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音乐美学的认识.docx
《浅谈对音乐美学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对音乐美学的认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对音乐美学的认识
<浅谈对音乐美学的认识>
---音乐美学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08级作曲系
王雅慧
08031027
总述
1.音乐美学概论。
2.什么是音乐美学?
3.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
4.音乐美学的历史发展。
1.音乐美学概论
✍远古时期
早在上古时期,起于西周礼乐制度的乐教组织,当“乐”被纳入教育系统、意识形态系统,“乐”已经就是一门独立学科系统。
✍现代时期
音乐美学AestheticsofMusic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
音乐美学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往往离不开从上述这些领域的成果中吸取营养。
2.什么是音乐美学?
提起音乐美学,许多人感到陌生,甚至有一点神秘感,但就对象而言,每门学科一开始都会研究两个问题,
、这个对象是存在的。
、这个对象是什么?
3.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
对象和不同的研究角度
但是音乐美学在研究对象上却同上述的这些领域不同。
一般美学把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从总体上研究艺术的本质和普遍规律,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特殊种类,研究它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音乐技术理论(如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配器法等)研究音乐创作的技法、音乐构成上的具体准则,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一个总体,从更概括的角度考察它的本质和规律;音乐评论从实践上把具体的音乐现象作为它的分析和评论的对象,而音乐美学则对音乐的总体进行基础理论性的学术研究,为音乐评论提供理论前提。
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
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
哲学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广义社会学的角度以及自身的美学特性的角度。
对进行哲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下列一些问题:
音乐的本质是什么?
音乐的内容是什么?
音乐同现实的关系是怎样的?
等等。
这些问题同哲学认识论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具有根本性质,是音乐美学中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所要回答的问题,诸如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
人们究竟是如何感受音乐的?
音乐是以何种方式作用于欣赏者的?
20世纪以来,的发展为从心理学方面研究音乐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和前提,为音乐美学研究的这一新领域开辟了道路。
从广义的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音乐艺术,涉及诸如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的价值标准、音乐的阶级性因素、音乐的持续存在和继承性等等一系列问题,至于从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的角度研究,则涉及诸如从音乐作品的结构、诸构成因素的内在特性等方面来考察音乐美学等一系列问题。
人们可以分别从上述不同角度的某一个角度从事音乐美学的研究,但是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应该是一个具有自己完整体系的整体。
对音乐艺术进行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以及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的研究,这四者之间包含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任何以孤立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贬低、甚至否定其他方面研究的价值都是不正确的。
只有将以上4个方面研究的有价值的成果综合起来,才能构成音乐美学完整的整体。
音乐美学的历史发展
音乐美学这个概念在18世纪末叶德国者的中已经出现。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19世纪后半叶在逐步建立起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它已经成为一般美学和音乐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但是,各国们对音乐的本质、音乐审美感受、音乐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标准等基本问题的思索和探讨却早已进行了,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它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遥远的古代。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
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在古文献中的材料说明,先民们不仅早已具有关于音乐的审美意识,而且也发生了关于音乐的起源及其功能的种种想象性思维,认为音乐起源于对自然、风、气的模仿,音乐的功能是可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战胜敌人等等。
当时这些看法都是在宗教与神话的形式中出现,成为以后文明社会中音乐思想的胚胎和萌芽。
大约在西周时代(公元前11世纪),统治阶级已经把当作国家大事来看待,并认识到音乐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到了末期,亦即在先秦诸子之前(约公元前6世纪前后),普遍流行的一种音乐美学思想,便是掺有宗教观念的音乐多功能说,认为音乐不仅具有教化作用,而且还具有“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周礼?
春官》)等多种功能。
其次还发展了关于音乐特征的“和谐说”。
西周末年(公元前8世纪)有一位名伯的史官曾提到: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乎它谓之和”,“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以及“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等等主张。
这里“和”的涵义正是多样的统一。
此外,“和”还有适中、不过分的涵义。
这一切在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如季札、子产、,音乐家如州鸠等人的言论中,普遍有所反映。
它们已经开了儒家音乐思想的先声。
此后,便进入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灿烂时期──的时期。
在诸子中为首的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
①主张给音乐贯注以“仁”的道德内涵,要求音乐必须具有“仁爱”(仁者爱人)的精神。
②提出了“尽善尽美”说,第一次把音乐的审美标准提到了美、善统一的高度。
③强调音乐作为教育手段的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将音乐置于突出的地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④第1次对音乐艺术的逻辑给予形象的描述: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热烈状);从之,纯如也(和谐状),□如也(清晰状),绎如也(不绝状),以成。
”
⑤打破了以往音乐观所通常具有的宗教束缚,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已不再予宗教以任何地盘(“子不语怪力乱神”)。
继孔子之后,为儒家音乐思想真正建立起一个模式的人是战国末期的(公元前313~前238),他所写的《乐论》是上第一篇关于音乐美学的专论(见《荀子?
乐论》)。
其主要成就在于:
①以音乐的社会、政治、教育功能说与“中和”的审美标准说为中心,将礼乐思想进行了归纳、整理,使之理论化,并坚持了无神论的立场。
②提出了以“理”(礼)节“情”说。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是人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的表现,但人的情感如不以“礼”约束,必然导致混乱。
他提出一些关于音乐的“享乐”说。
其大意是:
音乐本身具有娱乐作用。
人的本性是“多欲”,追求对于“綦声”、“綦色”的享乐。
他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情欲(包括追求音乐享受)的合理性,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在中国古代,比较充分地体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着作,尚有《》(战国末年门客所撰)与《礼记?
乐记》(一说为先秦公孙尼子所撰,一说成书于汉代。
这里取后一说)。
从儒家音乐思想的历史演变看,荀子《乐论》如果是其奠基性作品,《乐记》是集前人之大成的着作,《吕氏春秋》便是这二者之间的一环。
《乐记》中的最着名论点: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等(在《吕氏春秋》中已具雏形),对后来中国的整个艺术和美学(包括文、诗论)都有巨大影响。
《乐记》阐述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美与善的关系问题。
对孔子“尽善尽美”论予以进一步发展。
《乐记》的《师乙》篇,记录了一位名叫乙的着名乐师关于他自身艺术实践经验的谈话。
其中第一次提到了音乐与言语的关系,认为音乐是言语的继续、加工和延伸;歌唱起源于人们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中国古代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礼乐思想,演进到《礼记?
乐记》,已经达到了极限。
自汉代以后,虽然一直绵延不绝,但大多陈陈相因,基本停滞,罕有发展了。
在先秦时期,与儒家礼乐思想持对立观点的思想家,主要有(约公元前480~前420)、(生卒年代略早于孔子)和(约公元前355~前275)。
墨子着有《非乐》篇,他从小生产者的狭隘立场出发,认为搞音乐浪费人力、财力,妨碍生产,极力加以反对(见《墨子?
非乐》)。
老子、庄子的理想是回到人类的最初状态,即“至德”之世。
他们认为:
在那至德之世,民性素朴,既无礼乐,也没有君子、小人之分。
等到有了礼乐,世界便产生了对立,人们也就有了争斗心,人世间原有的纯朴之美便遭到破坏。
庄子的思想是反对人为,因而否定礼乐。
另一方面,老子、庄子又是懂得音乐艺术规律的人。
老子讲“大音希声”,又说:
“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庄子讲“至乐无乐”,并且把整个宇宙自然、天体运行看成是一首最完美、最和谐的无曲。
庄子认为:
音乐的规律与宇宙自然的规律之间是相通的、一致的。
自然界本身含有音乐中所具有的许多因子,如节奏、韵律、合规律、和谐等等。
所以在庄子看来:
音乐也是以大自然为蓝本而被创造出来的,而蓝本必定胜于模本,自然美必定胜过人为美,因此无声之乐必定高于有声之乐。
大约这就是“至乐无乐”的涵义所在。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美学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会带给我们一种神秘感。
如果把音乐美学看作是一门对于音乐艺术的认识和思考的学问,那么它是自古就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