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区景观建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9739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水区景观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滨水区景观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滨水区景观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滨水区景观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滨水区景观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滨水区景观建设.docx

《滨水区景观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水区景观建设.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滨水区景观建设.docx

滨水区景观建设

xx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题目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

——以xx市西流湖片区为例

学位申请人姓名xx

导师姓名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中国

年月

摘要

城市滨水区是处于城市之中陆地与水域相交的区域,具有陆地环境与水环境所共同的特点,它在城市中属于自然要素最密集、自然过程最丰富的区域。

与此同时,这里受到城市中的因人类活动而引起的人为干扰也最为强烈,换言之,它是自然过程与人为活动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区域之一。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自然水域与建设用地的交界区域,是以水域为主的开放空间的边缘区域,近年来,对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一直是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的热点问题,滨水区的设计与其他区域的不同在于它是整个城市规划设计中最复杂、最综合,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一类。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进行梳理,认为多是从城市生态规划和城市设计等角度来展开的,缺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水系的本质属性方面的研究。

因此,本文旨在从城市水系的自然属性和滨水安全的角度出发,分析城市滨水区域与城市发展以及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进而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进行构建。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调研、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实地勘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郑州市西流湖片区景观规划设计为实践案例,以本文理论研究方面构建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四态”理论(生态理论、形态理论、文态理论和心态理论)为研究依据,系统的分析了郑州西流湖片区绿地景观的生态格局、空间形态格局、特色文态格局以及心态格局的规划,希望以此来为近期即将建设的郑州市西流湖片区景观环境建设以及其他相关的工程实践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Urbanwaterfrontistheboundarybetweenlandandwaterareasincitieswhichhasthecommoncharacteristicsoflandenvironmentandwaterenvironmentandistheareawiththemostabundantnaturalprocessandthedensestelements.Meanwhile,Urbanwaterfrontistheareawhichisthemostsusceptibletohumandisturbancecausedbyhumanactivity.Inotherwords,it’sthemostintenseareacausedbythecommoninfluenceofnaturalprocessandhumanactivities.Urbanwaterfrontistheborderareaofnaturalwatersandconstructionlandincitiesandfringeareawhichismainlycomposedofopenspaceofwaterareas.Inrecentyears,theplanninganddesignofurbanwaterfronthasalwaysbeenahotissueofLAandthemostcomplicated,themostcomprehensiveandthemostchallengingofthesameclass.

Thispaperfirstlyreviewedthetheoryandpracticeofwaterfront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athomeandabroadandconcludedthattheywerediscussedfromtheurbanecologicalplanningandurbandesignperspectivewhichlackedtheconsiderationofurbandevelopmentandthenaturalattributeofurbanwatersystem.Therefore,basedonthethenaturalattributeofurbanwatersystemandwaterfrontsecuritythepaperanalyzedtherelationshipamongurbanwaterfrontarea,urbandevelopmentand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andthenestablishedtheoreticalframeworkofurbanwaterfront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Thispaperadoptedmethodsofliteratureresearch,theorywithpracticeandfieldinvestigationandtook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ZhengzhouXiLiuLakedistrictasanexample.Basedon“fourstate”theory(ecologyprinciple,formtheoryprinciple,cultureprincipleandpsychologytheory)ofurbanwaterfront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thepapersystematicallyanalyzedtheecologicalpattern,spaceformpattern,culturepatternandpsychologypatternofgreenspacelandscapeofXiLiulakedistricttoprovidetheoreticalbasisforZhengzhouXiLiulakelandscapeconstructionandsimilarengineeringpractice.

 

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张庭伟,冯晖,彭治权编著.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凯文﹒林奇.城市的印象,项秉仁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和开发,《城市规划》,1999.2.

黄蕾.城市河滨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讨,《规划师》,2000.3.

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城市规划,2001.04.

杨怡萌.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6,5.

刘立明.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研究[TU].东南大学,2004.6,3.

袁凤宾.城市滨水景观特色的挖掘与塑造[D].武汉大学,2005.6,37.

杨晓利.西安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研究[TU].南京林业大学,2008.6,23.

孙浩.中国西部城市滨水景砚环境乡土化设计探研[TU].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46.

黄金华.浅谈城市滨水区设计[TU].山西建筑,2005.8,43.

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美)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和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游小文.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林焰.滨水园林景观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汤箬梅.南京滨水景观建设的研究与思索[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绪论

1.1选题背景

水是生命之源,滨水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水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城市的兴起紧密联系,大部分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是经济发展和文化兴盛的根基。

人们滨水而居,城市背山面水,我国古代风水理论中就有“遇山则止,遇水则界”的说法。

《管子》中“凡立国都,非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进旱而水用足,下毋进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的论述反映了城市与水的密切关系。

世界古代文明大都兴起在滨水区,如巴黎与塞纳河,伦敦与泰晤士河,芝加哥与查尔斯河等。

中国古代的著名城市中,大多与河流亲密相关,开封紧靠黄河,洛阳有伊水、洛水穿城而过,南京有长江和秦淮河等。

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的滨水区建设大都经历了由兴而衰进而复兴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取得突出成就的同时过分强调对环境的索取而忽视了其他因素,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水环境的日益恶化。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关注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针的提出,人们开始重视城市滨水区的环境建设,从各方面探讨城市与河流协调发展的优化途径和措施。

在我国,滨水开发建设已经城市建设的热点问题,与国外滨水区开发建设的目的不同,我国滨水区建设主要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区域空间布局的调整和扩张而造成的,或者是为了打造“滨水景观”(结合房地产开发)或“面子工程”,使城市城市滨水区成为炙手可热的开发建设区域。

(王建国,2001)

随着“以人为本”价值观念的回归和生态意识的加强,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滨水区建设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城市滨水区的功能以游憩、休闲、景观、文化、旅游等为主要功能。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城市居民渴望交往和游憩,滨水地区作为城市中天然的休闲地,自然成为理想的公共交往空间。

与此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空间扩张,使得一些滨水城市开始考虑跨河(江)发展,过去作为城市边缘区的滨水地带重新引起人们的注目,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城市活力中心。

另外,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滨水区建设开始向实现滨水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转变,这也对滨水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1)强调人的需求,城市滨水区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为人类服务的,如何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营造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是滨水区建设的主要目标。

2)文化表达的载体,城市滨水区是体现城市魅力的特色地区,是推动文化复兴,增进城市个性的载体,在滨水区城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城市的各项人文和自然特征,通过现代的景观设计方法和手段进行文化表达。

3)近自然的设计策略,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了滨水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城市居民对于滨水区以体现自然风光为主的需求日益增加。

4)复合功能的体现,城市滨水区作为户外公共开敞空间,具有重要的景观、美学、旅游、生态、游憩价值,应该能满足城市居民交往、游憩、科普等多种需求,也是土地复合利用的客观要求。

在上述客观背景下,国内出现了许多规模较大的滨水地区城市设计项目,相关滨水区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也日渐丰富,取得了很多的进展。

如以生态环境的恢复为主的成都府南河景观综合改造和上海苏州河景观治理改造,以废弃地更新利用为主的中山岐江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以历史性滨水区的保护和开发为主的西湖湖滨保护性规划和南京秦淮河风光带景观规划,又如城市新区的滨水区建设项目,包括郑州郑东新区龙子湖规划,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规划等。

尽管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总体来看,我国滨水区建设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滨水区空间设计改造往往针对城市水环境恶化进行简单的生态恢复治理,景观规划往往停留在增加滨水区绿地面积,改善绿地结构,提高观赏性等方面,由此形成的城市滨水区大都充斥着景观草坪、照抄照搬的园林小品、缺乏绿化的广场等,仅仅满足了“看与被看”的需要,使城市滨水区丧失了应有的活力,也缺乏令人难忘的“城市记忆”。

城市滨水区作为区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出发,通过现代景观规划手段,充分挖掘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整合滨水区的经济、社会、自然资源,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因此,城市滨水区建设应寻求新的思路和指导思想,从滨水区所在的区域环境出发,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建设满足市民多种需求的体现城市特色文化的滨水区景观。

本论文所选的城市为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典型的北方内陆型城市,也是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不仅是八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中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河流水系是郑州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郑州城市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

郑州除了北部的黄河外,有10条自然河流穿越市区,城区周边12座中小型车库,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龙湖、龙子湖、西流湖等,共同构成了这种市水系网络。

在郑州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滨水区成为生活垃圾和工业三废的倾倒场地,滨水区周边房地产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土地利用不合理,如何对郑州滨水区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使城市滨水区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城市的新地标和魅力所在,实现城市与自然、文化的共生,建设“水域靓城”成为相关人士所面临的的重要问题。

位于郑州市西郊的西流湖是利用贾鲁河的一段旧河道引入并利用陈伍寨坝进行蓄水形成一个人工湖,过去的西流湖曾经出现了明清时期“郑州八景”之一汴河(今贾鲁河)新柳的历史景观,20世纪70年代的西流湖也是绿树成荫,波光潋滟,游人如织,但是如今的西流湖由于污染严重,周边地区填湖造田,以难觅其过去的魅影。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蓬勃发展,郑州市开始构建生态水系,以西流湖为契机,将西流湖滨水区建设成为郑州最大的生态景观走廊,居民休闲文化绿地、生态创意产业园和滨水旅游地产综合服务区,这也是郑州城市平衡发展的客观需要,使西流湖片区和郑东新区的龙湖核心区遥相辉映。

在未来的大郑州城市规则中,西流湖滨水区将成为郑州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加上西流湖沿岸景观带和各种创意产业园、商业活动区,使得郑州西流湖片区将成为郑州新的经济增长极。

1.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的目的

全面研究国内外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及实践进展,总结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成果,以及滨水区优秀景观规划设计案例的经验。

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郑州市西流湖片区为例,结合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应用实践,探讨影响西流湖地区空间景观的因素,分析西流湖地区所面临的的主要问题,提出较为可行的西流湖片区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期为类似案例提供借鉴和参考。

1.2.2研究的意义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十八大将建设生态文明摆在突出地位,滨水区环境的保护性开发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整合滨水区的各种资源,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滨水区的特征,营造可持续的滨水环境景观。

探讨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城市滨水区建设,并以西流湖片区为实际案例,有利于加强中原城市滨水地区的环境建设。

本文将“四态”理论应用于滨水区景观环境规划中,并且从问题和策略两个方面入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为滨水区景观规划、城市活力复兴、土地优化利用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1.3研究内容与范围

1.3.1研究内容

滨水区是具有多种价值的开放空间,城市滨水区设计的质量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区域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滨水区由于人们的天然亲水特性和水体的改善小气候、提高空气质量等作用,是积聚人气、提高活力的重要场地。

因此,滨水区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进行旅游、休闲的集中地,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

提高滨水区的城市设计水平,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改善城市环境,展示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研究城市滨水区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资料搜集、对比分析、实地考察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滨水区设计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原理和方法等)等,探讨当今城市滨水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设计原则(生态性原则、文态性原则、心态性原则、形态性原则)。

在理论方法和原则的宏观把握之后,通过对郑州西流湖片区的实地调研和城市设计项目分析,从现状问题的提出和具体的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最终为中原地区城市滨水区城市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3.2研究范围

研究基于中国城市滨水景观存在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对国外著名的城市滨水区城市设计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四态”原则下的滨水景观设计进行思考,滨水区城市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较为广泛地涉及自然和人文多个学科,虽然学科背景复杂,但是滨水区景观规划作为城市设计的一部分,需要遵循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对这些共同原则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郑州西流湖片区城市设计的实际特点,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探讨中原城市滨水区城市设计的特点和方法。

1.4研究方法

1.4.1文献研究法

以城市滨水区城市设计为研究对象,寻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滨水开放空间、城市设计、地域文化、城市活力、交往需求等,内容涉及风景园林学、环境心理学、景观生态学、

社会学等自然和人文学科。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总结,明确了相关概念,掌握城市滨水区开发的类型、基本原则和设计方法。

1.4.2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建设经典案例的分析、总结,对不同自然和社会背景下的滨水区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特别是中原地区城市滨水区建设的有益方式,归纳出城市滨水区城市设计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1.4.3系统分析法

城市滨水区作为边界地区,情况比较发展,其城市设计要考虑诸多因素,构成城市滨水区的开放空间由多个要素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因此,需要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区域)从整体上把握滨水区建设,分析滨水区建设所面临的各项问题及相互关系,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理论。

1.4.4实践研究法

通过对郑州市西流湖片区实地调研,提出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通过全程参与西流湖片区城市设计项目,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大量基础性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西流湖片区城市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1.5论文结构和研究框架

 

2文献综述

2.1基本概念

2.1.1城市滨水区

水滨(waterfront)是城市中的一个特定空间场所,是与河流、湖泊、海洋等相邻的地或建筑,或者是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

按照其与相邻水体的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河滨地区、江滨地区、湖滨地区、海滨地区等。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范围内水域(江、河、湖、海)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由水域、水际线和陆域三部分组成。

这里水体和陆地相连接构成特殊的城市边界,可以形成边缘效应,成为城市中极富特色的区域。

国内外有很多滨水城市,如日本的东京、大阪、鹿儿岛等,美国的巴尔的摩、纽约等。

日本在1977年制定的综合开发计划中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城市滨水区就包括在三个基本的与水域有联系的基本概念中。

美国在《沿岸管理法》等将滨水区的水域部分规定为水际线和领海之间的广阔水域。

由以上可以看出城市滨水地区建设主要包括沿岸域和水边域之间。

但是其范围的界定还没有最终定论,主要由于城市的自然环境、空间布局、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气候条件和具体场地条件等差异,很难形成共识。

同时,由于滨水区建设的水平和层次不同,其对使用者的影响也不同。

一般来说,滨水区空间对人的影响距离约为1500m左右,即步行15—30分的距离。

如果在以商业和游憩功能为主的滨水空间则具有更大的影响范围。

另外,滨水区视线的通透和空间开放程度也会在心理上影响其作用范围。

2.1.2景观规划

景观(landscape)一词的含义丰富,具有多种解释,其通常具有三种意义。

从美学角度来看,景观来源于希伯来语《圣经》中,用来形容耶路撒冷的壮丽美景,和我国汉语中的“风景”差不多,也是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对象之一,主要突出视觉形态和情感的表达。

从地理学上看,景观是地球表面地貌、地形、土壤等构成的“地域综合体”,是大自然和人工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景观是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是前两者的有力结合。

景观规划(LandscapeArchitecture)由美国风景园林学之父奥姆斯特德在1863年提出,是具有生态思想萌芽的景观设计,目的在于优化城市环境,使城市具有宜居性。

景观规划就是在对景观概念进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景观分析、景观评价等方法和手段提出优化利用的策略。

景观规划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基础上,以建设人地和谐的人居环境为目的的人类活动方式。

广义上说,景观规划包括城镇建设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风景园林规划等,其特点包括综合性、整体性、开放性,充分借鉴相关学科如经济学、环境学、社会学、心理学、设计学等学科内容兼容并蓄,在宏观的基础上把握景观的空间形态布局,并且突出景观的季相特征。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个方面。

视觉景观形象即从形态入手,可以为人的视觉所感知,根据形式美法则通过空间要素组合创造赏心悦目的视觉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提高景观设计的科学性,根据自然界的基本原理,通过将动植物、土壤、水体、气候等要素进行有机融合创造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大众行为心理是在当今公共开放空间增加、文化交流频繁以及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主要探讨景观设计如何满足大众的行为及交往需要,根据人们在公共空间的行为和精神活动规律,来合理利用空间,创造符合特定场所,营造一定主题的精神环境。

三者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三个要素,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通过以视觉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于物化的景观环境形态,在人们的行为心理上引起反应,即所谓:

鸟语花香、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心驰神往。

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三境一体——物境、情境、意境的综合作用。

2.1.3滨水区景观

滨水区景观(waterfrontlandscape)指通过对临近有较大型水体区域(江、河、湖、海等)的整体规划设计而形成具有美学、文化、生态等多种价值的景观。

按照其水体的类型,可分为滨河景观、滨江景观、滨湖景观、滨海景观等。

城市滨水区景观则是强调了城市范围内的滨水区景观。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滨水景观的类型丰富,有上面提到的多种形式,但是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城市滨河区(西流湖,贾鲁河的一部分)景观规划设计,因为河流通常具有多种形态并且与城市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且与城市用地接触的范围也比较广,是城市重点建设的领域,而其他如滨湖、滨海等形式由于其本身形态的限制,城市中使用人群较易受到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不具有一般特性,需要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

2.2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2.1国外研究背景

2.2.1.1相关理论

20世纪,培根在《城市设计》一书中针对城市设计的规模进行研究时,对“一个大洲规模的水源和河流流域开发设计”进行定义;美国的亚历山大基于50年的实践经验,在《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探讨了水的模式,根植于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议在城市当中建设水网,并勾勒出城市在未来对水体进行利用的蓝图:

“保存自然的水池和河流,并且在全市范围内经过,在河流两岸修建小路,且有人行桥横跨河流,只有少量桥梁可以通行机动车,为市民提供散步的场所,并使之成为城市的天然屏障[1]。

上世纪,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二战之后便开始了对旧城进行大规模改造的“城市更新”运动,其理论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改进,从初始阶段应用“现代主义”思路对城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逐渐变为多目标、多元化的宜居环境的建设理论研究[2]。

伴随着城市快速的发展与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审美观点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质量便越来越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