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9876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七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十七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十七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十七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十七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七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docx

《第十七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七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七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docx

第十七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课题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课型

汇报课

教材版本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时间

2015、6

信息技术

运用

电子白板

授课人

课程标准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事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讨论,以“明朝外交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整合课本、网络等资源,互动补充质疑进行探究实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体会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通过对戚继光抗倭事迹的感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⑶引导学生对比明朝中外关系的变化,认识到“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勉励学生从现在做起,为将来中国的发展积蓄力量。

教学

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

难点

本课在自学的基础上,以学生合作,整合课本与资料,进行节目展示。

因此,在小组合作高效性、展示问题的全面性、展示形式的新颖性上,需要老师重点指导。

教学

方法

创设情境,再现历史,引导活动,现实参与。

学法

指导

分组合作,探究实践,情感体验,自我教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智力快车:

猜猜他是谁?

◇他曾到过今天海盗出没的索马里沿海地区。

◇今天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有以他命名的历史遗迹。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航海家。

◇他姓马,小名三保,回族人。

明初入宫为宦官,又称三宝太监

大家猜得不错,是郑和。

六百多年前郑和高扬友好的风帆,七下西洋,成为明朝中外交往永不磨灭的风景!

郑和是如何实现远航的?

明代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呢?

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探究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创设情境——明朝外交新闻发布会)

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内不断强化皇权。

随着明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上,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斗争。

同学觉得哪一个事件是友好交往的史实哪一个又是英勇的反侵略斗争呢?

对,不错,现在我们就先来学习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我们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这一气势恢宏的航海活动!

看完这段视频,同学们有哪些感受?

我们也感受到郑和高大的形象,他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那同学们想不想当像郑和这样的大航海家?

相信很多同学看过央视的很多新闻发布会吧?

今天也让我们来举行一场明朝外交新闻发布会,你愿意参加吗?

各位同学都是记者,另外分别有三位同学是被采访者,被采访者就是郑和、郑和的助手、明朝的外交大臣。

(选出三位被采访者)

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主对郑和下西洋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可前后桌进行讨论。

之后我们就进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流程:

一、郑和自我介绍

二、各位小记者提问环节。

1.戚继光抗倭的作用?

2.郑和远航不会迷失方向吗?

3.郑和的远航继续下去了吗?

4.郑和远航带去的物品是白送的吗?

5.郑和和哥伦布谁的功劳大?

6.郑和遇到过海盗吗?

7.长颈鹿是郑和远航带回来的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这些问题,予以肯定)

大家提出了很多有意思、有价值的问题,大家都是非常棒的记者。

通过新闻发布会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目的、条件、影响。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决定是否点拨总结,选择时机将学生探究引向深入。

<估计问题及对策>:

1.估计:

学生对郑和和哥伦布哪一位功劳大会有争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郑和从规模上说是壮举,而哥伦布的远航发现新大陆,让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推动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2、估计:

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的讲述不全面。

对策:

教师出示《明史.郑和传》的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原因。

3.估计:

学生分析郑和远航条件时,难以整合知识,联系宋元的科技成就和忽略国力因素。

对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制造出如此庞大、先进的远洋船只,除了技术因素,还有什么条件?

”引导学生全面分析远航的条件。

4.估计:

学生不能很好的分析出郑和远航的影响。

对策:

教师出示郑和纪念邮票、哥伦布郑和远航对比表,引导学生感受、对比,从而说出郑和远航的影响。

5.估计:

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可能不全面。

对策: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此伟大的远航是否该继续?

”接着出示明朝官员的两种不同观点,引发学生的辩论,从而全面的看待历史问题。

最后教师总结升华:

郑和的远航,向世界显示了中华文明卓越成就,海洋不再是分割大陆的屏障,而是不同种族的人们彼此相识的走廊。

遗憾的是当时的统治者缺乏真正的远见,只重视了友好交往,却忽视了海外贸易,下西洋成为明朝政府沉重的负担,最终被禁止。

郑和的远航从此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千古绝唱!

<过渡>:

就这样,中国海上对外交往大门打开又关上。

但大门关上并没能保证国家的安全,明朝中后期随着国力的衰弱,东海、南海危机频传!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东海,欣赏下一组的节目“戚继光抗倭”。

二:

戚继光抗倭

将全班分为男队、女队。

通过自学——抢答活动进行教学。

小组利用课本及课外知识自学,了解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取胜的原因。

教师设定如下题目供学生抢答,回答题数多的小组获胜。

1、倭寇来自于哪个国家,由哪些人组成?

2、倭寇泛滥于什么时候?

3、倭寇主要骚扰的是我国什么地带?

4、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戚继光吗?

5、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两句诗表达了戚继光怎样的志向?

6、戚继光领导的军队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7、和戚继光一起在福建、广东一带抗倭的大将是谁?

8、你认为抗倭斗争的胜利有何意义?

9、戚继光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10、你觉得岳飞和戚继光有哪些共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对他们的评价是一样的吗?

 

教师倾听,质疑、补充、点评。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决定是否点拨总结,选择时机将学生探究引向深入。

<估计问题及对策>

估计:

学生能较好的讲述戚继光抗倭的过程、取胜原因,但忽略了对戚继光品质的学习。

对策:

教师可以出示戚继光的诗句,引导学生感受、谈体会,从而进行情感教育。

最后教师总结升华:

戚继光率军誓死抗倭,荡平了整个东南沿海的倭患。

每当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而一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更体现了他以国家民族安危为己任,不追个人功名的高尚精神!

【知识整合】

1、整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它们分别属于明朝对外关系的哪一方面?

(友好交往、冲突战争)明朝对外关系,为什么出现前后的不同?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朝中后期,国势日衰)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2、升华:

今天我们要努力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各国友好交往,避免战争冲突,维护世界和平!

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索马里护航,这正是今天中国国力增强,友好交往、维护和平的见证!

605年前的扬帆起航承载了光荣与梦想,大洋铭刻着民族的骄傲和遗憾,21世纪的你和我将参与和见证中华民族再次和平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2015年让我们共同掀开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以猜猜看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介绍郑和,明确本课主题。

 

倾听老师

讲解,进入情境,

明确学习和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通过启迪,让学生感知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

 

初步感知,对本课形成大致认识。

自主说出本课要达成的知识目标。

 

分享预习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

 

小组选题,学生带问题,结合多方面资源独立思考、整合知识,然后小组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深化认识、体会感悟。

 

在教师情景引导下,分组展示,彼此质疑、补充、辩论。

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所学内容:

如配合地图讲解、图说历史、情景剧等。

 

其他组认真倾听观看,大胆质疑、补充、点评,在这一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感悟。

 

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体会中国对外交往是以友好交往为主。

 

在教师问题引导下自主梳理、整合本课知识,升华认识。

 

 

优点:

1、教师较好的扮演了导演的角色。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在指导学生自习、合作;以追问引导学生思维碰撞,深入思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课堂有生成,个性张扬。

学生思维活跃,有自己独特的疑问、观点,能够相互辩论,深入思考。

不足及改进措施:

1、知识线索不够清晰,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梳理归纳。

2、在课堂操作中有知识点的遗漏,如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处理不完整,教学设计应依据课标和学情突出重难点,不能面面俱到。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