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24379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2.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综合测评2.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综合测评2

综合测评

(二)

(时间:

150分钟 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

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

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

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

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

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

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

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

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但什么是快乐?

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

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

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

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

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

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

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

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

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

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

非也。

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

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

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

你不会。

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

不会。

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

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C.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项,“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错误,原文说的是“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

【答案】 C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

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错误,原文中是“约翰·穆勒则强调……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答案】 B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原文的第五段说“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而选项B则把“道家”换成了“中国哲学”。

另外文章只是说“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不是“属于‘快乐主义’”,错误非常明显。

【答案】 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法兴,湖州武康人也。

父恪,陈特进、广州刺史。

法兴,隋大业末为吴兴郡守。

东阳贼帅楼世干举兵围郡城,炀帝令法兴与太仆丞元祐讨之。

义宁二年,宇文化及弑炀帝于江都。

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乃与祐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执祐,号令远近。

以诛化及为名,三月,发自东阳,行收兵,将趋江都,下余杭郡,比至乌程,精卒六万。

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兴请与连和,因会盟袭杀道德,进据其城。

时齐郡贼帅乐伯通据丹阳,为化及城守,法兴使果仁攻陷之,于是据有江表十余郡,自署江南道总管。

武德元年八月,复闻越王侗立,乃上表于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

承制置百官,以陈果仁为司徒,孙士汉为司空,蒋元超为尚书左仆射,殷芊为尚书左丞,徐令言为尚书右丞,刘子翼为选部侍郎,李百药为府掾。

法兴自克毗陵后,谓江淮以南可指捴①而定,专立威刑,将士有小过,便即诛戮,而言笑自若,由是将士解体。

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并握强兵,俱有窥觎江表之志。

法兴三面受敌,军数挫衄②。

陈棱寻被李子通围于江都,棱窘急,送质求救,法兴使其子纶领兵数万救之。

子通率众攻纶,大败,乘胜渡江,陷其京口。

法兴使蒋元超拒之于庱亭,元超战死。

法兴与左右数百人投吴郡贼帅闻人遂安,遣其将叶孝辩迎之。

法兴至中路而悔,欲杀孝辩,更向会稽。

孝辩觉之,法兴惧,乃赴江死。

初,法兴以义宁二年起兵,至武德三年而灭。

(节选自《旧唐书》第五十六卷,有删节)

【注】 ①指捴(zǒnɡ):

指挥。

②挫衄(nǜ):

挫败。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B.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C.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D.称梁/建元曰/延康改易隋官/颇依陈氏故事/是时杜伏威据历阳/陈棱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

该句中的“曰”是“为、是”的意思,而非“说”,“延康”是年号,不是“改易隋官”的主语,“是时”是状语前置,应断开,因而选C项。

【答案】 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刺史:

中国古代官职名。

“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

隋代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

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弑:

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答案】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宇文化及叛变后,沈法兴野心渐起,征集六万精兵后,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义。

B.沈法兴听闻越王杨侗即位,便上书杨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得到杨侗认可。

C.沈法兴派遣其子沈纶出兵援救陈棱,沈纶打败李子通后,乘胜追击,攻占京口。

D.沈法兴为人狡诈阴险,在投奔闻人遂安途中竟因变心欲将之杀害,被发觉后因畏惧而自尽。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概括分析的能力。

A项,“征集六万精兵后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义”错。

沈法兴起兵后,进发至乌程时,才拥有六万精兵。

C项,“沈纶大败李子通后,乘胜追击,攻占京口”错,由原文第二段可知,沈法兴派遣其子沈纶出兵援救陈棱,攻打李子通,却被李子通打败,李子通乘胜追击,攻占京口。

D项,“沈法兴为人狡诈阴险,在投奔闻人遂安的途中竟因变心欲将之杀害”错。

沈法兴在投奔闻人遂安的途中欲杀害的是叶孝辩。

【答案】 B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法兴自以代居南土,宗族数千家,为远近所服,乃与祐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执祐,号令远近。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毗陵郡通守路道德率兵拒之,法兴请与连和,因会盟袭杀道德,进据其城。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沈法兴自己认为世代居住在南方,同姓宗族就有几千家,被远近的百姓所归向顺服,便与元祐的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擒住元祐,并向远近百姓发布号令。

(得分点:

代,为……所……,执)

(2)毗陵通守路道德率领军队抵御沈法兴,法兴请求跟他联兵,借会盟之机偷袭杀害路道德,进入占据毗陵城。

(得分点:

拒,连和,因)

【参考译文】

沈法兴是湖州武康县人。

父亲沈恪,是陈朝官吏,官至特进、广州刺史。

法兴在隋代大业末年担任吴兴郡守。

东阳贼寇首领楼世干举兵反叛朝廷,攻略郡城,隋炀帝下诏命令法兴与太仆丞元祐一同讨伐楼世干。

义宁二年,宇文化及在江都煽动兵变,弑杀隋炀帝。

沈法兴自己认为世代居住在南方同姓宗族就有几千家,被远近百姓归向顺服,便与元祐的部将孙士汉、陈果仁擒住元祐,并向远近百姓发布号令。

以诛讨宇文化及为名起兵,三月从东阳出发,边行军边收集兵马,往江都进军,攻下余杭郡,待进发至乌程时,已拥有六万精兵。

毗陵通守路道德率领军队抵御沈法兴,法兴请求跟他联兵,借会盟之机偷袭杀害路道德,进入占据毗陵城。

当时齐郡贼寇首领乐伯通占据丹阳,为宇文化及守卫该城,沈法兴派遣陈果仁攻陷丹阳,于是平定江表十余郡,任命自己为江南道总管。

武德元年八月,沈法兴听闻越王杨侗即位,便上书杨侗,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

承圣旨设置百官,任命陈果仁为司徒,孙士汉为司空,蒋元超为尚书左仆射,殷芊为左丞,徐令言为右丞,刘子翼为选部侍郎,李百药为府掾。

沈法兴自从攻克毗陵后,认为江、淮以南只需自己指挥调遣即可平定,专门设立威严的刑罚,将领士兵有小过错,就立即被诛杀,他却谈笑如常,十分镇定,因此将领士兵人心叛离。

沈法兴自称梁王,建年号为延康,改变更换隋朝的官员,颇为依循陈朝的旧制。

当时,杜伏威占据历阳,陈棱占据江都,李子通占据海陵,三人均拥握重兵,均有觊觎江表之意。

沈法兴三面受敌,所率的军队数次被挫败。

不久,陈棱在江都被李子通围困,陈棱窘困危急,送人质到沈法兴和杜伏威处请求出兵援助。

沈法兴让儿子沈纶带领几万军队与杜伏威一同救援陈棱。

李子通率领众人攻打沈纶,沈纶大败,李子通趁着胜利的形势渡过长江,攻陷占领京口。

沈法兴派遣他的仆射蒋元超抵抗李子通,双方在庱亭交战,蒋元超兵败身亡。

沈法兴和左右数百人投奔吴郡贼寇首领闻人遂安,闻人遂安派手下将领叶孝辩迎接沈法兴。

沈法兴至半路后悔,想杀了叶孝辩,而改道奔赴会稽。

叶孝辩发觉了沈法兴的意图,沈法兴惧怕,于是投江而死。

当初,沈法兴在义宁二年起兵,到武德三年灭亡。

(二)古代诗词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②郭震:

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干是“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实质问的是抒情手法。

本诗后两句是抒情,最后一句“惆怅起来山月斜”,是作者梦醒之后,站起身来,看到窗外的月亮。

“山月”勾起了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诗人越发孤独寂寞惆怅。

而诗的前两句诗人“惯别家”“等闲挥袂”,似乎对漂泊毫不在意,这样与后文写思乡之情形成了反衬。

【答案】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我们对比鉴赏两首诗在相同之处的不同情感。

两首诗都有“灯前”,从韦庄诗中出现的“流离”“客天涯”“江南梦”“惆怅”“山月斜”这些词传达出的信息可看出,韦庄的情感是惆怅的、孤独的。

从郭震诗中出现的“芦花”“笑说”“明月随船送到家”这些词句传达出信息可读出,郭震的情感是喜悦的、乐观的。

【答案】 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

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传记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飞机的“中国心” 吴大观的“中国情”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空前的灾难。

中学时代就对“航空”有着极大兴趣的吴大观在目睹了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后,下定决心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航空救国”之路,毅然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到航空系。

毕业后不久他因业绩突出,被选赴美国航空发动机厂学习、深造。

在美期间亲身感受到的种族歧视,深深地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了他发愤图强的志气和爱国、救国的热情。

1947年,他婉言谢绝了友人请他留美继续学习、就业的好意,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和人民。

从美国回来,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让吴大观满腔的报国热情得不到施展。

1948年冬,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他带着家人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吴大观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航空发动机事业中。

1956年11月,他在沈阳建立了第一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并亲自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的喷发1A发动机。

19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发动机上台试车,向国庆1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

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据日本业界的一项分析,在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比这一数值上,船舶为1,轿车为9,计算机为300,支线飞机是800,而航空发动机则高达1400,因而它被称为世界工业产品中的皇冠。

“文革”结束后,新中国建设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航空工业更是如此。

1977年底,吴大观被调到西安发动机制造厂,全面负责英国罗·罗公司斯贝发动机专利技术的引进和试制。

1980年5月,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这次技术引进对加速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具有战略意义。

对此,罗·罗公司的一位技术董事胡克先生说:

“你们中国人真厉害啊!

买我们的苹果,还想要连苹果树都买走。

苹果树嘛,那是另一回事儿。

”言外之意是核心技术他们是不会卖给我们的。

这也让吴大观清醒地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应该走独立自主的研发道路。

1983年,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不少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少数人坚持自行研制。

在决定“太行”发动机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吴大观大声疾呼:

“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

否则,我们在这方面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战机就会永远没有‘中国心’!

”于是他和我国九位专家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最后经邓小平批示,“太行”发动机项目才得以立项。

十八年后,“太行”终于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从第二代发动机到第三代发动机的跨越。

而当年下马的“斯贝”发动机也“变身”为“秦岭”,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飞豹”歼击轰炸机装上了一颗“中国心”。

吴大观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发动机,献给了他深爱的航空事业,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

从1963年起,吴大观每月多缴100元党费,同事们都不理解,可是他总说: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省吃俭用,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我作为共产党员,把钱节省下来缴党费,心里踏实,党给我的太多,我为党做的太少。

”早在沈阳工作的时候,吴大观已是国家二级工程师,每月工资273元,在当时普遍实行低工资的年代里,单位数他的工资最高,为此,他总感觉到不安,后来曾经两次打报告要求给自己减工资,都遭到拒绝。

1963年吴大观向组织多缴了第一笔党费,把1200元寄到越南驻中国大使馆,支持抗美援越,此后就开始每月多缴100元党费。

1982年,吴大观从西安调到北京,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并从1996年起每月多缴200元党费。

近些年,他的工资增加了,为了救济农村贫困的失学儿童,他向希望工程捐款6000多元,向西南联大教育基金捐款2万元,临终前又拿出10万元积蓄缴纳最后一次党费。

走进吴大观的家,我们看到的是80年代的旧家具,斑驳破旧的皮沙发,与时代接不上轨的洋瓷碗,袖口磨起白边的中山装,开口的旧皮鞋……就是这样一位省吃俭用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捐献巨额党费,一点都没有犹豫。

吴大观的外孙女梁焱在接受采访时,有记者问道:

“在你眼里,你的外公是个怎样的人?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的外公是一个中国人。

”2009年3月18日,九十三岁的吴大观那颗为中国航空事业热烈跳动的心,停止了跳动。

而此时,装着“中国心”的我国第三代战机正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

(摘自李倩《飞机的“中国心” 吴大观的“中国情”》

和徐秉君《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目睹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的吴大观在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口号的影响下,毅然决定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到航空系。

B.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综合国力较弱,我国尚没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

C.我国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意义重大,但罗·罗公司技术董事的一番话也让吴大观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要想不受制于人,就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D.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大多数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包括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坚持自行研制。

E.这篇传记述评结合,在记叙吴大观感人事迹的同时,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评价他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卓越贡献,赞美他克己为国的高尚品格,富有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对吴大观转系的原因概括不全面,促使他转系的原因还有“中学时代就对‘航空’有着极大兴趣”。

B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综合国力较弱,我国尚没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表述不够准确。

文中提到“1956年11月,他(吴大观)……亲自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的喷发1A发动机。

19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发动机上台试车”,说明我国已部分掌握了发动机的核心技术。

D项,“只有包括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坚持自行研制”表述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