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docx
《渭南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渭南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渭南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
渭南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
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多样化组合为基础,广泛深入地推进基础性与应用型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从而形成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城市。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做出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智慧城市建设框架及重点领域,加快推动渭南市信息化发展,全面提升我市信息化应用水平,我们在把握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渭南发展实际,特制定渭南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
一、全省信息化基础资源共享与服务体系
陕西省已构建由省、市两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和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组成的信息化基础资源共享和服务体系,概括讲就是“网络覆盖到村、基础资源共享、业务与承载分离、三级平台、五级服务”。
网络覆盖到村就是内网和外网覆盖省、市、县三级,县以下外网通过互联网延伸至乡(街道办)、村(社区);基础资源共享就是在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上实现各类信息化基础资源共享;业务承载分离就是业务应用与承载环境分离,承载环境即为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由信息化主管部门管理,专业机构运维;三级平台、五级服务就是以信息化基础资源共享为核心,以“云计算”为基础技术架构,以按需服务为设计理念,为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领导提供优质的信息化基础资源服务。
图1 陕西省信息化基础资源共享与服务体系
省级信息化综合中心——是支撑全省各级各部门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性、公共性、综合性基础资源服务平台。
全省信息化基础资源的汇聚中心;全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挖掘分析的服务中心;全省基础安全服务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的信息安全保障中心;全省各级、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异地备份和冗灾备份中心;全省统一、规范的运维监控服务中心。
同时具备服务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的能力
市级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是支撑社会服务、城市管理、政务服务和两化融合的基础支撑平台。
定位为面向市级部门和县级平台提供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服务,支撑市域城市管理、社会公共服务、政务服务、两化融合等信息化应用。
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是省、市两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接入平台,承载省市平台的各项业务应用和服务在本区域的落地,开展本县域的特有业务应用,并为乡镇、村享受省、市平台各类服务提供网络通道。
二、智慧渭南基本说明
《渭南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我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经济发展、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主要目的是制定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为进一步编制智慧城市实施方案提供指导。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关中东部新兴工业城市;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关中最适宜人居的绿色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任务和目标,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全力建设人人享有信息化成果的智慧城市,以普及城市运行、市民生活、企业运营和政府服务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为突破点,明确主题、聚焦重点,通过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方式,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渭南迈向信息社会。
(二)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智慧城市”是渭南市信息化发展的新形态,是未来十年本市信息化发展的主题,其基本特征是宽带泛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全市集约化建设云计算综合服务中心、智能、安全、融合的信息化应用和创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建成泛在、融合、智能、可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此为基础支撑,推进市域经济、民生工程、政务服务的智能化建设,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基本实现智慧信用体系、资源科学调配、安全切实保障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建成覆盖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数字生活环境,全面构建以服务城乡居民为中心、高效运行的政府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信息化整体发展达到全省先进行列,从整体上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服务的效能,促进经济繁荣、民生幸福、环境和谐。
四、总体架构
智慧渭南建设要抢抓全球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实现重大突破和互联网、物联网、无线网多样化发展的机遇,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深化顶层设计,突出项目带动和模式创新。
根据陕西省信息化总体规划和渭南市未来信息化发展实际,智慧渭南的总体架构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三大平台、四项体系、八类领域”,即以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核心,以完善综合服务外网、内网、互联网统一接入三大平台为基础,以构建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开发管理、标准法规、组织及评估四大体系为导向,大力推进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工业、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八大应用领域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服务职能、信息技术与产业行业发展、信息技术与市民生活的有机融合。
图2“智慧渭南”总体架构示意图
五、主要任务
(一)统筹建设市级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
渭南市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是全省信息化服务体系中的市级节点,是智慧渭南建设的核心项目,是智慧渭南云计算服务的主要载体。
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围绕智慧应用,以基础资源共享为核心,以内外网、互联网接入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云计算”、“物联网”为基础技术架构,按照“一切皆为服务(按需提供)”的设计思路,构建面向全市各领域信息化服务的基础性、公共性、综合性应用中心,信息资源服务中心,打造一个集“技术服务、资源服务、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从而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营造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综合应用的智慧城市建设环境,以满足政务部门、社会、农村、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服务需求。
(二)完善三大网络接入平台
三大网络接入平台是市级服务中心的基石,其建设将直接影响上层平台以及各类智慧应用的顺利建设,因此要重点规划设计。
外网综合服务平台是面向企业、社会、市民、农村的公众服务平台,也是承载政府面对各类用户服务的窗口;内网综合服务平台是政府的内部网络,承载四大基础数据库及各类政府内部协同流转系统,与外网物理隔离。
内外网平台数据交换按照可管、可控、可追、可查、可审计的原则采取合规的方式实现交换;互联网接入平台为各部门提供统一的互联网出口,采取统一的安全防护策略和安全防护措施,实施集中统一的安全监控,按照不同的安全需求和相应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各级各部门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三)构建四大体系
1.完善智慧基础设施体系
按适度超前的目标,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第四代无线通信(LTE)”、“下一代互联网(IPV6)”建设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创新为核心,积极推动各大运营商加快“光进铜退”进程,建设集IP化、宽带化、融合化为一体的“城市光网”,大力扩容互联网出口带宽,努力达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网络服务能力,为“智慧渭南”搭建一条信息高速公路。
完善无线宽带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大无线宽带WIFI热点覆盖密度,完善与3G网络的应用融合。
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加大信息技术在城市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引入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先进的地下管网、交通、电力、供水、供气等行业监测、控制与管理系统,提升对城市运行感知监测能力,实现管控一体化目标,提高基础设施的可控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2.建设信息资源开发管理体系
大力推进基础数据库建设。
探索各业务应用平台与综合服务平台的融合发展机制,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和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提供丰富、准确、及时更新的信息资源。
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机制。
制订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的技术标准,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加强对信息采集、存储、共享、安全等环节的管理,规范各区县、各部门的信息交换工作,逐步消除“信息孤岛”现象,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3.建设标准法规体系
加快智慧城市技术标准、制度及法规的制定和应用示范工作,形成支持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技术通用标准规范、高水平的监管制度和法制等强有力的保障,为各类基础设施服务商、专业商业运营服务商、综合服务统包服务商开拓市场能力提供合作支持。
争取与国家的标准化研究机构合作,成立智慧渭南标准研究课题组;结合智慧城市的应用需求和探索实践,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相关领域政策法规研究机构,建立重点应用领域的制度法规立法研究创新团队,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进行标准、制度、规范应用示范工作。
4.建设组织领导和评估考核体系
建立完善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智慧城市建设合力。
市政府明确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跨部门联合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智慧渭南重点应用领域有关部门、重点县市区和重点企业成立相应工作推进小组,切实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
建立智慧城市建设评估考核体系。
研究建立智慧渭南建设评估考核体系,定期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评估,定期发布评估信息,为决策和指导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加大工作考核力度,落实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工作责任,协力推动智慧渭南建设。
(四)加快推进八大类应用领域建设
1.智慧公共服务
积极强化与广大市民及企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智慧公共服务系统建设。
加强住房、教育、就业、文化、社会保障、供电、供水、供气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应用系统建设,并与市级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无缝联接,实行更高水平的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运作。
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投资融资、企业信用等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积极推广大荔模式,着力构建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的推广和提升。
2.智慧公共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城市全方位、实时化的安全保障系统建设,推进灾难和社会治安实时监控和预警体系、应急体系、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等智慧公共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有效应对各种安全和灾难挑战,促进城市的平安和谐发展。
完善数字城建、数字城管平台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加强工商、税务、质监等重点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整合,提高市场监管水平,为经济监测、预警、分析、预测和决策服务。
3.智慧工业
大力推进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生产等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工程,以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和优化工艺流程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装备制造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
加强园区工业智慧化建设,扶持发展信息技术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的品牌和产品,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相关领域有实力的大企业、科研机构建立行业技术研发创新中心。
4.智慧农业
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品种选育、栽培、灌溉、施肥以及气象、土壤、植保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智能化农业设施的推广,尽力摆脱气候、季节等因素对农业生产制约,促进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
通过建立基于遥感技术的农情业务监测系统,实现主要农作物的面积、长势、灾害、产量等农情信息的动态监测。
开发面向精准农业应用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起基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田间作物信息获取与诊断分析的技术体系;开发完善一批具有实用价值和区域特色的农业数据库和农业专家系统,建设农业与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灾害处理等信息应用系统,提高农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5.智慧物流
立足于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对物流的需求,在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基础上,充分发挥渭南区位、交通和商贸流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在物流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以大市场、大仓储、大流通、大配送为特征的现代“大物流”信息体系建设。
抓住物联网快速发展的机遇,促进现代物流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发展高水平、个性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破解生产物流和贸易市场物流成本过高、效率低下的瓶颈制约,推动渭南现代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6.智慧交通
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服务和管理系统、交通应急指挥系统、出租车与公交车智能服务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车内导航系统等智慧交通应用系统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的科学管理和组织水平,便利广大群众出行。
7.智慧健康保障
建立覆盖全市城乡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信息化网络体系,逐步实现卫生政务电子化、医院服务网络化、公共卫生管理数字化、卫生医疗信息服务一体化,重点推进建设电子健康档案、数字化的图文体检诊断查询系统、数字远程医疗服务等智慧医疗系统,使城乡居民都享有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和健康管理等服务。
8.智慧社区
整合各部门的各类社区信息系统和资源,通过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应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加强社区管理,丰富和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服务。
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发展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实现远程监控、安全管理等功能,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更加舒适、更加放心的家庭服务和社区服务。
渭南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2012-2013)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渭南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根据《渭南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和《渭南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框架》,结合全市总体工作部署,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关中东部新兴工业城市;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关中最适宜人居的绿色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任务和目标,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全力建设人人享有信息化成果的智慧城市,以普及城市运行、市民生活、企业运营和政府服务等领域的智慧型应用为突破点,明确主题、聚焦重点,通过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方式,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渭南迈向信息社会。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合力推进的原则。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市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各方力量相结合的推进体系,不断增强建设智慧城市的整体合力。
——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的原则。
围绕我市发展实际,找准突破口,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以示范和试点带动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应用的原则。
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大力推广和普及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应用,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基础先行、创新引领的原则。
加强与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基础保障;采取政府+通信运营商+内容服务商的模式,推进技术创新、应用商业模式创新、行业应用标准和制度创新,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联合攻关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
三、主要目标
——智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光纤入户覆盖主要城区。
无线网络覆盖车站、学校、酒店、商贸中心等重要公共场所。
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全光传输网,力争成为西北通信质量、网络带宽和综合服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建成比较完备的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库,加快建设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智慧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财税等重点项目建设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智慧健康保障、智慧旅游、智慧文化服务等应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智慧型经济效能进一步彰显。
使信息化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加速两化融合,初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引进培育一批新的智慧产业项目,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物联网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智慧城市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组织领导、决策咨询、市场推进等机制基本形成,智慧城市相关政策、标准法规研究制定取得进展。
智慧城市培训和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扎实有效。
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1.推进“光网城市”工程
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实现基础设施水平较大幅度提升。
加快光纤到户建设,建设高速、融合、安全的宽带接入网络。
光纤到户实现城镇地区全覆盖,百兆接入能力实现全覆盖,城市家庭带宽平均达到20M,为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建设提供网络基础设施保障。
2.推进“无线城市”工程
发挥三大通信运营商作用,进一步加大3G无线信号覆盖范围和无线宽带WIFI热点覆盖密度。
3G网络覆盖全市所有区域;WIFI网络覆盖车站、学校、酒店、商贸中心等重要公共场所。
推动重点公共场所市民免费上网工程建设。
3.推进政府互联网安全接入工程
逐步整合市级政府部门互联网接入,减少政府部门互联网接入口数量,建立统一的安全防护策略和安全防护措施,实施集中统一的安全监控,实现政府部门互联网接入的可管、可控、可剥离,提高我市信息安全事件的整体应对能力。
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共同推进全市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4.推进市县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以推进集约化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促进共建共享为目标,重点推进市县两级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运用云计算技术和服务模式,加强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调整和优化电子政务的核心架构。
结合新行政中心建设,建设市级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信息资源的集约建设、弹性扩展、动态分配和资源共享。
加快县级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构建政务数据整合与共享体系,为全市电子政务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依托市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一批公共应用支撑平台,为电子政务提供全方位的基础性、公共性服务支撑,引领电子政务的深入运用。
5.推进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工程
以现有人口基础数据库为基础,加快推进人事社保、民政、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的人口信息应用,以应用促建设,不断完善修正人口数据库信息。
结合2012年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加强重点部门政务公开有关事项与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比对及公开工作。
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的建设与研究,完成基础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渭南市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全市人口数据共建共享和依法、安全、规范、有序的应用,有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政府管理水平。
6.推进法人基础信息系统工程
启动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工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以质监、工商、编制、税务、财政、政法、社保、卫生等部门业务管理系统中的法人单位数据为基础,整合不同部门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逐步构建全市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可共享的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共享和动态更新,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综合监管和公共服务。
7.智慧公共服务
加强信息公开,建设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等系统。
围绕国务院办公厅《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国办发〔2012〕26号),依托政府门户网站,抓好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保障性住房、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促进阳光政务建设。
进一步推进网上行政审批系统、社会公共服务卡、社区信息化、农村信息服务站等便民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推进信息服务均等化。
整合优化各类政府信息资源,在渭南城区试点建设10-15个公众信息亭,支持社区E家等本地内容服务商参与信息亭建设运营,扩展服务范围,开展各类以信息整合为主题的信息内容服务,通过自身丰富的宣传手段和应用功能发布政府信息。
建设智慧城市应用体验展厅,展示城市形象,扩大智慧城市影响力。
8.智慧社会管理
依托公安视频监控资源,建设城市视频监控统一管理系统,由全市公安、交通、消防、环保、应急等各个部门在所管辖范围内对视频监控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建设警务综合管理系统,整合已建的“平安城市”、“治安卡口管理”等系统,保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在城市的任何地方、随时访问警务系统,做到拉得动、通得上、看得清、查得准,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
9.智慧财税
以财税数据应用为基础,加强与横向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合作,促进我市经济信息的智能化融合与利用。
依托“金财”、“金税”两大财税应用信息化工程,根据当前纳税人和预算单位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以实现财税部门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专业化为基本目标,引入先进的商业智能、数据整合等技术手段,逐步推进智能综合分析、智能电子档案、智能业务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等四大应用项目建设,促进我市财税管理工作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10.智慧水利
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和防汛减灾、水资源调度、水利工程、农业灌溉等领域的智能化系统建设和应用,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11.智慧环保
深入推进环保主要业务的信息化。
扩展污染源在线监控范围,开展综合业务审批平台和环境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对全市的空气、水、重点污染源、污染企业等重要环保信息24小时自动监测和公布。
完成环保移动执法系统和环保电子处罚系统的建设,实现环保审批、执法、处罚业务的信息化建设。
12.智慧交通
采用无线射频(RFID)、高速影像识别处理、GPS等技术,以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系统、公众出行服务系统、交通综合监管指挥系统为核心,使运行的车辆能够被“感知”,相关数据能够实时采集、整理和分析,有效解决车辆自动识别、动态监测及流量精确预测等难题,逐步实现车辆精准管理、城市路网动态监测、车流统计与分析、各种交通规(税)费的动态稽征等功能。
加快推进公交多媒体发布系统、出租车服务质量评价系统、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交通管理和组织水平。
13.智慧教育
加快推进校园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推进渭南智慧教育总体方案设计和先期项目实施,加快建设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整合各类教育应用服务管理软件,实现教育基础数据共建共享。
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
大力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工作,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大众化、网络化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均衡配置。
14.智慧房管
完善住建信息平台建设,开展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建立数据交流和共享机制,拓展平台的功能和应用。
加快推进住建信息平台二期建设,重点提升住建服务平台功能,全力打造高效便民的“民生房管”平台。
15.智慧国土
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化、智能化国土资源信息动态监测、综合监管、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运行体系,实现国土资源的全程监管和优化配置。
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共享,探索信息双向共享机制,增强资源监管能力和参与宏观调控的主动性。
16.智慧社保
提高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
深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领域信息化,推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低保、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整合。
促进社会保障网络向社区和乡村延伸,建立健全以城市为核心、覆盖城乡的社保信息服务体系。
提升社保关系跨地区转接能力,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充分就业。
17.智慧健康保障
智慧健康保障是一个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建立在信息丰富完整、跨服务部门基础之上,提升医院向患者服务水平的系统工程。
依托市级综合服务中心的硬件与网络资源,以加强各级医疗机构自身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实现共享医疗、放心医疗、便捷医疗为目标,建设统一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立完善卫生电子政务平台、电子健康档案库和各医疗机构的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医疗体系的所有数据互通共享。
选择不同等级且具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