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9320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2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x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2017·安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

或曰:

“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

九夷:

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

亦指其所居之地。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有仙则名名:

(2)斯是陋室斯:

(3)谈笑有鸿儒鸿儒:

(4)无案牍之劳形案牍:

(5)子欲居九夷欲:

【答案】

(1)出名

(2)这(3)博学的人(4)公事文书(或“官府公文”)(5)想,想要

【解析】安徽中考文言文对词语解释题的考查一般设置五个小题,考查的词语多为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通假字等特殊词。

“名”一词多义,它有闻名、出名、姓名等多种意思,翻译时要注意。

“斯”在这里作代词用。

“鸿儒”中“鸿”是大的意思,“儒”指有学问的人。

“案牍”的解释,“欲”虽然来自课外文言文的词语,但在平时学习时,早已掌握其含义,较为简单。

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或曰:

“陋,如之何?

【答案】

(1)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有人说:

“(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翻译语句讲求“信、达、雅”,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

对于句中重点字,一定要重点翻译,很多地方看翻译题目往往依据这些关键字的翻译赋分。

就本小题而言,第

(1)句翻译时要注意正确理解“上”(意思:

长上),“入”(意思:

映入)等词语的意思。

(2)句选自课外,“或”在课内文言文中学过,它是“有人”的意思。

如果拿不定其含义,还可以查阅《新华字典》,上面也有明确的解释。

“曰”是说的意思,“陋”简陋之意,“如之何”倒装句,翻译时,可按“如何之”来润色答案。

17.【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答案】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

题干要求用原文中的语句填空,相对来说,难度减小。

【甲】文,作者认为自己的陋室不陋,是因为陋室的主人品德高尚的原因,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便知。

【乙】文,“何陋之有”,也是因为其居住人的品质高洁,即因“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呢?

18.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

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4分)

【答案】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能力。

从两段文字来看,在作者的笔下,“君子”的形象是美好的。

从“君子”的交往、日常生活,及“子欲居九夷”,可看出“君子”的情操;另外,从“君子”虽居陋室,却不觉得简陋,可以概括出“君子”其它方面的情操。

二、(2017·山东滨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

(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

“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

“如此尚可仕③乎!

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

【注释】①任:

推荐。

②手版:

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③仕:

指做官。

12.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亭亭净植植:

立B.有狱久不决狱:

案件

C.有囚法不当死法:

法律D.将弃官去去:

离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C项,“法”是名词用作动词,“依照法律”的意思。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水陆草木之花敦颐独与之辩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

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

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的比较辨析题型,A项中“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是助词“的”,“敦颐独与之辩”的“之”是代词,指代转运使王逵;B项中“有狱久不决”和“小大之狱”中的“狱”都是案件的意思;C项中的“濯清涟而不妖”的“而”是转折连词,“吾恂恂而起”中的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D项中“可爱者甚番”中“者”是“……的花”的意思,而“负者歌于途”中的“者”是“……的人”的意思。

所以应该选择B项。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答案】

(1)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和他争。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时,要注意最好直译,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句子的特殊句式。

如,第

(1)句中的“之”是“的”的意思,所以是“对于莲花的喜爱”,“同予者”应译为“……的人”,同时注意句子的反问语气。

(2)句中需要注意“酷悍”是“残酷凶悍”的意思,“众莫敢争”省略了“之”,应为“众莫敢(与之)争”。

最后,注意语言通顺连贯。

15.【甲】文,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的特点。

(4分)

【答案】托物言志和王逵争辩富有才能为官正直(后三空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选文内容、写法、人物性格的理解,是一道综合考查题型。

第一空,是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考查,可从【乙】中“叙事写人”的提示中,确定第一空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从【甲】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提示中,可以确定【甲】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第二空是对文章内容的考查。

通读文本,从“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内容中,概括为“和王逵争辩”。

最后一空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考查。

通过分析【乙】文内容,“与王逵争辩”可见他正直,从“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并能让“逵悟,囚得免”,可见他有才能。

然后,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参考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

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

县里的人吃惊地说:

“老狱吏也比不上啊!

”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

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

“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

”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三、(2017·山东日照)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

“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糅,屠沽④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⑤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

①上元:

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

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

③民:

指汉族。

夷:

指当地少数民族。

④屠沽:

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⑤再:

同“在”。

⑥过:

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钓鱼:

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遂:

于是,就

B.怀民亦未寝寝:

睡觉

C.有老书生数人来过过:

经过

D.归舍已三鼓矣鼓:

动词,击鼓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此种题型,积累识记是基础。

对于课外的文言词语,可以采用组词法验证,也可以以课内推课外的方法。

本题,C项“过”是一个多义词,可解释为“经过”“访问”“错误”“超出”等,而这一句的意思是“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代入验证,“经过”错误,应是“拜访”。

A项从“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推知正确;B项从“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可推知正确;D项从“一鼓作气”(《曹刿论战》)一句可推知正确。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欣然起行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B.放杖而笑强饮三大白而别

C.予欣然从之山间之朝暮也

D.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

A项中的“然”分别是“……的样子”和“然而”。

B项中的“而”都“表修饰”。

C项中的“之”分别是“代词,他们”和“结构助词,的”。

D项中“于”分别是“在”和“比”。

分析至此,不难判断答案。

15.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B.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D.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种题型,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本题,D项两文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抑郁不能排遣,追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错,甲文从最后一句,乙文从“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一句可知,作者的心情是达观的。

【乙参考译文】

己卯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他们)说:

“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

”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

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

(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

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四、(2017·浙江宁波)

【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

黔娄之妻有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集》)

【乙】

刘酒,汴人,无名字。

自呼曰“酒”,人称曰刘酒云。

画人物,有清劲之致,酒后运笔,尤觉神来。

人以为张平山①后一人,酒不屑也。

凡作画,皆书一“酒”字款②,其似行书者次,似篆籀③者,其得意笔乜。

尝为上洛④郡王作画,王善之,曰:

“张平山后一人!

”酒意嗔,急索画曰:

“尚未款。

”乃卷入旁室,纵笔书百十大“酒”字于上下左右。

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

酒于醉睡之外,唯解画,他一无所知。

酒与予交最久,无妻子,每谓予曰:

“死以累君。

”一日方持杯大饮,忽然脱去,开口而笑,杯犹在手。

余感其宿昔之言,为买棺殓之。

(选自《虞初新志·刘酒传》,有删节)

【注释】①张平山:

明画家,擅画人物。

②款:

钟鼎等器物上铸刻的文字,引申为书画上的题名。

③篆籀(zhòu):

即篆书。

④上洛:

古地名,即今商县。

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3分)

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

14.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在梳理句意的基础上,按句子的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断句。

“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包含四个小分句,分别是:

上洛郡王非常生气,将画作撕裂,把刘酒驱赶门外,而刘酒却一直高兴快乐的样子。

故在“王怒甚”“裂其幅”和“驱之出”和后分别停顿。

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五柳先生钟爱宅边的五棵柳树,故取“五柳”为号。

B.五柳先生身居陋室,衣食不足,但忙于著文,无暇顾及。

C.刘酒作画,用行书落款,是为了显示其书法的精湛。

D.刘酒爱“酒”,以“酒”为名,与“酒”生死相随。

15.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

A.“钟爱”一词的表述有误;B.“但忙于著文,无暇顾及”的表述有误;D.“与‘酒’生死相随”的表述有误。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5分)

(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2)酒与予交最久,无妻子,每谓予曰:

“死以累君。

16.

(1)(五柳先生)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2)刘酒和我交往时间最长,(他)没有妻子儿女,经常对我说:

“死后劳你料理后事。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每个词意,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句子。

(1)句中应注意“造”指往、到,“辄”指就,“期”为期望的意思;

(2)句中“死以累君”是“死后劳你料理后事”的意思。

17.传记往往用非常之笔表现非常之人。

甲文中“曾不”一词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乙文中的“不屑”一词刻画了刘酒的性格特点。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填写)(4分)

17.率真随性狂傲不羁(淡泊名利或恃才放旷)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甲】文“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体现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为人率真放达,是一位独立于世的、具有高风亮节的隐士。

【乙】中,人们认为刘酒为“张平山后一人”,对此刘酒表现出轻视不赞同的样子,由此可见他对名利的不屑,有些狂傲,恃才放旷的特点。

18.两位传主,一位“衔觞赋诗”,一位“饮酒作画”,他们的人生追求有何相同之处?

(4分)

18.他们都以艺术创作自娱:

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

重点通过“衔觞赋诗”“饮酒作画”的比较,在人生追求上求的两人的共性。

两人一个“著文章”一个“擅画人物”可见他们都有高雅的志趣;陶渊明“不慕名利”,刘酒对他人以及上洛郡王“张平山后一人”的称赞表示“不屑”,可见两人都有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的特点;陶渊明“欣然忘食”“晏如也”,刘酒“固怡然”可见二人的率真放达、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

【乙参考译文】

刘酒,汴州人,没有名字。

自称名为“酒”,人们称他为刘酒。

他擅长画人物,清秀有力,且喝酒之后,运笔画作更是如天作。

人们认为刘酒是画家张平山之后的又一大家,喝酒之后总是一副轻视的样子。

只要作画,都要在落款处总要写一个“酒”字,写的是行书,却又似篆书,这个“酒”字写得尤为得意。

他曾经给上洛郡王作画,郡王大赞他的画说:

“张平山之后的又一大家!

”因为酒意作怪,刘酒突然急着要回画作说:

“我还没有落款。

”于是就进入旁边的房间,拿起笔在画作上写了百十个大大的“酒”字,满满都是。

上洛郡王非常生气,将画作撕裂,把刘酒驱赶门外。

而刘酒却一直高兴快乐的样子。

刘酒在喝醉睡觉之外,只会作画,其他一无所知。

刘酒和我交往时间最长,他没有妻子儿女,经常对我说:

“死后劳你料理后事。

”一天,刘酒正端着酒杯畅饮,忽然离别人世,张开的嘴好像大笑,手里好像还在握着酒杯。

我因感怀刘酒先前的嘱托,为他买了棺材料理他的后事。

五、(2017·山东枣庄)

阅读下面的三则古诗文,完成6~11题。

(18分)

(甲)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丙)

景公①之时,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②。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

“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涂③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⑤,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

“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陛:

殿堂的台阶。

③涂:

通“途”,路上。

④里:

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

⑤兼月:

两个月。

兼,两倍的。

6.选文(乙)出自西汉编订的史书《》。

(2分)

【答案】刘向战国策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多识记和积累文学常识;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可知,乙文选择刘向的《战国策》。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闻寡人之耳者孔子闻之曰

B.时时而间进立有间

C.王之蔽甚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但爱鲈鱼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项,前句句意为:

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

“闻”,使……听到。

后句句意为:

孔子听到后说。

“闻”,听说。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项,前句句意为:

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

“间”,偶尔。

后句句意为:

站了一会。

“间”,一会儿。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项,前句句意为:

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蔽”,受蒙蔽。

后句句意为: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

“蔽”,遮蔽。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项,前句句意为:

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鲈鱼。

“但”,只是。

后句句意为:

只是少有我们两个这样的人罢了。

“但”,只是。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8.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窥镜而自视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婴闻之古之贤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项,前句句意为:

拿起镜子来仔细端详。

“而”,连词,表示顺接。

后句句意为:

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

“而”,连词,表示转折。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项,前句句意为:

是因为有求于我啊。

“于”,对于,向。

后句句意为:

命令在路上见到的。

“于”,在。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项,前句句意为:

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

“者”,…的人。

后句句意为:

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

“者”,…的人.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D项,前句句意为:

我的妻子说我俊美。

“之”,主谓之间,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

后句句意为:

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

“之”,的。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9.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答案】

(1)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2)(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题,注意这是疑问语气,“孰”,疑问代词,谁,哪个。

句意为:

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俊美?

(2)题注意“知”,知道;“劳”,劳苦。

句意为:

(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10.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

(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

(乙);(丙)。

(4分)

【答案】(甲)对渔民疾苦的同情与关注,也含有对江上人的规劝之意。

(乙)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意见,去除蒙蔽。

(丙)希望景公关心天下百姓疾苦。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第一问,可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来体会其字里行间的情感。

本诗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两句写渔民驾着小船,冒着风雨去捕鱼。

由此可见,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第二、三问要求分别写出人物劝谏的目的。

(乙)文邹忌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进而奉劝齐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丙)文晏子劝谏齐景公,可通过对文意的理解,尤其抓住相关语句,如“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寡人闻命矣”“晏子能明其所欲”等,再由齐景公听劝后“出裘发粟与饥寒者”等做法,可知,晏子劝谏的目的是希望齐景公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

11.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

(4分)

【答案】邹忌采用“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认同,然后从家庭小事顺理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

晏子则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人物的谈话技巧。

一要分别提炼出二人劝谏的方式:

(乙)文,邹忌以自己和徐公比美这件事设喻、类比,以小见大,暗示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丙)文,晏子巧妙运用古之贤君的做法(“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来暗示景公,使景公顿悟,而“出裘发粟与饥寒”。

二要多角度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

从劝谏的对象、性质等角度分析。

附译文:

(甲)江边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鲈鱼,不知道渔民是冒着风波去捕捞的,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

(丙)景公在位时,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

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

晏子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