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2438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docx

《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docx

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书信在历史上的别称

  篇一:

书信别称知多少

  书信别称知多少

  鸿雁:

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

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

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

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

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

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简:

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

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

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

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

古代称白绢为素。

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  

”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

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

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

函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

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

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

札原意为

  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

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篇二:

书信来源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

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来进行。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经常使用到一系列的应用文,如传统的书信、名片、柬贴、启事、题诗题词、对对联等,现代的如电报、传真、特快专递、电子邮件等。

这些应用写作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内容,具有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色彩。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如“阳气极於上,阴信萌乎下。

”另外,“信”也有托人所传之言可信的意思,不论是托人捎的口信,还是通过邮差邮递的书信用语言文字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和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信,一是有运用文字述说事情原委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二是具备相应的书写工具;三是有人进行传递。

亲笔给亲戚朋友写信,不仅可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能给受信人以“见字如面”的亲切感;科技不断进步,又相继出现了电话、电报、邮寄录音带、录像带、电子邮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可以预见,未来电子邮件这一新兴的手段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在进行重新建构,书信的运用除传统用法,即公函私函之外,一个新的发展动向便是原先私函类中因为个人需要而向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知名学者等个人所发的事务性的信件,这一类信件的使用量逐渐增多,值得注意。

我们将其称为个人公文。

  另外,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仅传达着国与国

  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对家乡父老、对爱人、对朋友...)。

还起到了报平安的深层含义。

历史:

从女娲抟土造人、精卫炼石补天到黄帝大战蚩尤、大禹疏浚洪水等口耳相传的传说,这是古人关于万物起源、人类发展、社会形态演变的书信。

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信息的传输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

人们在占卜之后,把卜辞刻到龟甲兽骨上,不但产生了甲骨文,还产生了“今天是否是黄道吉日,能不能做什么?

”的书信。

到商周时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应用,皇族把历史等重要信息刻到国家之重器的青铜鼎上,或颂扬、或警醒,或传于后代,或埋于地下,写出来,绝不是为了自己看的,那是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代而留下的书信。

春秋战国,人们把书信写在竹简上,先是用绳扎,再用封泥封,

  之后又在封泥上盖上印章,大概春秋战国时期是七国纷争,战乱频仍,书信的

  防伪保密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我国防伪技术的源起吧。

东汉蔡伦发明了被誉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书信大行天下提供了便利条件。

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布衣百姓,都把书信作为相互沟通,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但那时交通并不发达,写完了信,或亲自送去,或托人捎去,若相距遥远,书信在路上走个一年半载也是常事。

于是人们羡慕水中的游

  鱼、天空的飞雁,把思念寄托于碧波水府、白云天幕,图的是一

  个快字。

随着

  实际需要,于是就有了专门送信的信使,专门为信使驻马休息的驿站。

那时的

  驿站信使都是官方的,因为皇帝要延伸皇权,下达政令。

往往是一道圣旨,便

  是快马接力,昼夜兼程。

唐太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荔枝。

皇帝便命令通过机要

  交通,当日送到,于是杨贵妃才能日啖荔枝三百颗。

虽然杨贵妃有幸通过机要

  通信渠道吃到了新鲜的荔枝,但那时信使和驿站的主要功用还是传输信息。

  有了文字,有了纸张,书信变成了通信联络的重要手段。

书信也就成为延续几

  千年文明史、传承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书信的古今含义

  1、

  2、

  3、指传送书札的使者。

书指函札,信指使人。

指信札。

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写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手书、家信、使函、寸简,信件还可分为许多种类,如公函、私信、便函、手书、家信、情书等等。

  手书是亲手写的信。

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如《汉书·薛宣传》:

“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

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

”家信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

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

如:

北宋词人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傅雷家书》还有著名的《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是清朝末年为了反清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而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感人肺腑。

  便函是机关团体发出的形式比较简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从前也叫“札字”。

  寸简就是简短的信,也称为“寸笺”、“寸纸”、“寸楮”、“寸札”、“寸函”、“片札”。

有时还用这些代称,谦指自己发出的书信。

书信函

  书信:

现代一般叫信或信件,但古时更多的称之为“书”。

古代的“信”指信使,即送信的人,书才是信件。

因此用“书”字组成的书信的别称要比信字多得多。

  ①称呼:

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1)给长辈的信。

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

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2)给平辈的信。

夫妻或恋爱关系,可直接用对方名字,爱称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上“同学”、“同志”,如“瑞生”、“老纪”、“小邹”、“三毛”等。

  (3)给晚辈的信。

一般直接写名字,如“乐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后加上辈分称谓,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称谓作称呼,如“孙女”、“儿子”等。

  (4)给师长的信,通常只写其姓或其名,再加“老师”二字,如“段老师”、“周师傅”、“宏海老师”等。

对于十分熟悉的师长,也可单称“老师”、“师傅”。

对于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师长,往往在姓后加一“老”字,以示尊重,如“戴老”、“周老”,亦可在姓名后加“先生”二字。

为郑重起见,也有以职务相称的,如“董教授”、“陈大夫”、“佟工程师”等。

  (5)给一个单位或几个人的信,又不指定姓名的,可写“同志们”、“诸位先生”、“xx等同志”等。

给机关团体的信,

  篇三:

古代书信常用语

  古代书信常用语

  

(一)启始

  惠书敬悉,甚以为慰。

  顷接大示,如见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近屡奉笺,至感厚谊深情。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数奉手书,热情诚挚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

  捧读知已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

  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思念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睽违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别来无恙。

  故园念切,梦寐神驰。

  握别以来,深感寂寞,近况如何,甚念。

  鸿雁传来,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相距甚远,不能聚首,转寄文墨,时通消息。

  别亦良久,甚以为怀,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读惠书,宛如天外飞来,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宁望白云之信。

  (三)饮佩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久钦鸿才,时怀渴谒。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久慕英才,拜谒如渴。

  顷读诲语,如闻金玉良言,茅塞顿开。

  谨蒙诲教,疑或冰释,胜似春风甘霖灌顶。

  恩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泰山北斗,谁不思慕。

  蒙惠书并赐佳作,浩如河汉,理至还必须真,拜服之至。

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望莫遗愚友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贯古今之论,晓中外之文,下风引领,敢下拜嘉。

  (四)问病

  闻君欠安,甚为悬念。

  顷闻您卧榻数日,心甚系念。

  闻君甚念,无奈事务缠身,未能前来请安,恳请慎疾自爱。

  知尊恙复发,恳祈暂停公务,苓参进,调养莫误,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贵体新全,望珍摄自重,衣餐增适,动定咸宜。

诸唯珍重,皮之不存,毛岂附焉,来日方长,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念念?

  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

  重病新愈,望调养有序,节劳为盼。

  闻君抱恙,不胜悬念,特函问候,祝早日康复。

  (五)时令问候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莺歌,想必神采奕奕。

  炎暑日蒸,千万珍重。

  盛暑之后,继以炎秋,务望尚自珍为盼。

  秋色宜人,望养志和神。

  秋风萧萧,至祈摄卫。

  日来寒威愈烈火,伏维福躬无恙。

  寒风苦雨,恳请厚自珍爱。

  近闻贵地大风暴雨,家居安否,念念。

  朔风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古代书信常用词语大全(中)

  (六)祝贺

  顷闻嘉讯,再祝鸿猷大展,万里鹏程。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与希望之心。

  喜闻,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万事如意。

  谨具刀笔书谒,恭贺嘉事吉礼。

  1、贺新婚

  忽鸣燕贺,且祝新禧。

  欣闻足下花烛筵开,奉呈薄礼,聊卺之仪。

  附呈微物,聊佐喜仪,忽弃是幸。

  喜闻你们有缘终成眷属,至为欣慰。

  欣闻你们喜结良缘,无限欣慰。

  近闻足下燕尔新婚,特此祝贺。

  顷悉你不日西厢叙情,蓝田得玉,天成佳偶,谨祝秦晋和欢,白头偕老。

  顷闻吉音,欣逢嘉礼,遥祝如鱼得水,并蒂花开,嘉贺嘉祝。

  2、祝寿

  ×日为先生××大寿,遥祝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恭祝延年寿千秋。

  谨颂受寿家多,长命百岁。

  喜贺福寿双全,恭贺全家安好,寿星永照。

  3、贺生儿女

  闻育祥麟,谨此恭贺。

  闻尊夫妇喜添千金,热忱致贺。

(贺生女)

  弄璋之喜,可庆可贺。

(贺生子)

  弄瓦之庆,遥以致贺。

(贺生女)

  (七)致谢

  大示诵悉,深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之意。

  厚情盛意,应接不遑,切谢切谢。

  奉报先生殷殷之谊,当俟异日耳。

  感荷高情,非只语片言所能鸣谢。

  承蒙谆谆忠告,铭感五衷。

  承蒙见教,获益甚多,特上寸笺,以申谢忱。

  承蒙惠赠各物,衷心感谢,不胜荣幸。

  承蒙存问,且赠佳品,感恩不尽。

  如此厚赠,实深惶悚,但来从远道,却之不恭,因即拜领。

  (八)致歉

  惠书敬悉,甚感盛情,迟复为歉。

  奉读惠书,久未作复,罪甚罪甚。

  惠书已悉,近因琐务,未即奉答为歉。

  数奉台函,未暇修复,抱歉良深。

  所询之事,目前尚难奉复,敬请宽裕为怀。

  前事有逆尊意,不胜惭愧,万望海涵。

  前事有负雅意,十分抱歉,尚希恕之。

  见有睽异之处,幸在知己,尚希见宽降恕。

  (九)拜托

  冒味唐突干请,惟望幸许。

  拜托之处,乞费神代办,不胜感荷。

  谨布区区,尚希鉴明,费神相助。

  所恳之事,若蒙慨允,将不胜感激之至。

  特沥寸函布达,祈忽他言推诿。

  为书请之,便中还请一询为荷。

  乞赐,以志厚谊。

  鉴于此情,望您能大解善囊,尽力相助。

  人生友谊,唯君多谊,切望惠泽大诿,鼎力为之。

  岁月悠悠,与君多谊,还望滋润再三,泽被延绵

  古代书信常用词语大全(下)

  (十)致哀

  惊闻××作古,家失栋材,悲痛万分。

  尊×猝去,深致哀悼,尚望节哀顺变。

  前闻令×逝去,为之惨然,人死不能复生,尚望节哀。

  闻悉××仙逝,不胜伤悼,足下遭此不幸,伤感必甚,恳请宽辟哀情,善自珍爱。

死者已矣,生者恳请多多保重。

  希高年珍摄,勉抑哀思。

谨函驰陈,藉申慰问。

  惊承讣告,悲悼不已,凡在相好,无不同深惋惜。

  (十一)赠物

  奉呈薄资,尚望笑纳为幸。

  区区小物两包,聊供途中之需,即乞晒纳。

  所奉礼品虽微不足道,但物轻情意重,望勿嫌弃。

  千里鹅毛,聊表寸心。

  微物奉上,聊祝吉安,幸祈笑纳。

  寄奉百元,聊佐薪水,为数甚微,将意而已。

  (十二)请教

  风雨同舟,愿闻明教。

  倘蒙见教,没齿不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倘承不吝赐教家,幸甚幸甚。

  甚盼时赐物,匡我不逮。

  得暇望时赐教言为祷。

  一切恳请详示,万望莫以鄙陋而不堪教也。

  苦有所得,祈随时赐示为盼。

  倘有所闻,尚祈见告,俾资改进,不胜为盼。

  (十三)商讨

  愚直之言,尚祈嘉纳。

  蒙雅爱,沥胆直谏。

  叨称至好,故敢缄阻,草沥数行,请鉴纳。

  相见以诚,请恕不谦。

  微开之言,幸无见阔,不胜大愿。

  叨在契末,斗胆直陈,伏维朗照,不尽缕衷。

  吾敬先生,尤爱真理,故秉笔直陈,希原谅之为祷。

  缘承下询,草复寸笺,种种尚须斟酌之处,尊意如何?

  此等事本不累述,惟既屡承下问,慨然如感,遂略布鄙怀,万乞曲矛谅察为幸。

(十四)结束

  匆此先复,余容后禀。

  铁此布臆,余容续陈。

  临书仓促,不尽欲言。

  日来事冗,恕不多叙。

  书不尽意,余言后续。

  草率书此,祈恕不恭。

  驰函寓意,亻宁望示复。

  匆此草就,不成文进,原宥是幸。

  忙中即书,言不由衷,不足之处,恕见谅。

  羽檄:

就是插有羽毛的书信。

古代战事紧急时,把羽毛插在书信上,称之为“羽檄”。

羽书:

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

古人认为鸟能飞翔,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快莫过于飞,所以在书信上插或粘上鸟的羽毛,表示此乃急件,必须飞快递送。

在战争年代,在信上贴着鸡毛的鸡毛信,就和这个有些类似。

  信鸽传书:

古代用信鸽传递书信的方式。

这种方式历史悠久,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时,都曾用信鸽传递消息。

  传竹筒:

古代用竹筒传递书信的方式。

据说,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为了和朋友联络,就把写好的诗稿装入竹筒中互相寄送,这种竹筒又叫“邮筒”,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相沿成俗,竹筒起着保护和传递书信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信封。

  急脚递:

古代传递紧急军事情报的一种方式,俗称“传金牌”。

急脚递传递过程中中途落脚的地方称为“急脚铺”。

相传岳飞一日接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他退兵,这就是金字牌急脚递。

  简:

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

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

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

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

古代称白绢为素。

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

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

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

函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

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

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

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

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其他别称如下:

  鸿雁:

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

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

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

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

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

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文言书信格式举要

  称谓后附提称语,用于文言书信,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情右(龚自珍《与吴虹生书》);再如,某公道席、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现将常见提称语列表如下: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