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上secret.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5275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上secre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上secre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上secre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上secre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上secre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上secret.docx

《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上secre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上secret.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上secret.docx

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上secret

接触网下部施工技术讲议

一、施工测量

1、接触网杆位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确认设计图标定的起测点、复核点的坐标位置准确无误;

(2)、杆位应避开道口及交通密集点;

(3)、车站杆位应避开站舍中心及影响站容的地方;

(4)、杆位布置应满足信号机显示距离的要求;

(5)、杆位确定后,应竖立杆位标桩。

2、区间纵向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接触网区间纵向测量,应从设计规定的起测点或相邻车站的1号、2号道岔标准定位位置作为起测点开始测量;

(2)、纵向测量应以正线钢轨作为测量的基准轨;

(3)、应采用钢卷尺丈量,测量过程中应使用沿线的大型建筑物(如桥梁、隧道等)里程、坐标,随时校核测量结果,并把测量偏差按规范要求及时分摊到相邻跨距中,以防产生积累偏差;

(4)、测量偏差应合理分摊在有关跨距中,如偏差较大需要增减支柱时,应按变更设计手续办理;

(5)、杆位因地形、地物需调整跨距以避让时,跨距调整幅度为设计跨距的+1、-2m,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的最大跨距;

(6)、区间双线并行区段纵向测量应以下行线的线路中心线为准。

(7)、在进行线路纵向测量时,要注意调查线路上空的高压电力线路与支柱

的电气绝缘距离是否满足安全要求,否则,应调整支柱位置;

(8)、接触网支柱严禁位于架空电力线的正下方。

3、车站纵向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接触网车站纵向测量,应从设计规定的起测点或该车站的1号、2号道岔标准定位位置作为起测点开始测量;

(2)、在进行车站的纵向测量时,应避开车站的行车设备及建筑物,同时应考虑附加导线与行车设备和建筑物的安全距离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3)、在进行车站咽喉区纵向测量中,应以道岔的定位位置为主要的参照点,设计跨距只能作为参考,所产生的测量偏差在站场中部进行分摊;

(4)、在站场的低速站线单(双)开道岔的标准定位支柱纵向位置应在道岔倒曲轨与基本轨间中心距离为600mm处,在站场的高速正线单(双)开道岔的标准定位支柱纵向位置应在道岔间距为300mm处,当采用非标准定位时应在道岔间距为0—400mm(但一般采用300—350mm)处;

(5)、复式交分道岔的标准定位支柱纵向位置应在距道岔对称中轴为1500mm处,并依据设计情况确定支柱方向,测定出支柱纵向位置后,再以道岔两直线间距进行校核;

4、站场横向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站场的软横跨(或硬横梁)的横向测量一般采用等分法进行测量;

(2)、对于同时作两组或两组以上道岔定位的软横跨或硬横梁,在进行横向定位后,要复核对相关道岔同定位的准确性,在不能同时满足要求时,应以正线道岔为主,其余道岔可变更设计按非进行定位;

(3)、站场的横向测量中,如遇两线间的基础或支柱时,要复核该支柱和基础对相邻两线的限界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4)、硬横梁支柱中心的连线应与正线中心线垂直,偏差角不得大于3度。

5、测量中对跨距的要求:

(1)、R≥2200m时,正线、站线跨距为60m,四跨非绝缘锚段关节跨距为55m,五跨绝缘锚段关节跨距为45m;

(2)、支柱处于山口、谷口、高路堤和桥梁等风口范围的支柱跨距应按上述标准选用值缩小5—10m,且最大跨距不宜大于50m;

(3)、中心锚结、分段绝缘器等所在跨距按上述要求适当缩小一级;

(4)、跨直圆点、直缓点和缓和曲线的跨距尽量按相应圆曲线选取;

(5)、相邻跨距的跨距值变化一般情况不宜大于1.15:

1,特殊情况时不宜大于1.25:

1。

6、隧道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隧道测量一般以隧道口顶部水平线与线路中心线的交点为测量起点;

(2)、对隧道悬挂点、定位点以及附加导线悬挂点测量定位时,遇有隧道伸缩缝,不同断面接缝,石缝或明显渗水、漏水的地方应避开,所产生的测量偏差应分摊;

(3)、悬挂点跨距可在+1、-2m的范围内调整,但调整后的跨距不得大于设计允许值。

(4)、在进行回流线测量时,如遇隧道不同断面接缝时,应复核突出部分与回流线绝缘距离是否满足要求;

(5)、在进行隧道水平悬挂测量时,水平悬挂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其最大施工偏差不得大于3°;

7、桥墩上锚栓孔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复核桥墩台的形式与设计是否相符;

(2)、桥支柱螺栓位置测量前,先应校核设计限界与桥栏杆限界,轨面至桥墩面距离与设计是否相符,如误差超过允许值,应与设计人员联系处理;

(3)、斜腿桥钢柱锚栓孔位测量,应事先进行几何尺寸计算,精确测量,认真校核,在锚栓孔定位测量中,宜采用“锚栓模板法”;

(4)、在进行桥锚栓测量时,应注意桥墩台两端的硬横梁支柱的中心线必须在同一面上,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

(5)、桥支柱锚栓位置应避开桥梁的避车台;

(6)、桥支柱垂直线路中心线应吻合墩台中心线。

8、触网交桩施工区段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线路资料取得后,开工前,须会同线路施工单位,到现场共同办理基桩交接手续。

(2)、交桩范围:

a、直线转点桩、缓和曲线始、终点桩、圆曲线转点桩;

b、永久性水准基点,增设的临时水准基点。

(3)、交桩资料应包括:

中桩里程表、统一里程与施工里程对照表、左右线曲线表、坡度表、水准点表、加密点。

9、在施工测量中,应对下列设施、情况,应做好调查记录;

(1)、每个坑位的土质是否与设计的土质情况相符,线路附近的建筑物与接触网支柱的安全距离是否满足要求;

(2)、地下埋设物(电力、通讯、信号电缆等)的埋设位置、深度、数量情况;

(3)、沿线的绿化带树木情况和影响情况,需要砍伐的树木位置、数量以及其所属的产权单位或部门;

(4)、每个跨距内跨越线路的电力、通信及广播线路跨越线的电压等级、跨越位置、净空高度、数量等,原则上10kv(含)以下的电力线通讯线、广播线不得从接触网的上方通过,应改用电缆人地下通过;

(5)、平交、立交公路的位置和净空高度是否满足接触网通过的最低高度要求,桥梁栏杆、避车台的设置位置是否与接触网支柱位置相冲突,隧道洞门形式等。

10、坑位测定后应在邻近钢轨腰部标明以下技术参数:

基坑位置、支柱号、支柱类型或基础类型、支柱侧面限界、横卧板类型、安装位置和数量等。

二、基坑开挖

1、基坑开挖前,施工单位必须进行基坑坑型设计,并按其施工。

坑型设计应包含拉线基础坑。

2、基坑开挖前,应探测坑位附近地下电力电缆、通讯电缆、信号电缆、给水

管路等地下设施,并作好预防损坏地下设施的安全措施。

3、土质基坑开挖,应随时注意坑壁的稳固情况,如有塌方危险时,施工施工人员要及时撤离有塌方危险的基坑,并应及时对基坑进行加固,在基坑加固好之前,禁止人员进入坑内施工;

4、在进行石质基坑开挖时,如需进行爆破作业,应采用“控制爆破法”,并遵照“宁松勿飞”的原则,同时要根据爆破作业的有关安全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人身、行车设备及行车安全。

5、基坑开挖过程中应遵守下列规定:

(1)、在距路基面1.5米以上应轻挖慢刨,防止对损伤电缆,对挖出的电力电缆、通讯电缆、信号电缆应进行排移,并作好防护措施或及时将其埋入地下;

(2)、在进行基坑开挖中,如遇如给水管路、文物以及无法进行排移的各类电缆,要及时上报经理部所属工程技术部门,以便及时、妥善采取措施或与有关产权单位、部门进行联系解决;

(3)、基坑开挖中,要作好文明施工,同时我们的施工时间以正处于雨季,不要让挖出的泥土污染道床或堵塞水沟;

(4)、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如果一旦出现损坏地下埋设的电缆或其它设施的事故,严禁隐瞒不报,要主动、及时上报经理部,以便及时与有关单位联系处理,缩小事故影响和事故范围。

6、拉线基础坑开挖应遵守下列规定:

(1)、拉线基础坑应设计要求开挖,30KN力系(MLJ—1)的拉线基础坑深为:

450<β≤600时为2300MM,β=450时为2000MM,15KN力系(MLJ—2)的拉线基础坑深为1800MM,12KN力系(MLJ—3)的拉线基础坑深为1500MM,施工偏差为+100、-100mm;

(2)、在特殊性情况下,例如坑处于水沟、路堑边等位置时,可按特殊基础进行施工,30KN力系[MLJ—1(t)]的拉线基础坑深β=450时为2300MM,15KN力系[MLJ—2(t)]的拉线基础坑深为2000MM,12KN力系[MLJ—3(t)]的拉线基础坑深为1700MM,施工偏差为+100、-100mm;

(3)、拉线基础坑口几何尺寸如:

MLJ—1:

450<β≤600时为:

1300×1200mm

β=450时为:

1300×1000mm

MLJ—2:

1300×1000mm,MLJ—3:

1400×1000mm

MLJ—1(t):

1300×800mmMLJ—2(t):

1300×800mm

MLJ—3(t):

1400×600mm

施工误差为+50、-0MM;

(4)、拉线基础的“U”型拉环应平行于线路,其中心点应位于基础中心并应确保在锚支的延长线上,若因地形限制按设计要求施工;

(5)、拉线基础应保证拉线在安装时与地面的夹角宜为45度,特殊困难地形按设计要求施工,但最大不得超过60°;

(6)、严格遵照执行基坑开挖中的一切规定。

7、基坑开挖后,发现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不能保证工程质量时,要及时上

报经理部,以便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解决。

8、拉线基础位于整体坚石地带,可采用打锚栓进行锚固的施工方法,但进行拉线锚栓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栓直径不得小于25mm;

(2)、锚栓埋深不得小于700mm;

(3)、进行拉线锚栓施工的坚石地带应为整体坚石地带,且石头的强度应不低于30MPa;

(4)、承力索、导线的拉线分别锚固在各自独立的两根锚栓上;严禁承力索、导线同时使用同一根锚栓进行下锚;

(5)、两根锚栓的间距不得小于500mm,并均应处于承力索、导线的下锚延长线上,同时拉线锚栓焊环的焊口部分应打入锚栓孔内,严禁锚栓焊环的焊口部分外露于锚栓孔外;

(6)、严禁锚固在孤石、活岩体、风化石上。

9、桥锚栓灌注施工应遵守下列规定:

(1)、在检查锚栓孔各部的几何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后,要对锚栓孔用水进行冲洗,冲洗锚栓孔所用的水必须是干净、清洁的河水、湖水或泉水、自来水,严禁用不洁的污水冲洗锚栓孔,并用棉纱吸干锚栓孔中积水和冲出孔内杂物;

(2)、在进行锚栓灌注时,宜先将锚栓放入孔中打紧,并仔细复核锚栓间距满足设计要求,然后再用C20的混凝土砂浆进行灌注;

(3)、在进行锚栓安装时,锚栓上必须戴一个螺帽,螺帽与锚栓间必须戴

平,与防止在用锤子槌击锚栓时损坏锚栓螺纹部分;

(4)、灌注中加强对灌注的混凝土砂浆的捣固,以保证灌注孔内混凝土砂浆的饱满密实无空洞;

(5)、锚栓灌注完毕后,应对所灌注的锚栓的各部分几何尺寸进行仔细复核,如有施工偏差,及时进行校正;

(6)、灌注后均应进行喷水养护7-14天;

(7)、灌注完后沙浆表面平整、无裂纹、无脱落、无松散现象;

(8)、每一个单位工程(即每一个区间或车站)至少作一组混凝土砂浆试块,对灌注数量较大的单位工程,可每200-300组锚栓,做一组混凝土砂浆强度试件,同时试件上必须注明灌注地点和灌注日期;试块在28天龄期到后应及时送检;

(9)、在进行试块制作时,应在施工现场使用现场灌注用的混凝土砂浆进行制作,试块在制作过程中应充分捣实,表面应平整、光洁、无空洞、漏浆现象。

10、隧道内的悬挂点、定位点、中心锚结点的埋入杆件和下锚埋入杆,其位置的施工偏差规定如下:

(1)、垂直线路方向的链型悬挂的施工偏差为±100mm;

(2)、各埋入杆之间的距离的施工偏差为±20mm;

(3)、在进行隧道埋入杆打灌时,埋入杆件应垂直于隧道拱壁;

(4)、悬挂点埋入杆横向布置时,应与线路中心垂直,纵向布置时应与线路中心线平行,其偏斜不宜超过3度。

11、隧道内的悬挂点、定位点、中心锚结点的埋入杆件和下锚埋入杆,施工方式设计暂未确定,可能采用化学锚栓进行施工,具体施工要求,待确定以后作专项的技术交底;

12、在使用化学锚栓时,技术部门要制订专项的化学锚栓施工工艺、工法(化学锚栓的施工工艺、工法另行下发),并应严格按照化学锚栓的施工工艺、工法要求进行施工。

三基础浇注

1、混凝土所用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

水泥标号应根据所配置混凝土的等级选用;一般对于300号以下的混凝土,水泥标号与混凝土标号之比,可为1.2—2.2;一般情况下,可采用425的水泥;不同批号的水泥不得混用,当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3个月时,应复查试验,并按试验结果使用,不合格的水泥不得使用;

(2)、砂子:

应采用坚硬耐久,粒径在5mm以下的天然砂(河砂、海砂、山砂)或用硬质岩石加工制成的机制砂;关于天然砂的有害物质含量和级配要求以及机制砂的各项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石子:

应为坚硬耐久的碎石、卵石或者两者的混合物,其强度不应小于30MPa,接触网基础用石子粒径一般选择30—60mm的碎石(杯型基础采用石子粒径一般选择20—40mm为宜);

(4)、水:

宜采用清洁的河水、湖水、自来水、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来源

水时,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水标准》的规定,且不得采用被污染的水和海水拌制。

2、在厚大无筋或稀疏配筋的结构中灌注混凝土时,允许添入片石,但应遵守下列规定:

(1)、填入片石的数量,不应大于混凝土结构体积的25%;

(2)、应选用无裂缝、无夹层和未煅烧过的片石,且不宜使用卵石;

(3)、片石的尺寸:

不应大于所在位置结构尺寸的1/3;

(4)、片石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30MPa;

(5)、片石在填充前,用水冲洗干净;

(6)、片石与模型板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m,并不得与螺栓和钢筋接触;

(7)、片石间距离,不宜小于100mm。

3、由于本线设计特别要求,杯型基础、拉线基础中的MLJ—1、MLJ—1(t)两种基础为素混凝土,故基础中严禁加入片石,除此之外,其余类型的基础,在施工时均可按要求加入一定量的片石,但添加的片石质量、数量、方式必须满足技术要求

4、基础螺栓和混凝土中的钢筋在安装前应将其表面的油渍、漆污和用锤敲击能剥落的浮皮、浮锈等清除干净,基础螺栓的螺纹部分应完好无损,螺帽转动灵活无卡滞,并将螺纹部分加以保护,如基础的螺纹部分受损,应先将螺纹部分进行洗丝处理后,方可使用。

5、基础模型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1)、模型板应按设计的基础外形尺寸制作,其厚度根据受力不同的选用,木质材料宜为25-30mm,钢质材料为2-3mm;

(2)、模型板能可靠地承受灌注混凝土的重量、侧面压力和其它一切施工荷重而不变形、不断裂;

(3)、模型板能保证基础设计的各部分的形状、尺寸及各部分相对位置的正确;

(4)、模型板拼缝严密不漏浆;

(5)、模型板不应有损坏,表面应光洁、平整,不应有泥污和干固的水泥浆,以免在使用中影响基础面的美观;

(6)、灌注前木模应充分湿润,在使用前应涂上肥皂水,钢模涂抹脱模剂,确保在拆除模型板时不损坏基础表面的外观质量;

(7)、模型板应便于混凝土灌注和拆除;

(8)、模型板应能多次重复使用。

6、在土质密实的地带灌注基础,可不设模型板,在地下部分采用“原坑胚模就地灌注法”,地上部分采用模型板。

7、采用原坑胚模就地灌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坑土质必须是密实的,不得有空隙,并不会造成混凝土砂浆的流失现象;

(2)、基坑应按基础设计的外型尺寸,每边加大10-30mm;

(3)、混凝土必须灌满全坑,不得有空隙;

(4)、基坑坑型应方正不扭曲,几何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

(5)、基坑能保证基础设计的各部尺寸、形状及相对位置的正确;

(6)、灌注前首先在基坑铺设100mm厚的C8.0强度等级混凝土垫层(基坑应相应深挖别100mm)。

8、在进行混凝土灌注前,应先将灌注混凝土用的材料送有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通过实验选定混凝土的混合比及水灰比,在选择混合比时,应留有10%-35%的强度储备,组成混凝土的材质发生变化时,特别是更换水泥的标号时,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应重新进行试验选定,严禁仍使用原来的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

9、在进行混凝土灌注前,要按预算数量备足灌注混凝土所用的水泥、砂石料,可适当加大备料数量,以弥补二次转运时造成的砂石料损耗。

10、在灌注基础前应进行下列检查:

(1)、复查基坑的位置、标高、类型以及基坑各部的几何尺寸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硬横跨基础还应复核同一组另一个基础的标高及中心线地否满足设计要求;

(2)、检查有关基础螺栓的型号、尺寸、安装位置是否正确,基础螺栓的螺纹是否完好,螺栓的弯钩方向是否钩向基础中心,杯型基础还应检查杯芯模具在基础中的位置、水准标高地否满足设计要求;

(3)、检查模型板安装尺寸、位置、方向是否正确,安装是否稳固,模型板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

(4)、检查基础模型板接缝是否严密、不漏浆;

(5)、基坑内如有积水、淤泥应予清除。

11、混凝土在搅拌和灌注过程中应遵守下列规定:

(1)、严格按照水灰比和配合比进行施工,在有条件时,所有混凝土拌合材料都应用秤进行计量;

(2)、各种配料的拌和要均匀,要严格执行混凝土施工拌合中的“三、三”制的要求,在有条件的地点宜使用混凝土搅拌机;

(3)、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不应大于3m,在大于3m时,应设置斜槽或用竖向吊桶,以降低混凝土的下落高度;

(4)、灌注混凝土时,宜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断,对不掺外加剂的混凝土间歇时间不宜超过2h。

12、拉线基础浇制时,应将拉线“U”型环固定于拉线基础模型模架上,应注意较核拉线环必须位于拉线的下锚延长线上,在安装拉线“U”型环时,先将拉线的双环杆和“U”型环连接在一起;

13、拉线基础双环杆的采用标准:

(1)、MLJ—1、MLJ—1(t)拉线基础采用两根双环杆,在受拉方向上面一根采用700型,下面一根双环杆采用300型;

(2)、MLJ—2、MLJ—2(t)拉线基础采用一根700型双环杆;

(3)、MLJ—3、MLJ—3(t)拉线基础采用一根700型双环杆。

14、基础的的侧面定位(基础内侧距线路中心的距离L)

(1)、杯型基础:

L=Cx-450mm

(2)、13m钢柱:

L=Cx-125mm

(3)、15m钢柱:

L=Cx-150mm

(4)、9.5m独立锚柱:

L=Cx-125mm

(5)、13m独立锚柱:

L=Cx-175mm

15、混凝土使用标准

(1)、C8.0:

用于基础垫层浇制,基础帽浇制;

(2)、C10:

用于独立锚柱基础、硬横梁基础浇制;

(3)、C15:

用杯型基础杯体部分、MLJ—2、MLJ—3、MLJ—2(t)、MLJ—3(t)型拉线基础浇制;

(4)、C20:

用于杯型基础杯底垫层、杯芯灌注、MLJ—1、MLJ—1(t)型拉线基础浇制;

(5)、C20砂浆:

用于桥锚栓或其它锚栓灌注。

16、混凝土在捣固过程中应遵守下列规定:

(1)、基础的灌注应水平分层进行,逐层捣实;

(2)、每层灌注深度不宜大于插入式震捣器工作部分的1.25倍;用人工捣固时,每层灌注深度不宜大于200mm;

(3)、在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时,应垂直或略带倾斜的插入混凝土内部,并宜插入已捣实层50—100mm;

(4)、振捣器在工作状态时,与模型板或坑壁保持100mm的净距,并不得触及钢筋及螺栓;

(5)、基础边角处,宜进行人工捣固;

(6)、混凝土振捣完毕后,对于允许添加一定数量片石的基础,可酌情添

加片石,但在添加片石时,应满足基础浇制中添加片石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7)、振捣时应随时检查基础螺栓的位置、尺寸有无变动,模型板是否变形、漏浆;

(8)、震捣器在每一个位置上的振动延续时间,应保证混凝土获得足够的密实度(以混凝土不再下沉,不出现气泡,表面开始泛浆为准),但也应防止振动过量,以防出现“离析”现象。

17、碎石混凝土试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标准试件为边长150mm的立方体,表面平整,本体密实度好,正方体的边角完好无损;每一组试验块为三块150×150×150mm试件组成;

(2)、试件数量:

一般情况下,每个单位工程至少制作一组试块,但对于灌注量较大的单位工程,应每50m3混凝土做一组试块;混凝土灌注量特别大,一个单位工程内混凝土灌注量大于500m3的站,应每灌注100m3做一组试块;

(3)、试件在灌注地点,使用现场灌注基础的混凝土进行制作,并应与现场基础在同等条件下养护28天;

(4)、在试件制作完成后,应及时注明灌注地点和日期;到混凝土的28天试验龄期后,应及时送到有检测资质的检测部门进行试验,并应索取试验报告;

(5)、混凝土试验块的制作应贯穿整个单位工程的混凝土浇制施工的全过程,试验块应合理安排分期制作,严禁突击进行批量预制。

18、根据当地多年气温资料,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ºC时,应按冬季施工办理:

(1)、冬季混凝土施工应按现行国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有关规定执行;

(2)、掺用防冻剂的混凝土的施工,应符合现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的规定。

19、混凝土养护过程应遵守下列规定:

(1)、一般情况下基础混凝土灌注完毕12h后,即可对基础进行覆盖并浇水养护;

(2)、当天气炎热、干燥有风时,在灌注后的3h左右即可对基础进行覆盖并浇水养护;

(3)、基础的浇水养护期:

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天,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天; 

(4)、浇水次数应以保持基础表面湿润为原则,日平均气温低于5ºC时,不得进行浇水养护;

(5)、基础的养护用水标准应与基础灌注用水相同。

20、基础模型板的拆除应遵守下列规定:

(1)、拆除(非承重的)基础模型板时,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会因拆除模型板而受到损坏,且强度不应低于2.5Mpa时,即可进行基础模型板的拆除工作;

(2)、基础拆模后,表面应平整,不应有蜂窝、麻面、棱角损坏或露筋现象。

(3)、基础模型板拆除后,为便于重复使用,应及时对模型板进行清洁,以防混凝土在模型板上干固,影响下一次使用;

21、基础位于水沟中间时,可按设计要求在基础中预留排水孔,但预留排水孔的截面应不小于原水沟的截面,同时不得大于基础截面的1/3,杯型基础、拉线基础中的MLJ—1、MLJ—1(t)严禁预留排水孔,只能改移水沟,改移水沟时,水沟转角应有一定的弧度,不得转直角,以免减小排水沟的排水能力。

22、接触网混凝土基础应符合下列规定:

(1)、达到设计所规定的强度;

(2)、表面光滑、平整,不应有蜂窝、麻面、棱角损坏或露筋现象;

(3)、基础外型几何尺寸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符合表一的规定

23、线路两侧和线路中间的基础顶面,应高出路肩面200mm,一般应低于相邻轨面200~600mm;位于站台上的基础顶面,应高出站台面100mm,但若要考虑站台的美观,也可以低于站台面200mm左右,使基础帽浇制后与站台平齐,杯型基础的基础面、拉线基础面应与路基面平齐,允许偏差为±30mm;

 

表一、基础外型允许偏差

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