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7594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经济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经济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经济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经济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docx

《《经济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docx

《经济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

高中经济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

角度

内容

例题

商品

货币

价格

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生产者要实现价值,必须生产消费者需要的质量上乘的剩余价值。

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3.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否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发展。

4.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5.价格变动的影响:

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需求定律;需求弹性;互为替代品与互补商品。

②价格的变动能够调节产量和生产要素的投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海南2013-26)在当前的经济生活中,我们已经很少看见人们排队购物的情景了。

有人将其归功于市场经济,认为:

“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上涨消除排队购物现象的。

”试运用经济学常识分析这一看法的合理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排队购物现象反映商品供不应求,而商品供不应求将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商品价格上涨将刺激供给,抑制需求,使商品供求趋向平衡,从而消除排队购物现象;价格上涨消除排队购物现象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重庆201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判断“大友邮票的收藏和欣赏等价值是其价格的基础”这一观点正误,并说明现由。

①错误。

②龙票能够满足人们收藏和欣赏等需要,属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商品价格的基础。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龙票供给有限、需求较大,导致供不应求,这是影响其价格的重要因素。

消费

1.消费的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消费热点带动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创造新的劳动力。

(拉动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是消费、投资、出

口。

2.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①根本: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②主要:

居民收入;③物价。

(提高消费水平的途

径:

发展生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物价)

3.正确的消费观:

①适度消费;②理性消费;③绿色消费;④艰苦奋斗。

(广东2013-37)当前,油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凸显,汽车消费者日趋理性,提倡环保消费和前瞻消费。

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催生出低油耗、低排放、一车多能的时尚新车型,并逐步引领汽车消费的新趋势。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①促进生产的发展,抖动经济增长,带来新的供给,推动产业扩张。

(2分)②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分)③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带动与新型汽车相关的产业发展。

(2分)④创造新的劳动力。

产能扩张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分)

(天津2013-14)当越来越多的人争先恐后地实现了“有车一族”的梦想之后,车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相关资料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

汽车带来的道路拥堵也成为了城市交通的最大问题,然而仍有超过60%的城市居民愿意选择私家车作为日常出行方式。

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看待我国汽车消费增长。

①汽车消费增长体现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我国汽车消费增长的直接原

因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攀比、从众等消费心理的影响。

③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不应盲目排斥。

④汽车消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要求我们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生产

经营

1.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企业从事经营活动要遵守法律,社会公德和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2.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企业经营成功,①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实施“走出去”战略。

3.企业兼并和破产,可以强化风险意识,迫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提高资

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全国Ⅰ2013-38)H剧团是一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

在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方针的指引下,H剧团结合自身发展于2007年改制为演艺有限责任公司。

经过六年的努力,该演艺公司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改制前后的对比如下表。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经济原因。

改制后,公司经营战略目标明确,市场定位准确;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合理的组织机构保证了公司高效运转;科学的管理、高质量的演出节目和市场化的营销形成了公司的竞争优势;合理的分配制度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演出场次增加、多个节目获奖,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川2013)L公司是中国一着名空调企业,注重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国

际竞争力是其多年来坚持追求的目标。

该企业每年的研发经费达20亿元,其空调的变频控制器、DSP芯片等核心技术不断实现突破;企业已开发出400个系列、70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

其品质超越了发达国家在节能环保、售后服务等方面严苛的技术要求;企业“对用户负责,才能对品牌负责”的营销理念,赢得了巨大的市场回报,自主品牌出口占其整体出口的30%,覆盖100多个国家;企业连续5年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展示企业形象,宣示与全球顶尖品牌一起,服务全球消费者。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L公司的做法对中国自主品牌的建设的启示。

①制定发展战略,明确品牌建设任务;②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品牌竞争力;③追求卓越质量,突出品牌优势;④秉承诚信,赢得品牌的市场信赖;⑤主动“走出去”,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江苏2013)有人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又掌握着制造业核心技术,“高不成,低不就”所导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难以摆脱。

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反驳这一观点。

我国当前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在提高,但中西部地区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传统制造业可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所以“低不就”的说法具有片面性。

中国制造业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一定的竞争实力,我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因此,认为制造业“高不成”的理由不充分。

(福建2012)有人认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追求利益最大化。

”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

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竞争的需要,是企业自身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必须遵守法律和道德,诚实守信,支持环境保护和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浙江2012)在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的背景下,某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投资数百亿发展“非钢”产业,包括养猪、种菜等。

对此,小林同学认为,企业应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只要合法经营、能挣钱、养猪、种菜完全可以,其他的都不重要。

但是也有同学持不同观点。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中小林同学的观点。

公司的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钢铁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

从这个角度看,小林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但公司的经营应着眼于长远发展,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唯有如此,钢铁企业才能真正走出产能过剩、利润下降的困境。

同时,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

国有经济大型钢铁企业理应通过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不仅做大更要做强,更好地发挥主要作用。

(海南2011)1973年,某企业生产的玩具产品“芭比娃娃”由于式样陈旧、价格昂贵等原因而严重滞销,企业濒临破产。

很多员工建议放弃生产“芭比娃娃”而转产,但一位年轻人极力反对并建议为“失败产品”创办博物馆。

“这绝对不行,这不是自曝家丑吗?

”企业总裁立即明确表示反对。

但这个年轻人据理力争并最终设法说服了总裁。

不久,陈列200多件不受消费者欢迎的“失败产品”的博物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此后的3个月里,年轻人全身心地“泡”在博物馆里,听取参观者对“失败产品”的见。

他收集的500多条意见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令企业总裁惊喜不已。

相关部门根据这些见改进产品设

计式样,调整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开拓新的市场,企业很快打了一漂亮的翻身仗。

此后的12年间,公司年业绩从4200万美元飙升到10亿美元。

今天,“芭比娃娃”已不仅是一种玩具产品的商标,而且是流行时尚、成功品牌的代名词,那位“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年轻人也被誉为“芭比之父”。

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经济知识,概括该企业产品由滞销到畅销的主要原因。

市场调研;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

(全国2011)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自主创新对该企业发展的作用。

假设你是企业经营者,你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有利于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打造自主品牌;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销量;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加大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创新活动;通过奖金、股权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合作;积极申请专利,保护知识产权。

劳动者就业

1.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劳动者获得生活来源,实现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

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

(安徽2013)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立足基本国情,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的力量,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力量,是国家的力量。

联系观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劳动者就业和自主创业,改善人民生活。

通过培养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通过培养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有利的文化环境。

(浙江2011)就“用工荒”问题,三位同学各抒己见,小张认为,“用工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一定程度上“慌”了企业,企业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小王认为。

“用工荒’与劳动力价格太低有关,企业只要大大提高工资,“用工荒”就能迎刃而解,企业也没有什么可“慌”的小周则认为,“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只要让“看不见的手”继续发挥作用,“用工荒”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三位同学的观点。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企业招不到工人,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无法结合,不能创造财富,必然影响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

小张的观点有道理。

企业提高工资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用工荒”,但企业不转变发展方式,就不可能持续提高工人工资。

何况,企业要招到工人,还应为工人提供劳动安全、社会保障等。

从根本上讲,解决“用工荒”的出路在于东部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小王观点不全面。

在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市场机制对于“用工荒”的解决有重要作用,但市场有局限性,要更好更快地解决“用工荒”,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小周的观点是片面的。

分配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健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体现了国家多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2.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公平的制度保证;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③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4.财政的作用:

①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重庆2013-1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江苏2013-35)材料一某课题组就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为了说明收入分配发生的变化,首先将样本中的居民分为五个收入组,每组各占总调查人口的20%,然后将各组1985和2008两年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如图5。

材料二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基尼系数下降意味着收入分配趋于公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达到最高点0.491,以后开始逐步回落,2012年降为0.474。

2008年我国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如图6所示。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变化具有哪些特征?

请利用图5中的数据分别加以说明。

收入增长速度快;各组收入增长最低都在10倍以上。

收入增长不平衡;2008年最低、中等、最高收入组的收入分别约为1985年的14倍、21倍、33倍。

收入差距拉大(或收入分配不公);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差距从985年的2.3倍

扩大到2008年的5.6倍。

(2)根据材料二,从图6中选取三个点连接起来表示我国2012年的,从右表中选择两项能够使我国基尼系数下降的政策,并分别说明理由。

(作图时请用2B铅笔,并画清楚。

)作图(略)。

选项:

①;理由:

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选项:

③;理由: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或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全国2012)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问题:

与世界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

居民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对策: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

市场

经济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配置资源可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条件。

建立信用监督制度、失信惩戒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树立诚信观念。

3.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经济波动、两极分化。

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4.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安徽2013-38)科技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

为此,政府要创造条件,使人才、资本等市场充分发挥对创新的积极作用,出台针对技术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政策,完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创新法制环境。

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采取以上措施对推动技术创新的意义。

政府创造条件,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利于激发技术创新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对创新主体进行引导,推动技术创新;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打击创新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创新者的利益。

(北京2013)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相关知识分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什么不能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调节。

市场调节有利于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但市场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局限。

水资源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调节,会造成过度开发、分配不公、污水排放量过多等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利用。

政府参与水资源管理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山东2013)近年来,为推进科技创新,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采取的推进科技创新措施的依据。

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咱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可以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以企业为主体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可以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优化人财物的配置。

(天津2012)根据上表,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概述,我国取得经济发展成就的主要经验。

①坚持促进经济增长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

②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

③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④坚持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安徽2012)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进行评议。

①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确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诚实缺失干扰了市场秩序,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②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维护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

③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④企业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浙江2011)就“用工荒”问题,三位同学各抒己见,小张认为,“用工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一定程度上“慌”了企业,企业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小王认为。

“用工荒’与劳动力价格太低有关,企业只要大大提高工资,“用工荒”就能迎刃而解,企业也没有什么可“慌”的小周则认为,“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只要让“看不见的手”继续发挥作用,“用工荒”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三位同学的观点。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企业招不到工人,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无法结合,不能创造财富,必然影响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

小张的观点有道理。

企业提高工资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用工荒”,但企业不转变发

展方式,就不可能持续提高工人工资。

何况,企业要招到工人,还应为工人提供劳动安全、社会保障等。

从根本上讲,解决“用工荒”的出路在于东部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小王观点不全面。

在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市场机制对于“用工荒”的解决有重要作用,但市场有局限性,要更好更快地解决“用工荒”,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小周的观点是片面的。

主题

主线

1.主题: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①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②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④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2.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②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4.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①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和效益上来,使

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③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5.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6.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浙江2013-40)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

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带入经济建设中。

材料一、二反映了2006-2012年我国在GDP总量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科研经费投入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每万元GDP能耗和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但是,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说明我国在节能降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方面的科研投入,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加强生产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需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每个企业和每个家庭。

(福建2013-39)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

观点一: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经济建设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③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

该观点没有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只强调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

观点二:

①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②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③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

该观点没有用辩证的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