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6934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22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ocx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ocx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引言

1.1长三角简况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

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该区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根据中科院发布的《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综合排名评价显示,位于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江苏分别名列一、五、六位;从GDP总量来看,长三角地区以仅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10%的人口,产生了全国GDP总量的近30%;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一半;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此落户。

1.2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99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带动上海、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构想,从此拉开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序幕。

然而长三角区域江、浙、沪三部分分属三个独立的省市,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该地区分别形成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上海模式”等不同的经济格局,其中上海是当之无愧的“国营龙头老大”。

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各地各级政府确立新的发展模式,谋求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这必将促进苏浙沪三地范围内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和合理配置,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及国际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形成长三角地区新的竞争优势,提高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看到,政府经济行政行为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改革开放使得江、浙、沪根据自己的特色,各自在不同的经济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

正是由于此,三省市政府对各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偏爱有加,对自己区域形成的产业结构也是衷心耿耿、不愿释怀。

到目前为止,江、浙、沪三地的分工与合作仍然相对封闭,甚至有所排斥。

在中国加入WTO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江、浙、沪三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合作不断增多。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格局的公认程度不断提升,政府部门如何面对发展如此之快的经济格局,及时调整自己的职能,改变自身的行政理念,完善自身的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

1.3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江、浙、沪三省市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将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生长点和增长点,同时也将推动这一地区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然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各地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采取的种种政府行为,带有明显的地方功利主义和保护主义色彩,而忽视了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互补与协调。

比如,长三角出现了诸多类似“倾销式开发区建设”、“区域环境污染”、“经济结构大幅雷同”、“各地争相发展制造业基地”等一系列政府间协调失败的案例。

那么,“为什么文化如此丰富、资源禀赋如此相同、历史具有如此的密切联系、经济结构如此互补的地区,却在经济发展中如此四分五裂,形不成一种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是什么导致了在信息能完全沟通的情况下,其协调搏弈结果仍然达不到帕累托最优而导致博弈失败?

通过对政府这些经济行政行为的实证分析,我们从政府协调博弈的预期得益、博弈成本、博弈对象和信息沟通等方面来研究政府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协调搏弈失败,并由此从政府职能改革方面着手,提出政府如何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调整、完善自身职能,从而加强博弈的协调功能,构建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更好地为市场服务,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服务。

1.4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面对国际大市场挑战的不仅仅是企业,更重要的反而是政府。

WTO的许多规则恰恰是针对政府而来,这些规则也只有政府才能执行和遵守,不是企业,而是政府成了WTO的首要冲击对象。

中国各级政府面对如此机遇和挑战,如何尽快调整自己的行政理念,改革现行行政体制,完善自身行政职能,以及转变行政行为和管理方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

1.4.1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2000)就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模式方面提出了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并对不平衡发展理论提出了四种发展模式:

梯度推进、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络开发[12]。

中国人民大学高洪深等(2000)对区域经济的结构、组织形式、区域空间结构、区际分工与协作、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4]。

洪银兴、刘志彪等(2003)在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方面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相似,产业分散开发,经济发展路线接近,发展水平相当,易于形成竞争局面;同时,各地经济结构相近但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为区域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可能[9]。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方面,陆大道(2001)将其划为四个阶段,即社会经济结构中以农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过渡性阶段、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朱传耿等(2001)[23]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刘思华(2002)就各类区域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问题与区域发展中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理论[11]。

李文良等(2003)关于政府职能及其转变等方面提出:

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可以从职责范围和作用层次两个方面确定政府行政管理的目标、内容、过程及其运作方式,以形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职能体系,为政府科学地进行管理奠定基础。

新型的政府行政理念也在不断兴起,如服务行政[10]。

其要求:

1、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2、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3、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掌舵的人应该看到一切问题的可能性的全貌,并且能对资源的竞争性需求加以平衡。

划桨的人聚精会神于一项使命并且把这件事做好。

掌舵型组织机构需要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4、政府行政中引入市场化模式。

我国学者王传宏等(2002)就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方面指出: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各方力量在互相冲突中获得平衡[18]。

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公共部门及其人员对公共政策制定有着主要的直接的影响,他们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体制形式。

1.4.2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亨利(2002)就政府间行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

“政府间行政指的是为实现具体的政策目标对政府间关系的管理和协调......而政府间关系是指所有拥有不同程度的权威和管辖自治权的政府部门之间建立的一系列金融、法律、政治和行政关系”[8]。

关于博弈论方面的研究则比较丰富,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对微观经济领域,也有涉及宏观经济领域的。

博弈论是一种独特的处于各学科之间的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

博弈论是由约翰•冯•诺伊曼(JohnvonNeumann)创立的。

博弈论领域第一本重要著作是诺伊曼与另一个伟大的数理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Morgenstern)共同写成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TheoryofGamesandEconomicBehavior)。

当然,摩根斯坦把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带入了合作中,但是诺伊曼也同样意识到那些思想并对新古典经济学做出了其他的贡献。

而纳什均衡是最经典的现代博弈论范例。

20世纪50年代,纳什就提出了著名的纳什均衡(囚徒的困境)。

1968年,格雷特•哈丁成功地将“囚徒的困境”和资源耗竭结合起来,提出了“公用地灾难”。

哈丁说:

“在信奉公用地自由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追求各自最大的利益。

这是灾难所在。

......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2][13][15]。

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学教授RussellW.Cooper(2002)则提出了宏观经济学中的协调博弈理论,并提出了政府在解决协调问题中的角色,既可以保持经济的稳定性,又可能导致政策的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是“时间不一致性”,“在一些情况下,私人行为主体与政府之间不同的目标会导致时间一致性问题的出现。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私人行为主体无法将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也会导致时间一致性问题。

这些外部性的存在既为政府干预提出了理由也同时成为时间一致性问题的基础”;“从直觉上来说,政府可以选择一个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影响私人行为主体的选择。

然而,一旦选择了X,政府就无法影响私人行为主体,所以政府必然想采取一个不同的行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艾里克•拉斯缪森(EricRasmusen)(1989)从信息的角度对博弈论提出了对称信息动态博弈、声誉和对称信息重复博弈以及不对称信息动态博弈的理论[15]。

虽然,从宏观背景看待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无论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之下,还是如同整个中国政府一样处于WTO的环境氛围中,中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的主要侧重点有:

地方政府作为独立行政体,其在本国经济大背景下应当成为什么样的角色?

政府和本行政区企业、本辖区市场的关系如何处理?

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共同面对经济问题等。

但是,纵观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间政府职能和协调博弈方面的研究,以及引发的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问题,我们觉得目前还鲜有人问津。

在区域范围内地方政府相互间如何面对既独立又统一、既竞争又合作的市场环境、既是独立的行政体又必须互相联合的政治环境、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如何进行公共行政决策、如何协调局部利益和区域利益、如何处理区域利益与区域外部利益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面对区域外市场等问题,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5研究方法及论文的构成

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也成了政府制度创新、协调发展、共谋未来的实验田。

但在许多的辉煌背后,我们也看到,在各行政区域政府间的互相协作、协调机制的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根据艾里克.拉斯缪森(EricRasmusen)相关博弈理论,“博弈中包括如下必不可少的因素:

参与者(players)、行动(actions)、信息(informations)、策略(strategies)、支付(payoffs)、结果(outcome)和均衡(equilibria)”。

这就是说,在区域政府间互相博弈也必然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来获得期望得益,并由此达到协调均衡。

同时,协调博弈过程之中,有许多的因素将影响到博弈的成功与失败,如信息沟通、风险回报等。

那么,在区域政府间的协调博弈中,政府是以什么样的成本来进行博弈呢?

博弈的协调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

博弈为何经常出现失败?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又有什么关联?

等等。

根据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政府间协调博弈的研究现状,笔者主要利用协调博弈论的相关理论来对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间相互博弈行为的失败进行研究。

我们从实际案例的分析出发探讨和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间协调博弈出现失败的问题,试图分析区域政府间协调博弈失败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长三角的简况、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了区域政府协调之间的问题所在,并提出采用“协调博弈”的有关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随后还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博弈论”有关研究进展及其在政府博弈中的研究情况。

第二章首先提出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在中国的地位与作用,介绍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现状与特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所在,并提出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合作与竞争方面存在的协调问题。

第三章给出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间出现的政府协调博弈的数个案例,其中协调失败的案例有“各地大打制造业基地牌”、“‘倾销式’开发区建设”、“洋山港、跨海大桥建设”、“长三角区域环境污染”;协调成功的案例:

“长三角高速公路圈建设”等。

第四章也是本文的核心所在。

主要从分析协调博弈的各元素出发,来获得长三角区域政府间协调博弈失败的原因。

第一节从协调博弈“得益”的角度对“洋山港建设”的案例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博弈失败的可能性存在于政府对期望得益的预期,和为了达到预期采取的不当竞争手段;第二节从协调博弈的“成本”角度出发,对“‘倾销式’开发区建设”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协调博弈失败的原因是政府拥有廉价的博弈成本,并且对这些成本的使用效率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第三节从博弈的对象方面着手,分析了区域政府对共享性的资源方面的博弈往往容易导致协调博弈失败;而对于独占性的、不可共享的公共资源等方面的协调容易成功;第四节从协调博弈的信息沟通方面对案例进行了研究,指出在信息沟通的条件下政府间协调仍然失败的原因在于政府的信任度危机、外来干预或压力、以及决策者本身的职业风险等。

第五章分析了区域间政府博弈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协调失败的市场表现。

指出了政府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协调博弈所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因而形成了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区域共享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以及政府信任危机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几种表现形式。

并由此阐述了区域政府职能的弊端所在,进而提出了政府职能转变必须从理念和观念转变、实行真正的制度政府、实行中介制度、增强区域间协调机制的权威性等几个方面着手,打造一个真正的效率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

2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2.1长三角区域的地理和行政范围

长三角区域主要涉及江浙沪三省市的十六个城市。

其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见图2.1。

 

图2.1长三角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图

2.2长三角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长三角区域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看,在计划经济时代,长三角区域经济不属于我国重点投资区域,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但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经济迅猛发展。

两省一市对全国的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

首先,据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报告显示,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GDP占全国近1/5。

报告称,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和隶属江苏、浙江的15个地级以上城市(2002年还不包括浙江的台州——笔者注),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最亮点",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瞩目。

 2002年这一地区以仅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5.8%的人口,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19105亿元,占全国18.5%;财政收入4046亿元,占全国22%;出口总额924亿美元,占全国28.4%。

  报告指出,2002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15个城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5.9:

51.8:

42.3,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低8.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与全国水平持平,第三产业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

15个城市中,上海、南京、舟山的产业构成呈三、二、一格局,其中上海市的第三产业比重高达51%。

其余12个城市三次产业比重均呈二、三、一格局分布。

其中苏州、绍兴两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8.2%和57.6%。

其次,从管理制度上来看,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制度创新中心。

长三角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分别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无论是国企改革、民营经济发展、外资引进,还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区域法规与政策调整、市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整合,在全国都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5]。

与此同时,由于长三角区域相对与内地和国内其它地区领先的市场经济意识、管理体制与理念,其自然成为了国际经济发展制度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基地,成为了市场经济制度与国际接轨和创新的中心。

最后,在技术创新方面,通过改革开放,长三角形成了我国的技术创新中心,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新产品的制造中心;新技术引进与自我开发中心;新材料新能源获取中心;新市场开拓中心。

总体上看,长三角地区在改革开放以后,作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先行区域,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经济龙头地位日益显现,上海业已成为全国金融与服务

中心,乃至向国际金融中心迈进;江苏和浙江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外向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区域。

2.3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长江三角洲涉及三个省市,非常有意思的是三个省市基本上独立地形成了自身的市场化发展模式,即众所周知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上海模式。

三种经济模式所具有的特点体现在哪里?

他们所能相互依赖和生存的基础又是如何形成?

很明显,三地经济发展到今天,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国企的消退,代之而起的是民营经济(包括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的不断壮大。

从一定意义上说,三种经济模式可谓“殊途同归”。

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国企的不断“化解”,与此同时,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和趋同化问题也暗潮汹涌。

随着历史的前行,三种模式经济发展至今,已经发生了蜕变。

最显著的就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崛起。

三种经济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涌起,以及中国加入WTO,以往自成体系的经济模式显然到了赋予新内容的时刻——那就是区域联合。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窥视其特点所在。

一、已经初步形成了世界第六大城市圈,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综合性区域经济一体化初具规模[9];

二、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长三角已经成为制度创新、金融创新、技术创新的典范;

三、形成了产业结构基本明确、布局基本合理、协作基本到位的较完整的生产体系;

四、交通、物流、通信、金融正逐步形成统一协调的完整的网络化体系;

五、自然资源、人才、环境(整治)的大联合、大合作已经成为共识;

六、政府服务意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效率成为区域政府间共同面对的问题,并正在共同探寻问题的症结所在;

七、政府间合作与发展需要建立长久稳定的协调机制,已得到广泛认同。

部分运行协调机制业已形成。

2.4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意义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地域上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说明,中心城市、大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和中国加入WTO,世界先进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发达的长三角区域提供了借鉴。

再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推进也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事实也证明,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形成,在全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我们从2004年度全国百强县(市、区)排名的前20名看出(表2.1),属于长三角地区的就达17名之多。

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由此可见一般。

表2.1全国百强县(市、区)前二十排名表

位次

县名

综合指数

发展水平

发展活力

发展潜力

1

顺德区

99.84

105.93

95.454

75.131

2

昆山市

96.676

103.134

99.619

66.458

3

江阴市

95.812

102.645

87.090

70.892

4

张家港市

95.498

103.383

89.681

64.77

5

常熟市

95.286

103.047

92.593

63.285

6

南海区

93.074

98.825

80.940

74.688

7

萧山区

85.632

91.068

85.861

61.285

8

武进区

84.703

89.213

83.604

64.881

9

吴江市

82.098

84.614

98.289

60.991

10

绍兴县

81.998

84.668

92.102

63.530

11

南汇区

80.139

83.151

82.823

64.474

12

奉贤区

79.938

83.106

86.377

61.461

13

鄞州区

79.482

81.358

94.138

61.956

14

太仓市

78.348

80.394

99.292

56.856

15

宜兴市

76.391

78.829

78.320

63.721

16

慈溪市

75.437

76.630

88.801

61.673

17

义乌市

74.765

76.273

84.264

61.785

18

晋江市

73.551

75.436

78.333

61.653

19

余姚市

72.580

72.090

94.550

61.795

20

余杭区

72.408

74.005

81.435

59.331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根据全国县(市、区)2003年末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测评的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本地区乃至全国经济都有现实的意义。

一是能够加快经济的发展,溶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二是快速推进城市化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世界第六大城市产业群;三是能更加合理协调、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理性健康地发展地区经济;四是有效整合各类区域资源,充分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五是大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完善与发展,使得政府能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和WTO经济环境。

2.5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协调博弈存在的问题

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逐步成形,源于市场经济的自身开拓与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有意识的推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重要作用,但这不可能离开长三角区域本身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事实上,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除了各地利益驱动所带来的一些弊端以外,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制度与政府因素。

政府在引导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调博弈,如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区域协调机制建立、人才和资源共享、区域环境污染整治与保护等等。

但政府在这些方面的协调博弈中,协调博弈失败的情形却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行政区划概念的尖冰难破。

虽然区域联合达成共识,而且建立各方面的运作协调机制也在酝酿与逐步建立之中,但在涉及地区利益的情况下,这种行政区划的传统理念还是会表现得异常明显[16]。

二、政府干部的考核与升迁制度难以撼动。

这是中国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长三角区域,虽然在某些方面进行了改革,但该制度的核心仍然没有任何改变。

三、产业结构雷同。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地域与经济结构相近的三地经济联合而成。

区域分工与联合促进了整体利益的提升,但为了本地经济的发展,一些以往具有基础、或者新兴高利润产业,竟相成为长三角区域内政府间追逐的目标,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大幅雷同。

四、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机场、港口、开发区等硬件重复建设已经成为瞩目的热点。

税制、论坛等软环境也重重叠叠[33]。

五、“倾销式招商”等现象频频出现。

为了争夺某些利益,互相“压价式”的街头叫卖形式也不断在高规格的招商引资活动中出现。

六、区域环境污染等公共灾难难以根治。

没有统一协调的治理、互相指责、缺乏自我牺牲精神。

七、资源争夺战硝烟弥漫。

长三角区域自然资源匮乏,从早期的“蚕茧大战”,到近期的“矿产大战”,无不体现了市场资源的争夺,期间地方政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物流资源的争夺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白热化的状态。

最典型的莫过于上海洋山港的建设对浙江宁波北仑港造成的冲击。

于是,一场物流资源争夺大战在长三角地区遍地开花(详见案例3.1.3:

“洋山港、跨海大桥建设”)。

而这场大战的始作俑者非政府莫属!

八、政府间协调博弈在信息沟通的情形下,仍然经常性地导致失败。

以上诸多问题反映了长三角区域经济虽然具有了一定的一体化程度,政府间的协调博弈以及协调机制也逐步受到关注,但距离真正的经济一体化还有一段艰辛的历程。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