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728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2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最新版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最新版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最新版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最新版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docx

《最新版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版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docx

最新版小流域治理实施方案

小流域治理

实施方案

 

目录

前 言

1、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1.2自然资源

1.3社会经济

1.4水土流失现状

1.5水土保持现状

2、规划依据、原则和目标

2.1规划依据

2.2规划原则

2.3规划范围

2.4规划水平年

3.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

3.1建设目标

3.2工程总体布局

3.3建设规模及任务

4、工程设计

4.1坡面水系工程

4.2梯田工程

4.3水保林设计

4.4经济林设计

4.5种草设计

4.6封育治理措施设计

4.7保土耕作设计

5、施工组织设计和分年实施计划

5.1施工组织设计

5.2分年实施计划

6、投资估算

6.1编制依据

6.2基础资料

6.3工程单价

6.4独立费计算标准

6.5预备费

6.6投资筹措设想

6.7投资估算成果

7、效益分析

7.1经济效益

7.2生态效益

7.3社会效益

8、项目组织管理

8.1组织管理机构

8.2组织管理措施

8.3技术保障措施

 

1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

1.1.1流域概况

  **河小流域位于普安县中南部的新店乡烂木桥村,地理位置处于东经

1.1.2地质、地貌

1、地质情况

流域内地质构造以溶蚀地貌为主,地形较为破碎,出露地层为三叠系,多为可溶性岩层和不可溶性岩层相间出露。

碳酸盐岩石分布广泛,出露地层易蚀性强,土壤流失量大。

2、地貌特征

本区地貌为中山、低山、盆坝丘陵等地貌,为典型岩溶丘陵盆坝地,有**河从流域内穿过,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

据统计,该流域土地总面积中,地面坡度为<5度的380.76hm2,占35.39%;5-15度的485.61hm2,占45.14%,15-25度的189.79hm2,占17.64%,大于25度的19.59hm2,占1.83%。

1.1.3土壤

土壤主要分布有黄壤土、石灰土等,均为易蚀性土壤,黄壤土有机质含量较低,Fe质多,缺P,土层深厚,质地粘重,透气、水能力差;石灰土分布在石灰岩坡度较大地方,受母岩影响,土壤蕴含Ca质,表土层有机质含量高,质地中粘,结构良好,宜种性较广。

1.1.4植被

  该流域内现存植被可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类。

原生植物已遭人为破坏。

现存植被多为次生植被。

分布有针叶林、阔叶林、常绿阔叶和针叶混交林、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及灌丛、草本群落等。

人工植被分为农田植被、人工用材林、经济林、果园等。

项目区2004年森林覆盖率为23%,林草覆盖率为25%,主要乔木树种有松、柏、桦木、杨树、楸树等;主要灌木有桑、毛栎等;主要草本有白茅、大营草等;主要农田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红薯、大豆、马铃薯、南瓜、西红柿等。

人工造林树种有桃、李、梨、板栗、花椒、松、柏、杉、杨、竹等。

1.2自然资源

1.2.1土地资源

流域土地总面积10.758km2,其中:

农地面积有616.8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8.3%,林地面积237.2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1%;未利用地186.58hm2,占土地总面的17.34%,其它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26%,农业人均土地、耕地、林地面积分别为0.33hm2、0.19hm2、0.07hm2。

现有的土地利用现状中,土地利用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比重偏大,区内人民群众还未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林分结构单一,采育失调,林木生长量和储积量低,草地质量差而且少,产草量低;坡耕地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有利于水土保持和区内农村经济的发展。

1.2.2水资源

1、气候特征

流域内气候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干湿分明,适宜多种植物生长。

流域内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为-6.8℃,平均气温15.1℃,大于等于10℃的积温为4349℃,无霜期28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504.7小时,年均降雨量1249.5mm,降雨集中分布在夏季,年最大降雨量1479.8mm,年最小降雨量为747.4mm,5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118.8mm,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131.6mm。

主要灾害天气有倒春寒、春旱、洪涝和冰雹。

2、水文

该流域主要河流是南盘江水系白水河支流的木科河,源于木科村金塘组、皮桶寨一带,流经木科至巧烂于大箐伏流入新桥河。

河长11.1km,平均径流量0.29m3/s,径流深575mm。

该河年输沙量约300吨,水质为矿化度低的优质水。

1.3社会经济

1、农村经济概况

流域内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

以户为单位的家庭养殖业和零星的加工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自我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绝大多数群众的生活困难,2011年区内总产值479.96万元,农业人均产值1480元,人均纯收入850元。

2、农业生产

2011年,流域内农业总产值479.96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06.43万元,占43%,林业产值5.63万元,占1.2%,畜牧业123.9万元,占25.8%,其它各业产值144万元,占30%。

从农业生产的特点来看,林、牧畜、渔业产值较低,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加工业的现状限于满足区内粮食作物的简单加工,个体运输业、林产品和饲料、肉食的深加工市场前景较好。

区内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麦,播种面积616.89hm2,粮食总产量136.21万kg,农业人均产粮420kg;经济作物主要是油菜、蔬菜,播种的面积68.7hm2,产量分别为66.08万kg和42.01万kg,人均产量分别为102kg和65kg;2011年,区内有乔木林155.31hm2,灌木林26.97hm2,主要畜、禽养殖种类有牛、猪、鸡、鸭、鹅等,以家庭养殖和野外放牧为主;大牲畜存栏850头,禽0.41万只,饲料来源于天然草地和其它人工饲料。

渔业生产主要靠河内的天然鱼类,以鲤鱼、鲫鱼为主,产量低而不稳。

3、加工业生产现状

区内现有加工业主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属于家庭作坊式生产,从业人员少,经济收入低,年产值4万元;外出务工从业人员,近年有所增加,2011年从业人员成为区内群众经济来源不可缺少的渠道,平均年产值140万元。

4、市场供需情况

区内除粮食作物基本能自给外,经济作物缺口大,林果产品产量低,没有充分发挥区内的资源优势。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林、果产品、渔牧产品市场前景较好。

5、产业结构评价

区内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单一,生产方式落后,缺乏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林、果产品规模小,缺乏管理经验。

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着区内经济的发展,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主要立足于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素的优势,着力于提高林果业、畜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

同时,搞好区内小型水利水保基础设施建设,兴建沼气工程,使得区内生态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步入一个新台阶,实现区内的资源可持续利用。

1.4水土流失现状

1.4.1水土流失类型

流域内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面蚀为主,沟蚀为辅,兼有零星的重力侵蚀。

经调查统计,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XXhm2,占流域总面积XX%;其中轻度XXhm2,占流失面积的XX%;中度XXhm2,占流失面积的XX%;年侵蚀量达XX万吨,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xxt/km2.a

1.4.2强度与分布

根据调查,**河小流域为中度水土流失。

1.4.3发生原因

1.4.3.1自然因素

1、地形和坡度:

小流域因长期内、外营力作用,地形切割强度大,地貌复杂,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构成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形基础。

2、土壤:

小流域内成土母质主要以碳酸盐岩和碎岩为主,其风化形成的各类土壤,抗冲刷能力差,易于发生水土流失。

3、降雨:

本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249.5mm,降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雨季为每年的5—9月,集中了全年降雨的90%,且多为中雨,为水土流失提供了极大的侵蚀营力。

4、植被:

不同植被的坡面土壤侵蚀各不相同,有植被覆盖的地类土壤侵蚀量明显低于坡耕地。

小流域植被较差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之一。

1.4.3.人为因素

1、人口过快增长,陡坡开荒严重: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平地和缓坡地种粮已不能满足区内群众的生活需要,耕地只能向陡坡发展。

同时,由于流域内“三料”(燃料、饲料、肥料)俱缺,群众为了做饭、取暖,只好乱伐林木,滥挖草根,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

2、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流域内旧的耕作方式和思想意识严重束缚着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以及生态环境意识和观念的提高。

普遍采用刀耕火种和广种薄收以及轮歇种植的落后方式,直接导致了大面积荒山荒坡及至林地被轮流垦殖为农用,既毁坏了林草资源,又加剧了土壤侵蚀。

1.4.4水土流失危害

区域内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破坏地表完整性,影响立地条件:

属于南方丘陵山区,普遍的表土层较薄,随着表土的不断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作物及林木的生长。

(2)加快冲沟的发育,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小流域生态平衡,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淤积河道、山塘、水库,抬高河床,影响行洪。

(4)破坏水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城乡供水安全。

1.5水土保持现状

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XXkm2,占流域内土地总面积的46.5%,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已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未能开展大规模、集中、连片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尽管相关部门投入了较为有限的资金或由当地群众自发开展了一些分散、零星的治理,但防治规模小,治理效果差,远不足以控制区内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近年来,其它区域大规模的治山治水活动唤起了区内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要求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因此,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非常迫切和必要,也具有工程实施的条件和基础。

 

2、规划依据、原则和目标

2.1规划依据

编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4)《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程》(SL335-2006);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系列国家标准(GB/T15772-1995、GB/T15773-1995、GB/T15774-1995、GB/T16453.1~16453.6-1996);

(6)《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发[1993]5号文);

(7)《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水利部水保[2003]236号);

(8)《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纲要》(水利部水保[2004]332号);

2.2规划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与综合防治并举的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原则。

2.3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烂木桥村**河小流域,规划面积4km2。

2.4规划水平年

本规划的现状水平年为2012年,近期水平年为2014年,远期水平年为2016年。

规划时段:

近期为2012-2013年,远期为2014-2016年。

3.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

3.1建设目标

3.1.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

通过对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以极大地减少流域内土壤流失量,增强流域内土地蓄水保土能力。

减沙效益达70%以上,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43.04hm2。

3.1.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通过对小流域的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区内水土流失,遏制土地退化和石化,恢复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实现区内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坡面泥沙下泄淤积河道,给水利工程造成的威胁。

该治理工程实施后,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3.04hm2,治理程度达80.94%以上,使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灾害逐年减轻。

3.1.3发展农村经济目标

通过对小流域的治理,可改善流域内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提高粮食单产、农业生产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区内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使流域内农业生产总值由现在的479.96万元,增加到622.78万元以上,农业人均粮食保持稳定,年农业人均纯收入由850元增加到1290元。

3.2工程总体布局

3.2.1治理措施布局

该小流域土地总面积10.76km2,水土流失面积554.9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1.58%,其中轻度流失面积211.34hm2,中度流失面积186.47hm2,强度流失面积138.68hm2,极强度流失面积18.47hm2。

1、对强度以上流失地带25°以上坡耕地营造乔木林;荒山荒坡以种植乔木林为主。

2、对15—25°中度、强度流失地带的坡耕地采取集中连片营造经济林,荒山荒坡以营造水保林为主,也可实行整地营造经济林。

并布设相应的蓄水池、配套引水渠、沉沙池。

3、基本农田建设及配套的田间道路和蓄水池,排灌水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布设在10°—15°土层薄的坡耕地内。

4、为解决流域内群众能源问题,保护林草植被,采取建设沼气池,同时对建池户的厕所、灶、畜棚进行改造。

5、对灌草覆盖度较为完好的轻度水土流失的林草地,依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实行专人管护,采取封禁治理措施。

3.2.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从小流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出发,在保持流域内广大人民群众,人均吃粮不变的情况下,对区内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确定流域内各业用地规划面积如下:

农业用地由原来的616.89hm2调整为447.85hm2,较现状减少了27.4%,林业用地由原来的237.7hm2,调整为593.32hm2,较现状增加了149.6%,荒山荒坡由原来的165.08hm2,调整为0hm2,较现状减少了100%。

3.3建设规模及任务

通过对小流域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与流域内农户充分勾通,听取地块土地承包户的意见和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对流域内建设规划意见,在尊重群众意愿的情况下,按照流域内自然条件的特点,确定治理措施为:

1、种植林木,其中乔木林21.5hm2,占治理面积的4.9%,经济果木林113.67hm2,占治理面积的25.7%。

2、封禁治理243.77hm2,占治理面积的55%;其中补植补种78.69占治理面积的17.76%,。

4、基本农田建设8.73hm2,占治理面积的2%。

5、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其中蓄水池25口,并配套相应引水渠,沉沙池25口,排洪沟1.5km,沼气池20个。

 

4、工程设计

4.1措施布设原则

4.1.1基本农田建设

基本农田建设主要布设于流域内土层薄,地块集中连片,坡度在10°—15°内的坡耕地内,以改善耕作条件,防治水土流失为根本目的,同时配套相应的蓄水池、排水沟(渠)。

根据流域内群众的要求,结合流域内自然条件,基本农田建设主要布设于流域内的163号图斑内。

4.1.2工程措施

蓄水池(窖)、沉沙池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拦蓄地表水和储蓄降水,主要用于农作物、经济果木林浇灌和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一般布设在坡脚或坡面低洼处,以容蓄坡面径流,沉沙池布设在蓄水池进水口上游附近,以沉淀拦蓄水、泥沙后再进入蓄水池,根据流域内群众的要求,结合流域自身的自然条件,蓄水池、沉沙池主要布设在流域内8、9、15、18、40、41、45、52、75、87、109、113、114、133、173、190、201、236、253、163号图斑内,详细见措施布置图。

引水渠主要用于引水进入流域内基本农田种植作物的浇灌,布设于163号图斑内,详细见措施布置图。

排水沟主要用于木科河的排洪,布设于163号图斑内。

沼气池主要用于解决流域内农户主要能源,配套解决农户厕所、灶、畜棚的改造,改善生活卫生条件,主要布设于流域内的13、17、19、20、21、23、28、48、58、74、82、90、94、95、97号等图斑内,详细见措施布置图。

4.1.3植物措施

植物措施布设的基本原则是山顶造林和封禁抚育,发展防护林;山腰发展经济果木林、用材林;山脚发展农业生产;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有条件的农户着重于搞好畜禽养殖。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各种立地条件,根据市场需求和流域内的自然条件,在尊重流域内人民群众意愿的情况下选择树种。

水土保持林以种植柏木、刺槐为主,种植面积155.31hm2,布设于流域内的13、17、19、20、21、23、28、48、58、74、82、90、94、95、97、102、128、134、138、144、168、212、242、246、258、280、282、287、310、346、347、349、350、351号等图斑内。

经济果木林以种植金银花、板栗、梨子、碰柑为主。

布设于流域内的124、176、177、193、222、223、225、247、290、303、308号等图斑内,种植板栗、梨子、碰柑113.67hm2,布设于流域内的4、2、3、4、6、8、9、15、18、40、41、45、52、75、87、109、113、114、133、173、190、201、236、253、264、315、327、331号图斑内。

4.1.4封禁治理

选择流域内地面残林、蔬林、残留根茬的地块实施封禁治理48.76hm2布设于流域内的50、51、55、64、67、68、71、80、99、101、115、127、132、135、158、167、181、182、187、220、231、235、263、277、284、288、291、296、299、306、314号图斑内。

4.2工程措施设计

4.2.1基本农田建设设计

1、布设原则

结合流域内自身的特点,按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要求,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坡面水系、田间道路和梯田综合配套,优化布设的原则。

基本农田建设布设于流域内坡度在10°—15°之间,集中连片,土层薄,通过建设可改善耕作条件,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坡耕地内。

本流域的基本农田建设主要是修筑梯埂,田间配套相应的蓄水池、沟洫工程和田间道路。

梯埂沿等高线布设,遵循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

基本农田水系建设和田间道路,根据建设面积和集雨面积、用途,结合降雨和水源条件,在坡面的横向和纵向设计水系和道路。

分层布设引、排、灌水沟(渠),并在纵向沟和横向沟交汇处因地制宜布设蓄水池,蓄水池的进水口前配置沉沙池。

2、设计标准

基本农田建设防御暴雨标准,采用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设计。

3、基本农田建设设计

砌筑石坎的材料块石可以就地取材,清除田面卧牛石,坎高一般为1m~2.5m,侧坡一般为垂直面。

其断面设计要素示意图如下:

θ—原地面坡度;α—田坎坡度(°)H—田坎高(m);BX—原坡面斜宽(m);Bm—原坡面毛宽(m);B—田面净宽(m);b—田坎占地宽(m);

各要素间关系:

田面高度H=BXsimθ

原坡面斜宽Hx=Hcosθ

田坎占地宽b=Hctgα

田面毛宽Bm=Hctgθ

田坎高度H=Bmtgθ

田面净宽B=Bm-b=H(ctgθ-ctgα)

4.2.2蓄水池设计

1、布设原则

(1)蓄水池一般布设在坡脚或坡面低洼处,与相应的引水渠、沉沙池相连,形成水系网络,以满足农、林用水和人畜饮水需要。

(2)蓄水池的建设尽量少占耕地,考虑坡面来水量,因地制宜具体确定。

(3)蓄水池的位置,应根据地形、岩性、施工等条件具体确定。

2、设计标准

蓄水池的设计标准,要根据工程规模确定,采用流域内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

3、蓄水池设计

该流域蓄水池以拦蓄地表径流为主,蓄水量为30m3人饮水窖和52m3蓄水池,52m3蓄水池为圆形池,尽量采用地下蓄水池,出土高度40—50cm,水池净空半径2.3m,池深3m,侧墙顶厚40cm,75#水泥砂浆砌块石,墙体厚0.4m,迎水面垂直,背水面按1:

0.25坡比放线,150#砼镇底,厚15cm,出土部分的顶、池壁采用100#水泥砂浆抹面,其平面图和剖面图如下:

 

 

水池(窖)的配套设施有:

引水渠、沉沙池、过滤池(有人畜饮水要求的蓄水池)、进水和取水设施。

4.2.3沉沙池设计

1、布设原则

(1)布设在引水渠上,引水进入蓄水池前。

(2)尽量少占耕地,根据地形条件,可修建成圆形或矩形等形状。

2、设计标准

沉沙池设计标准一般采用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

3、沉沙池设计

沉沙池采用地下开敞式沉沙池,出土高40—50cm,形状为矩形,净空尽寸1×1×1.2m,容积1.2m3,侧墙采用75#水泥砂浆砌块石,厚0.35cm,100#水泥砂浆抹面,150#砼镇底,厚5cm。

4.2.4排洪沟设计

1、布设原则

防止洪水冲毁耕地、良田而建。

2、设计标准

设计标准按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设计。

3、过水断面尺寸:

0.3×0.4m,其横断面图如下:

4.2.5生产道设计

1、布设原则

方便生产拉肥、拉粮而建。

2、设计标准

路田宽3米见图:

4.2.6沼气池设计

设计8m3强回流沼气池。

1、布设原则

为解决流域内农户主要能源问题而建。

2、设计标准

能满足家庭生活用能源需要,设计8m3强回流沼气池,其设计见图:

4.3植物措施设计

4.3.1水土保持林设计

1、设计原则

(1)适地适树,因地制宜;

(2)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

(3)充分发挥各种立地条件的土地生产力。

2、造林技术措施设计

树种选择原则:

(1)根系发达,根蘖萌发力强,固土能力强,要求无机械损伤和病虫害,根系发达、侧须根多,高度和地径要达到国家一级苗以上规定的要求;

(2)生长旺盛,郁闭迅速,树冠浓密,落叶丰富,且易分解,可较快形成松软的枯枝落叶层,具有改良土壤性能,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3)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4)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和较高的生态效益;

根据以上原则,该流域水土保持造林树种选择为柏木、杉树。

确定种植林木密度的原则:

(1)防护型的多层次、高密度;

(2)柏木、杉树干形通直而且自然整枝良好宜稀;

(3)一般种植林木常用的株距为1m—2m,行距为2m—4m。

造林密度的确定是以造林目的、树种特性、立地条件等为依据,按GB/T16453.2—19—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标准中规定的初植密度来确定。

该流域水土保持林种植柏木、杉树,其密度为1650—4500株/hm2。

行状种植点配置方式示意图

正方形配置长方形配置

a、行距b、株距

3、工程整地

整地在种植前一年或半年进行,春季栽植应在前一年夏、秋整地,秋季栽植可在当年夏季整地,整地的方式为块状整地。

穴状:

穴径0.4m—0.5m,深25cm以上(见下图)。

穴状整地示意图

4.3.2经济果木林设计

1、树种选择原则

(1)选择适宜当地自然条件栽培的品种,以乡土树种和已引种成功且表现良好的引进树种为主,苗木要求无机械损伤和病虫害,根系发达、侧须根多,高度和地径要达到国家一级苗以上规定的要求;

(2)选择名、优、特、新品种;

(3)要选择适销对路、经济价值高、市场畅销的品种;

(4)早、中、晚熟品种搭配,错开成熟期;

(5)选择易储藏、有利运输的品种;

(6)该小流域水土保持经济果木林选择树种为金银花、板栗、梨树、碰柑。

2、造林密度设计

造林密度的确定是以造林目的、树种特性、立地条件等为依据的,按GB/T16452.2.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标准中规定的初植密度来确定。

项目区水土保持经济果木林750—4500株/hm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