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鉴赏 诗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730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与鉴赏 诗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阅读与鉴赏 诗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阅读与鉴赏 诗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阅读与鉴赏 诗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阅读与鉴赏 诗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与鉴赏 诗五.docx

《阅读与鉴赏 诗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与鉴赏 诗五.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与鉴赏 诗五.docx

阅读与鉴赏诗五

阅读与鉴赏诗五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明月”二字,不仅点出题目中的“夜”字,还交代了演奏音乐的环境,朦胧的月色与悠扬的乐声相映成趣,更加动人。

B.“紫袖红弦”,不仅暗示了弹筝者的艺人身份,还用鲜艳的色彩写其修饰的美好;“暗低容”又似有琵琶女“低眉”“敛容”的神韵。

C.第二句从侧面写出了弹筝者全身心倾注于音乐中的状态,这一句中竟连用两个“自”,在用字上略显重复。

D.“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两句与《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有评论说,“弦凝指咽声停处”是《夜筝》中全力贯注的一笔,请对这一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

1.C

2.“弦凝”意为弦凝结不动;“指咽”意为手指停歇了。

此句写的是奏乐结束之后的无声,但不同于真的无声;一来无声中饱含情感,是艺人如泣如诉情绪顶点的突变,可使人联想到弹者哽咽之声、伤心之状,让人感受“别有深情一万重”;二来又是从侧面写出了音乐的效果,似乎余音袅袅,使人领悟到音乐的美妙,体会到演奏者技艺的精湛。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

C项,“侧面描写”错误,这里是直接描写演奏者弹琴时的动作;“略显重复”错误,连用两个“自”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

故选C。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

赏析诗句是综合运用诗歌鉴赏知识的题型。

它几乎涵盖了诗歌内容、情感、形象、风格技巧等所有知识点。

所以要从这几个方面思考、组织答案。

《夜筝》描绘了明月之夜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着力描写了音乐效果,表现了音乐的艺术魅力。

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

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

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而是让读者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并从侧面突出演奏者的技艺高超。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

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模式、答题步骤:

(1)描述句子大意:

根据原句展开联想,描述景象或意境。

(2)手法及特点:

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     (3)情感或理趣:

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理趣。

(4)语言特点:

有时还要指出语言特点,点明妙处与作用。

(5)结构作用:

一般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3.对《登岳阳楼》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A.首联是对句,写诗人过去只是听说过洞庭水的美景,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岳阳楼,这里一今一昔之间表达出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B.颔联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

C.颈联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

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叶孤舟。

D.尾联诗人由身世之悲转向国家之忧,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登岳阳楼》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A项,“,这里一今一昔之间表达出诗人无比喜悦之情”错误,选项对诗歌情感分析有误,从诗中来看,杜甫怀着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许多感触,于暮年登上岳阳楼,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

故选A项。

4.结合整首诗来看,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C.“卷不去”“拂还来”的不只是月光,更有化不开遣不散的相思之愁。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不动声色地将典故化到春天滨江景物之中,用典笔法可谓了无痕迹。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结合整首诗来看,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B项,“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错误,“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思是“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这两句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故选B项。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

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

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

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5.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喧嚣的农村生活图景。

6.“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各比喻什么?

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5.D

6.①“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比喻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官场生活。

②“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自比。

③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误入官场,深受束缚,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解析】

5.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以静衬动”改为“以动衬静”。

“喧嚣”也不正确。

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

故选D。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6.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干已经明确手法为比喻,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本体和喻体,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情感等。

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比喻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

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自比。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交代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

“荒秽”指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这首五律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8.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形成一种“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点。

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7.D

8.①陶渊明诗歌叙事抒情质朴无华,表现出“质朴”“清癯”的特点:

“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运用口语,不加修饰,用朴素的语言叙写农家寻常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直抒胸臆,无丝毫矫饰造作。

②陶渊明的诗歌意境清新幽美、情景理浑融耐人寻味,体现出“绮丽”和“丰腴”的特点: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色彩清新;“带月荷锄归”“夕露沾我衣”意境优美;清新自然的意境和作者恬淡宁静的心志浑然融合,看似平淡却有无限魅力。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

D项,“五律”说法错误,律诗是唐代出现的诗歌体裁。

《归园田居》属于古体诗。

故选D。

8.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诗歌语言特点的考查。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清新古朴、绚丽多彩、质朴无华、语言明朗、蕴藉含蓄等。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把口语上升为诗句,叙事平淡中透露出田园生活的质朴清新;“带月荷锄归”“夕露沾我衣”又描写出了诗意纯美的生活场景,寄予了作者淡泊宁静的情感。

这样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而醇美的艺术特色。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

鉴赏诗词语言风格的技巧:

1.品味整首诗。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得是否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了解相关知识。

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

3.联系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

4.多角度入手。

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析感情,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①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②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

①孔巢父,少时与李白、韩准等人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李季卿宣慰河南、江淮,孔巢父应李季卿之聘去河南军任左兵卫曹参军。

②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工于写章表奏记。

9.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展现了送别图景,其中"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指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B.颔联"闻道""更言"表明了当时形势紧急,朝廷已派大军去征讨北虏,又在南河会集了诸路将领。

C.颈联实写了塞外的景象,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

D.尾联紧承上联,笔势陡起,借众人之口写孔巢父才华,相信他定会仕途顺利,表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10.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歌简析。

【答案】

9.C

10.①依依惜别之情。

首联写诗人注视朋友远去及借新秋时分的孤雁,表现临别的不舍与悲伤。

②对朋友此行路途遥远、征战艰苦的关切之情。

“边心杳杳”“塞草青青”,写边塞荒凉寂寥,无同乡伴侣,表现了和友人的情谊,对朋友的关心。

③对朋友的劝勉和希冀。

最后两句,说人们都称许孔巢父为工于奏记的陈琳,相信他定能仕途顺利,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功业的期许与美好的祝愿。

【解析】

9.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考生要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然后与选项进行比对分析。

选项C,颈联实写了塞外的景象。

理解有误。

根据理解诗歌的颈联“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是诗人续写边关的战事。

故答案选C。

10.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

此题题干要求是: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歌简析。

从诗歌的题目上看“送孔巢父赴河南军”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诗歌情感关键词来看“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来看是作者对友人的期望,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真挚的祝福和殷切的期许。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寒风变春柳”“烟濛濛”等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叠词的使用富有音韵美。

D.本诗前半主要描写场景,后半主要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B

12.

(1)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2)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11.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B项,“生活贫穷的命运”错误,“男儿屈穷心不穷”中的“穷”是困窘,不得志的意思。

故选B。

1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

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

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①

(宋)苏轼

蚕欲老,麦半黄。

山前山后水浪浪②!

农夫辍耒女废筐,

白衣仙人③在高堂!

(注)①灵感观音院:

在杭州上天竺,五代钱俶所建,宋仁宗时,因祷雨有应,赐名“灵感观音院”,祀观音菩萨。

②浪浪:

形容雨声之响。

③白衣仙人:

指观音菩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从蚕和麦这两种农村典型的意象入手,简单的六个字勾勒出蚕快要吐丝了,需要勤饲桑叶;麦子也快要成熟了,需要及时地锄土的景象。

B.第二句却笔锋一转写到了山前山后都被雨水笼盖着,也巧妙地扣住了题目。

C.第三句紧承上句,因为雨水所以农夫和妇女都“辍耒”“废筐”,同时分别照应了“蚕欲老,麦欲黄”。

D.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音调和谐有韵律,情感直接明白,很有民歌的风味。

14.诗的最后一句有何含义?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3.D

14.①在雨水严重妨碍农事的时刻,观音菩萨应该是要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可他却高高在上,漠不关心。

②作者表面上是责备神像的无知,实际上是指“身为父母”的地方官的不负责任。

③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得言外有意,含而不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余地。

【解析】

13.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D项,“情感直接明白”错,采用了讽刺手法,表达含蓄,言而不尽。

14.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要求分析诗歌的最后一句的含义,实际是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白衣仙”指观音菩萨,“在高堂”指“高高在上,漠不关心”,再结合前面的“山前山后水浪浪”“农夫辍耒女废筐”分析作者表面上是责备神像的无知,实际上是指“身为父母”的地方官的不负责任。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本诗写于遭受奸党李林甫、牛仙客的迫害,罢相被贬之后所作的《感遇》组诗。

葳蕤:

枝叶繁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行文不太符合诗文起承转合的结构章法,却做到了前后呼应,结构较严谨。

B.诗的五、六句中,“坐”有久坐之意,表达出生发的爱慕之情深刻而浓烈。

C.诗人用“谁知”实现了由写物象到写人的转折,那些“林栖者”即指隐逸之士。

D.全诗诗意温雅深邃,却又自然贴切,有平易之风,而毫无造作之痕。

16.本诗是如何表情达意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A

16.比兴的手法,以“兰”和桂花起兴,也以春兰与桂花自喻。

①春兰迎春勃发,茂盛而有生机,桂花皎洁明净,馨香四溢,它们各自适应“佳节”,按本性生长,不求人荣,它们不追求美人、林栖者的欣赏。

②以此二物寄喻,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为博取功名富贵;虽遭奸人所害,仍具有坚贞清高的气节。

(或立身修德、恶邪守正的高尚品德)

【解析】

15.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项,“诗的行文不太符合诗文起承转合的结构章法”错误。

本诗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的结构章法。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

“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故选A。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

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表情达意中作用。

此类以花喻人的表现手法为比兴。

答题时,要先答出比兴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着对“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句的理解,通过对兰、桂的品性“葳蕤,皎洁”是它们的本性的分析,答出诗人以花的品性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的品性。

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和欣赏。

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德佑二年岁旦(其一)

郑思肖①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②诗。

日近望犹见,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