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课祖父的园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7495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课祖父的园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课祖父的园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课祖父的园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课祖父的园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课祖父的园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课祖父的园子.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课祖父的园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课祖父的园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课祖父的园子.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课祖父的园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3课祖父的园子

3.《祖父的园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童年记忆中冬日下的一对对骆驼,给林海音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么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念念不忘呢?

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2.板书课题:

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

  3.小组讨论: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4.全班交流:

记忆中的园子(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18—20自然段)。

  5.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记忆中祖父的院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我”也经常在园子里“乱闹”、玩耍,园中的景物的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快乐的。

  三、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走进“园子”,感受童年的趣事。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相关段落,标出她做的哪些趣事,认真体会。

  2.交流:

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预设一: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这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

谁愿意当当文中的小女孩,读出作者的调皮劲儿。

  预设二: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我”是在怎样铲地的?

哪里是在铲地呀?

这简直就是帮倒忙。

  预设三:

“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

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

下雨啰!

’”

  

(1)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

从哪里读出来的?

  

(2)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啰!

下雨啰!

”的神情是怎样的?

(激动地、欢快地、开心地、天真烂漫地……)

  (3)感情朗读。

你边读边想象她的动作,神情。

  (4)小结:

本是浇菜的水和工具,可到了“我”手里,就成了“乱闹”的玩具。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快乐和顽皮。

 

(二)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1.作者在园子里这么淘气,这么调皮,祖父是什么态度,阅读5-----12自然段,细细体会。

  2.重点体会: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

“这是什么?

  我说:

“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

“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

“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

“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了,说:

“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地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1)抓“慢慢地”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

 

(2)抓祖父的笑:

“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3)祖父的笑里隐藏着什么?

(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的)

 (4)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在这座园子中,孙女爱胡闹,祖父从来不恼,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宽容、耐心、呵护下,我才可以如此地在园子中纵情嬉戏!

那么这座园子在“我”的眼中在“我”心里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是一座乐园,更是一座爱园。

  4.小结:

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

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

祖父允许“我”随便玩闹,对“我”倾注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三)走进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1.心中是自由快乐的,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在作者眼里,园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

自由读(16—17自然段)。

  2.把自己当成园子里的一只蝴蝶、或者一朵花,或者一棵树,来讲述你的快乐和自由吧!

引读(17自然段)

  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让我们再来看看园子的景像吧!

引读:

明媚的阳光下,花开了,在我看来,就像__________;鸟飞了,就像__________;虫子叫了,就像__________;倭瓜有的爬在架上,有的爬在房上,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黄瓜有的开着花,有的结果了,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玉米长得特别茂盛,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

  3.短文连用十个“就”字,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自由自在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13段(引读13节)。

(这是对园中景物的一次回望。

有了对文中趣事的理解,再读第13节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写作的巧妙,体会到作者在借景抒情,体会到作者“心”的自由。

此处读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四、回顾总结,延伸拓展,渗透园子的精神意义。

  1.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2.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三者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

在三十一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人间的“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因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

所以,作者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本《呼兰河传》记录了曾经的点点滴滴。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曾经的一切是萧红难以忘却的,随着年龄的增加,相信你们会体会得更深。

不管怎样,请记得,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呼兰河传》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3.《祖父的园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因此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A类:

   1.认识8个生字,结合课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类:

   1.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生活。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C类:

   1.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眷恋童年美好生活和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推荐阅读原著

  三、预习作业

  1.我能学会本课的生字和词语,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能说出我的学习方法。

  2.我会动手查资料,也来认识萧大作家。

  四、说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设定为:

   1.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生活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说学情

  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

能通过阅读与讨论,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形成大体共识。

充分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六、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从谈话导入,引用鲁迅对萧红的评价,引发孩子们对作者萧红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文章学习的重难点,而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性,紧扣关键字词句,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的阅读,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句子、谈体会、想象情景、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七、说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得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激发学生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八、说过程

  第一板块:

谈话导入,走近萧红[5分钟]

  语文的学习是以课文文本为载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感知、领悟和运用来完成的。

很多时候,通过预习时的初读课文,我相信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到了教学时,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就显得比较零碎。

如果这时直接进入对课文的教学,往往学生不能很好地容入对课文的学习中。

  鉴于以上想法,因此在导入时,我引用鲁迅对萧红的评价:

“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称一位女作家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位女作家就是萧红。

”由此引发孩子们对作者萧红的关注,此时介绍萧红以及《呼兰河传》,既使学生了解了作者,也检查了学生的预习作业(搜集萧红资料)。

同时提出问题:

“《呼兰河传》中萧红用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着重写家里的园子。

她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

”设置悬念,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期待。

  第二板块:

自读,整体感知[A1A210分钟]

  自读课文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读,对文章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对园子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同时对学生的独立自学情况及时进行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三板块:

细读品味,体会情感[B115分钟]

  一、把握主线

  文章介绍了“园子的特点”和“我在园子里的快乐生活”。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面着手理解体会。

  二、体会园子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由此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如何能更好的关注文本呢?

那就要带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

我先以“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点”为抓手引领学生研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祖父的园子热闹、美丽、自由、充满生机等特点,从而体会我对园子的喜爱,难以忘怀。

  三、感受快乐生活

  新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学生体会到了园子的特点,我进而引导他们感受园子的快乐有趣的生活,文中的几个主要场景都透露着快乐有趣,因此让学生细细品味这几个主要场景,在感受到趣的字词、句下面圈圈画画,并写上感受。

归纳总结出几件快乐有趣的事,加以想象,从中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在读的形式上我采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学生用心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

为了便于学生轻松体会感受,可以采取表演的形式把几件有趣的事表现出来。

通过朗读表演让学生体会园子对我的重要性。

这一环节对于整堂课比较重要,因此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第四板块:

领悟表达特点[B25分钟]

  新课程标准提倡在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我让学生展开了讨论:

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第五板块:

课外延伸,聆听作者的心声[C1C25分钟]

  1.补充生平,升华主题

  读罢课文,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文中所写的祖父的园子简直就是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人间乐园,那么,萧红的童年生活果真这么幸福吗?

众所周知,这与作者真正的童年是不相符的。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近作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将出示一段有关作者的生平,通过其生平与文章情节的对比,让学生来体会作者写作时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从而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2.推荐原著,探究学习

  学习完一篇文章并不意味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深入学习的开始。

特别是在新课程大力推崇广泛阅读的今天,对于这样一篇节选文章,我们更应义不容辞得带领学生阅读原著。

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后,我将出示一系列问题:

是什么驱使她几乎每天都要缠着祖父带她到园子里去?

二十多年过去了,萧红为什么还会对当年的园中生活这么眷恋和向往?

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作家等等。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进而引领学生去阅读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

  九、说板书

                  快乐

            祖父的园子    眷恋 怀念

                  自由

  板书设计含概了本文的两个要点:

1、园子带给我的是快乐和自由2、透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板书简洁,精练,让人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始终以《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等基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力求,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实的收获那就是在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