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0339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15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物体

1.发现物体的特征

2.谁轻谁重

3.认识物体的形状

4.给物体分类

5.观察一瓶水

6.它们去哪里了

7.认识一袋空气

科学阅读

动物

1.我们知道的动物

2.校园里的动物

3.观察一种动物

4.给动物建个'家'

5.观察鱼

6.给动物分类

科学阅读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目录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

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分析】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

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

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

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另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

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

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卡纸、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希沃白板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我的脑袋最聪明

1.教师使用希沃白板的橡皮擦工具依次擦除名词:

剪刀、直尺、铅笔、橡皮和卡纸。

学生两两搭档玩游戏“你说我猜”。

教师请负责“说”的同学回答你是怎么样描述物体的(或者请负责“猜”的同学说一说你根据搭档的什么语言动作的描述猜出答案的)。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进行表述。

设计意图:

用玩游戏来集中学生注意力,也为学生独立描述物体特征提供思考依据,降低难度。

表述理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同时培养学生说话时要有理有据。

通过学生的描述来了解学生对物体的观察、比较和描述能力,为教师后面的教学调整提供借鉴。

2.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

3.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希沃轻白板上擦除课题:

发现物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二、我是小小观察家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

我们上学期有走出教室去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观察植物,你们还记得我们用了什么方法?

使用了身体的哪些器官来观察植物的根茎叶吗?

(通过希沃白板的配对游戏来复习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迁移上学期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观察方法。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7种物体: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卡纸、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师生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看到了什么,力求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官来观察物体的特征,如用眼看颜色或形状、用手摸软硬、用鼻子闻到气味,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描述性词汇,同时为下面的“两两对比观察法”活动埋下伏笔。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

我们要橡皮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橡皮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橡皮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

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

然后把橡皮再分别与螺母、泡沫块、卡纸、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橡皮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三、我的小组最团结

教师指导学生拖动合适的科学词汇到物体对应的特征区域,学生分组在一体机大屏上操作完成记录表格。

设计意图:

学生利用活动手册记录物体特征,书写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设计了学生到教室的四面侧屏上拖动合适的科学词汇到对应表格内,操作过程中教师耐心指导、示范。

通过指导,使学生认识到要边观察、边比较、边记录,记录结果要真实。

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设计意图:

学生到侧屏展示并介绍自己组的讨论结果,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继续巩固学生对物体特征的科学认识,引导学生用“准不准”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记录,进一步强调科学记录要真实、准确。

四、总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设计意图:

突出学以致用,同时用编谜语的方式继续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述能力。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

较厚、较薄,有颜色、无色

闻:

有气味、无味

摸:

粗糙、光滑

掂:

较重、较轻

……

教学反思

 

2.谁轻谁重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不同的物体轻重不同,物体的轻重是可以测量的。

知道可以通过预测、掂量、称量等方法来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称量比预测和掂量能更准确的比较物体的轻重。

知道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轻重可能不同。

2.科学探究目标

会使用简易天平,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会用一定的方式记录不同物体的轻重。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预测、掂量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增强探究物体轻重的欲望,并寻求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工具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教学难点:

借助简易天平称重物时,需找到合适的标准物。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快速合理的测量并记录。

【教学准备】

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各十二份,简易天平12台、同样大小的长尾夹若干、大小一样的陶瓷、塑料碗碟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激趣导入:

PPT上出示海绵宝宝图片,海绵宝宝会进行语音播报:

小朋友们,大家好!

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

(利用声音提示,复习上节课认识的物体),然后再播放它和派大星的音频对话

(派大星:

海绵宝宝,你看小朋友多厉害!

那你知道这些谁重谁轻吗?

海:

我觉得大橡皮擦最重,乒乓球最轻。

派大星:

不不不!

我觉得塑料块比大橡皮擦重,大橡皮比小橡皮重。

小橡皮比木块重。

海:

哼!

你肯定是错了!

派大星:

不,就是塑料块比大橡皮重。

2.老师顺势引导你们觉得怎么哪个重哪个轻呢?

出示课题:

谁轻谁重

设计意图:

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知水平,了解学习前的概念掌握程度,为认识并实践科学的较方法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1:

预测物体的轻重

1.老师现场出示五个物体:

乒乓球、大小差不多大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让学生预测它们的大小如何。

(提示学生只能用眼睛观看)

设计意图:

让学生有一个意识:

实验之前需预测。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在我们的实验单上呢,可以找谁来帮忙呢?

”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教师需强调1至5依次排序)

3.让学生分组汇报自己的预测结果,老师及时把序号填写在黑板班。

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学生回答时,老师快速选取两组数据填写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

让学生有一个认知:

两组数据不一样。

激发他们思考用其他办法去探究。

4.对比不同小组的不同答案,引出排序的结果不一样。

设计意图:

借此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

比如,对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现状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们轻重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三、探索2:

掂量物体的轻重

1.过渡语:

大家对五个物体的轻重预测不同,我们学习观察的时候,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手掂、手摸等。

确定掂一掂的方法,比较它们的轻重。

2.微课介绍掂量的方法,并介绍记录位置。

3.学生开始掂量物体的轻重。

3.用数字1-5记录,最轻的用1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4.汇报交流

5.板书几个组不同的结果,引出掂量得出的结果还是不能统一。

四、探索3:

称量物体的轻重

(1)如果在探索2看到学生用制作简易“跷跷板”,鼓励学生创新。

过渡语:

刚刚老师看到有同学制作简易的“跷跷板”,非常聪明,今天我带来了它的升级版——简易天平。

如没有同学使用,就问道:

我们可不可以利用什么工具使我们的结果更准确呢?

(2)首先要确定标准物。

让小朋友自己先想办法怎么利用天平称轻重。

他们会想到两两比较,这时老师引导问:

“他们两个之间相差多少?

”学生会回答不知道。

老师就提示找一个标准物来代替。

让小朋友讨论用大的乒乓球,重的乒乓球,小的长尾夹来选择,并追问为什么?

让他们明白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长尾夹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这里考虑选择长尾夹是因为比长尾夹更快,也能测出来结果)

(3)微课演示天平使用的方法:

说明称重方法。

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长尾夹(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

数出放入的长尾夹数量,根据长尾夹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

称量后,学生要根据长尾夹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儿歌:

小天平,先放平。

实验前,看两臂。

实验物,比一比。

谁最重,谁就低。

左物右夹,请牢记!

(4)开始动手测量。

(5)交流汇报,五种物体的轻重达成共识。

在称量的时候,学生会用到很多方法。

比如:

找最轻的先称,再放第二轻的物体(此时不需要把开始的长尾夹取出,直接往里面加)

有同学会找最重的先称,依次放第二重的东西。

有同学会找中间的参照物,比如小橡皮,其他的依次比较。

老师小结,实验时需优化实验步骤。

(6)将小组测量结果写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

让小组把称量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准备。

通过自己动手称量物体重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记录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和态度。

五、研讨

通过观察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

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让他们感受利用工具带来的便利。

设计意图:

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不同的人预测的结果可能不同,甚至差异会比较大,因此预测是不可靠的。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掂量的方法判断轻重,这种方法需要两两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觉,当物体的轻重差不多时,会出现不同的判断结果;而且这种方法的操作次数比较多,当有更多的物体时,操作会更麻烦,结果会更不准确。

第三种方法是用同样大小的长尾夹作为标准物测量,测量后记录长尾夹的个数,这样得出的结果不仅比较精确,而且适合测量更多的物体。

六、拓展(根据课堂时间而定)

教师出示两个碗碟形状相似、大小相同,让学生观察,一样重吗?

再找一位小助手现场验证预测结果。

问其形状相似、大小相同,为何质量相差很大的原因。

为了巩固这一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再回到刚刚测量的木块和塑料块上。

验证“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概念。

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讨论“大橡皮”和“小橡皮”质量上的区别。

指向“材质相同,体积大,质量也大”这一概念。

设计意图:

问题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

板书设计

2谁轻谁重

名称

预测结果

掂量结果

称量—简易天平

乒乓球

木块

塑料块

小橡皮

大橡皮

教学反思

 

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材解读】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3课,是学生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的后续一课。

本课是借助“摆放”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是如何影响它占据空间的方式;同时了解相同物体的不同侧面放入盒子怎样影响它平铺的数量。

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

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

目的在于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体积相近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2.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装得更多吗?

目的在于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摆放数量不一定相同。

【学生分析】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

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而且了解有方法可以测量和观察物体的这些特征。

本课关于物体的另一特征――形状,学生在幼儿园会有所了解,我认为本课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摆放和平铺物体,发现摆放方式的不同,发现平铺数量的不同,认识到这些不同是形状这一特征造成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器材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盒子、塑料块若干和大小相近的乒乓球5-6个、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塑料袋、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认识形状

1、引入:

同学们!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件很有趣、很好玩的宝贝,大家想不想看?

(拿出塑料口袋)看到了吗?

请一位同学来摸一摸好不好?

那我找一位坐得最直,最守纪律的同学来试试。

请问您是根据什么确定它是乒乓球的?

对:

从侧面看它确实是圆形,但它是一个立体的,我们称它为圆球形。

他是根据这个物体的形状来确定的。

(指出形状)那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认识物体的形状(板书课题)

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板书:

认识物体的形状)

2、认识不同物体的不同摆放方式,激励学生在盒子里平铺一层。

展示其他三种物体,认识他们的形状

二、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几种物品的形状。

如果要把这几种形状不同的物体摆放在桌面上,它们各自有几种摆法呢?

1、请同学演示不同物体的摆放方式,认识平放、立放、侧放。

2、拿出乒乓球,它只有一种摆放方式。

如果要用它在盒子底部平铺一层,最多能铺多少个?

请同学挑战,同时演示在表格中记录数据。

3、这里还有摆放方式更加多样的螺母和橡皮,大家敢挑点吗?

PPT出示挑战目标、探究过程中的要求。

三、分发器材,学生探究并记录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适当提醒学生注意挑战目标。

四:

研讨:

“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各组汇报数据并在展示台展示。

师生交流讨论,统一完成表格。

2、观察表格并提问:

今天我们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盒子里平铺一层,放的个数相同吗?

同一种物体用不同的摆放方式,放的个数相同吗?

同学们,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对,不同的物体形状不同,它平放时占的面积和空间会不同,会影响它平铺、拼接、和堆放的结果。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

螺母

木块

橡皮

乒乓球

1

2

3

教学反思

 

4.物体的分类

内容标准:

  

1.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如木头、金属、塑料、纸等。

并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2.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如是否导电、是否溶解、是否传热、沉浮性等),根据这些性质对常见物体进行分类,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2.知道在生活和生产中需要对物体进行分类。

  

能力培养  

1.了解分类的基本方法。

  

2.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意识到材料可回收利用。

  

设计意图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都是由材料构成的。

“物体与材料”这一单元,先从物体入手,再研究材料,让学生从认识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获得抽象的概念。

“物体的分类”从学生喜爱的物品引入,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以及测量的手段从各方面认识物体的特征,并能把观察到的特征用语言加以描述;通过对身边物品的观察比较活动,知道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了解材料的类别。

  教师有序呈现各种各样的物体,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以及设计各种方法探究物体的性质,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独特发现、分类方法与大家交流、汇报。

  

重点难点  

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物体分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金属、塑料、纸、棉布等学生熟悉的材料。

  

学生:

文具、书包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情景出示课文驱动页中的图片。

  

问题你有办法让房间变得整洁干净吗?

  

讨论思考你的整理方法,并说出这样整理的理由。

  

目的激发学生对研究不同材料的兴趣,理解分类的意义。

  

二、活动一:

给书包里的物品分类  

导入呈现幼儿园小朋友的书包,让学生按材料不同,把书包里的物体进行分类。

  

问题小朋友的书包里有些什么呢?

  

讨论给书包里面的物品进行分类,说出分类的方法并记录。

  问题书包里哪种材料制成的物品比较多?

  

三、活动二:

用自己的方法来分类  

任务按照不同思路,再次把书包里的物品进行分类。

  

思考根据材料的性质我们给书包里的物品分了类,还有别的分类方法吗?

  

讨论思考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并写在记录纸上。

看看哪个小组的分类方法最多。

  

汇报汇报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

  

四、拓展:

废品的分类回收  

任务学习如何开设废品回收站。

  

交流课前把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调查生活废品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讨论生活废品中哪些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

  

问题生活废品中哪些是最值得人们重视的?

假如你要开设一间废品回收站,你打算怎样做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观察一瓶水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5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了解物体具有重量、形状等属性之后学习对水进行观察和描述。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活动:

1.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2.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3.学习描述、记录观察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

教材在活动1选取乳白色洗发液与水对比,是要突出透明度的区别;活动2洗发液、水、木块被装在不同的容器中是在对比液体和固体形状的不同特点。

【设计思路】

这节课“观察一瓶水”,指向的是水装在瓶子当中这种物体的观察,而不是指向水这种物质的观察。

1.聚焦。

水是一种典型的液体,表现出液体的典型特征,所以从研究水开始引导学生初步探索液态物质是适宜的。

教科书没有给出“液体”或“液态物质”的具体定义,只需要学生先去关注并研究瓶中的水。

“水有什么特征呢?

”点明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也指向挖掘学生对水的特征的前概念。

2.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观察瓶中的水和洗发液的特征。

然后将观察的范围放大,对比水、洗发液与之前研究的物体有什么不同之处。

通过对比,学生将发展和丰富对物体特征的认识,认识到“与这个瓶中的水类似的物体的形状会变化,不固定”,为中年级“液体”这一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

探究活动1,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比观察并描述一瓶水和一瓶洗发液。

教科书中的4幅图提示了主要的观察方法,分别为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同时引导学生倾斜瓶子观察瓶中水和洗发液的形状变化。

通过对比,学生们可能会感知到瓶中水和洗发液的相同与不同的特征,比如,它们都会流动,在瓶子中的形状会改变,水和洗衣液的黏度不一样,透明度不一样,气味也不一样等等。

在学生描述时,引导学生尽量使用以前用过的词汇,如颜色、透明度、气味等。

探究活动2,要求学生把瓶中的水和洗发液与之前学过的物体做对比。

这里隐含着把水和洗发液归为一类,把之前像小木块那样的物体归为一类的思想。

这个对比主要是找不同,学生可以回顾记录表中有关木块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

教科书还用对话框提示,比较中应将“形状”作为重点。

“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这两类物体的主要区别。

学生通过这项对比观察活动,会发现瓶中水和洗发液的形状不固定,会随容器形状而改变。

教科书中出现了科学词汇:

流动、透明。

这是为帮助学生描述、记录和研讨而设置的。

流动是液态物质的典型特征,是与固态物质的典型区别。

透明也是描述液体特征的重要词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瓶中的水和洗发液对着光观察,以判断其是否透明。

3.研讨。

这部分内容包括了1个关键问题,聚焦在“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水的特征”上,指向的是物体的一般特征。

在学生描述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描述水的具体特征和相应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描述像瓶中水这样的物体的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等。

教师应把颜色、气味、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词汇汇总在班级记录表中。

【学情分析】

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料等方面的不同。

水是一种最常见的会流动的物质,很多学生都知道“水是液体”,而且对其能流动的特征比较熟悉。

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较的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要特征,同时面对新的物质,需要增加一些新的观察方法和观察的角度,比如观察流动性、透明度等,为后面认识空气特性做必要准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