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试题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6469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docx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生态学试题库.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docx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

环境生态学教案

一、名词解释

富营养化:

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营养化。

干扰:

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的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光补偿点:

光合作用合成与呼吸所消耗的碳水化合物达到平衡时的光照强度。

互利共生:

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双方获利且达到了彼此离开后不能独立生存程度的一种共生现象。

化学需氧量(COD):

是指水样在规定条件下用氧化剂处理时,其溶解性或悬浮性物质消耗该氧化剂的量。

环境:

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荷尔蒙:

扩散于环境中、能使人和动物的生殖机能产生混乱并形成生殖障碍的一类化学物质的总称。

它是被人类广泛使用并积累于环境中的合成化学物质。

环境容纳量:

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环境因子:

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

环境质量评价:

(environmentalqualityassessment),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

活性污泥:

有机废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曝气后,水中会产生一种以好氧菌为主体的茶褐色絮凝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这种污泥絮体就是活性污泥。

集群:

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多或少都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活在一起,从而保证种群的生存和正常繁殖。

寄生:

是指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中获取营养而生存的现象。

林德曼定律:

即百分之十定律,能量沿营养级升高而逐渐减少,最高能利用10%。

内禀增长能力:

各种生物具有的为遗传特征所决定的潜在最大增长能力。

内稳态:

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即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之不随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相对稳定的机制。

年龄锥体:

亦称年龄金字塔。

由自下而上的一系列不同宽度的横柱组成,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由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其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其所占的百分比。

偏利共生:

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利也无害的共生现象。

生化需氧量(BOD):

是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

有两种形式,一是BOD用,表示经过时间t所耗用的氧量;一是BOD余,表示该时刻水中所残余的生化需氧量。

生命表:

按种群生长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程序编制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生态道德:

又称环境道德,是道德范畴具有特殊涵义的一部分,指反映生态环境的主要本质、体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并须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

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生态工程:

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生态环境脆弱带:

生态环境脆弱带是指生物链简单、易断裂、容易发生生态破坏、系统恢复力和抵抗力较差的地区。

生态恢复:

就是恢复系统的合理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

生态恢复实质上就是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有序演替过程。

生态监测:

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通过物理化学、生化、生态学原理等各种技术手段,在时间或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控、测试。

生态平衡:

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

生态入侵:

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蔓延的现象。

生态危机:

由人类盲目和过度的生产活动所引,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

生态位:

主要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生态修复:

其概念包括生态修复、重建和改建,其内涵可言理解为通过外界力量使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重建和改建,即应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完整性进行修复,最终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环境中各种元素沿着特定的路线运动,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后回到环境中,各种元素运动路线所包含着的活有机体的有机阶段和由各元素基本化学性质所决定的、无生命的阶段所组成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多样性:

也就是“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它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学的放大作用:

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食物链:

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受损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并发生了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人类可以根据生态学原理,有目的地采取措施,是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以恢复和完善,实现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系统趋于稳定的过程。

酸雨:

通常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但现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

土壤背景值:

通常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平均含量作为背景值,以与污染区土壤中同一元素的平均含量进行对比.超过背景值即属土壤污染。

退化生态系统(degradedecosystem):

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两者的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方向相反的位移。

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污染物:

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持续一定实践,有易变性,发生一定的转化,进入环境后能够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的物质。

协同进化:

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

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

有毒物质生物循环:

有毒物质生物循环是指有毒物质通过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进入植物、动物、人体等生物领域,通过食物链富集与转移,最后经微生物分解回到土壤、水体、大气中,如此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有毒物质生物循环。

最大无用剂量:

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与生物体接触,按照最敏感的观察指标或一定的检测方法,未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

只使生物体某项观察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亦即能使生物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污染物: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

污染物的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

环境污染物:

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进入环境,使环境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和人类的物质。

毒物:

指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外来化合物:

指生物体内正常生命活动下不产生的化合物。

环境毒物:

指通过各种途径排放至大气、水源和土壤等人类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

 

名词解释

1. -3/2自疏法则:

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2. K对策:

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这种类型称作k对策。

 

3.阿伦规律:

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4. 伴生种:

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5. 伴随种:

不固定在某一定的植物群从内的植物种。

 6. 饱和差:

最大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7. 贝格曼规律:

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

积比较小。

 

8. 边缘效应:

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

象。

 

9. 层间植物:

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

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

 10. 初级生产力:

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11. 次生演替:

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12. 顶级群落:

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13.  动态生命表:

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或得数据编制得

生命表。

 

14. 冻害:

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15. 多度:

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16. 负反馈:

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

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

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17. 富养化:

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

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养化。

 

18. 耗散结构:

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

构。

 

19. 环境: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

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0. 环境容纳量:

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

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21.黄化现象:

多数植物在黑暗中生长时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的现象。

 

22.基础生态位:

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

(或在没有竞争和捕食调节下,

有机体的生态位空间叫做基础生态位。

) 

23.基盖度:

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24. 集群:

动物聚集在一起叫集群。

 

25.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的危害,

这种现象叫寄生。

 

26. 建群种:

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27.净初级生产力:

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

的量。

 

28. 竞争:

是指利用有限资源的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29. 竞争排斥原理:

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

如果在同一地

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种不同。

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

30.静态生命表: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31. 可持续发展:

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2. 空间异质性:

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33. 矿化:

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中,无机的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的过程。

 

34. 冷害:

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35.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36. 邻接效应:

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37. 领域:

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

 

38. 领域行为:

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

 

39. 领域性:

生物具有领域行为的特性叫领域性。

 

40. 露点温度:

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

 

41. 内禀增长率:

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

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42. 内环境:

指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

 

43. 内调节:

生物细胞不可能在剧烈的变动环境中运行,因此,有机体要采取行动以限制其内环

境的变异性,这一过程称为内调节。

 

44. 内稳态:

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45. 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

生存。

 

46. 偶见种或罕见种:

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

 

47.频度:

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48. 栖息地(生境):

指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49. 趋同适应:

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

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50. 趋异适应:

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

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51.群丛:

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52. 群落: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53. 群落净生产力:

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被消耗者消耗后,积累的有机物质的量。

 

54. 群落最小面积:

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

类。

 

55. 群系:

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56. 社会等级:

一群同种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有一定顺序性或序位,其基础是支配-从属

关系,这种顺序性叫社会等级。

 

57. 生存因子:

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58. 生活型:

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

现出相似的类型。

 

59. 生境:

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

特定环境叫生境。

 

60. 生命表:

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61. 生态幅:

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作生态幅。

 

62. 生态环境:

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

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63. 生态平衡:

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

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

 

64. 生态入侵:

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

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65. 生态位:

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66. 生态位宽度:

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一个生态元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的幅度。

 

67. 生态系统:

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

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68.生态型:

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69.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70. 生态演替:

指在一个自然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续的、单方向的、有顺序的变化过程。

  

71. 生态因子: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72. 生物多样性:

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或生物中的多样

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 

73. 生物量:

指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或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

机物质的量。

) 

74. 生物学的放大作用:

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

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

 

75. 生物学零度:

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

 

76. 生物钟:

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77.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

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78. 实际生态位:

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

 

79. 食物链:

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80. 食物网:

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

 

81. 适合度:

是指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

 

82. 适应:

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

 

83. 适应性低体温:

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

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84. 霜害:

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85. 他感作用:

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86. 同化效率:

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

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87.同资源种团:

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88.投影盖度:

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89. 土壤质地:

机械成分的组合不同百分比。

 

90. 稳态:

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

 

91. 现存量:

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

 

92. 限制因子原理:

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

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93.相对密度:

某物种的个体数与全部物种个体数的比值。

 

94.相对湿度:

是指空气的水蒸气含量,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含量的比率来表示。

 

95.相对温度:

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最大水汽压之差。

 

96.相对重量:

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总重量的百分比。

 

97. 休眠:

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98. 蓄水量:

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的水量。

   

99. 驯化:

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适应性反应。

 

100.亚优势种:

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

定作用的植物种。

 

101.演替:

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102.演替系列:

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1

03.营养级:

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104.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

 

105.有害生物:

和人类竞争食物或遮蔽所、传播病原体、以人类为食,或用不同方法威胁人类健

康、舒适或安宁的生物。

 

106.有效积温:

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107.原生演替:

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108.植被型:

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

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109.种间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110.种群:

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11.种群大爆发:

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

 

112.种群间的协同进化:

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

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113.种群平衡:

指种群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

 

114.总初级生产力:

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

物质的量。

 

115.脆弱生态系统:

脆弱生态系统是指自身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抵抗能力低的生态系统 

四、简答题

1.生态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

生态规划的意义:

通过生态规划,在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过程中,以及在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不至于破坏人和生物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关系,使可更新资源和能源越用越多,越用越好;不可更新资源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规划的作用:

重规划是开发和发展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基本规律。

一个科学的生态规划,在理论上保证了资源和能源的合理使用,以及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会出现环境问题。

2.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答:

①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②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

③增加生物多样性④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⑤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

⑥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

3.什么是污水生物体系法?

依据该法可将受污染的河流分为哪四个带?

答:

根据水体中的指示生物的存在亦可确定水体污染程度。

此方法叫污水生物体系法,又称克尔威茨和马尔森体系法。

当河流被污染后,在其下游相当长的流程内,水体发生一系列自净过程。

一方面污染程度逐渐降低,同时出现特有的指示生物,形成多污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和寡污带等四级。

4.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有何意义?

答:

自然保护区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地理景观或典型的自然生态类型地区划出一定的范围,把相应受国家保护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珍贵稀有濒于灭绝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起来。

这样划分出的地区范围就叫做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l.)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

2.)自然保护区对维护自然环境生态平衡有一定的作用

3.)自然保护区是科研、教育和旅游的重要基地

5.简要回答生态失调的概念及标志。

答:

概念: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阈限而使其丧失自我调节能力时,谓之生态失调。

标志:

物种数量减少,环境质量降低,生产力衰退,生物量下降。

6.环境质量的生态评价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

答:

(1)为生态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2)有助于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认识与人类及其他生物相关的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资源的科学开发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为区域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7.生态工程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答:

(1)适合性原则生态工程的目的和用途要适应实际需要,应能解决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中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而需优化技术组合,因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