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山西省太原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太原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太原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解析解析版
太原市2015一2016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1个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当月球与地球距离最近时,人们有机会观赏到最大、最亮的超级月亮。
2015年超级月亮
发生于北京时间9月28日10时51分左右。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月球不属于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
2.位于美国纽约(西五区)的市民观赏超级月亮时,当地时间为
A.27日23时51分B.28日23时51分C.27日21时51分D.28日21时51分
3.此时,北半球
A.昼长夜短B.正午影长较短C.有极昼现象D.有极夜现象
智利是世界上地震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继2015年9月17日发生8.3级地震后,11月10日该国西海岸中部地区海域再次发生6.9级强震,震源深度35.5千米。
图1为智利部分区域及其所在板块位置简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智利地震频繁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B.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C.美洲板块向东运动D.太平洋板块向西运动
5.11月10日这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
A.地壳B.上地慢C.下地慢D.地核
6.11月份,圣地亚哥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B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
C.盛行西北风D.盛行西南风
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著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图2为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图3为桂林山水景观。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7.桂林所在地区的岩石主要是
A.玄武岩B.花岗岩C.石灰岩D.大理岩
8.图2中代表塑造桂林山水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7.C
8.A
【解析】
试题分析:
7.据题干知,桂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广布地区,故选C。
8.桂林山水景观的形成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据外力作用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①为侵蚀②为搬运③为沉积④为固结成岩,故选A。
考点: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以及岩石的分类。
图4为某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若该图示意地壳物质循环,M为岩浆岩,则
A.①为外力作用B.③为冷凝作用C.P为变质岩D.N为岩浆
10.若该图示意热力环流,则
A.M为海洋,N为陆地B.M的气温高于N
C.M的大气密度大于ND.M的气压高于N
11.若该图示意局部三圈环流,②的风向为西南风,则该环流为
A.北半球低纬环流B.北半球中纬环流C.南半球低纬环流D.南半球中纬环流
12.若该图示意水循环,南水北调工程直接影响的环节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9.D
10.B
11.B
12.B
【解析】
试题分析:
9.若该图示意地壳物质循环,M为岩浆岩,则②应为冷凝作用,B错误;N为岩浆,D正确;③为重熔再生作用,而PQ沉积岩和变质岩可以互换,AC错误。
故选D。
10.若该图示意热力环流,据图可知,M处垂直气流上升,说明气温高,形成低气压,N处气流下沉说明气温低,形成高气压,B正确CD错误;因无法判断季节,所以海陆分布无法判断,A错误。
故选B。
11.若该图示意局部三圈环流,②的风向为西南风,应为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则该环流应为北半球的中纬度环流,故选B。
12.若该图示意水循环,则①为蒸发②为地表径流③降水④为水汽输送,而南水北调工程直接影响的环节是地表径流,故选B。
考点:
本题考查物质循环原理。
图5是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3.此时,北半球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4.图中甲气压带
A.七月被陆地高压切断B一月被陆地低压切断
C.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答案】
13.D
14.C
【解析】
试题分析:
13.据图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全部移到南半球,说明该季节所有气压带、风带南移,为北半球的冬季,故选D。
14.据图中甲气压带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正确D错误;该气压带七月份夏季会被陆地低压切断,AB均错误。
故选C。
考点:
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015年6月,太原市首次提出打造“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海纬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纬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大雨的时候吸水,干旱的时候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5.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包括
①调节地表径流②调节水汽输送③减少地下径流④增加地表下渗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6.海绵城市建成后,可以
①加快太原市淡水资源的更新②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③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④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15.D
16.B
【解析】
试题分析:
15.“海绵城市”的建设,使下渗量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所以①④正确,故选D。
16.据材料可知,“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一是缺水地区,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二是其他地区,增强城市排水能力,缓解城市内涝,②③,而“海绵城市”使蒸发量增大,当地空气变得湿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不会加快城市淡水资源的更新,①④错误。
故选B。
考点:
本题考查“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及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图6是天气系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7.若甲位于南半球,其水平气流为图7中的
A.①B.②C.③D.④
18.乙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导致了
A.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B.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C.亚欧大陆冬季的寒潮D.台风或咫风的形成
【答案】
17.D
18.D
【解析】
试题分析:
17.据图可知,甲图垂直方向盛行下沉气流,应为高气压天气系统,则水平方向上空气辐散,BC排除;若位于南半球,则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作用,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辐散,所以A错误,D正确。
故选D。
18.据图可知,乙图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应为低气压天气系统,乙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形成台风或飓风,D正确;而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亚欧大陆冬季的寒潮是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是受副高的控制,所以ABC均错误。
故选D。
考点:
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天气。
南方某丘陵区因农民开垦坡地种植作物,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图8示意该地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9.该地区水土流失最可能导致该地区
A.气候干旱B.降水增加C.农作物产量下降D.地表趋于平坦
20.植被的破坏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区域性D.综合性
【答案】
19.C
20.A
【解析】
试题分析:
19.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产量,C正确;水土流失不会影响气候和降水,AB错误;而水土流失会使地表趋于起伏,D错误。
故选C。
20.植被的破坏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故选A。
考点: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21.(12分)图9是12月22日地球光照图,图10示意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9中用////表示出夜半球。
(2分)
(2)图9中AB代表(晨或昏)线,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图10中的位置(填数
字)。
(4分)
(3)此后一个月内,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征是。
(2分)
(4)当太阳直射点从①移至③期间,太原市的昼夜长短如何变化?
(4分)
【答案】
(1)(2分);
(2)昏(2分)④(2分);
(3)先变快,再变慢;(2分)
(4)①~②时,太原市有昼夜等长逐渐变至昼最长,夜最短(昼渐长,夜渐短)②-③时,太原市由昼最长,夜最短逐渐变至昼夜等长(昼渐短,夜渐长)。
【解析】
试题分析:
(1)据题干知为12月22日地球光照图,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据此画图。
(2)顺地球自转方向,若从夜进入昼即为晨线,若从昼进入夜即为昏线,据图可知,图中AB为昏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④位置。
(3)次日一个月内,地球绕日公转经过1月初近日点,速度最快,所以一月内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4)据图可知,当太阳直射点从①移至③期间,太原市的昼夜长短分两段分析,①~②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北移,则太原市由昼夜等长逐渐变至昼最长,夜最短(昼渐长,夜渐短);②-③时,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到赤道,则太原市由昼最长,夜最短逐渐变至昼夜等长(昼渐短,夜渐长)。
考点:
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以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2.(12分)下表为太原市11月份一周天气变化统计,图11为锋面气旋示意图。
阅读图表,完成下列要求。
(1)据表描述该地一周的天气变化特征。
(4分)
(2)11月21——23日期间,太原市应处于图示天气系统的(填字母)部位,请说明判断
理由。
(4分)
(3)根据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简述11月20日太原市昼夜温差小的原因。
(4分)
【答案】
(1)天气由多云、雨雪转晴(经历了一次雨雪过程)(2分);气温先下降后回升(或气温日较差变大);(2分)
(2)A(2分);理由:
(根据一周天气变化)本周应为冷锋过境,21~23日期间出现雨雪天气,说明位于冷锋锋后的位置。
(2分)
(3)该日多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2分)夜晚多云,吸收地面辐射多,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天气的变化特征应从气温的变化和天气的阴晴雨雪的变化方面分析,据表格数据可知,该地一周内天气由多云、雨雪转晴(经历了一次雨雪过程);气温先下降后回升(或气温日较差变大)。
(2)据表中21日-23日的天气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出现阴天、降温、雨雪天气,说明为冷锋过境,故应为A。
(3)阴天昼夜温差小的原因应从大气白天的削弱作用和晚上的保温作用角度分析。
该日多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2分)夜晚多云,吸收地面辐射多,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所以昼夜温差小。
考点:
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天气特征、以及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
23.(12分)图12为美国某城市某日20时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该城市此时气温的分布规律。
(2分)
(2)图12反映了城市具有效应,请说出形成该效应的主要原因。
(4分)
(3)在图12中画出M地的风向,并在图13中用箭头标出M,N之间的热力环流。
(4分)
(4)根据热力环流原理,简述在MN之间建设绿地对城市环境的意义。
(2分)
【答案】
(1)气温从城市中心(市区)向四周(郊区)递减。
(2分)
(2)热岛(2分)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等消耗大量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热量(2分);城市建筑高且密集,不易散热;
(3)东北风(偏北风)(2分)
(4)建设绿地可美化环境,净化流向城市的空气,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气温的分布规律从图中等温线的数值及疏密可以判断,据图可知,气温从市区向郊区递减。
(2)由于城市相对于郊区而言,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等消耗大量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热量;且城市建筑高且密集,不易散热,所以城市形成一个高温中心,称为城市的热岛效应。
(3)市中心气温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郊区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所以近地面空气总是由郊区吹向城市,受向右地转偏向力影响可判断M地风向为东北风,热力环流也可以画出。
(4)绿化带起到美化环境,净化流向城市的空气,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作用。
考点:
本题考查城市的热岛效应,以及形成的原因和应用。
24.(12分)图14为世界局部区域简图。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甲地盛行风,由此推断北半球是季。
(2分)
(2)填表比较该季节甲(40°N)、乙(37.5°N)两地的气候差异。
(4分)
甲地
乙地
特征
成因
(3)据图14,从方向和性质两方面,归纳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
(4分)
(4)图中丙处海域为世界著名渔场,试从洋流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
(2分)
【答案】
(1)西北(偏北)(1分)冬(1分)
(2)(每空1分,共4分)甲地特征:
寒冷干燥成因:
受西北风影响;
乙地特征:
湿和湿润成因:
受盛行西风的影响;
(3)顺时针流动(2分);大洋西侧(大陆东侧)为暖流,大洋东侧为寒流;(2分)
(4)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的交汇处(2分),海水上下搅动,营养盐类上泛;
【解析】
试题分析:
(1)据图中盛行风的箭头可知,甲地盛行西北风,因甲地处亚洲东部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所以判断为北半球的冬季。
(2)据图中甲乙两地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可判断,甲地位于40°N亚欧大陆的东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而乙地位于37.5°N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温和湿润。
(3)据图可知,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海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据图例可知,大洋西岸为暖流,大洋东岸为寒流。
(4)据图可知,丙处为日本的北海道渔场,由(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的交汇所形成,寒暖流交汇,海水上下搅动,营养盐类上泛至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大量饵料,而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从而形成大渔场。
考点:
本题考查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渔场的形成等。
25.(12分)图15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若想探究非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4分)
(2)从赤道出发,沿东经20°向北至地中海沿岸依次经过哪些自然带?
(4分)
(3)说出非洲大陆的主要地域分异规律,并指出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4分)
【答案】
(1)需收集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方面的资料。
(每点1分,任答4点得4分)
(2)热带雨林带(1分)、热带草原带(1分)、热带荒漠带(1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所以若想探究非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需收集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方面的资料。
(2)据图例可知,从赤道出发,沿东经20°向北至地中海沿岸依次经过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而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相对应,所以经过的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据图可知,非洲大陆自然带南北方向更替现象明显,即遵循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
考点: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