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8206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河北省唐山一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说明

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在答题纸上。

卷Ⅰ(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计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怍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2.仔细观察“明后期勋戚、官员占地一览表(节选)(引自黄冕堂《明史管见》)”,思考出现这种经济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时间

占地者

地点

占地面积

资料出处

万历四十二年

福王朱常洵

湖广河南山东

20000顷

《明神宗实录》卷518

万历年间

董其昌

松江

10000顷

《民抄董官事实》

万历年间

富者

湖州

10000顷

谢肇涮《西吴枝乘》

天启元年

秦府承奉官张清

陕西

10000顷

《明熹宗实录》卷10

天启七年

瑞王朱常浩

陕豫、晋川

30000顷

《明熹宗实录》卷76

A.土地私有制的影响B.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D.由农民的贫困所至

3.《史记·货殖列传》说:

“孝、昭治成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辅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B.对外贸易兴盛带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4.“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

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

”(元·熊磵谷)诗中描写的是

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

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

5.据《唐会要》记载:

“开成五年十二月敕:

‘京夜市,宜令禁断’。

”该史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夜市已被政府禁绝B.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C.市已由定时而聚发展为常设商业区D.都城汴京夜市的繁华景象

6.唐初规定:

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7.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

”并引《周书》的话说: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

8.明代商人王现曾说:

“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

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

是故虽利而不污。

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

”(《故王文贤墓志铭》)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B.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

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

9.“(明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

但粮钱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

”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明政府精心组织机户生产B.机户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C.明朝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封建政权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10.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早已“选择海洋”,中国却“选择陆地”。

这种“选择”

给中国带最主要的影响是

A.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入侵B.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C.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D.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衰退

11.19世纪后期,烟台、青岛等开埠通商,引发了山东省经济结构的调整。

下表是今济南地

区的章丘、济阳在20世纪初花生种植面积占耕地百分比变化表(章有义的《中国近代农业史

资料》第二辑)。

下列对该表的解读正确的有

年份

地区

1900

1915

1920

1924

山东章丘

O.1%

35%

45%

50%

山东济阳

O.2%

15%

25%

40%

①农产品已商品化②自然经济完全解体③两地经济融入世界市场④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上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王韬在《壕埂杂志》中指出“沪地百货闻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半皆粤人为之,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

”当时流行于上海市井的一首竹枝词写到:

“洋行买办每多财,时式衣装尽得。

阔绰排场人尽幕,频年获利店纷开。

”对材料所述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A.收回利权运动取得一定成效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D.工商立国成为清政府的治国思想

13.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

“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

”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铁器和牛耕——井田制瓦解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工业革命——鸦片战争D.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14.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

其中影响

(1)

(2)(3)(4)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A.自然经济解体B.外国列强侵略C.清朝的政策D.资产阶级革命

15.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厂矿进行了大规模内迁,人们称之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克尔刻”。

它①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 ②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③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④引起了近代中国工业结构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一部八尺车床,美式为纯钢流线型,装有电风扇,只需二百四十万元法币,而一部中国厂造,设备简单之车床,需一千万元以上。

棉花在上海需十万元法币一担,而美国上等米米特林棉,只需九百元法币一担。

”造成此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民党当局

A.对民族资本的支持,无限度鼓励外货进口

B.对民族资本的支持,严格地限制外货进口

C.对官僚资本的支持,无限度鼓励外货进口

D.对官僚资本的支持,严格地限制外货进口

17.学者潘君祥说:

“国家机器是一种政治上层建筑,始终影响和制约着经济基础。

它充当了近代化的组织者的角色……”因此,在落后国家的近代化初期,国家政权日益成为近代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下列事件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20世纪初期,清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发展

B.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

D.1992年,中国宣布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目标

18.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反映的是我国

 

A.1949年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B.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C.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1958年开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实现“一大二公”

19.1949年时,中国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几乎没有重工业;1952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35.5%;到1957年,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了48%。

这说明

A.中国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中国已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C.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D.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得到合理调整

20.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

B.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C.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确立

21.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土改后农民分配土地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保护了农民利益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22.有研究人员作了《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右图显示了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它说明

A.安徽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地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非常适合国情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遭受严重的挫折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需要调整完善

23.某城市2012年与1978年相比,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第一产业(农业)所占比重由72.33%下降为26.95%,第二、三产业(工、建、运、商、服)由26.67%上升到73.05%,农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由11.51%上升到38.4%,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②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③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大解放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4.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人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探索。

这两次探

索活动的共同之处有

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②注重发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

③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④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5.读“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单位:

%)

项目

年代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23.5

15.5

13.9

学历

11.7

12.6

25.3

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B.民众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C.西方文化对婚姻习俗影响日益加深D.婚姻观念中的政治化倾向逐渐减弱

26.中国家庭结构的明显变化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

根据调查显示,尽管一些富裕之家仍然保持传统的大家庭,但是4—6口之家的小家庭在北洋政府时期已较为普遍。

这样的家庭规模已经不是多代同堂或多个已婚子孙或兄弟共存的大家庭,而多半是夫妻与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小家庭”。

上述家庭结构的出现

A.标志着中国传统宗法制的崩溃B.是中国社会人权和个性解放的结果

C.标志着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渐解体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结果

27.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

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收入是2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但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658.3元,比22年前提高16.75倍。

这一账本是上海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率先跨入小康的见证

C.政治体制改革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28.廷寄是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

其有关告诫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封面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

19世纪末“廷寄”开始逐渐被废除,其主要原因是

A.电话在中国普遍使用B.清朝统治被推翻

C.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D.电报的已经使用

2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十四世纪以后“欧洲则组织起在世界各地从事贸易活动的合股公司……,这些合股公司是无与伦比的,因为他们所具有的合股性质限定了投资者的责任,使投资所起的作用与经营管理的职责相分离”,材料反映了

A.新航路后的“商业革命”B.新航路后的“价格革命”

C.公司的出现导致了早期的殖民扩张D.公司主要出现在意大利

30.所谓全球史观,简而言之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公平地看待、评价历史。

如果以这种角度看殖民扩张,应该是

A.“带着血泪的进步”B.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给亚非拉造成了无穷尽的苦难D.“既生瑜,何生亮”

31.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

“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

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

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

”罗代尔强调的是

A.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B.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D.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32.以下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所配的一幅图——新兴的西方世界:

到1763年,欧洲主导了世界贸易。

作者在说明世界贸易问题时选择1763年可能的理由是

A.以欧洲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

C.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

D.工业革命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33.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中世纪规章条例。

”与该观点相吻合的是

A.工业革命加剧了殖民扩张B.工业革命催生了自由主义的兴起

C.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工业革命产生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34.1870年以后,欧美国家重工业发展迅速。

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

因此,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

这说明

A.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B.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

C.垄断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D.垄断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

35.“新能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A.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经济垄断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的应用

C.新能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D.新能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

36.阅读下列美国钢铁业在某一时期的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美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个)

78000

272000

钢铁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总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不断大D.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37.1937年5月24日,罗斯福在向国会提交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中说:

“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罗斯福上述思想的是

A.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

D.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38.“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之口。

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

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的理论有可能

A.否定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B.要求政府减少社会福利开支

C.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D.促进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

39.《世界史·现代卷》指出: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

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这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

A.普遍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B.企业所有权发生本质性变化

C.企业经营和管理方式发生变革D.资本家集团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40.“德意志帝国哪怕从1866年击败奥地利算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崩溃,不过半个世纪;日本帝国从开始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到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在废墟上兴起……20世纪60年代以,日本和德国经济不断繁荣,如今已持续了半个世纪。

”由此可见

A.民族主义是推动国家走向富强的动力B.大战摧残了部分参战国的国民经济

C.专制政体不能做到民富国强D.民主政体是国家持续繁荣的保障

4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

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B.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工业领域

C.都注重从实际出发变革生产关系D.都对本国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42.工业企业经营方式上,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是有很大的不

同的。

根据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我们可以推之,这种不同主要表现

A.集中全国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扩大经营权

C.国家政权和国外国内私人资本合作D.重要工业企业由国家所有和国家经营

43.某书中指出: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对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

B.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C.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改变了农业优先发展的状况,实行工业优先发展

44.1964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说”。

他流着泪说:

“在座的各位,从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

”赫鲁晓夫的痛悔之泪说明

A.党内教条主义盛行B.党内作风问题严重

C.改革制约苏联发展D.改革过于追求社会稳定

45.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B.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失去了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

C.美国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D.凯恩斯主义始终推动着美国经济的发展

46.1992年,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

与欧盟结构特点类似的是

A.1787年之前的美利坚合众国

B.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

C.1922年建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主义共和国联盟

D.1992年成立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47.下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

图片反映了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48.福特公司应用最现代的信息技术为建立全球一体化的经营机器撞开了大门,其成果就是制成了各种“全球性汽车”,通过这些汽车,福特公司再一次树立了一个全球性的标准,表明汽车的制造竟可以怎样达到尽可能最大的效益。

所进行的改造节省了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开支,并可望削减成千上万个高技能的报酬优厚的工作岗位,它们原属于那些经理们、工程师们和推销人员。

这表明:

①信息技术推动了全球化进程②全球化统一了制造业的标准

③全球化优化了资配置④全球化带了失业等问题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卷Ⅱ(非选择题共52分)

2.非选择题(共3题,52分)

4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

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

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

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

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

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

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

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三“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

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

(2分)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3分)

50.(24分)历史犹如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不同的光。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有人称鸦片战争是旧世界与新世界的第一场较量。

就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列出以下两种观点:

观点一: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屈辱、苦难的百年历程。

观点二:

“鸦片战争客观上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

鸦片战争以枪炮为侵略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中国开始接触近代文明。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以上两个观点加以点评。

(12分)

阅读以下两则关于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的材料:

材料一“曼彻斯特的大多数工人缺乏衣服、床、家具、燃料,以及健康的食物,甚至是土豆。

他们要在小房间中工作12小时,呼吸着污浊的空气。

他们大都体弱多病,眼睛无神。

如果你到过这里的一间工厂,你可以容易地看到,工人的福利从就没有在工厂主的脑子中出现过。

上帝啊,怎能只用生命的代价换发展呢?

——崔斯坦,法国社会学家,妇女权利倡导者,摘自1842年所出版的杂志文章

材料二“英国的其他任何地方,甚至是伦敦,都可能没有像曼彻斯特一样,展现出如此显著、富有吸引力的世界工厂。

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

曼彻斯特主要受惠于它的商业和制造业的地位。

最近,它已经在英国的任何其他城镇,乃至世界‘鹤立鸡群’了。

它的工业产品几乎输入到地球上可居住的任何一个国家。

——1852年曼彻斯特被维多利亚女皇授予皇家宪章,摘自《企业行名录》序言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工业革命的看法。

(12分)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5分)

材料一从1830年开始,几乎每户英国家庭都把自己的积蓄用购买铁路公司发放的建设债券。

从1840年到1845年,英国民间一共有超过1000个铁路兴建项目被提到议事日程。

18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