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整理.docx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整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整理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高中如何复习一直都是考生们关注的话题,下面是查字典生物网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整理,供您参考!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绪论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名词:
1、新陈代谢:
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包括a、同化作用(合成代谢):
合成物质,贮存能量;b、异化作用(分解代谢):
分解物质,释放能量。
2、病毒:
属于生物,无细胞结构,它们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生活和繁殖后代,所以是具有生命的生物体,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者可能是RNA。
3、应激性:
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性。
需要时间短。
(如:
蛾、蝶类的趋光性)。
4、反射:
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如:
狗见主人摇头摆尾),属于应激性。
5、适应性:
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
6、遗传性:
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相似的特性。
7、细胞学说: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8、生物工程学:
以生物科学为基础,运用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从而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制品。
9、生态学:
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语句: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构成一切动植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3、生物生长的根本原因是:
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4、遗传使物种保持相对稳定,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
凡是生物的基本特征都是由遗传物质核酸决定的。
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由核酸控制的。
5、能够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和生殖。
6、生物科学的发展:
a、描述性生物学阶段(成就:
细胞学说创立;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b、实验生物学阶段(成就: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提出)c、分子生物学阶段(成就:
1944年,美国的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是1953年,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
7、当代生物学的主要朝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
微观已达到分子水平;宏观是关于生态学的研究。
8、生物工程的成就a、医药:
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b、农业:
抗植物病毒、两系法杂交水稻、转基因鲤鱼、抗虫棉;c、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
石油草和超级菌。
9、世界五大问题:
解决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名词:
1、微量元素:
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
如:
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巧记:
铁门碰醒铜母(驴)。
2、大量元素:
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如:
C(探)、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巧记:
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
3、统一性: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4、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语句:
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200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①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
②.有的参与生物体的组成。
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
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
)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名词:
1、原生质:
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
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
如:
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
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7、自由水:
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8、无机盐: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
a、单糖:
是不能水解的糖。
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b、二糖:
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
c、多糖:
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
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10、可溶性还原性糖: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11、脂类包括:
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
)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12、脱水缩合:
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13、肽键:
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4、二肽:
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5、多肽: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16、肽链:
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7、氨基酸: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
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
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
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8、核酸:
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
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脱氧核糖核酸(DNA):
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20、核糖核酸:
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公式: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基因(或DNA)的碱基:
信使RNA的碱基:
氨基酸个数=6:
3:
1
语句:
1、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
自由水/结合水的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活跃。
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能源物质系列:
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动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P~P~P);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3、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C、H、O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须有N,核酸必须有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例:
DNA、叶绿素、纤维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化学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C、H、O)。
4、蛋白质的四大特点:
①相对分子质量大;②分子结构复杂;③种类极其多样;④功能极为重要。
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
①氨基酸种数不同,②氨基酸数目不同,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6、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功能多样性,概括有: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
如酶;③调节作用:
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
如抗体,抗原(不是蛋白质);运输作用:
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注意:
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有核酸控制的。
7、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一切细胞中(不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8、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两者组分相同的是都含有磷酸基团、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三种含氮碱基。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名词:
1、显微结构: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亚显微结构: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3、原核细胞:
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4、真核细胞:
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5、原核生物: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
蓝藻、绿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
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
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
7、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如:
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
信使RNA、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通过。
8、膜蛋白:
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9、载体蛋白:
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
10、细胞质:
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1、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
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12、细胞器:
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13、细胞壁:
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
其性质是全透的。
语句: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
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
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如:
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a、自由扩散:
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
例如:
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
b、主动运输: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例如:
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
c、协助扩散:
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
如: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
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6、叶绿体:
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
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7、内质网:
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
功能:
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8、核糖体:
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9、高尔基体:
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
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
10、中心体:
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1、液泡:
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
化学成分:
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
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12、与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
1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
中心体、核糖体。
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14、细胞核的简介:
(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
(2)细胞核结构:
a、核膜:
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
说明:
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的,便于物质的运输;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
b、核孔:
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作用:
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c、核仁:
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
d、染色质:
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提出者:
德国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
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
(3)细胞核的功能:
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
(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
(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16、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第二节、细胞增殖
名词:
1、染色质:
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染色体:
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3、姐妹染色单体:
染色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
(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
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1个DNA,每个DNA一般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
4、有丝分裂:
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
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5、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分裂间期:
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
分裂期:
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
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6、纺锤体:
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7、赤道板:
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无丝分裂:
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
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
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
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
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语句:
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
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不同形态。
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
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一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染色单体。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DNA分子。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1)分裂间期:
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
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细胞分裂期:
A、分裂前期:
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记忆口诀:
膜仁消失两体现(说明是染色体出现和纺锤体形成)B、分裂中期: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最好的时期;记忆口诀:
着丝点在赤道板。
C、分裂后期: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记忆口诀:
着丝点裂体平分。
D、分裂末期: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
记忆口诀:
膜仁重现新壁成。
4、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
①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②区别:
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
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
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质分裂为二;动物细胞:
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质缢裂为二。
5、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6、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分子数各期的变化:
①染色体(后期暂时加倍):
间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4N,末期2N;②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前才有):
间期0-4N,前期4N,中期4N,后期0,末期0。
③DNA数目(染色体复制后加倍,分裂后恢复):
间期2a-4a,前期4a,中期4a,后期4a,末期④同源染色体(对)(后期暂时加倍):
间期N前期N中期N后期2N末期N。
7、细胞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第三节、细胞的分化
名词:
1、细胞的分化: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全能性:
一个细胞能够生长发育成整个生物的特性。
3、细胞的癌变:
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4、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语句:
1、细胞的分化:
a、发生时期:
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b、细胞分化的特性:
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
c、意义:
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
2、细胞的癌变a、癌细胞的特征:
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