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7571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docx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docx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指的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它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2.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主文化又叫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4.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5.同辈群体也称同龄群体,伙伴群体,在社会学中往往指的是在年龄、背景、地位、志趣、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6.亚文化又叫副文化或支流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处在次要位置,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持有的文化。

7.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个共同目标,执行一定的社会功能,而将彼此的行为联合并协调起来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8.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

9.所谓内群体,也叫“我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即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在内群体中,成员之间容易相互认识和彼此了解,能够相互关爱,生活在其中感觉轻松、自然,人们的日常生活一般以内群体为中心。

10.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

11.所谓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2.家庭是指人们基于两性结合和血缘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亲属关系。

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在家庭中,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抚养关系是形成家庭的基本关系。

13.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强迫的条件下,受到他人态度及行为表现的刺激和影响,自觉或不自觉的仿照他人的态度及行为,使之与他人相似或相同。

14.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社会科学。

15.所谓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16.文化丛是指一组功能上相互联系的文化特质群。

17.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关系和特定地域之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18.代差也有人称为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

19.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20.文化堕距指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21.所谓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如法官、学者、教授、艺术家等。

22.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从本质上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起源于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构成各种社会过程。

23.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

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24.所谓工作群体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基层单位,是在一定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其成员是经常有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关系的社会基本群体。

在我国,工作群体是大的社会组织的基层单位,如工厂企业的班(组),教学单位的室(组),科研单位的课题组等。

25.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从本质上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起源于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构成各种社会过程。

26.反文化是与现存主流文化抵制和对抗的文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亚文化。

27.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它是以正式规则为主体,以系统的权力划分为基础,具有专业化功能、权威分层和固定规程的管理方式。

28.所谓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也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ABC3.ABCD4.ACD5.ABD6.ABD7.BCD8.ABCD9.ACD10.ABCD11.ABCD12.AC13.ABC14.BCD15.AD16.ABCD17.ABC18.ABCD19.BC

20.BCD21.ACD22.ABD23.ABCD24.ABCD25.ABCD

三、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对。

2.错。

改正:

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3.错。

改正:

初级群体又可称为直接群体、首属群体、或基本群体。

指的是一个人从一些直接的、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中,形成一些最基本的、简单的、密切的社会关系。

4.错。

改正:

政策体系不属于社会运行的经济条件。

5.对

6.错。

改正:

偶婚家庭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由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这一形式是从群婚到个体婚的过度形式。

这种家庭由一对配偶短期结合组成,所生子女属母方所有。

7.错。

改正: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体的集合,也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

8.对。

9.错。

改正:

文化是指人类在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0.对。

11.错。

改正:

当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时,人们会通过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以适应新环境,这个

12.错。

改正: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它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13.对。

14.对。

15.错。

改正:

文化特质是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

16.错。

改正: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

它是以正式规则为主体,以系统的权力划分为基础,具有专业化功能、权威分层和固定规程的管理方式。

17.错.改正:

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称为角色失败。

而角色中断是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18.错。

改正:

集合行为的特征是,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19.对。

20.对.

21.对。

22.错。

改正:

这种现象应该是:

继续社会化。

四、简答题

1.答:

第一,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

是指为社会运行供给适度动力的原理、方式、手段与过程。

第二,社会运行的整合机制。

社会运行整合机制则是指影响社会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社会整合的作用原理。

第三,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它是指社会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照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

第四,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

它是指达到引导并约束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遵循或遵守社会规范,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状态这一目的的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

第五,社会运行的保障机制。

它是指社会保障的结构、功能及其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

2.答:

第一,社会强制性。

在人的一生中,社会总是以各种方式来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时常表现出无意识地、被动地、潜移默化地被周围的人们和环境所塑造。

第二,主观能动性。

一是个体自身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念和人格特质等因素影响、引导着个体的社会化。

二是社会化的个体之间相互作用。

第三,终身持续性。

个体在适应社会、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四,相互性。

主体在作用于受体的过程中,受体也可能作用于主体,两者形成互动,相互融合。

3.答:

所谓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首属群体或基本群体。

指的是一个人在一些直接的、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中,形成一些最基本的、简单的、密切的社会关系。

人们以这种关系为基础组成的群体称为社会初级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亲属、邻里等。

复杂组织中也存在一种非正式的群体,如学校的“哥们群体”、军队中战友群体、还有工厂中的工友群体等。

4.答:

第一,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

文化特质的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

第二,文化丛。

文化丛是指一组功能上相互联系的文化特质群。

因为文化特质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与其他特质密切联系。

第三,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指互有关联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

5.答:

人类社会发挥的作用称为社会功能。

社会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合的功能。

整合也称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第二,交流的功能。

人类创造了语言、文字等交流工具,个体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同时,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互动空间。

而规范的制定更有助于人类互动合理地进行。

第三,导向的功能。

社会拥有一整套行为规范,规定和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社会行动,并通过人与人关系的调整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这种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包括法律等强制手段与道德、舆论等非强制手段;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第四,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个体生命是短暂的,而社会则是长久的。

人类社会一经形成,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体制就会通过社会得到积累和发展。

6.答:

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随着社会的变化由低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由较低的形式演进到较高的形式。

其中家庭的演变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血缘家庭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原始的家庭形式。

这种家庭是没有近亲限制的低级婚姻形式,在内部按年龄划分婚姻,即年龄相近的青壮年兄弟姐妹可以相互通婚。

第二,普那路亚家庭。

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是人类家庭历史上第二种家庭形式。

第三,对偶婚家庭。

它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由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这一形式是从群婚到个体婚的过渡形式。

第四,父权制家庭。

它是偶婚制家庭与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渡环节。

在这种家庭里,父权至上,一个丈夫可以拥有很多妻子。

第五,一夫一妻制家庭。

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的确立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它诞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财富的增加和按父系继承财产的要求。

7.答: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其中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改造。

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这种积累使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能力日益增强。

第二,文化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

人类在历史中总结的知识、技能通过文化的积累和继承作用不断更新和传递。

第三,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的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但人们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也对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文化影响社会主体的自身素质。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都会对该国或该民族的民众素质产生影响。

8.答:

第一,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第二,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第三,角色中断,是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第四,角色失败,是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

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9.答:

第一,在行为产生的原因上,组织行为主要是解决那些程序化了的经常性事件;集合行为往往是处理某个社会突发事件。

第二,在行为方式上,组织行为一般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是一种有组织有规范的行为;集合行为往往采取非常规的方式。

第三,在互动特点上,组织行为一般是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集合行为是通过情感互动刺激产生的。

第四,从持续时间上看,组织行为是长期的重复行为,组织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长远目标,获得长期利益;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

10.答:

第一,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它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第二,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某一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这就是预期社会化。

第三,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第四,逆向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

第五,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11.答:

第一,根据文化内容,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

第二,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及反文化。

第三,根据文化的性质,可分为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12.答:

第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区别,这也是是区别民族和社会的重要标志。

第二,文化为社会成员提供行为规范。

风俗、道德、法律、价值观念等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而且向人们提供行为规范控制其社会活动。

有了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

文化也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

第三,文化是社会整合的重要基础。

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要想良性运行,必须要使各个要素、各个群体间功能协调一致。

而要素与群体间联系的纽带主要是文化,以文化为中心,为人们提供了社会团结的根据,给社会人以归属感。

第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的文化性,文化使人树立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从而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

人脱离了文化,也就脱离了社会。

13.答: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社会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根据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划分,可分为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首属群体或基本群体。

次级群体,又叫次属群体或间接群体。

指社会成员为了满足某种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群体内部规章制度结合成合法的、正规的社会群体。

第二,根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明确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群体。

第三,根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可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

所谓内群体,也叫“我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即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所谓外群体,也叫“他群体”,是泛指内群体之外的一切其他“别人”的群体。

第四,根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来划分,可分为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所属群体是指群体成员所在的群体。

参照群体是指被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对成员的态度、认识发生重大影响的群体。

第五,根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来划分,可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三种。

血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业缘群体是基于成员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14.答

第一,环境条件。

环境是集合行为产生的基础。

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很容易把刺激、信息、情绪等传播开来,从而产生一致的集合行为。

如果没有一定的空间场地,群众就无法聚集,集合行为也就无法产生。

因此,公园、广场、街道等公共场所往往成为突发性集合行为发生的场所。

第二,价值规范的丧失。

价值规范是指导人们在具体环境中行动的标准,一旦价值规范遭到破坏,人们就面临无法选择、不知所措的境地。

第三,结构性压力。

结构性压力是指经济萧条、自然灾害、贫困、种族歧视、前途渺茫等社会因素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压力。

社会成员在结构性压力下很容易接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或暗示,因此极易诱发集合行为。

第四,社会控制能力。

集合行为是否产生还取决于社会控制的成败。

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运用社会规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加以约束的过程。

社会控制如果十分强大有力,就可以阻止集合行为的发生;如果软弱无力,或者措施不当,集合行为就难以避免。

因此,为防止破坏性集合行为的发生,社会应该加强社会控制力度,在一定范围内减少破坏性集合行为的发生。

五、论述题

1.答:

(1)社会化就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

(2)家庭是最早、最直接、最持久的社会化场所;学校是对人进行社会化的更高层次的社会机构,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机构,其宗旨是供青少年获得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专门技能和价值观念。

(3)代差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困境之一,是指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

(4)家长和教师反对中学生“早恋”,原因便是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2.答:

(1)主文化又叫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文化具有重要的功能:

文化为社会成员提供行为规范;文化是社会整合的重要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3)“八荣八耻”作为一种主文化,对社会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

(4)“八荣八耻”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行为规范和社会整合的基础。

3.答:

(1)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冲动的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流行是指某一时期内在社会上流行很广,极为盛行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时间内为人们崇尚的生活模式。

(2)流行具有双重的功能。

对于积极的功能要加以倡导(表达感情),对于消极的功能要设法降低(攀比心理)。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同化是指不同的文化单位相互融合成为一个同质的文化单位的渐进或缓慢的过程。

当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时,人们会通过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以适应新环境,这个改变的过程就是同化。

同化是社会调整的最后一个阶段或步骤,是不同文化的民族、群体和个人融化为同一文化单位或主体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2.是指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没有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

3.社区工作是指居民、政府和有关的社会组织整合社区资源、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塑造居民社区归宿感和共同意识,加强社区参与、培育互助与自治精神,增强社区成员凝聚力,确立新型和谐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

4.社会控制就是指社会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并约束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遵循或遵守社会规范,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状态。

5.农村社区是指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定关系的共同体。

6.水平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并非不平等的分化,这种分化只是他们在职能上的差别。

7.宗教制度是指人类有组织的信仰及相应的群体活动的规范体系。

8.社会疏导是指有目的的运用社会力量对已经出现的社会不满情绪予以引导和排解。

9.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及其引发的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文化转变的过程。

10.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11.社会调节是指运用社会力量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进行宏观调整。

12.社会制度是一定生产生活方式下,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社会关系及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并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它规定了每个特定角色的权利、义务及行为模式。

13.社会越轨是指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

14.军事制度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

15.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如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职业结构、教育结构等等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人们社会地位的流动。

16.代内流动也叫一生流动,指个人在自身的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17.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社会消费基金,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和。

18.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即功能专一化与地位多样化。

19.广义的社会问题是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它不一定影响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产和生活,也不一定对社会的发展构成障碍;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并普遍存在于社会发展中的对大部分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或者破坏的社会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

1.BCD2.BCD3.ABD4.ABD5.ABC6.BD7.ABCD8.ABCD9.ACD10.ABD11.BCD12.BCD13.ABCD14.ABCD15.ABC16.BCD17.ABD18.ABCD19.ABCD20.ABCD21.ABCD22.ABCD23.ABD24.ABCD25.ABCD

三、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错。

改正:

暗示能否成功与受暗示者的接受暗示的能力有决定性关系。

2.对。

3.错。

改正:

1887年,腾尼斯编著《社区与社会》一书,并在该书中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4.错。

改正:

社会流动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在1927年所著的《社会流动》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5.错。

改正:

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而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追求的一面,指的是社会过控。

6.错。

改正: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7.对。

8.错。

改正:

是由美国冲突论的代表科塞提出的。

9.错。

改正:

派生社会制是属于依照对个人的影响划分出来的社会制度。

10.错。

改正: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将街道办事处规定为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1.错。

改正:

根据社会约束力的由弱到强排列,因该是:

风俗习惯、道德、宗教、法律 。

12.错。

改正:

米尔斯从秩序的角度出发,以人的五种基本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