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自然界的水循环 附经典题及解析.docx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自然界的水循环 附经典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自然界的水循环 附经典题及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自然界的水循环附经典题及解析
高考地理知识点讲练:
自然界的水循环 (附:
经典题及解析)
1.常考水循环环节的判断
(1)(2015海南单科,6分)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D)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径流
解析:
本题考查水循环环节的判断。
通过河流、地下径流等途径,陆地矿物质被搬运到海洋,因此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故D项正确。
2)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B)
A.基本不变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D.在冰期相对较低
解析:
本题考查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据上题分析可知,随着陆地矿物质不断被河流、地下径流等搬运到海洋,而海洋水的蒸发只蒸发水分,不包括矿物质,所以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总趋势为增加,故B项正确,A、C项错误。
冰期海水大量结冰,会导致海洋水矿物质含量增加,故D项错误。
2.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
a.影响蒸发的因素
(2)(2015福建文综,8分)下图示意某区域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
①气温上升②降水量增多③风力增大④云量减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蒸发的因素。
图中4—6月的气温上升,会导致蒸发量增加,故①正确。
4—6月降水量增加,水域面积增加,导致蒸发量增加,故②正确。
题中无法判断风力的大小,且降水量增多表明云量增加,故③④错误。
故A项正确。
2)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B)
A.3月B.6月C.9月D.12月
解析:
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时段为当年水分亏损的时段,图示3—6月份均有水分亏损,而其他月份没有出现亏损,所以累积亏损量6月份最多,故B项正确。
(3)(经典题,8分)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A)
A.塔里木河流域B.长江流域C.雅鲁藏布江流域D.黑龙江流域
解析:
降水落至地面后,一部分形成径流(蓝水),另一部分蒸发(绿水),所以绿水比例是指蒸发量/(径流量+蒸发量),因此蒸发量大、径流量小时绿水比例大。
四个选项中,位于西北内陆地区的塔里木河流域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地表径流量小,所以绿水比例最大,故A项正确。
2)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是(C)
A.水田改旱田B.植树造林C.覆膜种植农作物D.修建梯田
解析:
生产性绿水比例是指植物蒸腾量除以植物蒸腾量和蒸发量的总和,因此蒸发量越小,植物蒸腾量越大,生产性绿水比例越大。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蒸发旺盛,非生产性绿水很多;覆膜种植农作物,可以减少地面水分蒸发,同时植物根系获得更多的水分,导致植物蒸腾量增加,使生产性绿水大量增加,故C项正确。
水田改旱地,会降低生产性绿水比例,故A项错误。
植树造林会提高生产性绿水比例,但比覆膜种植农作物的作用小,况且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宜植树造林,故B项错误。
修建梯田对生产性绿水比例的大小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
b.影响下渗的因素
(4)(2017.4浙江选考,2分)读中国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题。
宁夏彭阳县曾经植被稀少,如今通过造林工程,该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6.2%。
这使大气降水后,地表水下渗量增加(1分),导致地表(1分)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减弱,生态环境改善。
解析:
本题考查植被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森林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
植被能够使土壤变得更疏松,还能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延长下渗时间,增加地表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从而减小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作用,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c.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5)(2016江苏单科,2分)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一年、第六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
读图,完成下题。
下列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D)
A.第六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一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六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一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解析:
森林火灾使森林面积减小,雨水降落至地面受到的阻挡作用减弱,缩短了下渗时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所以火灾第一年的河流径流量大,流量峰值大,故A、B项错误,D项正确。
火灾后第一年地表植被少,地表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火灾后第六年森林有所恢复,地表径流量减小,侵蚀作用减弱,所以火灾后第六年河流含沙量小,故C项错误。
3.湿地的形成及其面积变化的原因分析
(6)(2018全国Ⅰ文综,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
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
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
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
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6分)
答案:
地势平坦、开阔。
(3分)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3分)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及嫩江等信息,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平原地区。
结合地理知识可知,堰塞湖是由物体堵截山谷后,河谷或河床不断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其地势陡峭且低洼。
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却形成湿地,是因为该地地势平坦、开阔,没有贮水成湖;再加上其位于半湿润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河流补给量较小,夏季蒸发较强,故形成水位较浅、面积广大的扎龙湿地。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6分)
答案:
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3分)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分)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该地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故乌裕尔河从成为内流河到扎龙湿地面积稳定过程中,影响气候的大气环流因素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故该地区的降水量应基本不变化。
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以后,水循环由海陆间循环演变为陆上内循环,受较为干旱气候的影响,蒸发量应逐渐增大。
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后,前期湿地面积会不断增加,此时期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当湿地面积稳定时,湿地入水量和出水量基本相等,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所以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变为最终的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6分)
答案:
变化:
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2分)
原因:
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2分)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2分)
解析:
乌裕尔河河水注入扎龙湿地后,水体不外泄,随着湿地水分不断蒸发,水中含有的盐分(矿物质)会在湿地中不断富集,从而导致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4.影响水体更新及水循环速度的因素
(7)(2018全国Ⅲ文综,4分)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km。
据此完成下题。
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D)
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水体更新的因素。
影响湖水更新的主要因素有:
降水、蒸发、径流量、湖泊形状、湖泊深度等。
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而且形状狭长,湖面蒸发、河流汇入和流出主要更新的是湖泊表层的水体,而湖泊深层水体得不到有效更新,因而湖水更新缓慢,故D项正确。
湖面蒸发主要影响湖水量的变化和盐度的高低,对湖水更新快慢影响不大,湖泊面积大小对湖水更新的影响更间接,故A、B项错误。
湖泊盐度高低与湖水的更新速度无关,故C项错误。
5.城市化及新型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8)(2016上海单科,4分)“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C)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解析:
“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少因地下水过度使用而出现的地下漏斗区,有利于减缓地面沉降,故C项正确。
“海绵城市”建设会加大蒸发量,从而增加城市的水汽含量,减小市中心与郊区的温差,减弱城郊间热力环流的强度,故A项错误。
海水倒灌是因河水水位下降导致的,“海绵城市”是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不能防止因河水水位下降导致的海水倒灌,故B项错误。
酸雨是大气污染现象,与大气中酸性气体的含量有关,与“海绵城市”无关,故D项错误。
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D)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面积
解析:
增加绿地面积,可有效增加雨水的下渗,利于降雨时蓄水,利于植被吸收,利于“海绵城市”建设,故D项正确。
上海市耕地少,退耕恢复的湿地是有限的,不能很好地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故A项错误。
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不利于“海绵城市”建设,故B项错误。
完善排水系统,主要是加速地表径流下泄,与“海绵城市”建设无关,故C项错误。
6.植被覆盖率变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9)(2016全国Ⅲ文综,12分)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B)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
解析:
本题考查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降水时,森林的树冠能截留雨水,减少坡面径流,增加雨水下渗,使更多的雨水转化为地下水,削弱河流径流量;旱季时,地下水会补给河水。
因此森林遭到破坏后,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造成河流的径流量波动强烈,故A项错误,B项正确。
森林植被破坏对降水变率影响不大,故C项错误。
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故D项错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C)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植被恢复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降水量的增加与该地的植被变化关系不大,其主要与大气运动有关,①错误。
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变强,由于植被的阻挡作用,降水对地表的冲刷作用减弱,雨水下渗增多,从而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错误,④正确。
由于植被增多,植物的蒸腾量会增加,③正确。
综上分析,C项正确。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D)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
植被恢复后,植被对雨水的拦截作用增强,坡面的水流速度减缓,雨水转化为地下水的量增加,但增加的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地表径流,所以甲、乙两条河流的径流总量会减少,故A、B项错误。
图中岩层倾向于乙河,雨水下渗,转变为地下水,地下水通过透水岩层补给乙河流,从而导致乙河流径流量增加,而甲河流因缺少地下径流的补给,径流量减少,故D项正确,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