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需要的师德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9167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世纪需要的师德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世纪需要的师德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世纪需要的师德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世纪需要的师德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世纪需要的师德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世纪需要的师德观.docx

《新世纪需要的师德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世纪需要的师德观.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世纪需要的师德观.docx

新世纪需要的师德观

新世纪需要的师德观

所谓师德观是指教师的道德观,道德感情,道德意志行动、信念等构成的。

加里宁说过:

“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所以说:

教师的师德观,师德教育是新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的育人意识,具体应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需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

新世纪加强师德教育事在必行。

热爱党、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什么时候都是师德的核心,都是为师之本。

新世纪更要不断地提高师德规范,更突出育人功能,当好“人师”要养成科学精神,实事求是。

一个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有了强烈的事业和责任感,有了坚定的志向和坚强的毅力,有了深厚的感情,才能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教育事业。

2、讲理要真实,感情要真挚。

作为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离不开讲理,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特征。

然而,讲理要忌空,人对空洞的道理早已厌恶了,说空理无益反损,只有讲真话、讲实话,才会令人信服。

同时,真挚的感情是沟通的天使。

所谓通情达理,即有情为理先,理随情入的味道。

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投入真挚的情感是化不协调因素为协调因素的润滑剂。

有人说要用一分教育之水加上九分情感之蜜酿成教育艺术的甘露,师德教育才能奏效,这是很有道理的。

3、加强师德教育要做到甘当人梯、无私奉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教师的工作是崇高而艰苦的,传授给别人知识,教给人以道理,使人高尚,教师贡献给社会的甚多,而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却得之甚少,正体现了平凡的教师工作,体现了伟大的奉献精神。

诲人不倦,就是要热爱学生、关心学尘、循循善诱,把育人贯穿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容易发现学生的某些思想动态和错误倾向。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把育人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为了做好育人工作,应采取有的放矢、因势利导的方法进行思想工作。

不仅要在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方面进行引导,而且要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做正面教育,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勤奋刻苦,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在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应自觉承担起师德教育的重任。

教学中的正面启示和积极引导是指,从正面入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地完成各种练习,这也是师德中应具有的重要一点。

例如:

在游泳教学中不仅要用简捷、明快的语言进行技术讲解甚至编成口诀,同时,教师的示范动作的正确优美使原本复杂的动作变得简单易学,学生的兴趣也就提高了,教师的说服力也就加强了。

5、新时期加强师德教育要注意改革与创新。

要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要实现教师观念的现代化体现出一定的超前性。

其一,素质教育观念。

教师要主动学习素质教育理论,认识和接受素质教育。

同时,要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实施素质教育。

其二,人才质量观。

新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按怎样的规格去培养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教师实践的“航向标”。

其三,终身学习观。

新世纪学习不再是学校专有的了,而是需要人一生去不断进行的终身过程。

教师要适应这种变化,要着眼于学生的一切,注意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教科文卫体(教育)工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教育工会,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8.31”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1997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现予印发,并就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教师队伍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

在今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震区广大教师奋不顾身地保护学生,表现了崇高的师德精神。

在新形势下修订并重新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于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向全国教育系统的模范教师,特别是抗震救灾英模教师学习,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基本内容

  《规范》的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规范》不是对教师的全部道德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不能取代学校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的许多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相关条文的具体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学习贯彻时应注意和教育法规的学习结合进行。

  三、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系统工会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好《规范》的学习宣传。

要通过开展主题学习、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多样和扎实有效的教育活动,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和贯彻《规范》,帮助广大教师全面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统一思想认识,规范职业行为,全面提高师德素养,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学校领导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系统工会和学校要把贯彻实施《规范》列入师德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工作计划。

要将学习《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列入教师的继续教育计划,把教师贯彻落实《规范》的情况列为教师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定期考核检查。

  各地学习贯彻《规范》的情况请及时报送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附件: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八年九月一日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谈教师的人格魅力

――于漪

  教育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有怎样的教师,就会教出怎样的学生。

  教师有特定的职业要求,并不是社会上什么人都可以做教师。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得好:

“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

”也就是说,教师须德才兼备,智慧如泉水喷涌,道德、言行可以作别人的榜样。

现代教育家夏丐尊谈到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李叔同时这样说:

“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

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

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这里所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李叔同先生具有人格魅力。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事业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

教师在教学生的事业中,形成独特的鲜明的人格。

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

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教育效果就良好。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确实如此,凡是成功的教师,无论他是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烛照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鲁迅先生是伟人,他在教学生方面也是我们杰出的榜样。

鲁迅在北平师范大学讲课,来听讲的人越来越多,礼堂容纳不下,只好临时挪到大场上去。

他站在一张方桌上,处于人群当中。

他滔滔不绝地说,鼓励青年认识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走自己的路。

在秋风萧瑟中,没有扩音器,也没有扬声喇叭,但听者专心致志,激动感奋;听得一清二楚。

何以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是鲁迅先生人格的力量。

这种人格魅力来自于品德崇高、学识渊博。

这样的教师给我们以高山仰止的感觉,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我们尽管与他们的学识、文化、人格有天壤之别,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执著追求,也是能取得长足进步的。

教育学生是个过程,不管教师自觉不自觉,对学生都在起作用,产生影响。

不是正面作用,就是负面作用,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能是“零”。

做几年班主任,有些学生走路、说话、写字都有班主任的影子,这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结果。

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成长、成人、成才,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

《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故而,教师修炼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至为重要。

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二、教师人格的自我塑造。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委的一代新人,教师自己就要自学地积极地自我塑,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功底厚实,热爱学生,对学生真诚、公正、民主的人。

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

教师人格是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通常展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德行。

在教师人格中起灵魂作用,用教师不断奋进的内驱力的源泉。

教师的活儿是良心的活儿,肩上挑着祖国未来、人民的希望,教师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使命感、责任感,忠诚带来,热爱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

小学特级教师陶淑范曾这样说:

“我把一生献给孩子们。

我深感其乐无穷,很有价值。

在小学教育的田野耕耘收获,给了我一生的充实。

”优秀教师无不把教育事业看作是自己的生命。

  才学。

教师要有育人的真本领。

教师不是作工,依教参画课。

要独立思考,追求真知,力求业务精湛。

须知:

“教过”不等于“教会”,每个教师都能做到“教过”,而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受益,教师就须好学不倦,苦练基本功,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识见。

独立思考,善于发现。

现时代的教师千万不能人云亦云,简单模仿。

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更新,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观、教学观、教材观,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养成思考、探索、研究的习惯,看问题就能深入底里,有创见卓识。

  能力。

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

教育教学能力是在岗位上自觉锻炼出来的。

教师要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带班级也好,教课也好,进行教学研究也好,须善于观察、敏于综合,力求做到判断推理,应付自如。

教师塑造完美的人格,在德、才、识、能诸多方面均须自觉锤炼,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要取得良好效果,应做到:

1.自我认识。

  这是人格塑造的必要前提。

人贵有自知之明。

人要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贵”也就“贵”在这里。

缺少自信,难以成为好教师,而自我感觉太好,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再好的意见、经验,都会从眼皮底下溜走,以致自己裹足不前。

教师的字典里没有一个“够”字,尤其在当今社会,新知识、新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学生处在这样的社会中,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众多,教师在这方面不可能是绝对的“权威”,因而,教育教学中捉襟见肘的事屡见不鲜。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师不是万能博士,搪塞、蒙混,不仅有损于师德,而且会给学生以极其不良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教师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自强不息。

教师要善于用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优点,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越比心态越好,越能奋进;如果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不仅不会长进,而且会失去人生的追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要使教育教学工作勃勃有生气,教师必须找到自身最强烈的刺激,那就是“自我教育”。

对自己的认识越清醒,自我教育的动力就越大,越能塑造完美的人格,业绩越能长盛不衰。

2、自我调整。

  这是人格塑造的基本途径。

“教然后知困”,从事教育实践后方深切体会到“困”,体会到其中的艰难。

这个“困”不仅是知识方面的,还包括能力、思想、情、视野、胸怀、见识等教师整体素质的方方面面。

要塑造完美的人格,须努力自我调整。

自我调整有两根支柱,一是学习,二是实践,二者聚焦在反思上。

  教师一是要学而不厌,有丰富的智力生活。

要向书本学习,重要的理论反复学。

例如,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导,就要反复学习,深入领会。

教育要立足于现代化,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之才;世界竟争剧烈,经济之争就是科技之争,说到底就是人才之争;今日的学生就是明日的建设者,教在今天,要想到明天,要以明日建设者的要求来指导、衡量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

理论学习联系实际,就常学常新,对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要紧扣一点深入学,紧扣教材中有关知识查阅资料,探究来龙去脉,弄清背景材料,寻觅发展轨迹,力求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比如教学生诵读李白的诗,自己就要查查李白生活的社会状况,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弄清他的诗歌的主要特点与他思想发展的轨迹,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诗中情与杜甫的有何异同,等等。

心中有底,语言就丰富,教课就能游刃有余。

还要拓宽视野广泛学。

作为当今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人文学科方面的底子,还要关注科技方面的动态,阅读一些科技读物,有科学知识的底子。

教师的教育教学,如果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智力水平与学生在同一个平面上移动,学生不仅不能获得有效的培养,更为可怕的是会抑制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教师要有拼命学习的精神,犹如树根,把根须伸展到泥土里,吸取氮、磷、钾,乃至微量元素。

学习是一条艰辛的路,有时要披荆斩棘,需要的是求知若渴的心态、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师丰富的智力生活,知识如长流水,才可能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二是要努力实践。

认认真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就会深刻感悟到自己很多方面力不从心。

有知识贫乏问题,有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敏度的问题,有目光短视、缺乏远见的问题,有情绪急躁、缺乏修养的问题,等等。

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教师整体素质的标准。

从实践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奋发图强。

  学习也好,实践也好,都要聚焦在反思上,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思想,净化感情,努力塑造人格的魅力。

比如对待学生,要教好部分学生不是很难,而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好每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提高,就绝非易事。

教师不仅要尽力,而且要尽心,要把心扑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学生是有个性有差异的,而教育无选择性,无论怎样的学生都要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

为此,教师在自我调整的过程中,须努力加强修养,完善自己的德、才、识、能,努力做到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一个心眼儿为学生。

3.自我超越。

  这是追求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

自我调整应贯穿于教师人格塑造的整个过程,而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又可以制订出若干个小目标,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要不断自我挑战,自我超越,一步步攀登,达到理想境界。

比如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教材要烂熟于心,如出自己之口、自己之心,对词句篇章、思想内涵、有关知识均有独特的领悟;要研究学生,对学生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共性要研究,还要研究学生的个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教学策略。

大而化之,无针对性,实效性就差。

学生是个“变数”,有针对性地教,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潜能,就能形成学习上你追我赶、后来居上的友好局面。

拿着参考书上课,离开参考书就无法迈步,就成不了一名合格的教师。

关键在于自己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克服一个个难关。

如果基本做到了“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就可再提出新的奋斗目标。

语文教师能否在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方面也做学生的榜样?

比如努力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那就要认真锤炼自己的语言,使教学用语不但规范,而且生动、流畅,有文化含量,给学生以美感;认真训练自己的思维,条分缕析,逻辑性强;经常动笔写读书心得、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体会写作的甘苦,体会用笔的奥秘。

坚持不懈地积累、训练、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在这方面取得一些自由后,可再上一个台阶。

当前,尤其要研究课堂里怎样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施教之功在于启发产导、点拨、开窍,为此,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研究如何创设和谐的学习语文的情境和气氛。

如何激励学生生疑、质疑,并积极开动脑筋解析疑难,如何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平等相待,师生互动,如何重视学生的多元智能;因材施教,发展潜能,等等,其中可探索的内容很多,逐一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来认识,来反思,就能在德行、才学、识见、能力诸多方面获得提高。

  教师教学生涯中最令人悲哀的是原地踏步,裹足不前,五年、十年一个模样,为此,教师自己一定要悉心寻找不断前进的突破口,哪怕处在教学中的“高原”,也要克服“高原现象”,有新的进展。

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跟随着时代奋力前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生命融入事业之中,生命和使命同行,人格就能闪发出耀眼的光辉。

 

说师真性情跃然纸上

  天雨羽

  我们从小到大不知写过多少有关老师的文章,相信类似“我的老师”、“我的启蒙老师”这样的题目我们都写过,相信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藤野先生》曾如一棵绿树般庇荫着我们成长的岁月。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只准歌颂,不准批评”的写作观,使我们笔下的这个可敬可爱的人群脱离了真实与现实,变得神圣起来。

有人曾总结70年代末以来各种作文选里写老师的四大经典事例——带病上课甚至晕倒在讲台上;背着生病的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艰难地走向医院;深夜办公室昏黄灯光下批改作业的剪影;远去的刚刚为缺课学生补完功课的高大背影……清瘦、花白头发成为老师的标志性外貌,而事件的类型化选择则使老师在神圣化的同时被符号化。

符号化的老师形象丧失了其首先作为人的血肉与温度,变得僵硬和呆板。

而文章与写作者,也在千篇一律之后变得乏味和缺乏创造的愉悦。

  是的,老师是奉献的红烛、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老师也是一个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甚至也有作为人所难以避免的缺点和错误,只准赞颂与美化,无疑是继续神化人格教育的体现,将培养出又一批只知盲目崇拜不知理性思考的应声虫。

  于是,我对孩子们说:

把你认为最难忘的老师还原成“人”好吗?

不要仰视着看他们,平视好吗?

以一个知心朋友的身份。

我对他们说,你最难忘的老师他一定也曾经把你看成朋友的,仰视的神佛你除了觉得他高大外,还觉得他遥远,但平视不同,你会读出他眸子里近在咫尺的你的自尊和自信,你会读出他眼里紧贴你心灵的温情和暖意。

他(或她)很可爱,以至让你觉得他们分明和你一样也童心盎然;他或她也会出糗,以至让你在哈哈一笑之余觉得他们分明就是你最可亲的朋友;他或她也会追逐时尚或是周杰伦张靓颖们的粉丝,以至于让你觉得他们就是邻家的大哥哥或大姐姐……

  就这样写——写出他轻抚你后脑勺时那一瞬间的亲切,写出你有一天坐在他自行车上的得意或无措,写出他突然一个简单的字怎么也想不起来时的狼狈既而机智化解后的小小狡黠……总之,写出他们的体温来,写出你成为他们学生那种发自内心的真正的自豪与喜悦。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李镇西,一九五八年生,四川成都人。

成都石室中学,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研究生在读,从师于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

李老师崇拜苏霍姆林斯基,仰慕朱自清、叶圣陶等二三十年代的学者型中学教师。

爱好读书和写作。

经常对学生说并用以自勉的两句话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守住灵魂!

李老师勤于笔耕,喜欢写诗,他把教育当成一首诗来写。

为了让教育充满理想主义气息,也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富有浪漫气息的班集体,他和学生为班级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未来班”,他们设计班徽,绘制班旗,创作班歌,后来,“未来班”作为一个优秀班集体被全国多家报刊报道,这成为他教育诗篇中的第一行美丽的文字。

1999年,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出版,这本书同时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和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

此后,他又陆续出版了《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选》、《花开的声音--我班的故事》、《风中的芦苇在思索--李镇西随笔选》等书。

从事中学语文教育18年以来,已在《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教育导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先后正式出版了《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等教育专著,总计发表了百万余字的作品。

他用一颗心面对他热爱的学生们:

“一把年纪”还和半大的孩子玩斗鸡游戏;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居然帮学生回了一封情书;为了给学生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在办公桌前坐上14个小时,编撰“班级风采录”……

李镇西认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作为班主任,李镇西在班级管理方面改变过去教师一人说了算的“人治”,让全班学生运用集体制订的班级规章互相制约、共同管理,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与学生一起建设班级体。

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关心集体、参与改革。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在李镇西的班级里,大事小事都是民主评定,班主任至多也就“一票”发言权。

一次,一个刚刚保证了“不再犯错”的学生,“忍”不住又犯了老毛病。

李镇西气极之下,想惩罚这个学生,取消他参加郊游活动的权利。

可他转念一想,看看学生怎么办呢?

学生们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举起森林般的小手---让他和我们一起去,集体不能在这时抛弃他。

犯错的学生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样的班级教育,胜过100次惩罚。

李镇西说,在当代中国,几乎每一个“优秀教师”“优秀事迹”的辉煌大厦,都必须以其班级大大高于所在年级、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