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1世界现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1437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1世界现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1世界现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1世界现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1世界现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1世界现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1世界现代.docx

《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1世界现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1世界现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1世界现代.docx

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1世界现代

2016年安徽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1(世界现代)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6·安徽省安庆市二模)俄国十月革命后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

立刻废除地主土

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把地主的田庄及一切皇室、修道院、教堂的土地,连同耕畜、农

具、庄园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

这一措施

A.使俄国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       B.推动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C.促进苏俄工业化的迅速开展       D.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度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故B项正确;苏俄工业化是1928年开展,故C错误;材料信息“……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6·安徽“江淮十校”三模)1990年8月,东德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联邦德国,并于不久后签署了厚达1100页的统一合约。

10月3日,当时的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发表讲话:

“我们能在没有政府合约协定,没有宪法约束及议会决议的情况下,温馨完成统一大业,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两个德国以平等的地位完成了统一B.魏茨泽克的讲话与统一实际相矛盾

C.西德经济高速发展是统一根本原因D.两德和平统一引起“美好”东欧剧变

【考点】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冷战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显著增强,但意识形态之争仍将长期存在下去,并对国际关系继续产生长期影响.意识形态之争是相互之间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集中反映,一些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甚至军事斗争,都是为意识形态斗争服务的.每一个国际行为主体都有其利益诉求,每个主权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国家利益.无论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还是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都可以因处理不好国家利益的问题发生冲突.

从材料看,东德是并入联邦德国的,不是平等统一,故A项错误;东德通过决议,并签署了统一合约,而魏茨泽克却说“没有”,因此相互矛盾,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C错误;东欧剧变是从1989年波兰剧变开始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6·安徽合肥第一次质量检测)2009年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

“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

拜登说:

“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

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

”可见,美国(  )

A.丢掉了单极世界格局的梦想B.认识到与世界合作的重要

C.认可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D.不得不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并不能说明美国放弃了单极世界格局的梦想,故A项错误;“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并不是其认为合作不重要,而是其单极格局思想的反映,故B项错误;其放弃“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思想是其认可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反映,故C项正确;霸权主义是指强国、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

材料与此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6·安徽部分示范高中9月联考)据“维基解密”网站日前披露,上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计划,打算派出鲍勃•迪伦等偶像歌手前往苏联巡回演出,去赢得公众支持……。

美国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扩大西方民主文化的影响力B.丰富苏联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C.通过民间外交改善美苏关系D.撼动苏联共产主义的文化基础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国的文化渗透

【解析】二战后,为遏制苏联以及共产主义的影响,美国在接下来数十年的冷战中,通过各种手段对苏联进行阻击、施压,其中包括文化艺术领域的各种策划,以赢得公众支持,击败苏联共产主义,以撼动苏联共产主义的文化基础。

BC说法错误;A不是美国的主要意图。

故【答案】D

5、(2016·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第二次联考)“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

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A.列宁时代实行固定粮食税制B.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

C.邓小平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斯大林时代建立集体农庄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

【解析】材料观点是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其结果都是令人失望的。

依据所学知识,斯大林时期的农业全盘集体化,极大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长期落后局面;故选D;其他三项改革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答案】D

6、(2016·安徽部分示范高中9月联考·28)21.某《土地法令》规定:

立即无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永久废除土地私有权,地主的田庄以及一切皇族、寺院和教堂的土地,连同其耕畜、农具、房屋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土地委员会支配,一切土地都是全民的财产。

该《土地法令》()

A.得到了革命根据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B.彻底消除了俄国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因素

C.满足了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土地的愿望

D.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土地法令》

【解析】苏维埃俄国解决土地问题的法令。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于1917年11月9日凌晨通过。

《土地法令》规定,土地法令消灭了俄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使苏维埃得到劳动农民的广泛支持,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B彻底不对;AC与俄国的国情不符。

故答案选D。

【答案】D

7、(2016·安徽省淮南市二模)《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法、苏、英、美五国具有否决权;对于威胁、破坏和平及侵略行为,安理会可决定采用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其实行制裁或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材料反映安理会(  )

A.有效避免了战争的威胁B.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

C.顺应了多极化发展趋势D.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考点】联合国的成立.

【解析】本题考查联合国的成立,材料中联合国宪章强调了安理会五大国的权利,为了安全,安理会五大国可采用武力,说明安理会五大国的突出地位和责任,由此进行判断.

材料中安理会对战争威胁可采取武力或武力之外的方法进行制止,但不可能有效避免了战争的威胁,故排除A;二战后初期,联合国一度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但随着第三世界兴起,大国控制联合国的局面已改变.故B排除;联合国成立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故顺应多极化趋势错误,故排除C;材料中强调了安理会五大国在世界安全方面的权利和责任,因此D项符合.

【答案】D.

8、(2016·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列宁曾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由此可以看出(  )

A.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政权B.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考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国内战争胜利只能对应“被打得半死”时期,不能反映“拄着拐杖走动”,故A项错误;国内战争结束时,受战争的破坏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的错误影响,俄国出现了经济和政治危机,“而现在”,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的苏维埃政权,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方式,其本身不等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C项错误;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时期实现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9、(2016·安徽示范高中第一次联考)张建华教授所著《红色风暴之谜》载:

1927年苏联

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

工业方面越来越广泛地控制新建企

业的审批权,某些商品的出厂价格也由国家控制。

农业方面实行农产品合同预购制,1928

年两次用行政命令强制收购农村余粮。

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

A.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

C.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而材料中“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没有涉及建设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

10、(2016·安徽宿州第一次质量检测)学者叶书宗说: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明显地改变”是指(  )

A.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B.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C.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D.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斯大林模式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故A、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与发展,而斯大林模式“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斯大林农业集体化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取消,故D项错误。

【答案】B

11、(2016·安徽蚌埠第一次质量检测)有学者研究指出,1929年-1938年,美国大部分商品滞销,但收音机的销售量却呈爆炸式增长。

由此可以推理当时

A.民众闲暇时间大幅增加B.电子产品不受危机影响

C.民众醉心于超前性消费D.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

【考点】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解析】1929年爆发经济大危机,大量工人失业,购买收音机是由于人们待业在家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进行娱乐,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收音机销售量暴涨,不能得出电子产品都不受经济危机影响,故B项错误;超前消费是指脱离自己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消费行为,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1929年是经济危机爆发时期,故D项错误。

_

【答案】A

12、(2016·安徽省蚌埠市第三次质检)下面是一部专著的部分章节标题:

第四章价格垄断损害了美国的商业

第五章阻碍农业发展

第六章失业者并未真正受益

第七章更多失败的公共计划

第八章干预金融,

第九章以保护工人的名义损害劳工利益

第十章奇高的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

A.垄断组织产生不利于经济发展B.胡佛的经济政策加剧经济危机

C.罗斯福新政并未挽救美国经济D.福利国家制度带来了负面影响

【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罗斯福政府用国家干预手段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模式,所以材料中的公共计划、干预金融等信息与垄断组织的产生无关,故A项错误;胡佛总统坚持的是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不可能出现干预金融的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对商业、农业、工业、金融、公共计划等各个国民经济领域的干涉,故C项正确;福利国家制度是有利于失业者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本大題共3小题。

第13小题20分,第14小题12分,第15小题20分,共计52分。

13、(2016·安徽示范高中第一次联考)(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超过了工业革命以来的任何时间段:

20世纪50~60年代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美国……像这样的高速增长在西欧十分普遍,而且没有被经济萧条打断,这主要依靠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欧洲食物产量的提高是在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稳步减少的情况下获得的……50年代,欧洲由于工厂的兴建,产业工人的数量迅速膨胀,但是到了60年代,工厂工人的数量也开始下降,而产量却持续提高。

服务领域的人员,如教师、职员、医务人员、保险和银行业人员以及从事“休闲工业”的从业人员的人数却迅速增加。

欧洲和美国一样,开始从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向具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服务产业的社会过渡,但是并没有危及工业产量的提高。

——迈克·亚达斯、彼得·斯蒂恩等著《喧嚣时代:

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整个20世纪的发展从许多方面强化了全球化的进程。

例如,飞机和无线电加快了通讯、交通的速度。

国际机构,比如说与国联和后来的联合国相联系的国际机构,它们跨过国境,共同致力于健康或劳动标准问题。

我们必须把全球化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逐渐发展而来的。

但20世纪90年代对全球化的重新关注真正地反映了几个新的发展。

首先,冷战的终结和系统性国际冲突模式的缺乏意味着全球联系的新机会和对全球联系的新关注……世界各国越来越致力于更多的自由市场安排、更少的国家干预,这就为外国投资和生产扩展到其他地区开拓了新的机会。

——迈克·亚达斯、彼得·斯蒂恩等著《喧嚣时代:

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经济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欧洲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的原因。

(1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国际因素,并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对“我们必须把全球化看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观点的理解。

(12分)

【考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

(1)第一小问特征,从材料一“20世纪50~60年代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美国”,可总结特征是西欧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超过美国,从材料一“工厂工人的数量也开始下降,服务领域的人员…以及从事“休闲工业”的从业人员的人数却迅速增加”,可总结特征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第一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新变化和西欧走向联合的基础知识,进行说明。

(2)第一小问因素,从材料二“飞机和无线电加快了通讯、交通的速度”、“国际机构…它们跨过国境,共同致力于健康或劳动标准问题”、“冷战的终结”、“世界各国越来越致力于更多的自由市场安排、更少的国家干预”,可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国际因素;第二小问理解,结合世界市场形成到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史实阐述说明。

【答案】

(1)特征: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第一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西欧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超过美国。

(4分)

原因:

科技的迅速发展(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欧共体;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二战后欧洲各国政局稳定,福利国家的建立;第三产业的发展等。

(12分)

(2)因素:

科技进步的推动;各种国际组织与机构的推动;冷战结束和世界局势总体走向缓和;世界各国加快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普遍建立等。

(6分)

理解:

这一观点是符合史实的。

16世纪,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18~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殖民扩张不断加剧,使全球联系进一步加强;20世纪,交通、通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加快了全球化进程。

(6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14、(2016·安徽省安庆市二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

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请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说明“修昔底德陷阱”是否可以避免。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考点】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解析】第一小问观点,按照材料信息“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世界近现代史”,可知作者是要求从这个角度进行归纳。

第二小问论证,按照题目要求,首先要明确“世界近现代史”这一限制项,按照这个标准,结合所学知识,逐个领域组织答案即可。

可以避免就列举相关理由如战争的教训、世界局势、当今世界的发展等入手。

难以避免就回答大国的争端等。

【答案】例证一:

我认为“修昔底德陷阱”可以避免。

虽然“修昔底德陷阱”曾被世界近现代史反复验证,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世界历史上相继发生了英西海战、英荷战争、英法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深刻的历史教训使人们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

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大国之间的核均势等因素使得当今世界更加包容,多元价值观念并存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互补性和依赖性,美、俄、欧盟、日本、中国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也对争霸战争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各种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多边外交机制的发展,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解决方案。

如欧盟作为当今最大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不仅促进了成员国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也为大国间建立合作互信关系提供了借鉴。

我们相信只要大国间增强政治互信,加强合作,完善协商与危机管控机制,就能形成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例证二:

我认为“修昔底德陷阱”难以完全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曾被世界近现代史反复验证,近代以来,英国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而成为海上殖民帝国,德国不满于老牌帝国的殖民霸权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30多年的冷战,这些都说明国家利益的冲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影响使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难以停止。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等因素也会减小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但大国强权政治、宗教冲突、领土争端、恐怖主义等因素导致局部战争不断,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危机和巴以冲突的背后都隐含着大国博弈的痕迹。

因此,一旦某个大国为了争夺或维护世界霸权,很可能会成为战争的挑起者,“修昔底德陷阱”也就难以完全避免。

15、(2016·安徽安庆三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布什政府上任3个月以来,在朝鲜半岛、中东以及建立国家导弹防御体系等诸多国际上态度趋于强硬,“单边主义”倾向明显。

在对待恐怖主义和谋求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上以更具进攻性的军事部署为基础,采用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

奥巴马认为,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已经使它在国际上丧失了人心,这使得美国难以承担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

因此美国必须放弃这些做法,改变自己的形象,重新恢复其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

具体的改变就是:

在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进行改革的前提下,更多地在国际组织的框架下行动;更多地与美国的欧洲和日本盟国协调立场、密切合作,而不是一意孤行;把北约作为是美国推行其外交政策、同恐怖主义和其他全球性问题作斗争的最可靠的国际组织;改变以往布什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忽视,同其他国家合作来应对这一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共同问题。

——《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概括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

(4分)

 

(2)根据材料概括奥巴马政府与布什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异同点。

(8分)

【考点】美国“进步主义改革”

【解析】

(1)根据材料“布什政府上任3个月以来,在朝鲜半岛、中东以及建立国家导弹防御体系等诸多国际上态度趋于强硬,‘单边主义’倾向明显”可知,实行单边主义;根据材料“在对待恐怖主义和谋求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可知,实行先发制人的政策;根据材料“采用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可知,采取强硬和保守态度。

(2)异:

根据材料“因此美国必须放弃这些做法,改变自己的形象,重新恢复其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可知,奥巴马认为布什的做法不得人心,因此要放弃单边主义,重新恢复其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根据材料“更多地与美国的欧洲和日本盟国协调立场、密切合作,而不是一意孤行”可知,其加强与传统盟友的关系;根据材料“改变以往布什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忽视,同其他国家合作来应对这一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共同问题”可知,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同:

不论是奥巴马还是布什,都以美国实力为后盾,都想称霸世界。

【答案】

(1)政策:

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用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

(4分)

(2)异:

放弃单边主义,回归多边主义;加强与传统盟友的关系;并在全球缔造伙伴关系来共同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如恐怖主义。

(6分)

同:

以实力为后盾;以领导世界为目标。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