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二文言文作者传记阅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9750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二文言文作者传记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必修一二文言文作者传记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必修一二文言文作者传记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必修一二文言文作者传记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必修一二文言文作者传记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二文言文作者传记阅读.docx

《必修一二文言文作者传记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二文言文作者传记阅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二文言文作者传记阅读.docx

必修一二文言文作者传记阅读

《宋史·王安石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益,都官员外郎。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上谓曰:

“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上问:

“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

”安石曰:

“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

”上以为然。

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

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

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

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

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

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5分)

(2)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5分)

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10.C

11.A【“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改为“平辈或尊辈”】

12.B【“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为“大抵皆庸人”】

13.

(1)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给分点:

当国——掌管国政  注措——措置,安排  大抵——大都、大致    祖——效法、尊崇,句意1分。

(2)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王安石几乎罢免完了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官员),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聪明的年轻人。

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很久以后,过了很长时间),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

(给分点:

中外——朝廷内外,儇xuān慧——浮浅慧黠, 洎——等到, 岁余罢——被动句,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

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

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

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

“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

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

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

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

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

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

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

”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

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

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皇上对他说:

“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

”王安石回答说:

“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

”皇上问:

“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

”王安石答道:

“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

”皇上认为是对的。

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

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

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

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

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晋书·陶潜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

”执事者闻(),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

“令吾常醉()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况:

B.州郡觐谒觐:

拜见

C.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

停止

D.而畜素琴一张畜:

蓄养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

执事者闻(),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

“令吾常醉()酒足矣。

A.乎耳而B.乎之于

C.以哉而D.哉也因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B.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C.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D.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8.下面对文章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年少心怀高尚,博学多才,性情率真,乡里人都十分看重他。

B.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C.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D.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表现了陶渊明悠然自得、陶醉于自然的情态。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素简贵,不私事上官(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D畜,通“蓄”:

存,储存

6.B

7、C

8、C.陶渊明不懂乐韵。

9.

(1)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

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不久)就自己辞职回家了。

(以、亲、堪、解归,各1分)

(2)(陶潜)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素、贵、私事,各1分)

(3)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要有美妙琴音)。

(但、趣、劳各1分)

参考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

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自比(形容自己)。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

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辞职回家了。

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

又做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

“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

”当政者听说这件事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

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陶潜说:

“让

我一直醉酒就够了。

”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

于是命令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

(陶潜)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

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

“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

”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不久,被征召做著作郎,他没有去任职。

既拒绝了州里和郡里的人前来拜见,也就从未去拜访过这些人,所去过的地方只是田里和家里,以及到庐山游览观光而已。

刺史王弘很钦佩仰慕他,到(陶潜的)酒啊米啊用光的时候,(王弘)也会经常供给他。

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

他不经营生意,家务事都委托给儿子仆人。

从没有生气的时候。

只是每次逢酒必喝,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

他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

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存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

“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要有琴音)。

“陶潜在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岁,所有文集流传于世上。

王羲之传记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

“正此佳婿邪!

”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B.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C.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D.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说王羲之“尤善隶书”,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形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东床就是女婿。

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晋代我国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也作坦腹)东床的传说。

C.“羲之字逸少”,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本文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⑵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10.B【解析】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首先看标志性词语,如“犹、也、云”;“每自称我书比钟繇”中“我书比钟繇”是“自称”的内容,应该断开,排除AD。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讲了两件事,一是“临池学书”,主语是“张芝”;二是“池水尽黑”,主语是“池水”,应该断开,所以选B。

11.D【解析】《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12.D【解析】王述先前在会稽任职,后因母丧又回到郡里,并非“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

13.

(1)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

(2)曾经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棐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

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

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

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很被伯父王敦、王导看重文言文阅读答案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文言文阅读答案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

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

“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

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

”郗鉴说:

“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

”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

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

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

王羲之曾和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

(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

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

道士对他说:

“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

”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

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棐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

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

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王羲之常自称:

“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如同大雁排行落在后面。

”又曾经写信给人说:

“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

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回来守丧,王羲之接替了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

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以待。

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竟然不去拜访他,王述深以为憾。

司马迁传记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

“予先,

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

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

命也夫!

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迁俯首流涕曰: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鐀之书。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

乃喟然而叹曰:

“是余之罪夫!

身亏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干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日:

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B.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C.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宜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D.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阳,与“阴”相对应,表示方位时,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文中指山的南面。

B.封,指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C.《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共三百篇,故称“诗三百”。

D.《书》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

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注重实践,四处出游考察。

司马迁南游江淮,视察九疑山;北渡汶水、泗水,观察儒风,学习礼节。

B.司马迁秉承父志,立誓继承祖业。

太史公愤恨未能参与天子封禅大典,要求儿子继承祖业,司马迁立誓同意。

C.司马迁身陷牢狱,忍辱著书立说。

司马迁遭李陵之祸,受刑入狱,愤恨天子不公,奋发图强,写就史学巨著。

D司马迁治史严谨,深受后人称赞。

司马迁写史不虚美不隐恶,人们称赞他有良史之才,佩服他的治史能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