大。

草鞋很轻,拎起来没有分量,手里像什么都没有,草鞋那黄灿灿的颜色像是阳光下的幻影。

穿在脚上,你就知道它的益处了。

它能让你所有的辛劳都变成一种贴心的享受。

过去我只在电影里见到过草鞋,它们丈量过许多革命者的心路历程。

我丝毫没有想到

,在凤凰这个地方,草鞋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被普遍地使用。

早已脱去水分的草叶,通过某种编织程序,

重又获得了生命。

绵软的草鞋,保持着双脚与大地的联系。

我在街边的一家小店里买了一双草鞋,一元钱一双,十分便宜。

草鞋在凤凰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因为乡野间到处是草丛,而编草鞋的手艺,几乎人人都会。

对他们来说,草鞋是多么的平淡无奇,像绵延而来的每个寻常日子,谁也扔不掉。

城里人仅仅因为皮鞋的款式过时就将皮鞋扔掉,而草鞋的款式却千百年不曾变过,它的骨骼像吊脚楼一样稳固。

不管道路有多深远,穿上草鞋,心里就踏实。

贫穷使他们充满诗意。

贫穷像他们的歌唱一样淳真和朴素。

贫穷是多么的美好。

在凤凰,我时常看见穿草鞋的人,我注意到他们的双脚已被太阳晒成绛紫色,那干燥的草梗,从他们的脚趾间穿过,在他们的脚背上打着结实的结。

穿着草鞋,即使漂泊,日子也仿佛结实、稳固了许多。

密密麻麻的石子路在脚下延伸,像点点串串、读不懂的盲文。

穿上草鞋,我的双足便机敏起来,瞬间具有了解密那些神秘文字的能力。

几千年的岁月,在这座城里出现过的所有生者与死者,一下子都浮现出来,令小街拥挤不堪。

历史就像幽灵,只有相信它们,它们才存在。

我明白了现实中的凤凰,不过是显露于河面上的部分,它带着青蓝的反光,吸引我们的视线;而民众生活中最生动的部分,恰恰藏于幽深的水底。

我应该学会用自己的双脚、用眼睛、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去探索和证实它们。

草鞋让我深入到凤凰最隐秘的角落去用眼睛用身体的每一部位去探索和证实它们。

草鞋让我们深入到凤凰最隐秘的角落去,带着同样通红的脚板,和饱含水气的口音。

它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住在吊脚楼里,日子久了,便把我们变成吊脚楼的一部分,而且是具有生命力、永不枯朽的那一部分。

2001年7月15日完稿

【作者简介】祝勇,著名青年作家。

1990年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

曾任时事出版社编辑部编辑、副主任。

现任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

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散文集《旧宫殿》、《凤凰―草鞋下的故乡》、《遗址―废墟上的暗示》、《与梦相约》、《用心灵守候你》、《忧郁扎成鲜花》、《文明的黄昏》、《驿路回眸》,作品集《祝勇作品集》(含3卷,《被思想惊醒》、《智慧的痛苦》、《在梦中搁浅》),主编《布老虎"散文卷》、《休闲书屋"中外精短文学选萃》、《新锐文丛》、《台湾经典散文珍藏版》、《重读大师》,散文《北京之死》、《老毛》、《文明的黄昏》、《记忆》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