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252727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docx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docx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的价值和教育的艺术,它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62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先后4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

1908年,另一名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939年,苏联出版了以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930年,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

他强调学科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

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

他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1972年起,苏联连续出版了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几本系列著作,将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进教学论的研究,是对教学论进一步科学化的新探索。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概述

教育是人类生活延续与更新的需要,是社会社会特有的现象。

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

教育是有目的地引导受教育者能动地学习与自我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活动。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如生产、政治、文艺、科学等相比,区别显著。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有教育者教导的或是自我教育,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

当今,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包括全日制学校教育,半日制和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服务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第二节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参与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在教学或教导上互动,对受教育者体、智、德、美、行(实践智慧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主要指教师。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有意识地启动、调整和有效地完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缺失了教育者的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参与教育活动、与教育者在教学与教导上互动,以期自身在语言、知识、智慧、学业、品德、审美和体魄等方面获得发展的人,主要指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有受动的一面;又是学习的主体,有能动的一面。

三、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学习的前人积累的经验,它主要是根据教育目的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特点选编的、最有教育价值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一般表现为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但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思想品质和工作作风,以及师生与生生探讨和交流所涉及的各种经验、见闻与事物也是生动活泼能动地影响受教育者学习的重要内容。

四、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活动方式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育

1.原始的教育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才能、技巧和道德品质的

2.古代学校教育的产生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现代教育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三、未来教育

未来教育将是一种新的理想教育。

这种教育理想强调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的个体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儿童的成人过程。

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

1.未完成性

对于儿童来说,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

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

2.能动性

人的发展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能动发展过程,这是人的发展区别于动物发展的一个质的特性。

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它为教育活动提供了依据,指明了努力方向。

三、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顺序性:

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不平衡性:

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3.阶段性: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4.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5.整体性: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命机体及其解剖上的特点。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三、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

2.个体活动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

3.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

第三节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

二、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传承文化科学知识来培养人

三、学校教育对提高人的现代性有显著的作用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与领导权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性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背景与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的特性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3.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历史发展

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它的历史发展也有其独特连续性和继承性。

这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及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第三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一)国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和巨大成绩

(二)国兴教育面临的问题

(三)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2.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3.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广泛的人民群众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在社会里占主流地位的或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建构

1.教育目的的建构需要反映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与限定

2.教育目的的建构还需反映人的发展规律,遵循人的发展的可能与限定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理解而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个人本位论的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潜在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展。

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第二节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坚持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3.坚持发展人的独立个性

二、我国教育目的在普通中小学的实现

1.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2.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体育

智育

德育

美育

综合实践活动

第五章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教育制度的特点:

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1.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3.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前者从纵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从横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

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美国学制属单轨学制,苏联的学制则是分支型学制。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1.从学校系统看,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2.从学校阶段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1902年,壬寅学制

1904年,癸卯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系统:

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3.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与意义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

现代课程系统:

课程方案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二、课程设置的沿革

中国:

“六艺”;“四书”

西方:

“三艺”;“四艺”;“七艺”

三、课程理论发展的简介

第一个进入人的视野的真正课程问题,是由斯宾塞于1885年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

1902年,杜威发表的《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

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出版,该书被看作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出版,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四、课程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线,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二)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性

第二节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一)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二)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问题

1.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与抽象化问题

2.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问题

(三)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方式

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

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1.课程内容与教科书

2.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

3.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课程内容的选择

基本事实

基本概念与原理

基本方法

2.课程内容的组织

直线式和螺旋式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第三节课程改革

一、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二、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课程评价,改革课程管理。

(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教育,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教育,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普通高中教育,以分科课程为主。

第七、八、九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课程预设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体素质的活动。

简言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

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智育

教学与自学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主要工作

*三、教学的任务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正确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第二节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一、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

孔子:

学、思、行统一。

《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

教学相长;藏息相辅;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循循善诱。

苏格拉底:

诘问,助产(“产婆术”)。

昆体良:

摹仿—理论—练习。

二、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夸美纽斯:

模仿、偏差、纠正。

卢梭:

自然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

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传统教学)。

席勒的五段教学法:

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

三、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现代教学)。

凯洛夫的六个环节:

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实践运用。

赞科夫的五个教学原则: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

布鲁纳:

知识的获得、转换、评价。

第三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性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活动过程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二、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一)传授/接受教学的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二)问题/探究教学的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1.明确问题

2.深入探究

3.做出结论

三、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只重书本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四)掌握知识和进行教育的关系

1.进行教育性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性

2.只有使所学知识引发了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

3.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

(五)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1.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在教学中的关系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

第四节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一、启发性原则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四、直观性原则

五、循序渐进原则

六、巩固性原则

七、发展性原则

八、因材施教原则

第五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与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一、讲授法

二、谈话法

三、读书指导法

四、练习法

五、演示法

六、实验法

七、实习作业法

八、讨论法

九、研究法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我国学校的教学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

1.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课的类型和结构

(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课后的教导工作

4.教学评价

第七节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概述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三、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主要由考查和考试两个部分组成。

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大类。

四、教师教学工作评价

教学的三种水平:

记忆水平、理解水平和探索水平。

评教的方法:

分析法,记分法。

第十章德育

第一节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学校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简言之,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德育的特点与地位

德育要解决的矛盾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

品德是个性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

三、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功能,简言之就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的道德成长需要,传授学生道德知识、规范,激励学生的道德实践,启发学生的道德觉悟,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幸福。

学校德育不仅有对学生的育德功能;而且通过育人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四、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1.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德育任务

中国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培养合格公民;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第三个层次是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

2.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

学生生活与德育内容问题

中小学德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