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0576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docx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docx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方案

(2)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本质特征

倡导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

“课程行动研究”有三个基本理念,即:

l教师即研究者。

“课程行动研究”是参与性的,教师要为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而成为研究者。

教师要敏感地观察自己的课堂、探究自己的教学、参与自己的革新活动。

“课程行动研究”是合作性的,是集体的自我反思的研究。

教师要同其他教师发展伙伴关系,开展合作研究。

“课程行动研究”是批判性的,这是一种在具体教育情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研究,问题的解决总是在实际的情境之中。

l课程即实践。

“课程行动研究”应当“以实践的思考方式重新探讨课程问题”。

“课程行动研究”的主题是处理具体个案中真实的事件、真实的行动、真实的师生,比理论更生动、更丰富。

课堂即课程发展实验室。

教师的教学任务在于提出课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发现答案。

课程帮助教师重建知识观及教学观,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合作,反思他们的教学,不断重建呈现知识的方式,这样,教室就不仅是课程实施的场所,更是进行课程发展与教学实验的实验室。

每一间教室都是独特的,教师在其中对个新的方案加以试验、验证和修正。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师生的终身学习,改进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成效。

教学是一种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而学习也是一种过程,教学过程要促进学习,就是要基于学习过程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提升教学成效。

学习是内在的,教学是外在的,二者建立起有效的关联,按照学习过程开展教学活动,就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终身学习。

教学行为本身并不都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成效,只有教学行为促进师生双方的共同学习时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成效。

促进师生共同学习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体验,然后建构有效学习模式的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是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和发展的活动。

科学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为此,我们决定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一)积极动机:

研究发现,我国大多数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教学动机往往都是源于学习、考试的动机,而源于生活的动机很少。

但实际上,只有源于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动机,才真正能够成为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动机;只有源于教师自身职业热情和激情的动机,才真正能够促使教师去发掘和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动机。

因此,调查教师的职业热情与职业倦怠以及学生真实的学习动机及强化和保持这一动机是本课题的第一项研究重点。

(二)学习方式和学习(教学)风格:

“学习方式”指学习者(本课题中包括教师与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如接受型学习、体验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学习方式受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学习者的个体特征等因素制约,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学习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教学)风格”是指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的、持久的、并具有个性化的认知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学生(教师)所采用的吸收、处理和储存新信息、掌握新技能的方式。

个体的这一特征也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本课题研究中,师生的学习方式将得以培训完善;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将得以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并保持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和风格。

(三)合理目标:

教学是一个有目标的活动,只有合理的目标才能提升教学成效。

我们认为应该从教学目标入手,建立合理的中小学教学目标体系,区分“理解目标与运用目标、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教学形式与评价形式、基础能力与评价能力”。

(四)科学评价: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否提升,关键在于是否获得更多教学结果,因此对于教学成果的评价是教学成效研究的重点。

科学的评价应该设计基于目标、目的真实、功能多元、促进教学的评价活动。

课题的主要内容取决于县区教体局以及各学校依据该课题而申请的研究子课题。

但是课题组会认真引导每个申请子课题的县区以及学校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课堂教学入手进行论证、实施和结项。

五、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

除了教育部提供的必要经费外,我市教育局将拿出相应的配套经费,以保证本课题的顺利进展。

(二)人员保障:

本课题由漯河市基础教研室承担完成。

课题研究的整体队伍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合理,既有理论方面的专家,又有具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熟悉漯河市义务教育发展状况的一线领导和校长教师,能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漯河市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成效研究进行实施和即时监督指导。

该课题组成员对该项目有深厚的兴趣,并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积累了许多有关该项目的资料,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备承担该项目的基础条件。

另外还争取上级政府领导与省级、全国著名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争取一切外援力量为实现本方案的总目标而努力。

(三)研究条件保障(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

本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设有专门的资料室或教育资料中心,每人都配备有先进的计算机和相应的配套设备,可以为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充分的保证条件。

(四)时间保障。

本课题组有专门人员负责,主要参与者有充裕的时间投入到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活动中,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给予了时间上保障。

(五)组织保障。

本课题组由漯河市教育局牵头,河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心等联合实施。

漯河市教育局将切实承担起本方案的实施,担当起政府职能,组织全市力量,协调各教科研部门联系开展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活动。

成立漯河市义务教育阶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领导小组,由市教育局局长章光普任组长,教育局副局长时恒才任副组长,由市基础教育教研室和各学科的教研员以及各学科省级学术带头人组成,在教育部一级课题组的直接领导下负责本课题的领导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基础教研室。

基础教研室主任王耀宗任办公室主任。

办公室负责对各子课题的具体研究指导工作。

六、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形成一个理论性高、操作性强、科学规范的漯河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与实施方案;以研究报告、调查分析报告、论文等形式呈现。

(一)阶段性成果

1.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践研究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践研究

3.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践研究

4.义务教育阶段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践研究(主要依据子课题的研究主题而定)。

(二)最终研究成果

漯河市义务教育阶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教学活动是一个预设的、有目的的活动,这一预设就是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而设计的,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本课题将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完善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达到用较少的教学成本较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关键是改革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实现教学成效的提高。

具体的研究计划如下:

2009年8月—10月:

启动阶段

目标和措施:

对课题进行广泛宣传,接受实验县区和学校的申报;实验县区、学校开题;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掌握其基本特征;实验开始。

对申报县区、学校进行考察,确定实验县区、学校;实验县区、学校申报子课题。

组织指导实验教师把握多种不同的课堂教学策略,逐步形成实验教学的能力。

2009年11月—2010年11月:

第一阶段实验

目标与措施:

调查实验学校师生的真实的教与学的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教学)风格,及时分析并给予反馈;实验县区、学校的教师在项目组指导下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项目组进行实验监控和督导;组织实验教师进行交流;要求实验教师能说明自己选择的教学方案的理由;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方案进行实验学习;鼓励实验教师发表备课教案,形成教案库。

2010年12月:

第一阶段总结

目标与措施:

实验教师在项目组指导下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形成体系较为完整的实验教学案例。

组织全市课堂教学实践研讨会一次,实验课竞赛一次。

组织实验教师按照实验要求进行试验评估;组织实验教师形成各种不同学科和教学内容的方法;组织实验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教学竞赛;组织实验学校和教师的论文交流;请专家对实验进行一次会诊。

2011年1月—2011年11月:

第二阶段实验

目标与措施:

进一步调查实验学校师生的真实的教与学的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教学)风格,及时分析并给予反馈;实验教师在项目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和程序;项目组进一步完善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程序的理论分析。

要求实验教师完全掌握符合实验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程序。

2011年12月:

第二阶段总结:

目标与措施:

项目组对课堂教学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进行评估与总结。

组织实验教师参加不同层次的教学竞赛;组织实验学校和教师的论文交流。

2012年1月:

研究总结鉴定

目标与措施:

对该研究课题进行鉴定。

组织实验教学的规范性展示;对实验县区、学校(子课题)进行分级(国家级、市级、校级)总结和鉴定。

请专家对实验进行鉴定;录制实验学校的课堂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何克抗.(2003).《教学系统设计》.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鲁子问.(2003).《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鲁子问,康淑敏.(2008).《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鲁子问.(2008).《英语教学设计》.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查有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上).《课程.教材.教法》.2001,4.

6.皮连生,庞维国(译).(1999).《教学设计原理》.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钟启泉.(2003).《(新版)现代课程论》.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8.续润华.(2006).《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若干热点问题探究》.北京:

中国档案出版社.

9.应湘,向祖强.(2007).《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