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赏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63518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二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二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二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二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赏析.docx

《二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赏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赏析.docx

二年级下学期必背古诗赏析

本学期背诵篇目赏析(共10篇):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①,

偷采白莲回②。

不解藏踪迹③,

浮萍一道开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

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

明白,懂得。

踪迹:

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④浮萍:

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

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

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江上渔者

(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注释

渔者:

捕鱼的人。

但:

爱:

喜欢

鲈鱼:

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

你。

一叶舟:

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

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

波浪。

赏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

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

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

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两句意思是说:

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

韩愈自己说:

“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

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试想:

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

连影儿也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

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

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

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而小雨又滋润如酥。

酥就是奶油。

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

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

“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而烟柳呢?

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

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这是一种心理状态。

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

“最是一年春好处。

”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

古时的一种军歌。

2.月黑:

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yú):

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

逃走。

5.将:

率领。

6.轻骑:

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

追赶。

8.弓刀:

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译文】

夜静时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

“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

“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

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一逃一追的气氛有

力地渲染出来了。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

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

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

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

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

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

 张志和(743—774),字子同,初名龟龄。

号玄真子、烟波钓徒,生于唐天宝2年,婺州金华人。

其父张游一生在家闲居,他“清真好道”,精通庄列道家思想。

张志和从幼受到其父道学文化熏陶。

后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中衰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消极影响。

唐肃宗年间,张志和离开了养育他的婺城到京城“游太学”,取得国子学士资格。

不久一举明经擢第,此年仅16岁。

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肃宗皇帝献策,可谓少年得志,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掖,任命为待诏翰林,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肃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与他,自此志和即为其名。

正当他少年春风,荣宠之际,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为南浦(今江西南昌西南)为尉官。

虽然被贬时间不长,中途即量移他郡,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却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破官场,泯灭仕念。

于是趁家亲亡故之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金华。

其兄鹤龄,担心弟弟浪迹湖海,遁世不还,写了一首《渔父歌》召其归来,张志和听从兄长安排,回越居住。

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

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鱼。

如此逍遥隐居生活10年。

唐大历9年秋冬,颜真卿偕同门生、弟侄、宾客前来平望驿游览,大家饮酒作词,畅酣淋漓,张志和酒酣耳热,忘乎所以,飘然若仙,他乘兴要为众人表演水上游戏,不幸溺水而亡。

颜真卿为其撰写碑铭。

注释:

1、渔歌子:

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西塞山:

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

  3、白鹭:

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

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箬笠:

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常作雨具。

箬,一种竹子。

  6、蓑衣:

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7、鳜鱼:

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8、归:

在文中是指回朝廷。

  9、不须:

不一定要。

  10、斜风:

微风。

  

诗意: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

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不须归”表现了渔翁陶醉在这美景之中,不愿意回去了。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

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

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

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

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

(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

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

徐俯《鹧鸪天》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1、宿新市徐公店:

新市:

地名。

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

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

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

痛饮大醉。

留住新市徐公店。

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

(公: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篱落:

篱笆。

 3、疏疏:

稀稀疏疏。

  4、一径:

一条小的路。

5、深:

深远。

  6、树头:

树枝头上。

7、花落:

花落下。

  8、未:

没有。

9、阴:

树叶茂盛浓密。

10、急走:

奔跑着、快追。

11、黄蝶:

黄颜色的蝴蝶。

  12、无处:

没有地方13、寻:

寻找、找寻。

  译文一

  在稀稀疏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树叶稀疏还不茂密,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们奔跑着,追捕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一片金灿灿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找不到它们了。

  译文二

  暮春四月,已是春末夏初、鸟语花香之时,我怎么抵制得了春天美好的诱惑!

沐着晚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

当最后一抹晚霞落山时,终于来到了山村--新市。

哦,累了,就在这家徐公开的店住下吧!

第二天凌晨,阵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映入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近近那金灿灿的油菜花。

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悠闲地漫起步来。

曾经兴旺一时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

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的无数条绿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

真是令人陶醉。

菜园里那盛开的油菜花,正尽情舒展着粉嫩嫩的花瓣,迎着阳光拂着春风,好不热闹!

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像强磁力的吸铁石把我的目光吸了过去。

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

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小女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

那个女孩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过度,她的手一松,机灵的蝴蝶哧溜飞走了。

等女孩反应过来,蝴蝶早已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

她弯下身子在花丛中仔细寻找着蝴蝶,她找啊,找啊,怎么也弄不清蝴蝶藏在哪里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朝)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唐代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古草原风光的送别诗。

诗人首先从青草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着笔,写出青草能够死而复生,春天芳草碧绿,歌颂了野草。

继而描写青草的勃勃生机,比喻离别情思,将分手时那种难分难舍表现的淋漓尽致,诗歌读来回味深长。

译文:

草原上茂盛的青草,春天发芽生长,秋天枯萎,年复一年。

野火烧不尽它,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小草青翠蔓延,长满了人烟稀少的古道。

阳光下,一片翠绿连接着荒芜的古城。

我又来送别我的好朋友,茂盛青翠的小草也饱含着离别的情意。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背景:

《敕勒歌》的诞生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的北朝时期。

此时,今黄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国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的统治之下。

敕勒,在汉代时称为丁零,魏晋南北朝时称狄历、敕勒,到隋朝时称作铁勒。

因所用车轮高大,亦称高车。

《隋书》记载铁勒各部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今图拉河)以北、西至里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厥。

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与回纥为最著。

唐贞观末,于东部铁勒分设都督府、州,隶燕然都护府。

 

赏析: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

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

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庐山:

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香炉:

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生紫烟:

云烟被日照呈紫色。

在瀑布附近,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紫色,所以说它“生紫烟”。

挂前川:

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疑:

怀疑。

银河:

晴夜所见环绕天空呈白色的云状光带,由大量恒星构成。

九天:

天空,极言其高。

古人以为天有九重,最高一层称九天。

诗意:

阳光照在香炉峰上,腾起一片紫色的雾烟,远远望去迷人的瀑布就像挂在前面的壁川。

这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妙景观啊,恍惚之中疑惑它是银河来自于九重之天。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

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

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香炉”中在升起紫色的烟雾。

烟,一般呈灰白色,这儿的烟怎么会是紫色的呢?

因为香炉峰下有瀑布,水气蒸腾,混入云气,透着日光,反映出紫红色,远望过去,在形似香炉的高峰上盘旋缭绕的就是紫色的烟云了。

这样的风景多么美妙啊!

香炉冒烟是极为平常的事物,诗人借它来描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观。

接着向下望到香炉峰的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这里最传神的是一个“挂”字。

瀑布原本是从山壁上突然倾泻而下的水,远远看起来就像是悬挂着的布,所以叫瀑布。

作者用“挂”字形容它从上而下,非常形象。

第三、四两句进一步描写瀑布,“飞流直下”,写瀑布从高高的山壁上笔直地奔泻而下的迅疾情况。

“三千尺”是一个夸张数字,是夸大地形容瀑布从陡峭的山壁的极高处飞流而下的气势。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说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极高的天空降落下来了。

银河本是晴朗的夜晚环绕天空的银白色光带,它既很壮观,又富于神秘的美,是大自然的一种天象奇观,用银河比喻瀑布,显示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壮丽奇观,真是别出心裁的联想。

诗人在运用这个比喻时,不取“像”“似”之类的字,而用一个“疑”字,故意说它若真若假,却更强调了两者相似的逼真程度。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有比喻,有夸张,显示出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独特风姿,也反映了李白这位大诗人胸襟开阔、超群出俗的精神面貌。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

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

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

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

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本学期复习篇目赏析(共10篇):

别董大

【作者】高适 【朝代】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

满天阴沉沉的云,太阳也变得暗暗的,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送别的对象是着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

“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

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

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