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作文总得低分.docx
《为什么我的作文总得低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我的作文总得低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什么我的作文总得低分
为什么我的作文总得低分?
近日,朋友寄来孩子寄来几篇自己考试时写的文章,让我帮助修改——核心问题是找不到自己文章得分低的原因。
找不到症结所在,自然就无法修改文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下一次自然又要重复上一次的错误,分数仍然不高。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一.具体案例
这是张开元同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的半命题作文,总分50分;学生最终得分39分。
(一)命题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有许多成功的人物值得我们敬佩,他们的故事或让我们感动,或可以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或对我们的人生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请以“我敬佩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定;③不少于5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二)学生写出来的文章
我敬佩的周恩来总理
我所敬佩的周总理已离去多年,我没能瞻仰上他的容貌,只是在书中会过面,但他的品格、言行却深深感染我,就像一位生活在身边的,和蔼可亲的圣人。
早在小学课本中,就认识了他。
那会儿,他正身穿洗的白净的背心,朴素的油布裤,脚上套一双老式的细长的布鞋,手端着水盆,和一街的外族人在一起毫不拘束的相互泼水。
插图中他浑身湿透,手撑着膝盖,边回击便笑着,水珠在他头发上滚动,泥点溅在他的鞋上。
一国的总理在此就是一个与乡亲们同乐的老村长,仿佛在他身边的异族人就是他的近邻。
三年级的我,在他身上学会了平等待人、物,他真像位老爷爷,一个十三亿国民的老爷爷。
在电影的海报上,我又一次见到了他,此刻的他更像一位总理,一个首脑,他身穿中山装,花白的头发整整齐齐,正坐在办公桌前点着灯,一手按住正在批阅的文件,一手飞快的写着,此时,他的额头是亮亮的,似乎可以看到他正迅速、果断、周详的下一条条指示。
一份份文件发出,引导中国这个大国一步步向前。
他的认真、一丝不苟,又一次打动了我,我在课堂上也认真起来,总理的脚印正留给每一个想为祖国争光的中国人呢!
他就是一颗祖国天空的明星,照耀着中国,引领着国人,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也应该奋发努力,向着这颗明星,前进!
二.案例分析
(一)命题分析
“我钦佩的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
命题限定了以下内容:
1.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必须是人,但具体写谁,命题没有限定,作者可以随意选择;2.这篇文章的主题——必须表达作者对所选人物的钦佩之情,但钦佩此人哪些方面,命题没做限定,作者可以根据选择的对象自行确定。
3.写作重心——必须抓住钦佩此人的主要原因,并选取典型事件,来极力印证、表现它们。
(二)作文案例分析
1.写作对象的选择。
作者选择了周总理来写,遵守了命题限定的范围,符合命题要求。
【问题】虽然全国人民都钦佩周总理,但我们并没有和周总理共同生活过,也没有几个中小学生读过周总理的人物传记——我们了解的关于周总理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又无人尽知。
所谓“人尽皆知”是指周总理的很多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无人不知。
所谓“无人尽知”是指大家对这些故事,只了解一个大概的轮廓,具体细节并不十分清楚。
在这种背景下,选择周恩来作为写作对象,必然导致两个无法规避的后果:
(1)是素材陈旧——我们无论选取哪个事件作为典型事件,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记述得再生动,读者读起来也会味同嚼蜡。
(2)是无法生动刻画故事的细节——那些细节,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同时,因为写作对象是伟人,也不允许作者虚构细节。
因此,这种选择,是一种顾此失彼的选择。
选择了这个写作对象,就注定要走向失败。
【解决方法】
(1)认真阅读这些人的人物传记,让自己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然后再选取这样的写作对象。
(2)更换写作对象,重新选择适合自己记述的写作对象。
2.写作目的的确定。
命题本身已经从宏观上限定了写作目的——不管写谁,都要表达作者对此人的钦佩之情。
这篇文章以周总理作为写作对象,始终都在表达自己对周总理的钦佩之情,完全切合命题要求。
作者选择的具体“钦佩点”有两个:
一是平易近人,爱民如子;二是工作认真,一丝不苟。
这两点抓住了周总理最令人钦佩的地方,非常好。
就写作目的的确立而言,这篇文章,无论从遵循命题已经限定的写作目的——必须表达钦佩之情;还是从自选的具体写作目的——钦佩周总理平易近人,爱民如子,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高尚品质,都严格遵循了题目的要求,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是本文得分的地方。
【问题】周总理的身上,有多种值得我们钦佩的精神品质。
写作时,其他方面虽然不是我们表现的重点,也应该概括性的点出来,让读者知道我们钦佩周总理,有诸多原因。
本文之所以抓取两个方面来写,是为了突出重点。
否则我们笔下的周总理,就会变成一个只拥有这两种优秀品质的平面形象——给读者一种误解:
周总理在其他方面没什么值得钦佩的地方。
【解决方法】采用先面后点的写法:
例如:
周总理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是廉洁守法,以身垂范的一生;是匡扶公平正义,胸怀坦荡的一生;是力主和平外交,创造睦邻友好的一生.....但我最钦佩的,是他——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身居高高的庙堂之上,仍然平易近人、爱民如子、一丝不苟、忘我奉献的高风亮节。
这样处理的好处:
多角度归纳概括我钦佩周总理的理由,立体塑造了周总理的形象,同时也非常明确的告诉读者,自己钦佩周总理,有多个方面的原因,在众多原因中,主要原因有两点,这是本文的写作核心——既避开了以点带面、有失偏颇的嫌疑,又明确并突出了本文的写作重点。
3.典型材料的选择。
作者选择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认真批阅文件两个事例作为典型材料,前者表现周总理平易近人,爱民如子;后者表现周总理认真工作,一丝不苟。
前者的确属于典型材料——周恩来身为国家总理,不摆“官架子”,和普通民众打成一片,共庆佳节,的确能最大限度地表现总理平易近人、爱民如子的高尚品质。
而后者,则不属于典型材料——周总理批阅文件,只能表现总理认真负责、工作勤奋,与工作严谨、一丝不苟,没有关系。
【问题】
(1)选材不新颖;
(2)第二个事件的选取,偏离表达目的,不是典型材料——这是写作最忌出现的问题。
同时,把两幅画作为典型事件的表现形式,很不恰当。
解说画面叙事,很难将故事记述得生动、形象、感人。
【解决方法】
(1)选材不新问题,无法解决,因为作者选择的写作对象是周总理,周总理的事选取哪一件,大家都比较熟悉。
只能尽量选那些大家不怎么熟悉的事件来写了;
(2)选材不典型的问题,有两种解决办法:
一是更换选材——将第二件事更换成能集中表现周总理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典型事件。
二是采用先面后点的写法——先记述周总理每天如何早起晚睡批阅文件、处理国家大事,体现他工作认真;然后再抓取批阅文件的一个具体情节上——比如某天批阅文件,添加了某个词,或者去掉了某个词,避免了某个严重后果的产生,或生成了某种积极影响,表现总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样点面互相配合,就会能共同表现总理的工作认真、一丝不苟了——不典型的材料也就变成典型材料了。
(3)以画面作为典型材料的呈现形式问题,只要抛开画面,变画面内容介绍,为直接讲述周恩来的故事形式即可:
例如:
人们永远难忘的,是1961年的4月,周恩来总理与缅甸总理来西双版纳。
火红的凤凰花开遍了景洪的大街小巷,将傣族的新年烘托得华贵、活泼而热烈。
热情奔放的傣族人民向总理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希望人们爱戴的总理能和大家一起欢度泼水节。
总理身居高位,能来参加这样的民间活动吗?
能和这样一群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起泼水嬉戏吗?
很多人都在心底画着一个又一个问号。
......
直接叙事,表达方式就由介绍画面的说明,转化为讲述故事的记叙和描写。
不但叙事生动,而且增加了语言表达的文采。
4.细节的选择与刻画
刻画细节是表现主题的核心手段,也是叙事生动、感人的前提。
本文作者记述周总理参加泼水节活动,多次运用了特写:
(1)服装特写——身穿洗的白净的背心,朴素的油布裤,脚上套一双老式的细长的布鞋,手端着水盆——突出服装的朴素,表现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2)行为特写——他浑身湿透,手撑着膝盖,边回击便笑着,水珠在他头发上滚动,泥点溅在他的鞋上。
(3)瞬间感受特写——一国的总理在此就是一个与乡亲们同乐的老村长,仿佛在他身边的异族人就是他的近邻。
这些特写细节选择得很好。
【问题】
(1)小作者没有掌握“行为细节”特写技巧。
(2)第二件事——“总理批阅文件”根本没有细节描写。
【解决方法】
(1)掌握行为细节特写的方法。
行为细节特写,要明确“五个特定”,坚持“一个时态”。
“五个特定”具体指:
一特定的时间、二特定的地点、三特定的人物、四特定的行为、五特定的行为结果。
这五个方面都要具体,不能模糊。
“一个时态”,指叙事时,只能选择进行时态,不能使用其他时态。
例如:
正当周总理和对面几个人泼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特定时间),从后面(特定地点)冲上来一位十七八岁的毛头小伙子(特定的人),端着满满的一大盆水,对着周总理的头猛地泼了下去(特定行为),悴不及防的总理,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水人,就连耳朵里也灌满了水。
“你个小混蛋,怎么这么冒失,没深没浅的!
”一位老者连忙喝止住这位年轻人。
而总理却笑了:
“老人家,干嘛发这么大的火,不放开,怎么能玩得热闹、玩得开心?
”,说着对着老人和小伙子就是一盆水.....(特定的行为带来的一系列结果)。
这才是刻画行为细节的标准写法。
原文小作者没有关注“五个特定、一个时态”,所以写出来的行为细节缺乏生动性和表现力。
(2)第二件事,没有细节描写,需要围绕表达核心,添加细节。
没有细节描写,等于给一个人画像,只勾画的外部轮廓,人物形象就会显得模糊。
第二件事作者要表现周总理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就要围绕这个写作目的,详细刻画一、两个最能表现总理一丝不苟、工作认真的细节。
5.侧面描写的处理
好花还需绿叶衬。
加入侧面描写——总理如此这般平易近人、爱民如子,周围的人会怎样表现呢?
此时的环境气氛又会给人们怎样的感受呢?
周围的事物又会呈现出怎样一种状态呢?
加入侧面人、侧面物、侧面环境氛围的刻画,能够进一步突出总理的平易近人、爱民如子的品质。
没有侧面描写,如同参加重要活动,不做任何装扮;如同照相,不选背景;如同做菜,不加调料;如同用大海碗盛名茶——人物形象要大打折扣的。
【问题】作者在行文中,没有加入任何侧面描写。
【解决方法】在特定的行为细节后,加入侧面描写。
具体描绘的对象主要有三个:
一.描绘周围的人的表现;二描绘周围事物的表现;三描绘周围的环境气氛,以及当时的环境气氛给人们的独特感受。
以上面的特写为例,加入侧面描写:
人们顿时欢呼起来,更多的人毫无顾忌地加入了向总理“进攻”的战团,大家忘记了自己是平平常常的百姓,忘记了自己的对面是伟大的总理。
(周围人的表现)阳光灿烂、盆瓢飞舞,水花飞溅.......(刻画周围事物)整个泼水现场洋溢着热烈、亲切、祥和的气氛。
(刻画当时的环境气氛)
6.文章的开头
文章开头,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耳目一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表现形式;二是内容选择。
同时开头一般要保证两个基本功能:
一是点题——题目重点写啥,开头就提到啥;二是总领全文。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开头,两个基本功能全部完成,这是得分点。
在形式选择上,采用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形式,在内容的直奔主题,开篇见志——直接写总理给我的钦佩感受,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很朴实,难以给人深刻的印象。
【问题】开头朴实无华,缺乏个性。
【解决方法】多研究名家开篇的技巧,多模仿优秀篇章开头的形式。
例如:
鲁迅的文章《秋夜》的开头——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两颗树:
一棵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
仿写:
在我的印象中,周总理始终保持着两种形象:
一种是平民,另一种是圣人。
再如,采用个性化形式:
周总理不是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
他只是初春时节一缕普照大地的阳光——温暖、亲切、旖旎的阳光。
7.文章的结尾
文章的结尾,有“豹尾”一说。
“豹尾”一要短小精悍,二要有力。
作为文章的结尾,通常有:
画龙点睛式结尾、深化主题式结尾、生活主题式结尾、环境含蓄式结尾、问题引发思考式结尾、省略不明结果含蓄式结尾、事件人物感受式结尾——共七种结尾形式。
另外还有交代事件结果自然收缩式结尾、口号(倡导)式结尾,这两种结尾形式,我们一般是不做选择的。
【问题】作者采用了口号式结尾。
在现在的文章中,一般只有领导做动员、总结计划类的报告时,最后才会采用这种结尾形式。
这是一种和中国特色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结尾形式。
通常作文不要这样结尾——这种结尾给人带来的反感是作者意想不到的。
【解决方法】在画龙点睛式结尾、深化主题式结尾、生活主题式结尾、环境含蓄式结尾、问题引发思考式结尾、省略不明结果含蓄式结尾、事件人物感受式结尾——共七种结尾形式中任选一种来完成。
例如:
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灵魂、思想、品质,却如生生不息的种子,在我们一代代华夏儿女的心底生根、发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花团锦簇、草长莺飞。
三.规律总结
要想作文分不低,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步是做好审题。
准确把握命题允许我们写什么,不允许我们写什么以及限定我们必须写什么。
严格遵循命题要求,确保不跑题。
跑题的文章写得再好,也只等得个辛苦分。
第二步,在符合命题要求的范围内,选好写作对象:
一要符合题意;二要力求新颖;三要适合典型事件的选取和记述。
这一步要立足全篇考虑,不能新手拈来,到后面才发现自己选取的写作对象,选材难,记述难、细节描写难——不能自己给自己挖陷阱、设障碍。
第三步开始是依次考虑:
如何选取典型材料、如何选取典型细节、如何刻画典型细节、如何加入侧面描写、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把语言写得文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