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冲刺全54页.docx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冲刺全5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冲刺全54页.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冲刺全54页
第一章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心理的目的:
对人的心理做出客观描述、正确解释、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
心
理
现
象
心理
过程
认知过程
1.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即信息加工的过程;
2.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3.感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
情绪情感过程
1.人对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2.喜、怒、哀、惧;
意志过程
克服困难,作出努力
心理
状态
注意
1.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特征;
2.伴随认知、情感、意志的心理状态
人格
个性倾向性
1.人从事各项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人态度、行为的积极性与选择性;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为指导的动力系统
2.对个性变化和发展起推动和定向作用,是人格的核心;
3.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志向、理想、信仰和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征
1.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
2.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
自我意识
1.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认识自己的心理、生理、社会关系
2.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1.1能力的分类:
(能够使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特征)
根据能力活动领域不用分为:
一般能力:
也叫认知能力,指智力、感知、记忆等能力。
特殊能力:
专门能力,如数学能力,文学能力,表演能力等
抽象概括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能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根据能力产生的性质分为:
模仿能力;创造能力
根据能力表现形式不同分为:
认知能力:
人脑加工、存储、提取信息的能力。
计算是认知能力;
操作能力:
操作肢体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
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根据能力的发展趋势不同分为:
流体能力:
流体智力。
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
先天的,稳定,先增后降,演绎推理,记忆力等。
晶体能力:
晶体智力。
一直增长,取决后天,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与社会文化有关。
1.1.2气质的分类(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稳定性方面的特征)
胆汁质张飞,李逵(兴奋型:
强、不平衡)
优点:
热情、直爽、精力旺盛、勇敢果断、生机勃勃,具有外倾性
缺点:
遇事欠考虑,鲁莽冒失、脾气暴躁、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启示:
教师可以采取直接的方式进行批评,但要有说服力,且不能动怒
注重培养意志力,坚持到底,勇于进取的精神
注意培养学生控制情绪,遇事多考虑等方面的品质
发扬学生勇敢果断,精力旺盛等优点
多血质孙悟空(活泼型:
强、平衡、灵活)
优点:
热情、有朝气、活泼好动、爱交际、有同情心、反应快灵活、适应力强
缺点:
粗枝大叶、浮躁、缺乏一贯性、注意力易转移、缺乏耐心毅力
启示:
针对缺点严厉批评,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学习、生活制度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发扬优点,培养多方面能力
粘液质唐僧(安静型:
强、平衡、不灵活)
优点:
情绪平稳、安静稳重、考虑问题细致周、自制力强、耐受力高
缺点:
主动性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启示:
耐心教育,使其有足够考虑和反应的时间
鼓励学生主动接受新事物,积极参加各类班级活动,培养其主动交往的能力
发扬学生稳定,踏实肯干等优点
抑郁质林黛玉(抑制型:
弱)
优点:
情绪体验深刻、思维敏锐、想象丰富、观察细致、自制力强
缺点:
情绪抑郁、软弱胆小、举止缓慢、优柔寡断、不善交际、多愁善感,内倾
启示:
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进行教育,不能公开指责
培养学生主动交往,以及自信的品质
发扬学生思维敏锐,自制力强等优点
补充总结(气质)希波克拉底首先提出气质分类,气质是先天的,无好坏之分
每种气质类型都有发展成不良个性品质的可能性,也有发展成优良个性品质的可能性,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自己气质中的优势与不足,让其善于驾驭自己的气质,充分发挥自己气质中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的优势都得到发展,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1.1.3性格的结构:
(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有好坏之分)
(1)态度特征:
性格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对各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征,对社会,对集体,对个人的态度,对劳动,学习的态度,对个人的态度特征。
(2)意志特征:
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水平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能否自觉控制行为;是否有明确的目的;是否有恒心毅力;勇敢果断还是胆小紧张(都是正反对比)
(3)情绪特征:
个体在情绪表现方面的心理特征。
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情绪起伏和波动),持久性与主导心境(主体经常性的情绪状态)方面。
(4)理智特征:
又称认知风格,人在感知、记忆等认知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如感知方面,有人细致入微,有人迟钝疏忽。
思维方面,有人善于独立思考,有人喜欢人云亦云。
第一章2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科学,实事求是。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研究源于社会实际需要,同时服务于社会,因此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3、发展性原则;把心理现象看做是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加以研究
4、系统性原则;从整体上把握心理现象
5、伦理性原则;不能伤害、欺骗被研究者
第一章3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方法
2、实验法:
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控制最严格、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方法。
唯一能得到因果关系的方法
3、调查法:
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的方法。
访谈,问卷
4、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来测量被试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
5、作品分析法:
教师用来建立学生档案的方法。
第一章4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心理学流派
人物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补充
构造主义心理学
铁钦纳
意识
内省法
感觉、意象、激情
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士
意识
内省法
意识的作用、功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桑代克、斯金纳
行为
实验法
客观研究(积极)
格式塔心理学
维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完形、整体
实验法
精神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动机、无意识
精神分析
释梦、自由联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
罗杰斯、马斯洛
人格
心理和本质的一致性
1.4.1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1)弗洛伊德认为,人类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欲望或动机受到压制,是导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2)他主张采用精神分析的技术(如释梦、自由联想)来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从而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目的。
(3)弗洛伊德强调研究人的动机和无意识。
但是他过分强调人的无意识,并且将之完全与意识对立起来,是不合理的。
(4)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化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本我:
按照快乐原则发挥作用;自我:
按照现实原则活动;超我:
按照道德原则活动。
(5)弗洛伊德将性心理发展阶段分成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五个阶段。
补充:
教育叙事研究法:
教育工作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
冯特:
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被称为“心理学之父”《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独立宣言。
第二章1身心发展概述
2.1.1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或特征
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教育启示:
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量力而为,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有可能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要遵循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
阶段性:
人的发展是连续的,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教育启示:
从小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同时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不平衡性:
(个体比较),同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同方面,在同一发展时期也是不平衡的。
教育启示:
人的发展有关键期(劳伦兹提出,学习某种技能的最佳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关键期内施加相应的教育影响,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个体差异性:
(群体比较)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不同,身心发展也不同。
教育启示: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是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发展的互补性:
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某一方面受损后,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教育启示:
进行教育工作时,要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可以帮助人战胜疾病和困难,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因此,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1.2简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
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2)环境。
是人发展的现实基础,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来实现的。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1.3身心发展理论
身心发展理论
概念
人物
观点
内发论
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源于先天遗传
孟子
人之初,性本善
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高尔顿
幼儿心理发展的决定力量是遗传素质
格赛尔
成熟势力说:
成熟机制对人发展起决定作用,双生子爬梯
弗洛伊德
人的性本能是促进发展的根本原因
威尔逊
“基因复制”决定人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外铄论
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荀子
性恶论,化性起伪
洛克
“白板说”
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
斯金纳
强化可以改造行为或者人格
第二章2小学生身体发育与保健
第二章3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
2.3.1感觉的特性: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
感觉的特性(感觉现象)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
感觉适应(暗适应):
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对比(马赫带现象):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像(颜色负后像):
刺激停止,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2)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
联觉:
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通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
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起到部分弥补的现象。
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值,如20分贝。
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值,如20分贝—25分贝
2.3.2知觉
2.3.2.1知觉的特性(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整体反映)
(1)知觉的选择性:
有选择的对事物个别特征进行加工的过程。
如充耳不闻
(2)知觉的理解性:
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加以解释的过程:
如:
命名、窥一斑而知全豹、一叶知秋、见微知著
(3)知觉的整体性:
把客观事物的部分特性当做整体看待。
如伪装技术、夜晚偷盗
(4)知觉的恒常性:
客观事物外在形式改变,其本质属性不变。
知觉补充:
1、错觉是特殊的知觉特性,不能避免,有固定倾向性。
2、空间知觉早于时间知觉
3、视觉悬崖实验:
深度知觉、距离知觉,吉布森和沃克
2.3.2.2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有哪些?
观察力是指观察的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观察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步发展;(教师的正确指导)
(2)观察的精确性逐步提高;b、p分不清,精确性不好
(3)观察的深刻性和概括性逐步提高;渐渐能认识并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间的关系
(4)观察的顺序性逐步形成。
开始掌握系统观察方法,变得有条理、有系统
2.3.2.3观察的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是观察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和选择性
(2)观察的客观性:
实事求是去知觉事物的品质
(3)观察的精细性:
善于区分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
(4)观察的敏锐性:
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
2.3.3记忆
2.3.3.1记忆的分类(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1)根据内容不同分为:
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去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生动直观(头脑形像)声音
情景记忆:
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记忆。
汶川地震
逻辑记忆:
语义记忆,个体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概念等。
人类特有的
情绪记忆:
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
当时的心情
(2)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分为:
陈述性记忆:
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生活常识和课本知识
程序性记忆:
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技能的记忆
(3)根据记忆是否具有目的性和意志性分为:
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4)根据记忆保持时间不同分为: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
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7-9岁是儿童短时记忆容量迅速发展的时期
(5)根据识记材料性质不同分为:
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2.3.3.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内容
(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作为材料,绘制了一条曲线来表明遗忘量与时间之间关系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该曲线表明:
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但遗忘不是匀速进行的,最初遗忘的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到了一定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这说明,遗忘的速度从总体上来说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3)从遗忘进程的规律可以得到启示,为了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需要做到及时复习。
补充:
名言: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2.3.3.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遗忘的主要影响因素)
(1)时间因素:
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之后逐渐变慢。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理解后的记忆遗忘慢,单位时间内识记的材料越多,越容易遗忘。
(3)学习的程度:
低程度学习容易遗忘,过渡学习效果要好,以150%最佳
(4)识记材料的位置:
系列材料的开端和末尾部分比较容易记忆。
2.3.3.4遗忘理论
遗忘理论
代表人物
观点
补充
消退说
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最后消退。
如:
用进废退。
强调复习
干扰说
詹金斯、达伦巴希
遗忘是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线索说
弗洛伊德
一时难以提取想要的信息,有了正确的线索,就能提取。
也叫“提取失败说”。
如:
舌尖现象
动机说
图尔文
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压抑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也叫“压抑说”
主动遗忘
同化说
奥苏贝尔
遗忘是知识结构简化的过程
2.3.3.5、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
(1)小学儿童记忆的容量增加:
7-9岁短时记忆迅速发展,长时记忆岁年龄一直持续增长
(2)小学儿童的记忆策略逐步形成和发展:
可以有效使用复述策略,复述的主动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
儿童进入学龄期后,记忆的组织策略才开始明显发展起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策略,小学儿童知识经验相对不足,几乎不能使用这种策略。
2.3.3.6、小学儿童记忆的特点
(1)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低年级儿童仍以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2)从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因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还不能很好的只用意义识记
(3)从形象识记向抽象识记发展;抽象识记日益发展,并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2.3.3.7、教学中怎样才能克服遗忘?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补充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治知识遗忘。
2.3.4.想象
2.3.4.1想象:
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的两大基本特征
2.3.4.2想象的分类
(1)根据是否有目的和意识:
有意想象:
按一定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下进行的想象,也叫随意想象。
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
(2)根据创新程度:
再造想象:
二次想象,根据语言描述,图样,图纸,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
小学生主要以再造想象为主。
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图示,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等特点。
(3)根据想象与现实的联系:
空想,理想,幻想
2.3.4.3、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
想象能对客观现实进行超前的反映,以形象的形式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认识。
补充功能:
弥补人类认知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和不足。
代替功能:
可以通过心里想象从心理上得到某种代替和满足。
2.3.4.4、简述小学儿童想象的特点
(1)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但仍以无意想象为主。
(2)小学生想象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从再造想象到创造想象发展。
(3)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的累积,其想象慢慢更具有现实性。
2.3.5.思维(人类特有的高级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
思维的两大特征是概括性(概括事物的共同特征)和间接性(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失误,望闻问切、根据“土润而知雨,月晕而知风”进行判断)
2.3.5.1、简述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活动的性质,内容,解决问题的方式
直观动作思维:
实践思维,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
2岁以前
形象思维:
凭借头脑中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
抽象逻辑思维:
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出命题和规律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公式、法则、定理、命题
(2)根据思维的清晰程度
直觉思维:
没有经过严密分析,直接根据客观事物的现象及其变化的觉察而做出判断的思维。
模糊性和偶然性
分析思维:
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理、证明等逻辑推论做出结论的思维
(3)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
聚合思维:
求同思维、辐合思维、集中思维
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的特征,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4)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分为: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2.3.5.2思维的形式:
三种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命题
(1)概念:
通过专门的教学才能掌握,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
是通过思维活动形成的,使用“词”来标志的。
概念内涵的多少与外延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2)判断:
人脑反映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思维形式,对事物有所肯定和否定。
(3)推理:
从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
2.3.5.3、思维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基本环节)、比较和分类、抽象(共同本质特征)和概括(形成概念)
2.3.5.4、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补充
(1)流畅性:
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观念的数量多少。
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
即灵活性,能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想出的答案类型越多,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
能想出不同寻常的,与众不同的答案。
具有新奇性的答案。
答案越新奇独特,独创性越高
2.3.5.5、简述创造性思维过程:
补充
(1)准备阶段: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解决问题做准备,如搜集资料
(2)酝酿阶段:
分析资料,反复思考,提出解决方案,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3)豁朗阶段:
灵感期,是关键阶段,创新性的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
(4)经验阶段:
验证期
补充:
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高创造性要求一定要有高智商,即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3.5.6、简述小学儿童思维的总体发展特点
(1)小学儿童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存在一个转折期,即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该关键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10-11岁)
(3)小学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4)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小学生开始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省和监控。
2.3.5.7、简述小学儿童思维过程的发展特点
(1)比较能力的发展:
开始由具体向抽象发展进行比较;由部分向整体发展进行比较;开始运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比较。
(2)分类能力的发展:
低年级儿童主要按照“主题”分类;三四年级的儿童处于从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向根据本质特征分类的转折年龄;高年级的儿童主要根据事物的本质进行分类。
(3)概括能力的发展:
低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水平;中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形象抽象水平;高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本质抽象水平。
2.3.5.8、小学儿童概念掌握的发展特点
(1)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渐深刻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逐渐从事物的具体属性中解放出来,更多的关注事物本质的,内在的属性,因此他们开始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2)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丰富化;在专门的教育下,小学儿童的概念不断丰富。
(3)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系统化;儿童对概念进行区分和联系的能力逐步提高
补充:
小学儿童判断的发展:
从不全面到全面发展(低年级儿童常做出绝对判断,中高年级儿童逐渐能从多方面分析问题);由直接论证向间接论证发展
小学儿童推理的发展:
从依靠具体前提发展到依靠抽象前提;从直接推理向间接推理过渡;推理的步骤愈加简练,推理的正确性、合理性、逻辑性和自觉性也在加强。
2.3.5.9、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
(1)思维的敏捷性逐渐提高:
即思维过程的速度逐渐加快,精确性也逐步提高
(2)思维的灵活性日益增强:
即思维的流畅性越来越好,能从多方面分析问题
(3)思维的深刻性加强:
分析问题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不在流于表象。
(主要指思维的间接推理能力和抽象逻辑水平的提高)。
三四年级是儿童思维深刻性发展的重要年龄
(4)思维的独创性提高:
即解决问题的新颖程度,独创性发展最晚。
2.3.6言语
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
小学三年级以后才能理解反话
小学儿童口头语言(听和说为主的言语,有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主要形式是独白言语
书面言语:
识字,阅读(儿童阅读能力的主要标注),写作(言语发展的最终阶段)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
(1)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2)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3)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适应是心理(智力)发展的本质
同化:
根据已有经验解释新经验
顺应:
修改已有的图示适应新经验
个体心理发展就是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