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docx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文化建设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客观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是建设和谐校园进程中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作者简介]朱凌(1979-),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经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江苏盐城224051)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十一五”高等教育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
JS09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9-0047-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和国家对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阵地,应主动地承担起文化创新的责任,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符合人民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成果,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诞生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一、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构建和谐校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认真调查、研究和分析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状况,笔者认为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精神文化方面。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人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形成过程。
从文化形态上看,校园文化表现为精神文化和具体文化。
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价值观、学校精神、科学精神、校风、教风、学风等。
具体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生活文化、网络文化等。
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文化是基础和前提,精神文化是源泉和保障。
精神文化把文明内化进人们的灵魂里,积淀到人们的思想中,使全体师生员工认识到学校文化就是大家的“公共人生”。
意味着大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相似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与交往方式;意味着在价值追求上,大家都奉行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精神文化的建设决定着高校具体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运用与发展,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的思想道德基础。
近年来,不少高校仅重视具体文化建设,而轻视作为大学的灵魂、基石和精神支柱的高品位精神文化建设。
2.创新文化方面。
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意识形态、文化氛围,它包括人们在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心理意识,它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高校文化创新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需要。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重大问题研究为中心,将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不断促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促进新兴学科的产生。
努力做到在理论研究、文化创新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实现高校先进文化建设的自我超越和突破。
因此,高校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大力进行文化创新。
就文化创新而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距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责任文化方面。
教育要完成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基本任务,关键是教育者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就无法确保教育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也无法培养出经济社会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高校的责任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服务。
教师的责任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信息化教育素质、创新素质、法律素质、终身学习素质等教育、培养和影响学生,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大学生的责任是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努力成为创新、创业、创优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责任文化建设尤为必要。
4.和谐文化方面。
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需要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
稳定、有序、文明、安宁的校园状态,除了必须依靠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制度保障,还要依赖于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目前,少数高校在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管理机制、人际关系、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还存在不和谐现象。
主要表现在:
办学指导思想需要进一步端正,盲目追求过高的发展目标,不尊重教育规律,忽视客观条件,定位不准;经费投入滞后,与规模发展不适应,负债运行;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较为突出;等等。
为此,高校应通过和谐文化的建设,努力营造办学理念清晰,学校定位准确,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管理者关心体贴师生员工、师生员工拥护支持管理人员、教师尽责尽力、管理人员热忱服务、学生勤奋好学、全校上下团结和谐。
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创新思维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1.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①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科学定位,促进规模、质量、学科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努力形成既有共同理想又有个人愿景,既有民族精神又有大学精神,既有历史传承又有开拓创新,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和谐局面,把我们的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构建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激励师生员工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师生员工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切实做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把我们的青年学生真正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校风建设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好的校风会给社会、家长、学生带来一种安全感,带来一种期望。
校风是指在学校教育目标的指引下,经过学校全体成员长期努力形成的一种思想和作风的总和、一种比较稳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群体风尚和比较稳定的集体精神状态,校风是精神文化的积累;教风指教师在治学态度、教学过程及教学水平提高等各项工作中基本素质的综合体现;学风指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的学风、学术风气、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专业思想、刻苦程度等,治学的指导思想、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成员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
高校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大力营造具有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
在教师中应当开展经常性的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建设“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
在学生中注重加强学习目的和意义的教育,努力建设“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最终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
把学校建设成“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4.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使师生员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使大学生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因此,高校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让师生在各项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报、宣传橱窗等媒体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
要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和表彰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师生,感动社会。
要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一二?
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
要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
要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挑战杯”、运动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5.发挥高校传承和创新先进文化的功能。
高等学校作为民族文化积累、传播和创新的重要阵地,拥有学科齐全、精英荟萃和国际交流频繁的优势,有责任融会贯通古今中外文化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和发展。
高校文化创新的基本路径就是要在办学理念上创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创新,在实践教学上创新,在课外教育上创新,在文化活动上创新。
高校文化创新还应根据各高校的特点和市场发展的要求,明确以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习惯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高校文化创新最终要着力于人才的培养。
当今广大知识分子日益成为直接生产物质财富的劳动者,成为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先锋,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最主要的开拓者和承担者。
高校要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把当代大学生真正培养成视野宽广、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社会培养充足的知识分子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生力军。
6.加强人文和科学精神教育。
一个高度民主、文明的社会,必然建立在它的社会成员的深厚的人文素养之上,一个民族的兴盛,要有繁荣的人文社会科学作后盾,大学人文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形成的。
大学人文教育,亦即对大学生进行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是涵养人文精神。
当前一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和人文精神的弱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少数理工科院校在市场经济和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人文教育相对滞后,就连像“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尚很少见,出现道德淡化、人格沦丧、语言空乏、思想空虚、品质低劣等一系列与人文建设格格不入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构建大学人文精神最直接的途径,便是强化人文教育。
在价值层面上,要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政策层面上,必须确定人文教育与人文学科的改革发展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必须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将其确立为核心课程之一。
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育大学人文精神的关键。
实现这一融合应着眼于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上注重文理渗透,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实现二者的融合;中观层面上应完成文理科在高等教育层次上的融合;微观层面,即教师的教书育人,在教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科学教育以求真为主题,人文教育则以求善为本,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二者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和而不同,只有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优势互补,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7.推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
“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和谐社会具体到高校和谐校园,就是指在学校这样的大系统中,各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良性运行又相互协调发展的状态,表现为高校理念的和谐、发展战略的和谐、管理机制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教育环境的和谐。
社会主义高校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
民主法治,就是要让民主办学得到充分张扬,依法治校得到切实落实,不断扩大师生在学校管理和决策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公平正义,就是要使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诚信友爱,就是校园人要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要不断健全学校的组织机制,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学校秩序良好,师生员工安居乐业,学校保持安定团结;和谐发展,就是要做到学科发展的和谐、规模与质量的和谐、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法制与法治的和谐。
通过和谐校园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贯彻和实现,师生员工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思想更加健康向上;学科布局日趋合理,学术氛围更加浓郁,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管理更加科学民主,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参与学校建设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校园环境更加和谐优美,人文底蕴更加深厚,校园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8.重视校园环境文化的营造。
和谐环境文化既是和谐大学的重要体现,又是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校园环境是包含时、空、物三个方面具有广泛内涵的大环境。
“时”体现为校园生活的时效性。
要求师生员工人人都应具有较强的效率观念,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空”是指氛围、气氛。
学校必须始终保持开拓创新、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物”是指一切的物质设施,它既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又要使环境变成无声的教师,富有教育的意义。
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既要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心理环境。
自然环境建设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人文环境建设要写好校史,建好校史陈列室,确定好校训、校歌、校徽、校标,激励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
要充分发挥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还要把学校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从学校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文环境的特色出发,精心规划校园环境建设,使人文氛围与特色渗透到学校的自然环境之中,使学校的自然环境体现深厚的人文底蕴,实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心理环境建设中,要适应人的身心协调发展的规律,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促进师生心理和谐、实现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
要精心打造“人文校园”“数字校园”“绿色校园”,使校园的规划、景观、环境呈现出一种和谐美。
9.形成齐抓共建的合力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优化、长期渐进的过程。
必须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努力形成齐抓共建的合力机制。
一要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的职能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在教学、思政、管理、生活等各个方面。
要切实纠正一些部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与自己工作无关的错误认识,转变一些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思想不重视、责任不明确、工作不到位、职能作用发挥不好的状况。
二要建立互相配合、协调运转的有效工作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要齐抓共建,形成合力,关键是要建立起有效的制度。
要真正形成一个方方面面都积极参与、层层有人负责、校园人都自觉关心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要把集中建设和经常性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抓住一个师生员工需求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采取集中力量打整体战的办法把需要办、也能够办成的事情坚决办好。
同时,要按照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要求,通过经常性的管理,巩固和发展集中建设取得的成果。
[注释]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12.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Z].2005-07-18.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9.
[3]尤建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7).
[4]王春明,冯霞.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