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2104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作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

v黑格尔:

辨证法

v费尔马哈:

唯物主义

3.理想:

人的奋斗目标,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

核心理想--社会理想:

对社会制度,社会风貌的期望和追求。

4.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

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5.党的十六大报告: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7.马克思主义根本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

一;科学性和革命性表现在自我批判,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目的: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质观;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

法空想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哲学存生的两个分离:

◆唯物主义与辨证法的分离;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分离;

11.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著作:

《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12.列宁:

《论欧州联邦口号》、《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1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Ø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

Ø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以后;

Ø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Ø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15.与时俱时: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6.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的尖锐化;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

17.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h1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同一性本原、第一性问题

2.社会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第一性问题/本体论问题:

Ø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Ø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世界万物分为:

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

5.哲学的一元论: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

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二元论:

物质和思想互相平行,各自独立;

6.唯物主义哲学随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

Ø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物质本原)

Ø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Ø现代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恩格斯:

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8.事物的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

量变和质变;

9.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统一:

Ø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Ø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Ø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1.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2.不可知论:

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

13.主观唯物主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只有想不到;

✓心外无物(王守仁),存在就是被感知(英.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

14.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客观唯心主义

(在人们没有在没有黑板擦这种概念之前,世界上没有黑板擦这种东西。

在人们没有意识到世界是什么之前,世界对人来说无意义。

15.物质(主体)的根本属性:

运动;

16.规律的两个特点:

普遍性和客观性;

17.实践客体的三个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Ch2认识物质及其规律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的具体表现:

Ø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Ø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Ø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Ø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含两次质的飞跃: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反映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级;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反映事物的本质

✓属性:

抽象性,深刻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需要互相结合,割裂就会犯经验论、唯理论、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

3.认识是主体对客休的能动反映;

4.认识:

v主体:

一切从事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

包括个体、群体、人类整体;

属性:

自然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v客体:

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属性:

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v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5.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6.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事求是;

7.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Ø一切从实际出发;

Ø理论联系实际;

Ø实事求是;

Ø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8.真理: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9.阶级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

10.真理具有相对性:

有些情况下可转化为“缪误”;

11.真理的功能:

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和激励;

12.“有用即真理”:

实用主义哲学;

13.认识的目的:

运用;

 

Ch3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表现:

Ø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Ø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生产工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活过程中构成的经济关系,包括: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

✓产品的分配方式;

4.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

经济标准;

5.社会存在:

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6.社会意识分类:

◆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

社会心理(低级层次),思想体系(高级层次);

◆主体范围:

人体意识,群体意识;

7.生产方式:

Ø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过程中加工的一切资料总和);

Ø生产关系

8.社会关系的基础关系:

生产关系;

9.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历史观;

10.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渗透性因素:

自然科学;

●准备性因素:

教育等;

●独立的实体因素: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1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3.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经济上层建筑;

14.国家政权:

社会上层建筑;

15.马克思:

Ø三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人的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

Ø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商品经济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Ø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6.社会形态的基本划分方式:

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17.技术社会形态: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18.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

历史决定论;

19.人类社会:

●包含三个层次: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发展的基本动力:

阶级斗争;

●发展的普遍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基础;

20.阶级斗争:

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

◆进步阶级和反动阶级之间的斗争;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21.阶级产生的基础:

Ø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Ø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

22.阶级划分:

经济地位;(经济范畴)

23.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暴力革命;

24.社会改革的实质:

社会体质的改革与革新,(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具有普遍性;

25.人的本质:

劳动,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劳动是人的本质;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后天的,具体的,有阶级性的,随着社会关系变化而变化的;

26.唯物主义历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力的体现者)

唯心主义历史观:

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27.一切为了群众:

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一切依靠群众:

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

28.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根本宗旨。

29.文化

✧根本特性:

创造性,自由性,兼容性;

✧功能作用:

信息功能;教育、培养、塑造人的功能;

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认识功能;

30.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对具体事件的发展起重大作用;

●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

 

Ch4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生产部门的资金循环是G-W…P…W′-G′,即用货币(G_Gold)购买生产资料(W-Waren),投入生产过程(P),生产出增殖的(W′),销售后实现货币的增殖(G′)。

1.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2.货币本质: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的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一种职能,是货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储存起来的一种职能。

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

时所执行的职能。

世界货币:

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4.商品经济:

Ø主要内容:

商品生产和商品的总称;

Ø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

社会分工;

Ø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5.研究资本主义的出发点:

商品和商品经济;

6.价值:

商品的社会属性和本质因素;

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为前提;

7.劳动二重性:

✓活的抽象劳动;价值唯一源泉;(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使用价值唯一源泉;(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8.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

◆立法权:

议会;(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

◆行政权:

政府;

◆司法权:

法院;

9.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0.单位时间内,生产率越高,产品数量越大,价值总量不变,单位商品内的价值量越少;生产率越低,产品数量越小,单位商品内价值量越多;

●即单位商品内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11.价格规律(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2.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特点:

包括历史因素和道德因素;

1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

14.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作为资本的的货币的根本区别:

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15.剩余价值:

在生产领域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16.剩余价值率:

Ø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

Ø=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Ø=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Ø=m÷v

17.资本的价值构成: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18.资本的有机构成=C÷V

1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Ø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核心,包括国体和政体)

Ø政党制度

Ø民主制度

Ø三权分立制度;

20.政体:

(及政权构成形式)

✓君主立宪制:

议会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

✓民主共和制:

虚位元首;

21.半总统共和制的典型:

法国;

2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利已主义,即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

内容:

政治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文学艺术思想;

23.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体现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绪形式;

24.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和使用价值;

25.货币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26.剩余价值率的因素:

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量、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27.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

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商品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

28.

Ch5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1.生产资本:

✧固定资本:

机器、工具、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

✧流动资本:

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用于劳动的部分生产资料;

2.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剩余价值总量成反比;

3.流通时间:

产业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

Ø购买时间(生产资料)

Ø销售时间(产品)

4.股票价格:

Ø=股息÷存款利息率

Ø与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Ø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5.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这一过程可用公式表示为:

PmG-W<…P…W′-G′A

Ø购买阶段:

生产剩余价值的准备阶段;

Ø生产阶段:

生产剩余价值的关键阶段;W...P...W’

Ø销售阶段:

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W’-G’

Ø产业资本:

工业部门的资本

农业部门的资本

运输部门的资本

6.商品循环公式:

W’-G’.G—W...P...W’

7.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G—W...P...W’-G’

8.生产资本的周期时间:

Ø生产时间

Ø流通时间(购买时间)

9.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10.社会总产品: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生产相对过剩;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1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顺序: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14.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

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价值之和C+V;

15.商品价值:

生产成本+利润(剩余价值)

16.利润和剩余价值从数量上看两者相等;

17.利润率:

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剩余价值÷预付总资本;

18.超额利润:

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19.商业资本:

20.借贷资本:

资本家让渡其使用权,而不放弃所有权;

利息率:

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

21.利息率:

Ø最高界限不能高于或等于平均利润率;

Ø一定时期内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

Ø影响因素:

平均利润率高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习惯与法律传统;

22.地租:

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23.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级差地租Ⅰ)

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Ⅱ)

形成条件:

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不同;

20.土地价格:

资本化的地租

=地租量(绝对地租+相对级差地租+其他地租)/利息率

21.绝对地租:

土地私有权垄断形成;

22.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Ø商业利润

Ø借贷利息

Ø银行利润

Ø资本主义地租;

23.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Ø平均利润

Ø级差地租

Ø绝对地租

24.资本主义社会总产品价值形态(企业生产商品的价值):

✓不变价值资本;

✓可变价值资本;

✓剩余价值;

25.银行资本:

自备资本和借入资本;

 

Ch6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资本主义:

Ø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Ø金融资本占统治地位;

Ø生产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Ø20世纪前半叶产生的垄断组织:

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康采恩;

Ø20世纪后半叶产生的垄断组织:

混合联合公司;

Ø当代国际垄断组织:

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同盟;

Ø垄断组织的本质:

获取高额利润;

3.金融寡头:

掌握金融资本,操作国民经济,实际控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

集团;

Ø经济上实现统治:

参与制;

Ø政治上实现统治:

个人联合;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国家直接掌

握资本;

Ø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联合;

Ø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联合;

5.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

Ø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

Ø主要方式:

间接调节、控制:

经济手段、经济政策、经济杠杆、计划指导(指导性,预测性);

6.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

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

衡;

7.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再贴

现利率;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Ø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根源: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Ø被列宁称之为:

“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社会主义前阶段”;

Ø发展的历史趋势:

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Ø追求高额利润→资本相对过剩→资本输出;

9.资本输出:

借贷资本、生产资本;

10.新殖民主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

11.资本国际化的进程:

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1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资源配置国际化;

13.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新变化:

高科技企业大发展,第三产业大发展,信息产业的兴起;

1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关系的新变化:

出现资本国际化的趋势,建立和发

展国有经济,出现工人持股现象;

15.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许多新变化属于:

资本主义总量变化过程中的阶段性

部分质变,表明社会性质发生了部分质变;

16.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

经济基础;

17.列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8.垄断价格:

垄断低价、垄断高价;

19.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

20.发达市场经济中,国家调控的市场主要是:

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外汇市场;

21.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客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

Ø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Ø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再贴利率政策,最低准备金率政策,一定程度上国民经济计划化;

22.经济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贸易全球化;

23.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Ø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Ø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

Ø由资本主义历史局限性决定的;

24.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为向更高级社会发展准备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1)生产社会化;

2)管理社会化;

3)资本社会化;

 

Ch7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邓小平:

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清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3.社会主义的根本和首要任务: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空想社会主义:

Ø早期出现: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级发展阶段;

Ø代表作:

英国.莫尔的《乌托邦》,意大利.康帕内拉《太阳城》;

5.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法国.圣西门和傅立叶;英国.欧文;

6.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标志著作:

《共产党宣言》;

7.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工农联盟;

8.无产阶级专政的终极目标:

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9.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人民当家作主;

10.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按劳分配;

11.政党的出现和政党治政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12.马克思主义政党:

Ø产生的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Ø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Ø产生的阶级基础:

工人运动的发展;

Ø坚强领导主要体现在:

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方面;

Ø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

实现人人平等;

Ø根本宗旨: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Ø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Ø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Ø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1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

坚持党的领导;

14.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

和平形式、暴力革命、非暴力革命;

15.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民主;

16.社会主义国家制度采取:

Ø民主共和国形式的政体;

Ø人民当家作主有广泛民主权利的国体;

 

Ch8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的本质因素:

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旧式分工所形成的三大差别:

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3.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低级和高级阶段,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

4.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物质基础: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5.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

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6.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7.资本主义为新的社会制度准备的物质条件:

社会化大生产;

精神条件:

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条件:

现代无产阶级;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