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期中检测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1480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期中检测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期中检测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期中检测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期中检测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三语文期中检测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期中检测解析.docx

《初三语文期中检测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期中检测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语文期中检测解析.docx

初三语文期中检测解析

2014年新华区初中毕业生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0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须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题号

第一

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

部分

得分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第一部分

(1~7题2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

mò()然回首,初中三年,如花似梦。

高兴时,你曾尽情歌唱;烦恼时,

你曾闷闷不乐。

这三年,老师馈()赠你一把把学习的金钥匙;这三年,同学留

给你一串串甜美的回忆。

课堂是你温磬的港湾,泊着你的理想,送你扬帆远航;校园

是你成长的摇篮,段造你的信念,铸就成功的希望。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汉字写出拼音。

mò()然馈()赠

(2)上面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应改为②应改为

2.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共4分)

(1)浊酒一杯家万里,            。

《渔家傲·秋思》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醉翁亭记》

(3)阴霾之下,人们对蓝天绿水茂林修竹的向往愈加强烈。

请借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写

出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B.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

C.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

这位教育家有独到的见解。

D.创造,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弟弟对什么都好奇,一有不明白的事,总要问个水落石出。

 B.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的隆重开幕,中国人的自豪感与日俱增。

 C.过年了,许多亲朋聚在一起欢乐畅饮,一时间觥筹交错,热闹非凡。

 D.王校长关心教职工,曾经三顾茅庐看望生病在家的杨老师。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青少年只要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生活才会

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

 B.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使山地旅游资源较好地保持了原始自然风貌。

 

C.人们常常在意自己失去了什么,却往往忽视了自己拥有了什么。

 D.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默默地付出。

6.以你读过的名著为内容,依据例句①②,在横线上仿写句子。

(2分)

 读初中后,我不再迷恋连环画、动画片,不再满足于童话带给我的欢乐,而是瞄

上了“大部头”。

①我时而游览花果山,行走女儿国,看悟空斩妖除魔;②时而上梁

山,逛祝家庄,看众好汉除暴扶弱;③,,

名著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7分)

很多人已经对中国式“剩宴”司空见惯。

不论是学校食堂还是各类餐馆饭店,餐

饮浪费触目惊心。

学校为此举行“节约无小事”的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

任务。

(1)阅读下面一则消息,试为之拟写一个简明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分)

近日,济南、南京等多家饭店推出“半份菜”服务,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改变

因为点菜太多,吃不完造成的浪费。

“半份菜”推出来以后,既能满足顾客希望尝

鲜的需求,又可以减少浪费,受到顾客的好评。

据估算,设置“半份菜”可以减少

40%左右的就餐浪费,济南市有关部门还呼吁建立“半份点餐联盟”,邀请更多的餐

饮企业一起推出“半份菜”服务。

来源:

新华网

(2)学校决定对在食堂中的浪费饭菜的学生拍摄曝光,为此有人反对,有人赞成。

请说

说你的看法。

(2分) 

   答:

              

(3)抵制“舌尖上的浪费”成为中国“热词”,吃饭打包、杜绝剩饭的“光盘行动”在社会蔚然成风。

请你以学校团委的名义,写一份“加入‘光盘行动’,拒绝餐饮浪费”的简短倡议书。

(3分)

得分

评卷人

第二部分

(8~25题4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回答7~9题。

(6分)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该诗的作者是。

(1分)

9.简要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3分)

答:

10.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这几句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反复咏叹,

表达了诗人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的共同心声。

B.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是严酷的现实,一是崇高的理想,两条线索交替、冲突呈现出

此起彼伏、飞腾跳跃的气势。

C.诗人面对美味佳肴,却无心享用的原因是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诗中的“停”、“投”、

“拔”、“顾”这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

D.诗歌表现了诗人鄙弃富贵利禄,济事不能、弃世不忍的矛盾心情。

得分

评卷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14题。

(13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或问:

“天下何时太平?

”飞曰: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躬为调药。

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敌为之语曰: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

“东南民力竭矣!

”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

“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宋史•岳飞传》)

①舍:

驻扎休息。

②课:

督促。

③注坡跳壕:

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

此处指练兵。

④束刍:

捆扎喂牲口的草料。

⑤徇:

示众。

⑥劳:

慰劳。

⑦统制:

武官名。

⑧蹙额:

皱眉,表示忧虑。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4分)

(1)公将鼓之()

(2)望其旗靡()

(3)躬为调药()(4)东南民力竭矣()

12.下列加点字意义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公与之乘B.故逐之

C.敌为之语D.飞何功之有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译文:

14.请根据乙文提供的信息,列举岳飞打仗“有胜无败”的三条原因。

(3分)

答:

得分

评卷人

三、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15~19题。

(10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①一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

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

鲁迅立志揭出民族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

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

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

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

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

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

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

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

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

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

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

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

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的熏陶。

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

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

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

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

他们懂得: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

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

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

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

套用一句诗人的话:

优秀是优秀者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15.认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分)

答:

16.阅读文章,归纳填空。

(2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

;四是。

17.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18.你如何理解“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

”?

(2分)

答:

19.根据第

(1)段中的句子,仿写句子。

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

仿写:

,。

得分

评卷人

四、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20~24题。

(15分)

成全一棵树

(1)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

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2)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

“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

”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

那是她丢弃的一棵。

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

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

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

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

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

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3)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

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

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

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4)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

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

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

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5)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

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

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6)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

孩子是认真的。

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

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7)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

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

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8)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

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

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

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9)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

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10)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

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

阳光。

大家都叫他阳光。

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11)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

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12)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

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13)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

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

她依着树。

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

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搂在怀里。

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

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14)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

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

“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

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15)母亲望着已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

“其实娘早就知道了。

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

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

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16)他一下子怔住了。

 (17)他百感交集。

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18)他明白了。

他终于明白了母亲。

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20.第④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

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

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的含义。

(3分)

答:

21.第⑧段句子“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结合全文想一想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

原因仅仅是母亲看见儿子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吗?

把你的思考写在下面。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选文第②、④、⑧、⑨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

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3.第(17)段写道:

“他百感交集。

”请你为他设计一段内心独白。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2分)

答:

25.请分析题目“成全一棵树”的含义。

(3分)

答:

得分

评卷人

第三部分

(26题50分)

 

26.根据要求作文。

(50分)

题目:

最美的声音

要求:

①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0

400

6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