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中药简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0381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80 大小:14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常用中药简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临床常用中药简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临床常用中药简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临床常用中药简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0页
临床常用中药简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常用中药简表.docx

《临床常用中药简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常用中药简表.docx(1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常用中药简表.docx

临床常用中药简表

第一章:

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麻黄】解表出汗,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性味归经:

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用量用法:

2—9g。

宜后下。

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或生用。

注意事项:

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

发汗解表: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麻黄汤》

宣肺平喘:

用于喘咳实证。

《三拗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利水消肿:

用于水肿兼有表证,恶寒发热,脉浮等。

《越婢汤》《越婢加术汤》

【桂枝】横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折足痹

性味归经:

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用量用法:

3~9克.入汤剂.

注意事项: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孕妇胎热以及产后风湿伴有多汗等情形均忌用。

发汗解表:

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

《桂枝汤》《麻黄汤》

温经止痛:

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

《桂枝附子汤》《小建中汤》《温经汤》

助阳化气:

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

《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桂枝甘草汤》

【紫苏叶(天然消炎药】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性味归经:

辛,温。

归肺、脾经。

用量用法:

煎服,6—10克。

注意事项:

风热以及表虚自汗及湿热病忌用。

祛风解表:

用于外感风邪,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荆防败毒散》《银翘散》

透疹: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而有表证。

止血:

用于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证(炒碳用)。

1、理气,和营。

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

并能解鱼蟹毒。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

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苏散;若兼有气滞胸闷者,多配伍香附、陈皮等,如苏散。

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

本品具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功效。

偏寒者,每与藿香同用;偏热者,可与黄连同用。

偏气滞痰结者,常与半夏、厚朴同用。

3.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常与陈皮、砂仁配伍,以加强其止呕、安胎的效果。

4.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吐泻,单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性味归经:

辛、甘,温。

归膀胱、肝、脾经。

用量用法:

内服:

煎汤,5-10g;或入丸、散。

外用:

适量,煎水熏洗。

一般生用,止泻炒用,止血炒炭用。

注意事项:

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祛风解表:

用于外感风邪,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

《荆防败毒散》

胜湿:

用于外感风湿或风湿痹痛。

《羌活胜湿汤》

止痉:

用于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痉挛抽搐等。

《玉真散》

【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性味归经:

辛,温。

入肺、肾经。

用量用法:

内服:

煎汤,0.3~1钱。

外用:

研末撒、吹鼻或煎水含漱。

注意事项: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发散风寒:

用于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沉等。

《麻黄附子细辛汤》

祛风止痛:

用于头痛、牙痛、痹痛。

《川芎茶调散》

温肺化饮:

用于肺寒咳嗽,痰多清稀。

《小青龙汤》

【荆芥】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

性味归经:

味辛,性微温归肺、肝经

用量用法:

5~10g注意事项:

《本草纲目》忌驴肉。

反河豚、一切无鳞鱼、蟹

【白芷】祛风,燥湿,消肿,止痛

性味归经:

辛,温。

入肺、脾、胃经。

用量用法:

内服:

煎汤,0.8~2钱;或入丸、散。

外用:

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事项:

阴虚血热者忌服。

散寒通窍:

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

《九味羌活汤》

祛风止痛:

用于风邪所致的眉棱骨痛、牙痛、头风痛、鼻渊头痛。

《川芎茶调散》

消肿排脓:

用于疮疡肿痛,为外科常用药。

《仙方活命饮》

燥湿止带:

用于寒湿带下,色白清稀。

【香薷】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

性味归经:

辛,微温。

归肺、胃经。

用量用法:

3~9g。

注意事项:

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阳暑证当忌用。

发汗解表:

用于夏季风寒挟湿、恶寒发热、无汗、头胀痛。

《香薷饮》

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薷术丸》

【羌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性味归经:

辛、苦,温。

归膀胱、肾经。

用量用法:

煎服,3-9g。

注意事项:

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

血虚痹痛,阴虚头痛者慎用。

解表散寒: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

《九味羌活汤》

祛风胜湿、止痛:

用于风湿痹痛,以项背、肢节等上半身为宜。

《蠲痹汤》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性味归经:

辛,温。

归膀胱经。

用量用法:

内服:

煎汤,1~3钱。

外用:

煎水洗或研末调涂。

注意事项:

血虚头痛忌服。

解表散寒:

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巅顶痛,痛连齿颊及偏头痛等。

《神术散》

祛风胜湿、止痛:

用于风寒湿痹,肢节冷痛等。

【辛夷】鼻渊、鼻塞

性味归经:

辛,温。

入肺、胃经。

用量用法:

内服:

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外用:

研末塞鼻或水浸蒸馏滴鼻。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者忌服。

散风寒、通鼻窍:

用于鼻病,为鼻渊要药,偏于风寒常与细辛、白芷等同用;偏于风热常与薄荷、黄芩同用。

二、辛凉解表药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性味归经:

甘,温,有毒。

辛、苦;入肺、肝经。

用量用法:

苍耳子3~9g;苍耳草1~2两。

注意事项:

血虚之头痛、痹痛忌服。

有剧烈的毒性,不以随意作为药用,必遵照医嘱。

苍耳子:

散风除湿,通鼻窍。

用于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苍耳草:

子宫出血,深部脓肿,麻风,皮肤湿疹。

【薄荷】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性味归经:

辛,凉。

入肺、肝经。

用量用法:

煎服,3~6g;宜后下。

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注意事项: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疏散风热:

用于外感风热及热病初起,发热恶风、头痛无汗等。

《银翘散》

清头目、利咽喉:

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或咽喉肿痛等。

透疹毒:

用于麻疹初起,或风热外袭疹发不畅。

《加减葛根汤》

【蝉蜕(蝉衣)】消风定惊,杀疳除热,明目退翳,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息风止痉

性味归经:

甘,寒。

归肺、肝经。

用量用法:

内服:

煎汤,1-2钱;或入丸、散。

外用:

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

《本草经疏》:

"疸疹虚寒证不得服。

"

疏散风热:

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恶风、头痛咽痛、脉浮数等。

透疹止痒:

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及风疹块、皮肤搔痒等。

明目退翳:

用于风热目赤多泪或翳障。

熄风止痉:

用于破伤风和小儿惊风,发热抽搐等。

【葛根】祛风发散,温疟往来,生津止渴解洒

性味归经:

性凉,味甘、辛。

入脾、胃经。

用量用法:

内服:

煎汤,1.5~3钱;或捣汁。

外用:

捣敷。

注意事项:

①张元素:

"不可多服,恐损胃气。

"②《本草正》:

"其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所当慎用。

"③《本草从新》:

"夏日表虚汗多尤忌。

"

发表解肌:

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无汗,项背强痛等。

《葛根汤》《葛根解肌汤》

升阳止泻:

用于湿热泄痢及脾虚腹泻等。

《葛根芩连汤》《七味白术散》

解热生津:

用于用于热病口渴或消渴症。

《玉泉饮》

透疹:

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升麻葛根汤》

【苦丁茶】疏风清热,明目生津风热头痛;齿痛;目赤;聤耳;口疮;热病烦渴;泄泻;痢疾

性味归经:

甘、苦,寒。

归肝、肺、胃经。

用量用法:

内服:

煎汤,3-9g;或入丸剂。

外用:

适量,煎水熏洗,或涂搽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服,经期女性、肠胃不好等都不宜饮用

相关配伍:

1、与石膏同用,清热泻火,宣肺清散。

2、与芦根同用,养阴生津,除烦止渴。

3、与菊花同用,疏风热,明目。

4、与黄连同用,清里和表,理肠止泻

【柴胡】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性味归经:

苦,微寒。

归肝、胆经。

用量用法:

煎服,3~9g

注意事项:

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和解退热:

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协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

《小柴胡汤》

疏肝解郁:

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胸协胀痛、月经不调、痛经。

《逍遥散》《加味逍遥散》

升举阳气:

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补中益气汤》

【升麻】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性味归经:

辛、微甘,微寒。

归肺、脾、胃、大肠经。

用量用法:

3~9g。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麻诊已透及喘满气逆者不宜用。

发表透疹:

用于麻疹初期、透发不畅。

《升麻葛根汤》

清热解毒:

用于热毒所致多种病证,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热毒疮肿等。

《清胃散》《牛蒡子汤》

升举阳气:

用于气虚下陷所致脱肛、子宫脱垂等。

《补中益气汤》《举元煎》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性味归经:

性寒,味辛、苦。

归肺、胃经。

用量用法:

6~12g。

内服:

煎汤,1.5~3钱;或入散剂。

外用:

煎水含漱。

注意事项:

本品能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

各别会有过敏反应。

疏散风寒:

用于外感风热,咳嗽咯痰不利及咽喉肿痛。

《银翘散》

解毒透疹:

用于麻疹初期,透发不畅。

利咽消肿:

用于热毒疮肿。

常与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等解毒药同用。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性味归经:

味甘,苦;性寒。

人肺、肝经。

用量用法:

3-15克。

疏散风热:

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等。

《桑菊饮》《桑杏汤》

清肝明目:

用于肝火或风热所致目赤涩痛,多泪等。

《麻桑丸》

【菊花】除热祛风,头晕目赤,收泪殊功

性味归经:

味辛,甘,苦;性微寒。

归肺、肝经。

用量用法:

3-18克。

注意事项:

高血压病患者属于阴阳两虚型者则不宜用寒凉的菊花,

另外,痰湿型、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也不宜用菊花。

疏散风热:

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等。

《桑菊饮》

平肝明目:

用于肝阳上亢或风热、肝火目疾。

《杞菊地黄丸》

清热解毒:

用于热毒疮肿。

【蔓荆子】头疼能治,拘缠湿痹,泪眼堪除

性味归经:

辛、苦,微寒。

归膀胱、肝、胃经。

用量用法:

5~9g。

疏散风热:

用于外感风热,头痛或偏头痛。

《菊芎饮》

清利头目:

用于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多泪及虚症目疾。

【木贼】疏风散热,解肌,退翳用于目生云翳,迎风流泪,肠风下血,血痢,脱肝,疟疾,喉痛,痈肿。

性味归经:

甘、苦,平。

归肺、肝、胆经。

用量用法:

3~9g。

注意事项:

气血虚者慎服

【浮萍】宣散风热,透疹,利尿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尿少。

性味归经:

味辛,性寒。

归肺经。

用量用法:

3~9g。

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第二章: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石膏】能泻胃火,发渴头痛,解肌立妥

性味归经:

辛甘,寒。

入肺、胃经。

用量用法:

煎汤,0.3~1两(大剂可用6~8两);或入丸、散。

外用:

煅研撒或调敷。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清热泻火:

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白虎汤》

除烦止渴:

用于肺热喘咳,心烦口渴,鼻翼煽动等。

《麻杏石甘汤》

收敛生肌:

用于湿疹、疮疡溃而不敛,水火烫伤等。

【知母】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性味归经:

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用量用法:

内服:

煎汤,6~12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大便溏泻者禁服。

清热泻火:

用于温热病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白虎汤》

滋阴润燥:

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及消渴证。

《知柏地黄丸》《二冬汤》

【栀子】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清热,泻火,凉血

性味归经:

苦,寒。

归心、肺、三焦经。

用量用法:

6~9g。

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根1~2两。

注意事项:

栀子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泻火除烦:

用于热病心烦,燥扰不宁等。

《栀子豉汤》《黄连解毒汤》

清热利湿:

用于湿热所致的黄疸或小便赤涩热痛。

《茵陈蒿汤》《八正散》

凉血止血:

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

外用消肿止痛:

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夏枯草】瘰疬瘿瘤,破症散结,湿痹能瘳,

性味归经:

苦、辛、寒。

入肝、胆经。

用量用法:

内服:

煎汤,2~5钱;熬膏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脾胃寒弱着慎用

清肝明目:

用于肝火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

为治疗肝火目疾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的常用药。

《夏枯草散》

散结消肿:

用于痰火郁结所致的瘰疬、瘿瘤等。

也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甲状腺肿大、淋巴结核、乳腺增生等。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性味归经:

甘,寒。

归肺、胃经。

用量用法:

内服:

煎汤,15~30g(鲜品60~120g);或鲜品捣汁。

外用:

适量,煎汤洗。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服。

清热除烦:

用于热病伤津、心烦口渴、舌燥少津等。

生津止渴:

用于胃热呕吐、呃逆。

清胃止呕:

用于肺热或风热咳嗽。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用量用法:

煎服,10-15g

注意事项:

不宜与乌头(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类药材同用。

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热病烦渴;本品甘寒,既能清肺胃二经实热,又能生津止渴,故常用治热病烦渴,可配芦根、麦门冬等用或配生地黄、五味子用,如天花散(《仁斋直指方》);取本品生津止渴之功,配沙参、麦门冬、玉竹等用,可治燥伤肺胃,咽干口渴,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取本品生津润燥之功,配人参用治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咳喘咯血,如参花散(《万病回春》)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性味归经:

甘、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用量用法:

6~9g。

注意事项:

淡竹叶的根,据文献记载,能破血堕胎,有待研究。

清热除烦:

用于热病后余热未尽,烦热口渴。

《竹叶石膏汤》《清宫汤》

生津利尿:

用于热淋及心火移于小肠所致口舌生疮、小便淋痛等。

《导赤散》

【夜明砂】消积,活血,明目用于青盲、雀目、目赤肿痛、白晴溢血、内外翳障、泻痢、积聚、痈肿瘰疬;疟疾目生翳障、夜盲、小儿疳积、惊风等症。

性味归经:

味辛、微苦,性寒,归肝经。

用量用法:

 2.5克~5克。

注意事项:

虚寒者及孕妇慎服

二、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性味归经:

苦,寒。

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用量用法:

3~9g。

注意事项:

《本草经疏》:

“脾肺虚热者忌之。

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清热燥湿:

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湿温、黄疸、热淋等。

《黄芩汤》

泻上焦肺火:

用于肺热咳嗽或温热病高热烦躁。

《清肺汤》

解毒:

用于热毒疮肿及咽喉肿痛。

《黄连解毒汤》

止血:

用于内热炽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出血。

安胎:

用于胎热不安。

《当归散》

【黄连】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性味归经:

苦,寒。

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用量用法:

煎服,2~5g。

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清热燥湿:

用于湿热所致的多种病证,多用于肠胃湿热引起的腹泻、呕吐。

《香连丸》

泻中焦心火:

用于心、胃、肝、胆等脏腑的实火证,尤心火见长。

《朱砂安神丸》《黄连解毒汤》

解毒:

用于痈肿疔毒、湿疮痒疹、耳脓、口舌生疮等。

【黄柏】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性味归经:

苦,寒。

归肾、膀胱、大肠经。

用量用法:

3~12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便溏泄泻者忌用。

清热燥湿:

用于多种湿热证,尤下焦湿热常用。

如泄痢脓血、里急后重、小便黄赤、带下黄稠、热淋小便涩痛等。

《白头翁汤》《栀子柏皮汤》《三妙丸》

泻火解毒:

用于热毒疮疡、湿疹等。

《黄连解毒汤》

退虚热(盐炒):

用于阴虚发热、骨蒸盗汗及遗精等。

《知柏地黄丸》

【龙胆草】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耳鸣耳聋,强中,惊风抽搐

性味归经:

苦、寒。

入肝、胆经。

用量用法:

3~6g。

注意事项:

凡脾胃虚寒及肝经无实热者忌用、阴虚津伤者慎用、孕妇慎服。

清热燥湿:

用于湿热黄疸、带下、湿疹等。

泻肝胆火:

用于肝胆经实火所致的胁痛、口苦、目赤、耳聋等。

《龙胆泻肝汤》《凉惊丸》

【苦参】痈肿疮疥,下血肠风,眉脱赤癞

性味归经:

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用量用法:

煎服,4.5~9g。

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注意事项:

本品苦寒伤胃、伤阴,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慎用。

反藜芦。

清热燥湿:

用于湿热所致黄疸、泻痢、带下、阴痒等多种病症。

《香参丸》

杀虫止痒:

用于皮肤搔痒、疥癣、脓泡疮、麻风等。

利尿:

用于湿热蕴结、小便不利、灼热涩痛。

现用于治疗阴道滴虫有良效。

【白鲜皮】祛风解毒、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热痹

性味归经:

苦,寒。

归脾、胃、膀胱经。

用量用法:

4.5~9g;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粉敷。

注意事项:

虚寒证忌服。

清热燥湿:

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协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

《小柴胡汤》

解毒止痒:

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胸协胀痛、月经不调、痛经。

《逍遥散》《加味逍遥散》

【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性味归经:

苦、涩,寒。

归肝、胆、大肠经。

用量用法:

6~12g。

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清热解毒:

用于热毒泻痢,里急后重。

《白头翁汤》

清肝明目:

用于肝火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秦皮散》

【黄毛耳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性味归经:

苦,凉。

归肝;胆;膀胱;大肠经

用量用法:

25~10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用于肠炎,痢疾,急性黄疸型肝炎,小儿急性肾炎,乳糜尿,功能性子宫出血,咽喉肿痛;外用治毒蛇、蜈蚣咬伤,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疔疮肿毒

常用配方:

1、治湿热黄疸:

鲜黄毛耳草一~二两,水煎服,连服三至七天。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鲜黄毛耳草一两,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3、治湿热水肿:

鲜黄毛耳草一至二两,水煎服;另用石蒜鲜鳞茎一两,蓖麻种子二钱,共捣烂敷足心。

《福建中草药》

4、治小儿急性肾炎:

鲜黄毛耳草水煎加红糖服。

二至三岁八钱至一两;四至六岁一两至一两半;七至十岁一两半至二两;十岁以上者二两至二两半。

以上均为一日量,分三次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5、治乳糜尿(青淋):

鲜黄毛耳草二两,金樱根六钱,灯心草、贯众各五钱。

加水三碗煎成一碗。

每日一剂,二次分服。

如尿中有圆柱样物,加星宿菜全草七钱,牡荆子五钱;妇女患者加地菍根一两;病重者黄毛耳草增加一两。

忌食姜、葱、蒜等。

(江西《草药手册》)

6、治痢疾,肠炎:

鲜腹泻草二两(干品一两),洗净,加水浓煎,去渣,取药液,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冲服。

一天分两次服。

《中草医药经验交流》

7、治中暑吐泻:

鲜黄毛耳草一两。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8、治小儿高热昏睡:

黄毛耳草三钱,艾叶一钱,钩藤二钱,山楂三钱,蜂窝一钱。

水煎服。

每小时服一次,每次服一匙。

《湖南药物志》

9、治乳腺炎:

黄毛耳草一两,水煎服。

(江西《草药手册》)

10、治妇女血崩:

黄毛耳草,水煎,取汁冲红糖服。

《中国药植志》

11、治跌打损伤及蛇咬伤:

鲜黄毛耳草捣汁饮,渣敷患处。

《浙江民间草药》

三、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双花)】疗痈无对,未成则散,已成则溃

性味归经:

甘,寒。

归肺、心、胃经。

用量用法:

6~15g。

注意事项:

煎服,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清热解毒:

①用于外感风热火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咽痛、脉浮数等。

②用于热毒疮痈疔疖有红、肿、热、痛等症;③用于热毒泻痢,便脓血。

【连翘】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甚逐

性味归经:

苦,微寒。

归肺、心、小肠经。

用量用法:

9-15克。

注意事项:

虚寒阴疽忌用。

清热解毒:

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

《银翘散》《清营汤》

消痈散结:

用于热毒所致的各种疮疡肿毒、乳痈或瘰疬结核等。

“疮家圣药”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胃经

用量用法:

煎服,9-15g

注意事项:

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主治:

温疫时毒,发热咽痛,温毒发斑,痄腮,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

》与玄参、马勃、牛蒡子等同用,可用于风热上攻,咽喉肿痛等症

》与生地、紫草、黄芩等同用,可用于时行温病,温毒发斑等症

【大青叶】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斑疹;吐血;衄血;黄疸;泻痢;丹毒;喉痹;痄腮

性味归经:

苦,寒。

入肝、心、胃经。

用量用法:

内服:

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

外用:

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忌服。

非心胃热毒勿用。

虚作泻者禁用。

清热解毒:

用于温热病邪入血分,壮热、神昏、发斑、烦躁等。

《犀角大青汤》

凉血消斑:

用于热毒所致的丹毒、口疮、咽喉肿痛等。

现多用于上感、流感、流脑等病。

与水牛角、玄参、栀子等同用,可用于温热病心胃毒盛,热入营血,气血两燔,高热神昏,发斑发疹者

与生地、大黄、升麻等同用,可用于心胃火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者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痈疖,乳腺炎,咽炎及扁桃体炎,黄疸型肝炎

性味归经:

苦、辛、寒,无毒;归心、肝经。

用量用法:

内服:

煎汤,3~5钱(鲜者1~2两)。

外用:

捣敷。

注意事项:

《南宁市药物志》:

虚寒者忌服。

清热解毒:

用于痈疖疔疮、乳痈、肠痈和毒蛇咬伤等。

本药为治疔疮之常用药。

《五味消毒饮》

清肝明目:

用于肝火目赤肿痛。

【蒲公英】去火、疔疮肿毒,瘰疬,咽痛,热淋涩痛且有消灭“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

性味归经:

甘,微苦,寒。

归肝、胃、膀光经。

用量用法:

内服:

煎汤,0.3~l两(大剂2两);捣汁或入散剂。

外用:

捣敷。

注意事项:

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

清热解毒:

用于乳痈肿痛、痈疖疔疮、肺痈、肠痈等,为治乳痈之常用药。

(如“蒲公英粥:

蒲公英60克,粳米200克;做法:

蒲公英煮水15分钟后去药渣加粳米煮成粥;功效:

清热疏肝、消肿散结。

清肝明目:

用于肝火所致的目赤肿痛。

利尿除湿通淋:

用于热淋小便涩痛、湿热黄疸等。

如【蒲公英玉须汤】蒲公英60克、玉米须60克,代茶饮;主治(尿路感染、小便短赤)

【牛黄】清心豁痰,开窍醒神,用于温热病热入心包,神昏谵语

性味归经:

甘,凉。

归心、肝经。

用量用法:

0.15~0.35g,多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注意事项:

孕妇慎服。

清热解毒:

用于热毒郁结所致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及痈疽肿毒等证。

《牛黄解毒丸》

息风止痉:

用于温热病高热谵语,痉挛抽搐等。

《牛黄散》

化痰开窍:

用于温热病热入心包或中风、惊风、癫痫等痰热阻闭心窍所致的神昏、口噤等。

【鱼腥草(天然消炎药】健胃消食,用于治实热、湿邪、疾热为患的痔疮便血、脾胃积热

性味归经:

辛,微寒。

归肺经。

用量用法:

15~30g,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注意事项:

风寒以及虚寒性体质及疔疮肿疡属阴寒,无红肿热痛者,不宜服食。

清热解毒:

用于肺痈咳吐脓血及肺热咳嗽,痰黄而稠等,为治肺痈之要药。

消肿排脓:

用于热毒疮疡。

利尿通淋:

用于热淋小便涩痛。

【射干】逐瘀通经,喉痹口臭,痈毒堪凭

性味归经:

苦,寒。

入肺、肝经。

用量用法:

煎服,3~9g。

注意事项:

本品苦寒,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孕妇忌用或慎用。

解毒利咽:

用于热毒所致的咽喉肿痛,兼有痰热者尤为适宜。

常与解毒利咽药同用。

祛痰止咳:

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粘。

《射干麻黄汤》

【白头翁】清热凉血,瘿疬疮疝,止痛百节治热毒血痢,温疟寒热,鼻衄,血痔

性味归经:

苦,寒。

归胃、大肠经。

用量用法:

9~15g。

注意事项:

脾胃寒者慎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用于湿热和热毒痢疾,发热腹痛,纯下脓血,里急后重等。

为热毒血痢的要药。

【野菊花(山菊花、千层菊、黄菊花)】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性味归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